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姜永厚 傅强 +3 位作者 程家安 叶恭银 白耀羽 张志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用转Bt基因 (cry1Ab)水稻KMD1饲喂 3龄、4龄和 5龄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一定时间后 ,作为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chilonis的寄主 ,研究了转基因水稻经寄主对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KMD1处理后 ,三个龄期幼虫的寄生率都显... 用转Bt基因 (cry1Ab)水稻KMD1饲喂 3龄、4龄和 5龄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一定时间后 ,作为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chilonis的寄主 ,研究了转基因水稻经寄主对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KMD1处理后 ,三个龄期幼虫的寄生率都显著下降 ,其中 4龄和 5龄达极显著水平 ;3龄和 4龄上的结茧率显著低于对照 ;蜂蛹历期均短于对照 ,但仅 3龄差异显著 ;从 5龄幼虫所羽化的雄蜂寿命显著短于对照 ;蜂茧长显著短于对照 ;而对卵 +幼虫期、茧块茧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水稻 二化螟绒茧蜂 二化螟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转化水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鸿生 华志华 +8 位作者 李娜 高勇 卢德赵 颜美仙 钱前 华泽田 邵国军 T.W.OKITA 黄大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 glg C- TM基因导入多个水稻品种。研究表明农杆菌转化过程中 ,潮霉素是一种很好的筛选剂 ,成熟胚以及国产的羧苄青霉素不适宜用作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质粒在转化过程中对抗性愈伤的得率和阳性植...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 glg C- TM基因导入多个水稻品种。研究表明农杆菌转化过程中 ,潮霉素是一种很好的筛选剂 ,成熟胚以及国产的羧苄青霉素不适宜用作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质粒在转化过程中对抗性愈伤的得率和阳性植株的转化率不存在显著影响。 T1 代 PCR检测表明 ,在转基因当代就有可能获得转基因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gC-TM基因 水稻 农杆菌 基因转化 葡萄糖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董国军 胡兴明 +5 位作者 曾大力 藤本宽 滕胜 国广泰史 郭龙彪 钱前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对 5 6份水稻材料的人工老化指数和自然老化指数研究表明 ,水稻人工老化技术能较好地与种子的自然老化吻合 ,其相关系数达 0 8992 的极显著水平 ;水稻休眠特性和耐储藏特性是受 2种不同的机制影响。人工老化技术可替代自然老化... 通过对 5 6份水稻材料的人工老化指数和自然老化指数研究表明 ,水稻人工老化技术能较好地与种子的自然老化吻合 ,其相关系数达 0 8992 的极显著水平 ;水稻休眠特性和耐储藏特性是受 2种不同的机制影响。人工老化技术可替代自然老化而应用于水稻耐储藏种质的筛选与育种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子 人工老化 自然老化 休眠特性 耐储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耐贮藏基因(lox-3)DH作图群体构建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曹立勇 楼向阳 +2 位作者 斯华敏 何立斌 孙宗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以与水稻耐贮藏材料 (DawDam)有丰富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常规材料 2 0 70、明恢 6 3、Dulur/协青早B为亲本 ,分别与之杂交 ,采用改良一步成苗花药培养法对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 ,以一步成苗法为对照 ,评价新方法在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 以与水稻耐贮藏材料 (DawDam)有丰富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常规材料 2 0 70、明恢 6 3、Dulur/协青早B为亲本 ,分别与之杂交 ,采用改良一步成苗花药培养法对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 ,以一步成苗法为对照 ,评价新方法在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中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 ,改良一步成苗法显著地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植株再生率、绿苗率、绿苗素质 ,而且得到的加倍单倍体系田间表现良好 ,是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的理想方法 ,但在不同基因型间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DawDam/ 2 0 70、DawDam/明恢 6 3组合的培养效率有较大增幅。利用改良一步成苗法已获得一定数量的DH群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贮藏基因 改良 一步成苗法 花药培养 加倍单倍体群体 构建方法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基因提高水稻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覃宏涛 肖晗 +1 位作者 孙宗修 徐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2-215,共4页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木霉内切几丁质酶基因ThEn - 42导入粳稻台北 - 30 9和农虎 6号中。PCR检测表示ThEn - 42己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在温室中进行的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 :T0 代转基因植株对纹枯病菌 (Rhizoc toniasolaniK櫣hn)的抗性得...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木霉内切几丁质酶基因ThEn - 42导入粳稻台北 - 30 9和农虎 6号中。PCR检测表示ThEn - 42己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在温室中进行的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 :T0 代转基因植株对纹枯病菌 (Rhizoc toniasolaniK櫣hn)的抗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 纹枯病 抗病育种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光杰 郑宜才 +1 位作者 桂丽琴 沈君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306-310,共5页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接虫鉴定,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取食量测定和生育历期测定这5种方法,分别测定了12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稻型的水稻品种(品系)对褐飞虱[中早15和中香1号(籼稻)、春江06和辽942(粳稻)、培...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接虫鉴定,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取食量测定和生育历期测定这5种方法,分别测定了12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稻型的水稻品种(品系)对褐飞虱[中早15和中香1号(籼稻)、春江06和辽942(粳稻)、培S/501和Ⅱ优448(杂交稻)]和对白背飞虱[丰新占和中早19(籼稻),中鉴97-4和91-376(粳稻)、协优9308和65396(杂交稻)]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水稻品种苗期与分蘖期对稻飞虱的抗性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随着稻株的生长,个别品种的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粳稻品种较籼稻和杂交稻品种更抗稻飞虱。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与苗期和分蘖期接虫鉴定结果基本吻合。蜜露斑面积与抗性级别的关系初步拟定为:蜜露斑面积(mm2/雌虫·24h)≤50≈1级,50.1-100≈3级,100.1-150≈5级,150.1-200≈7级,≥200.1≈9级。综合多项测定指标,初步认为分蘖期接虫鉴定更能准确地反应水稻品种的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冰虱 白背飞虱 抗虫性 鉴定方法 取食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杂种细胞核行为和DNA含量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小川 吴建利 +1 位作者 唐绍清 闵绍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94,共4页
利用MIPS-1分析仪研究了11个亲本和9个杂种的细胞核行为和DNA含量,同步测定了每个细胞减数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光密度值、集分光密度值以及细胞核的大小。所测定亲本和杂种的4401个细胞的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MIPS-1分析仪研究了11个亲本和9个杂种的细胞核行为和DNA含量,同步测定了每个细胞减数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光密度值、集分光密度值以及细胞核的大小。所测定亲本和杂种的4401个细胞的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9个杂种的平均集分光密度值显著高于亲本,但光密度值比亲本的低,杂种的细胞核特别是在减数分裂的前期显著增大。因此,在F1杂合状态下,细胞核中DNA含量增加,而DNA密度下降,这可能有利于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杂种优势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优势 细胞核行为 DNA含量 水稻 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基因枪转化过程中选择标记基因的研究
8
作者 林鸿生 华志华 +4 位作者 卢德赵 高振宇 颜美仙 钱前 黄大年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9-12,共4页
标记基因的利用是筛选和鉴定基因转化的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株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植物遗传转化中常用的 4种抗性标记基因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nptⅡ )、潮霉素抗性基因(hpt)、草丁膦 (Glufosinate)抗性基因 (bar)和草甘膦 (Glyfosina... 标记基因的利用是筛选和鉴定基因转化的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株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植物遗传转化中常用的 4种抗性标记基因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nptⅡ )、潮霉素抗性基因(hpt)、草丁膦 (Glufosinate)抗性基因 (bar)和草甘膦 (Glyfosinate)抗性基因 (epsps)对水稻遗传转化过程所起的选择作用的差异作了较系统的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枪 遗传转化 水稻 选择标记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RAPD鉴定及遗传关系研究 被引量:70
9
作者 李云海 钱前 +1 位作者 曾大力 孙宗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用 10 0个 RAPD引物分析了具有广泛遗传资源代表性和较大应用面积的 2 4个水稻雄性不育系、 3个保持系和 3个生产中应用最广的恢复系。其中 72个引物具有多态性。从中筛选出 14个 RAPD引物 ,可检测出重演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 4 7带 ,能... 用 10 0个 RAPD引物分析了具有广泛遗传资源代表性和较大应用面积的 2 4个水稻雄性不育系、 3个保持系和 3个生产中应用最广的恢复系。其中 72个引物具有多态性。从中筛选出 14个 RAPD引物 ,可检测出重演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 4 7带 ,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供试的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杂交水稻亲本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 1)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遗传资源比较丰富 ,但生产中主要应用的不育系遗传背景单一。 ( 2 )在籼稻内部 ,不育系的遗传变异较恢复系少。 ( 3)应用面积较大的恢复系与雄性不育系分别聚类于不同的类群 ,且遗传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亲本 RAPD 遗传关系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剑叶角度的QTL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董国军 藤本宽 +4 位作者 滕胜 胡兴明 曾大力 郭龙彪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以剑叶角度差异显著的籼稻窄叶青 8号和粳稻京系 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测量其剑叶角度 ,并利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分析。分别在第 1、2、3和 12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QTL(qFLA 1、qFLA 2、q... 以剑叶角度差异显著的籼稻窄叶青 8号和粳稻京系 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测量其剑叶角度 ,并利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分析。分别在第 1、2、3和 12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QTL(qFLA 1、qFLA 2、qFLA 3和qFLA 12 ) ,贡献率分别为 10 .6 %、11.8%、9.8%和 8.1%,其中qFLA 1、qFLA 2的加性效应来自京系 17,qFLA 3和qFLA 12的加性效应来自窄叶青 8号。多个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明显提高剑叶角度。讨论了这些控制剑叶张开性状的QTL在常规稻和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角度 QTL分析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NA插入水稻突变体库的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变化 被引量:26
11
作者 林钰琼 刘松 +4 位作者 傅亚萍 于永红 胡国成 斯华敏 孙宗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9-372,共4页
从T DNA插入的水稻 (OryzasativaL .subsp .japonica) 中花 11突变体库中挑选 2 1个叶色表型发生明显变异的株系 ,在孕穗期测定了其倒 2叶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突变体间叶绿素含量差别较大 ,有两个突变体的叶绿素b含量非... 从T DNA插入的水稻 (OryzasativaL .subsp .japonica) 中花 11突变体库中挑选 2 1个叶色表型发生明显变异的株系 ,在孕穗期测定了其倒 2叶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突变体间叶绿素含量差别较大 ,有两个突变体的叶绿素b含量非常低 ,其他突变体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 (a+b)含量间呈线性相关。而且 ,叶绿素含量与叶色有关 ,多数表现出色浅的叶绿素含量低 ,色深则叶绿素含量高 ;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普遍较对照低 ,并且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没有相关性 ,但叶色浓的突变体 ,净光合速率相对高些 ,叶色偏淡的材料 ,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极大。矮秆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叶绿素 净光合速率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开花结实期间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70
12
作者 朱诚 傅亚萍 孙宗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6-330,共5页
对超高产水稻培矮 6 4 S/9311和协优 930 8从抽穗到籽粒成熟过程中剑叶中 H2 O2 、O2-·、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组织自动氧化速率、脂氧合酶 (L OX)及保护酶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和抗坏... 对超高产水稻培矮 6 4 S/9311和协优 930 8从抽穗到籽粒成熟过程中剑叶中 H2 O2 、O2-·、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组织自动氧化速率、脂氧合酶 (L OX)及保护酶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SP)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协优 930 8的剑叶衰老较慢。2个材料的剑叶叶片衰老可能原因是叶片内 SOD、CAT、ASP活性过早下降 ,L OX活性增加 ,进而导致膜脂过氧化 ,使活性氧代谢失调 ,引起叶绿素和蛋白质降解 ,培矮 6 4 S/9311的各项生理指标比协优 930 8早衰老 ,而且乳熟期是培矮 6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水稻 开花结实期 叶片衰老 活性氧代谢 丙二醛 脂氧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系活力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滕胜 曾大力 +4 位作者 钱前 国广泰史 藤本宽 黄大年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以典型籼粳交 (窄叶青 8号 /京系 17) F1 代花培加倍的 DH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用 TTC法考察根系活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 ,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根系活力进行 QTL 分析 ,在第 4染色体的 RG4 4 9和 RG80 9之间检测到一个QTL。用 Epis... 以典型籼粳交 (窄叶青 8号 /京系 17) F1 代花培加倍的 DH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用 TTC法考察根系活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 ,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根系活力进行 QTL 分析 ,在第 4染色体的 RG4 4 9和 RG80 9之间检测到一个QTL。用 Epistat软件分析影响根系活力的单个位点和位点间的互作 ,结果在 RG80 9附近检测到一个单基因 ,并检测到 2个条件型互作和 4对互适型互作 ,这些位点分布在第 1、2、4、7、8、9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分析 水稻 根系活力 数量性状位点 非等位基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中花11辐射突变体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旭东 陈红旗 +3 位作者 罗达 张建军 方红民 闵绍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5-210,共6页
利用伽玛射线对粳稻品种中花 11进行辐照 ,以诱导广泛的形态突变体 ,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辐射第 1代单本移栽并实行单株收获 ;辐射第 2代 (M2 )播种 1万个家系 ,自苗期开始至成熟期各个生育阶段从中独立选获各类形态突变... 利用伽玛射线对粳稻品种中花 11进行辐照 ,以诱导广泛的形态突变体 ,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辐射第 1代单本移栽并实行单株收获 ;辐射第 2代 (M2 )播种 1万个家系 ,自苗期开始至成熟期各个生育阶段从中独立选获各类形态突变体 5 40个 ;经M3 复选获得包括叶、茎、穗和育性变化等各类突变体 431份。统计结果表明 ,形态性状的突变频率为 5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辐射突变体 分离 鉴定 品种 中花11 形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占小登 曹立勇 +1 位作者 翟虎渠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1-244,共4页
通过杂交、花药培养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 ,育成广亲和保持系国广 B。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 6种不育质源野败型、矮败型、冈型、D型、印水型和 K型为不育细胞质供亲 ,以广亲和保持系国广 B为细胞核供体 ,进行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转... 通过杂交、花药培养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 ,育成广亲和保持系国广 B。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 6种不育质源野败型、矮败型、冈型、D型、印水型和 K型为不育细胞质供亲 ,以广亲和保持系国广 B为细胞核供体 ,进行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转育 ,经过连续 7代回交作核置换育成一套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 ,并对该套不育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细胞核背景下 ,不同细胞质源不育系的主要性状除分蘖盛期的分蘖数和剑叶叶角表现有显著差异外 ,其它性状表现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准 ,说明该套不育系的考察性状主要由核基因控制 ,细胞质效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同核异质 广亲和不育系 选育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颜色标记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2
16
作者 何立斌 曹立勇 +1 位作者 钱前 程式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357-360,共4页
通过对褐色稻壳的遗传研究表明 ,颖壳褐色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采用带褐色颖壳标记的籼型广亲和品种Dular与协青早杂交 ,以系谱法选择并利用协青早A测定不育性的保持性 ,从中选育出 1个带褐色颖壳的保持系 ,并进而转育成相应的不育系色... 通过对褐色稻壳的遗传研究表明 ,颖壳褐色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采用带褐色颖壳标记的籼型广亲和品种Dular与协青早杂交 ,以系谱法选择并利用协青早A测定不育性的保持性 ,从中选育出 1个带褐色颖壳的保持系 ,并进而转育成相应的不育系色选A ;用色选A与颖壳颜色正常的恢复系制种后 ,收获杂种种子和恢复系种子 ,然后利用色选机分选杂种种子与恢复系种子 ,可提高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颜色标记 不育系 杂交水稻 制种 褐色颖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彦春 滕胜 +4 位作者 曾大力 董国军 钱前 黄大年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5和 6染色体上 ,其中第 3和第 4染色体上的 qBBR 3和qBBR 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 ;而位于第 5和第 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 ,4个QTL的总效应是 3 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 ,具有 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加倍单倍体群体 白叶枯病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转基因整合模式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规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华志华 朱雪峰 +6 位作者 吴明国 于彦春 赵艳 高振宇 颜美仙 钱前 黄大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8,共5页
通过对低拷贝数的转基因株京引 119的世代连续跟踪分析以及高世代材料的群体遗传分析表明 ,共转化基因bar和 cecropin B在基因组中紧密连锁并能稳定的遗传和表达。来自于转基因嘉 5 9和丙 936 3的两高世代抗除草剂材料TR5和 TR6的杂交... 通过对低拷贝数的转基因株京引 119的世代连续跟踪分析以及高世代材料的群体遗传分析表明 ,共转化基因bar和 cecropin B在基因组中紧密连锁并能稳定的遗传和表达。来自于转基因嘉 5 9和丙 936 3的两高世代抗除草剂材料TR5和 TR6的杂交后代分析结果显示 ,多拷贝的 bar基因以单基因表型性状传递 ,两材料中的 bar基因互不等位。TR5基因组中 ,多插入位点的 bar和 cecropin B基因在遗传转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片断丢失 ,但此片段不影响转基因的表达。表明转基因事件中 ,表型性状的稳定和转基因多插入位点的纯合互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 整合模式 外源基因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多种胞壁降解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水稻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梅 孙宗修 徐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602,共7页
为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zianum)P1菌株的3个胞壁降解酶基因ech42、nag70与gluc78构建了7个植物表达载体,每个基因受独立的Act1启动子调控.构建的7个载体不仅包含3个外源基因的所有组合(A,B,C,A+B,A+C,B+C,A+B+C)... 为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zianum)P1菌株的3个胞壁降解酶基因ech42、nag70与gluc78构建了7个植物表达载体,每个基因受独立的Act1启动子调控.构建的7个载体不仅包含3个外源基因的所有组合(A,B,C,A+B,A+C,B+C,A+B+C),而且具有双元载体本身携带的HPT基因与Gus基因,为研究不同T-DNA长度、不同基因组合与不同基因排列方向对植物遗传转化效率以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的影响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材料.利用本实验室的农杆菌高效转化体系,将所有组合的7个载体分别转入粳稻品种石狩白毛(OryzasativaLssp.Japonicacv.Ishikari-shiroge)中,共获得再生植株1800余株.对部分再生植株进行了PCR检测,证明96%的植株至少携带有外源基因中的一个,80%以上的植株整合有完整的外源基因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胞壁降解酶 植物表达栽体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两用核不育水稻M2S的花药培养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旭东 曾大力 +3 位作者 斯华敏 钱前 孙宗修 闵绍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的杂种 F1 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大量的绿苗 ,从组合 M2 S /培矮 S中选育出一批带淡绿叶标记的籼型两用核不育 DH品系 ,选择部分 DH系进入人工气候箱鉴定其光温反应特性 ,结果表明DH系之间的光温...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的杂种 F1 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大量的绿苗 ,从组合 M2 S /培矮 S中选育出一批带淡绿叶标记的籼型两用核不育 DH品系 ,选择部分 DH系进入人工气候箱鉴定其光温反应特性 ,结果表明DH系之间的光温反应特性差异较大。通过亲本、F1 、F2 和 BC1 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 ,两用核不育基因从感光的晚粳农垦 5 8S转导至弱感光的籼稻 M2 S后 ,表现为由 2对主基因控制 ,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明显 ;淡绿叶性状由 1对基因控制 ,两用核不育基因与淡绿叶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还对两用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分析 两用核不育系 标记基因 花药培养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