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叶片衰老基因LPS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褚晓洁 芦涛 +11 位作者 叶涵斐 王盛 林晗 吴先美 何瑞 严钢 王跃星 李三峰 路梅 胡海涛 杨窑龙 饶玉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7-438,共12页
【目的】早衰突变体是研究早衰机制的良好载体,对于探究早衰的遗传机理与作用机制及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利用EMS诱变获得了一个早衰突变体lps1,并对该突变体及其野生型进行表型观察、细胞学及组织化学分... 【目的】早衰突变体是研究早衰机制的良好载体,对于探究早衰的遗传机理与作用机制及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利用EMS诱变获得了一个早衰突变体lps1,并对该突变体及其野生型进行表型观察、细胞学及组织化学分析、生理生化分析、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激素处理。【结果】lps1的叶片从3叶期开始发黄,成熟期株高、有效分蘖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极显著降低。电镜观察发现lps1叶表面光滑,硅质化突起和叶绿体数目减少、片层结构紊乱。生理生化分析表明lps1中有大量的活性氧积累,同时伴有蛋白质的降解、细胞膜的损伤以及大规模的细胞死亡。遗传分析表明该早衰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并且其在第5染色体上编码了一个泛素结合酶。亚细胞定位结果证明LPS1蛋白在细胞质与核中均有表达。外源激素处理发现,lps1对外源激素的处理更为敏感,且LPS1突变促进了AB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LPS1突变使水稻ABA合成信号途径异常,进而引发H_(2)O_(2)等一系列与衰老相关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动,导致lps1过早衰老,最终造成水稻产量严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衰 遗传分析 亚细胞定位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型基因克隆研究进展及育种应用展望 被引量:16
2
作者 康艺维 陈玉宇 张迎信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9-490,共12页
水稻的育种目标包括高产和优质等。粒型是指籽粒的三维结构,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目前已经克隆了超过60个与水稻粒型相关的基因,但应用于育种的粒型基因尚无完整统计。本文综述了已克隆的水稻粒... 水稻的育种目标包括高产和优质等。粒型是指籽粒的三维结构,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目前已经克隆了超过60个与水稻粒型相关的基因,但应用于育种的粒型基因尚无完整统计。本文综述了已克隆的水稻粒型基因特别是数量性状基因座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可应用于水稻高产及优质分子育种的重要粒型基因的功能标记,介绍了粒型基因的育种应用现状,并对前景作了展望,以期为水稻育种家提供可直接利用的分子育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基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调控基因HTD3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先美 李三峰 +10 位作者 胡萍 何瑞 焦然 毛一剑 鲁草林 胡娟 林晗 吴荣梁 朱旭东 饶玉春 王跃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542,共8页
【目的】克隆水稻分蘖相关基因,为构建理想株型水稻,提高粮食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及有利基因资源。【方法】在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分别比较突变体htd3(high-tillering dwarf 3)与野生型在幼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利... 【目的】克隆水稻分蘖相关基因,为构建理想株型水稻,提高粮食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及有利基因资源。【方法】在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分别比较突变体htd3(high-tillering dwarf 3)与野生型在幼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候选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HTD3及独脚金内酯和脱落酸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序比对分析HTD3在147份种质资源中的自然变异情况。【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htd3的分蘖芽生长较快,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显著增多,株高、一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变化。遗传分析表明,htd3多分蘖的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图位克隆将HTD3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CM8和CM10之间约63.5 kb的物理区间内,互补转基因实验证明该区间内LOCOs12g21710为控制突变体多分蘖表型的基因。HTD3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呈组成型表达,该基因突变会引起部分独脚金内酯和脱落酸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水稻品种中HTD3编码区G2674A自然变异使得分蘖数显著增多。【结论】HTD3是最近报道的T20/MIT1基因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HTD3突变导致水稻出现分蘖适度增加,株高略矮的表型,在培育理想株型水稻和高产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分蘖 图位克隆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定水稻品种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被引量:84
4
作者 施勇烽 应杰政 +2 位作者 王磊 朱智伟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5-201,共7页
选用58个水稻微卫星标记,对目前应用较广的28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比较了其中14个标记应用3.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6.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研究表明,所应用的标记可将所有供试水稻材料区分开,不同标记的... 选用58个水稻微卫星标记,对目前应用较广的28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比较了其中14个标记应用3.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6.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研究表明,所应用的标记可将所有供试水稻材料区分开,不同标记的多态性检测能力差异较大;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高度一致,但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辨率较高、带型清晰,能更准确反映水稻材料间的差异。对于一般水稻材料而言,选用12个标记可将不同材料区别开的几率大于99.9%,但要区分遗传相似性较高的材料,则可能需挑选高多态性标记和(或)增加检测的标记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标记筛选 水稻品种 鉴定 微卫星标记 多态性分析 琼脂糖凝胶 多态性标记 遗传相似性 亲本材料 杂交水稻 检测结果 检测能力 检测方法 应用 分辨率 选用 挑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影响水稻米饭食味品质的机理 被引量:42
5
作者 谢黎虹 罗炬 +5 位作者 唐绍清 陈能 焦桂爱 邵高能 魏祥进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6,共6页
以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组合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收获期,分析稻米主要品质指标(直链淀粉、总蛋白含量、RVA特征值等)和米饭食味品质,并用二硫苏糖醇(DTT)或蛋白酶(Trypsin)分别打破样品蛋白质二硫键或酶解蛋白质后,观察RVA特征谱和膨... 以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组合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收获期,分析稻米主要品质指标(直链淀粉、总蛋白含量、RVA特征值等)和米饭食味品质,并用二硫苏糖醇(DTT)或蛋白酶(Trypsin)分别打破样品蛋白质二硫键或酶解蛋白质后,观察RVA特征谱和膨胀势的变化,旨在明确蛋白质对不同食味品质样品RVA的影响,进而探索蛋白质影响米饭食味品质的机理。结果表明,第3播期(6月13日)稻米品质主要指标(直链淀粉、总蛋白、膨胀势、RVA特征值)与第4播期(6月23日)样品差异不显著,但食味品质明显好于后者;分别经蛋白酶处理后,第3和第4播期样品RVA上升段斜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后段冷却后回升斜率明显小于第4播期。由于影响RVA特征谱后段凝胶刚性的主要因素是淀粉与水之比,刚性随淀粉凝胶中含水量减少而提高,食味品质较好的第3播期米粉经蛋白酶处理后,凝胶刚性小且减弱程度大,这可能是蛋白质酶解后形成蛋白质碎片的持水能力弱,即淀粉与水之比低,由此推测蛋白质影响米饭食味品质可能在米饭蒸煮后阶段,即可能与蛋白质水合后持水能力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VA 食味品质 蛋白质 水稻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形态和生理特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28
6
作者 童汉华 梅捍卫 +4 位作者 邢永忠 曹一平 余新桥 章善庆 罗利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3-499,共7页
为了探讨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尤其是剑叶的形态性状及生理特性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利用来源于籼稻珍汕97/HR5后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生长后期剑叶形态(长、宽、长宽比)、剑叶代谢产物(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和剑叶叶绿素含... 为了探讨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尤其是剑叶的形态性状及生理特性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利用来源于籼稻珍汕97/HR5后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生长后期剑叶形态(长、宽、长宽比)、剑叶代谢产物(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和剑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进行了考查分析和QTL定位。共检测到26个QTL,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4.77%~31.67%。其中控制剑叶形态的QTL主要位于第1和第4染色体,控制剑叶代谢产物的QTL主要位于第3、7和10染色体,控制剑叶叶绿素含量的QTL主要位于第3、4和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QTL,在后期功能型超级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 形态性状 生理性状 叶绿素含量 重组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 被引量:66
7
作者 戴伟民 张克勤 +4 位作者 段彬伍 孙成效 郑康乐 蔡润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0-462,共3页
介绍了一种简易的测量水稻硅含量的方法,其主要特点为准确、方便、能批量化测定水稻硅含量。以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两次重复,共498个株系的谷壳、剑叶和茎秆为材料,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每份材料测定2份样品,两次测定结果... 介绍了一种简易的测量水稻硅含量的方法,其主要特点为准确、方便、能批量化测定水稻硅含量。以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两次重复,共498个株系的谷壳、剑叶和茎秆为材料,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每份材料测定2份样品,两次测定结果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54、0.97026和0.98848。取10份代表性样品进行了高温碱熔解法的测定,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高度一致,r=0.9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含量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水稻突变体大量筛选的DNA微量快速提取法 被引量:20
8
作者 邱福林 王和和 +4 位作者 陈洁 庄杰云 Hei LEUNG 程式华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9-332,共4页
介绍了一种高通量水稻DNA微量快速抽提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精细作图群体和大型突变体库的筛选鉴定,不仅通量大、速度快,而且可以确保足够的DNA浓度和纯度。DNA质量可以确保一般的PCR扩增,包括SSR检测以及应用于TILLING(targetinginduce... 介绍了一种高通量水稻DNA微量快速抽提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精细作图群体和大型突变体库的筛选鉴定,不仅通量大、速度快,而且可以确保足够的DNA浓度和纯度。DNA质量可以确保一般的PCR扩增,包括SSR检测以及应用于TILLING(targetinginducedlocal lesionin genome)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点突变检测(TILLING) DNA提取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9
作者 朱玉君 樊叶杨 +1 位作者 黄得润 庄杰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6-761,共6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本文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上取得的主要进展,并讨论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病虫害抗性 米质性状 产量性状 基因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控制水稻株高QTL qPH3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罗炬 邵高能 +5 位作者 魏祥进 陈明亮 唐绍清 焦桂爱 谢黎虹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7-422,共6页
利用D50/HB27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株高进行QTL分析。在杭州和海南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6个控制株高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1、2、3、4、6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的QTL qPH3效应较大,在两种环境条件均能稳定表达... 利用D50/HB27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株高进行QTL分析。在杭州和海南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6个控制株高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1、2、3、4、6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的QTL qPH3效应较大,在两种环境条件均能稳定表达且贡献率分别为16.52%和16.60%。进一步筛选获得1个剩余杂合体,对其衍生的RHL-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其qPH3检测贡献率达76.13%。通过后代验证,最终将其锁定于标记RM16211和RM16237之间物理距离约204kb区域内。这将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株高 数量性状座位 剩余杂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素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曹立勇 袁守江 +4 位作者 周海鹏 占小登 吴伟明 高俊贤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98-1100,共3页
关键词 外源激素 水稻 中胚轴伸长 直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下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冯跃 翟荣荣 +3 位作者 林泽川 曹立勇 魏兴华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7-584,共8页
利用超级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inbredline,RIL)群体及其遗传连锁图谱,应用WindowsQTLCartographer2.5对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水稻产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52个控制水稻产量性状... 利用超级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inbredline,RIL)群体及其遗传连锁图谱,应用WindowsQTLCartographer2.5对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水稻产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52个控制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的27个染色体区域,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4.93%~26.73%之间。2种施氮水平下检测到11个相同的产量性状QTL和30个差异表达的产量性状QTL,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机制不同。在第3染色体上RM135-RM168区间检测到的同时控制2种氮素水平下单株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低氮水平下穗着粒密度的QTL和在第8染色体上RM5556-RM310区间检测到的同时控制2种氮素水平下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低氮水平下单株穗数、穗着粒密度的QTL。上述QTL与已报道的水稻氮循环相关QTL位置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产量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广贤 屠国庆 +2 位作者 张克勤 姚方印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的Rf3具有较大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0和第11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1表现出微效作用。研究还表明,在主效基因Rf4存在时,其他3个基因仍具有提高结实率的作用,但在Rf3和Rf4同时存在时,qRf10和qRf11的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微卫星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色素原基因C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9
14
作者 范方军 樊叶杨 +1 位作者 杜景红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458,共5页
应用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衍生材料,针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色素原基因C的可能位置,筛选到在C基因周围区间呈不同基因型组合的7个剩余杂合体,收获种子建立F2∶3群体。在各个植株上,稃尖颜色和叶鞘颜色的表现完全相同。通过各个群体... 应用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衍生材料,针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色素原基因C的可能位置,筛选到在C基因周围区间呈不同基因型组合的7个剩余杂合体,收获种子建立F2∶3群体。在各个植株上,稃尖颜色和叶鞘颜色的表现完全相同。通过各个群体颜色表现与原剩余杂合体基因型的比较,将C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RM314与RM253之间。在该基础上,应用两个分离群体共1279个样本,经标记检测和连锁分析,进一步将C基因定位于RM111和RM253之间,与RM111和RM25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0.4 cM。最后,应用区间内的另外6个微卫星标记和1个源于C基因候选基因OsC1的标记,检测在RM111-C基因-RM253区间内发生了重组的22个个体,将C基因定位于一个大小为59.3 kb、涵盖C基因候选基因OsC1座位的区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原基因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 剩余杂合体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水稻耐逆性相关的叶片丙二醛含量的QTL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蒋靓 庄杰云 +1 位作者 樊叶杨 沈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6-438,共3页
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的终产物,其含量可用来反映植物对逆境条件的反应强弱。利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及其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检测了控制水稻丙二醛(MDA)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所测性状在RIL... 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的终产物,其含量可用来反映植物对逆境条件的反应强弱。利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及其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检测了控制水稻丙二醛(MDA)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所测性状在RIL群体中出现超亲分离。在第1染色体的RG532-RG811和RG381-RG236标记区间,共检测到2个控制水稻叶片MDA含量的QTL,加性效应分别来自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贡献率分别为4.33%和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丙二醛含量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应杰政 施勇烽 +1 位作者 庄杰云 薛庆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1,共5页
为较准确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挑选5个微卫星标记,对41个有2~7个来源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表明,18个(43.90%)品种存在同一品种名称不同来源间的差异。进一步选择1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作... 为较准确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挑选5个微卫星标记,对41个有2~7个来源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表明,18个(43.90%)品种存在同一品种名称不同来源间的差异。进一步选择1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作较大样本分析(50个单株),它们在5个微卫星标记上的不一致率为0.0%~10.0%,平均为1.67%,每个微卫星标记的异质率变化幅度为0.36%~5.45%。11个品种中有6个(54.55%)在所有位点上完全一致,不一致率通常都不超过5%。因此,在构建水稻品种微卫星数据库时,必须慎重选择取样来源。当鉴别特定材料时,则应相应增加标记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卫星标记 一致性 品种保护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QTL及其与产量性状遗传控制的关系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郭梁 张振华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产量和抽穗期是评价水稻品种应用价值的基本性状。水稻QTL分析已经历了从初定位到基因克隆的发展过程,并以抽穗期和产量性状最受重视。总结了亚洲栽培稻抽穗期QTL的基因组分布,分析了这些QTL与产量性状遗传控制的关系,为进一步筛选和鉴... 产量和抽穗期是评价水稻品种应用价值的基本性状。水稻QTL分析已经历了从初定位到基因克隆的发展过程,并以抽穗期和产量性状最受重视。总结了亚洲栽培稻抽穗期QTL的基因组分布,分析了这些QTL与产量性状遗传控制的关系,为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具有较高育种应用潜力的水稻抽穗期QTL和产量性状QT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产量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水稻部分生化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於卫东 蒋靓 +2 位作者 庄杰云 樊叶杨 沈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53,158,共5页
应用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含250个分子标记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0.7%NaCl盐处理后的水稻苗期相关生化性状进行QTL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RM237-RM246区间检测到1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贡献率为13.14%... 应用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含250个分子标记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0.7%NaCl盐处理后的水稻苗期相关生化性状进行QTL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RM237-RM246区间检测到1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贡献率为13.14%;在第12染色体的RG81-S13126和RM309-RG543区间分别检测到1个控制脯氨酸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QTL,贡献率为9.09%和7.97%。并将所定位区间与已报道的水稻盐胁迫反应基因/QTL的位置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 盐胁迫 生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7
19
作者 樊叶杨 程式华 +1 位作者 范方军 庄杰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5-1109,共5页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QTL分析。在3套群体中均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的QTL,其遗传作用均以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珍汕97B,且QTL的效应在各群体间相近。因此,该目标区间存在一个共同的QTL,通过控制每穗粒数来调控单株产量。通过比较3个剩余杂合体共有的杂合区间,最终将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定位于RM3414-RM19417之间约96.4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QTL) 剩余杂合体 每穗实粒数 每穗颖花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T1与Hd1所在区间对水稻抽穗期、株高和千粒重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俊宇 王凯 +3 位作者 龚俊义 樊叶杨 黄得润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适应地区和季节的关键性状。水稻抽穗期QTL对产量性状和(或)株高具多效作用是个普遍现象,但是,除了Ghd7和DTH8(Ghd8),其他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多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针对抽穗期基因RFT1-Hd3a所处区间和Hd1所处... 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适应地区和季节的关键性状。水稻抽穗期QTL对产量性状和(或)株高具多效作用是个普遍现象,但是,除了Ghd7和DTH8(Ghd8),其他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多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针对抽穗期基因RFT1-Hd3a所处区间和Hd1所处区间,以珍汕97B为轮回亲本、密阳46为供体亲本,构建了遗传背景基本一致的2个BC2F5分离群体;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抽穗期、株高及千粒重的QTL分析,并根据RFT1-Hd3a下游17kb处的连锁标记Si2944及Hd1的基因标记Si9337的基因型,将每个群体中的纯合基因型材料分成4组,比较其表型差异。结果表明,这2个区间对抽穗期、株高及千粒重均呈显著作用,它们之间不呈显著互作,且Hd1所处区间对3个性状的作用均强于RFT1-Hd3a所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基因 一因多效 株高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