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泽川 占小登 +1 位作者 程式华 曹立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62-1669,共8页
水稻叶形与产量关系密切。水稻叶形可以解析为叶片长、宽、厚、叶面积、叶片卷曲和叶片直立性。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总结... 水稻叶形与产量关系密切。水稻叶形可以解析为叶片长、宽、厚、叶面积、叶片卷曲和叶片直立性。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总结叶片卷曲和直立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已定位的基因/QTLs与产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形 基因定位 基因功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7
2
作者 郭丹 施勇烽 +6 位作者 王惠梅 张晓波 宋莉欣 徐霞 贺彦 郭梁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6-975,共10页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突变体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叶片中积累了大量活性氧,且斑点处细胞坏死。白叶枯病菌接种结果显示,HM113是一个广谱抗性增强的突变体。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HM113中防卫反应基因AOS2、PAL4、PR10和PR1b等的表达大幅上调。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褐斑性状受单显性基因(SplHM113)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法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RM21605和RM418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08 kb。本研究为褐斑基因Spl^(HM11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白叶枯病抗性 活性氧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6
3
作者 宋莉欣 黄奇娜 +7 位作者 奉保华 施勇烽 张晓波 徐霞 王惠梅 李小红 赵宝华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19-1528,共10页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散,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或整体枯死。突变体spl21与野生型IR64相比,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叶片斑点处及周围有H2O2沉积。突变还导致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此外,突变体中CAT、SOD、APX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OD活性则极显著升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法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下端介于In Del-8和RM28746之间约87 kb的区段内,暂名spl21(t),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过氧化氢 光合色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成花素基因RFT1对抽穗期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林 张振华 +2 位作者 朱玉君 樊叶杨 庄杰云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18-22,27,共6页
进一步缩短早稻的生育期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以早籼稻珍汕97和中籼稻密阳46为亲本,构建了珍汕97早熟型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和NIL-F2群体,分析成花素基因RFT1在早稻遗传背景和自然长日照种植条件下的遗... 进一步缩短早稻的生育期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以早籼稻珍汕97和中籼稻密阳46为亲本,构建了珍汕97早熟型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和NIL-F2群体,分析成花素基因RFT1在早稻遗传背景和自然长日照种植条件下的遗传作用。结果表明,与RFT1的珍汕97等位基因相比,密阳46等位基因能够显著促进抽穗,同时对产量性状呈轻微负向作用。在2个群体中,RFT1对抽穗期的加性效应为0.84~1.21 d,贡献率为10.46%~18.62%。在NIL群体2年重复试验中,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3.06粒和2.02粒、2.98粒和1.48粒、0.12 g和0.08 g、0.63 g和0.38 g,贡献率在0.99%~2.76%之间。这些结果显示,密阳46的RFT1等位基因能够在较低产量代价下缩短早稻的生育期,为晚稻提供更充裕的生长时间,进而提高双季稻的生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成花素基因 微效作用 早熟 多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协优9308衍生群体根系与地上部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25
5
作者 梁永书 占小登 +4 位作者 高志强 林泽川 沈希宏 曹立勇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11-1723,共13页
利用超级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及其双回交群体,结合水面无土栽培技术和大田栽培,获得水稻地上部分蘖数、抽穗期和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和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7个根系性状数据,采用DPS统计软件分析XBR、RIL和ZHR群体这些性状相关性。结... 利用超级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及其双回交群体,结合水面无土栽培技术和大田栽培,获得水稻地上部分蘖数、抽穗期和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和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7个根系性状数据,采用DPS统计软件分析XBR、RIL和ZHR群体这些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双亲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差异,且在3个群体中都呈连续分布和双向超亲分离。根长分别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等5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与其他6个根系性状呈不显著相关。抽穗期、株高和单株产量等6个性状分别与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6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分蘖数、穗数、结实率、百粒重等4个性状与根系呈不显著相关,10个地上部农艺性状均与根直径呈不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与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还对利用地上部农艺性状与根系间相关性间接选择强根系超级稻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地上部性状 相关分析 XBR、RIL和ZHR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瘟病恢复系R153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玉君 黄得润 +2 位作者 樊叶杨 庄杰云 沈波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97,共3页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减少因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携带稻瘟病抗性等位基因Pi25的品系BL108为供体、恢复系恢11-32为受体,应用该抗性基因的连锁标记Si13070C和功能标记CAP3/BglⅡ进行分...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减少因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携带稻瘟病抗性等位基因Pi25的品系BL108为供体、恢复系恢11-32为受体,应用该抗性基因的连锁标记Si13070C和功能标记CAP3/BglⅡ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携带Pi25抗性等位基因的恢复系R153,经福建省上杭县茶地国家水稻新品种稻瘟病抗性区试点鉴定,表现为抗稻瘟病。该恢复系的选育为杂交稻新组合选育提供新的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Pi25抗性基因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