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种子穗发芽与休眠性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静 林泽川 +1 位作者 曹立勇 沈希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36-1142,共7页
水稻穗发芽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还会降低稻谷的质量和品质,选育抗穗发芽的水稻品种是解决穗发芽最有效的途径。文章综述了影响水稻穗发芽和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包括种子成熟度、α-淀粉酶活性、内源激素、可溶性糖、温度、湿度等;总结... 水稻穗发芽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还会降低稻谷的质量和品质,选育抗穗发芽的水稻品种是解决穗发芽最有效的途径。文章综述了影响水稻穗发芽和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包括种子成熟度、α-淀粉酶活性、内源激素、可溶性糖、温度、湿度等;总结分析了水稻穗发芽和种子休眠相关QTL定位情况,以期为水稻抗穗发芽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发芽 种子休眠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遗传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晓明 张迎信 +2 位作者 王会民 程式华 曹立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中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水稻生长状况及产量和品质形成都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何在高投入集约化生产条件下,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简要概述氮、磷、钾在水稻体内的功能及遗传特性...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中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水稻生长状况及产量和品质形成都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何在高投入集约化生产条件下,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简要概述氮、磷、钾在水稻体内的功能及遗传特性,以期为培育氮、磷、钾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功能 遗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占烈 林泽川 +1 位作者 戴高兴 曹立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6-1290,共5页
为加强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糖类代谢途径生理因子和遗传因子的研究,更好了解灌浆充实内在信息,以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及相应栽培措施的制定。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影响灌浆充实的生理因素、相关酶活性和同化物转运基因研究以... 为加强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糖类代谢途径生理因子和遗传因子的研究,更好了解灌浆充实内在信息,以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及相应栽培措施的制定。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影响灌浆充实的生理因素、相关酶活性和同化物转运基因研究以及相关籽粒灌浆充实QTL定位等进行综述,并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分子水平上解析灌浆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充实 酶基因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稻育种百年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6
4
作者 程式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对水稻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现代水稻育种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已有百年历程,期间纯系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技术成为技术主体,成就了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对水稻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现代水稻育种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已有百年历程,期间纯系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技术成为技术主体,成就了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三次突破,推进了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200 kg/667 m^(2)平台跃上了当前的470 kg/667 m^(2)平台。展望未来百年的水稻产业需求,培育C4水稻、固氮水稻、耐盐碱水稻、耐旱水稻和一系杂交稻是水稻育种面临的重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种技术 育种成就 矮化育种 杂交稻育种 超级稻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两种不同环境的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差异
5
作者 王兴宇 王静 +7 位作者 徐群 章孟臣 王珊 孙燕飞 魏兴华 杨窑龙 郭晓红 冯跃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4,共6页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是构成理想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发掘新的控制剑叶形态性状的基因资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经。本研究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在杭州和海南陵水种植的印度粳稻品种M494和中国籼稻品种中9B(Z9B)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是构成理想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发掘新的控制剑叶形态性状的基因资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经。本研究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在杭州和海南陵水种植的印度粳稻品种M494和中国籼稻品种中9B(Z9B)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和剑叶长宽比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检测。研究共检测到10个QTL,包括1个剑叶长QTL、4个剑叶宽QTL、4个剑叶面积QTL和1个剑叶长宽比QTL,分布于第4、第7、第8、第9和第10号染色体,贡献率介于6.47%~13.28%之间;鉴定到2个多效性QTL区间,其中在第4号染色体Block536~Block544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剑叶宽和剑叶面积的QTL,在第10号染色体Block942~Block961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剑叶宽和剑叶长宽比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8.82%、13.28%、12.28%和12.60%。两地间QTL差异较大,仅在Block536~Block544区间同时定位到控制剑叶宽及剑叶面积的QTL及在Block942~Block961区间同时定位到控制剑叶宽及剑叶长宽比的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形态 重组自交系 高密度图谱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株高与抽穗期的QTL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冯跃 翟荣荣 +3 位作者 曹立勇 林泽川 魏兴华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25-1532,共8页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对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水稻株高(PH)和抽穗期(HD)进行了QTL分析。在2种氮水平下检...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对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水稻株高(PH)和抽穗期(HD)进行了QTL分析。在2种氮水平下检测到9个株高QTL和8个抽穗期QTL,检测到4个影响2种环境下株高和抽穗期差值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5.68%~18.40%之间;在第7染色体上RM5436附近和第8染色上RM5556~RM310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2种氮水平下株高和抽穗期的QTL,各位点的遗传效应贡献率较大,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R9308,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在第2染色体上RM5916~RM166区间和第8染色体上RM2366~RM5767区间分别检测到1个影响2种氮水平下抽穗期差值和1个株高差值的QTL可能对水稻的氮素高效利用有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水平 株高 抽穗期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素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曹立勇 袁守江 +4 位作者 周海鹏 占小登 吴伟明 高俊贤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98-1100,共3页
关键词 外源激素 水稻 中胚轴伸长 直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跃星 魏祥进 +1 位作者 徐春春 方福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65,共4页
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水稻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我国水稻传统育种技术创新力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但新兴育种技术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未来我国仍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种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水稻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我国水稻传统育种技术创新力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但新兴育种技术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未来我国仍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种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不断提高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种业 对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长护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代波 占小登 +5 位作者 吴超 沈希宏 吴伟明 高志强 程式华 曹立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06-1511,共6页
花器官发育异常突变体是研究植物花发育分子机理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在特种栽培稻品种"鸭血糯"中发现一个长护颖自然突变体,命名为Osleg(Oryza sativa long empty glumes)。组织细胞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护颖的远轴表皮细胞凸... 花器官发育异常突变体是研究植物花发育分子机理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在特种栽培稻品种"鸭血糯"中发现一个长护颖自然突变体,命名为Osleg(Oryza sativa long empty glumes)。组织细胞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护颖的远轴表皮细胞凸凹不平,毛状体较多,许多瘤状体轴向平行排列,与外稃表皮细胞结构相似。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将Osleg纯合体与籼稻品种9311杂交构建F2定位群体,利用已公布的水稻SSR标记和自行设计的STS标记对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OsLEG定位在水稻7号染色体短臂上的LC15和LC25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207kb,为进一步克隆OsLEG基因和研究禾本科植物花器官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花器官 长护颖突变体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g30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林 张迎信 +7 位作者 李枝 刘群恩 余宁 孙滨 杨正福 周全 程式华 曹立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472,共8页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9311和中恢8015分别获得了2个类病变突变体 g303和 g342.g303播种4-5周叶片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病斑几乎布满整个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g303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显著下降,叶绿...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9311和中恢8015分别获得了2个类病变突变体 g303和 g342.g303播种4-5周叶片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病斑几乎布满整个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g303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显著降低.遗传分析表明,g303类病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 g303/日本晴 F2群体进行定位,将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 InD10和 InD1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9 cM 和0.76 cM.测序分析发现,该基因与 SL 基因等位,其中 g303和 g342分别在编码区第572位和第1206位发生单碱基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实时 RT-PCR 结果显示抗病相关基因在突变体 g303中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该基因突变很可能激活了防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基因定位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由可变剪接造成的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廉平 张迎信 +9 位作者 张沛沛 杨正福 占小登 沈希宏 张振华 胡霞 轩丹丹 吴玮勋 曹立勇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7-466,共10页
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的突变体库内发现了一个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open hull and male sterile 1)。ohms1突变体表现为颖花开裂,在雄蕊和柱头之间形成类似内外稃的结构,使得突变体的颖花形... 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的突变体库内发现了一个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open hull and male sterile 1)。ohms1突变体表现为颖花开裂,在雄蕊和柱头之间形成类似内外稃的结构,使得突变体的颖花形成类似"三齿稃"状的三个颖壳,小穗完全不育,花粉育性为60%-70%,但自交不结实。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ohms1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KY2和KY29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42kb,该区域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s。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一个编码MADS盒的基因LOC_Os03g11614的第5内含子末位碱基由A突变为G。酶切实验和cDNA测序证实,该基因的第5内含子未被剪切,致使该基因的第6外显子所编码的14个氨基酸完整缺失,但并未造成该蛋白MADS结构域的改变或移码。qRT-PCR结果显示,突变体中OsMADS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水稻开花调控因子和内外稃发育调控基因的表达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该基因对水稻花器官发育尤其是内外稃发育和小花原基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开颖不育 基因定位 可变剪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花时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9
12
作者 万国 冯跃 +5 位作者 张凤娇 徐群 王一平 袁筱萍 余汉勇 彭锁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2-567,共6页
选用早花时粳稻品种WAB368-B-2-H2-HB和晚花时粳稻品种六千辛杂交获得的F2群体284个单株作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117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花时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2花时性状呈连续... 选用早花时粳稻品种WAB368-B-2-H2-HB和晚花时粳稻品种六千辛杂交获得的F2群体284个单株作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117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花时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2花时性状呈连续的正态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4个影响花时的QTL,分别位于第1、1、10和12染色体上,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早花时亲本WAB368-B-2-H2-HB。其中位于第12染色体RM511-RM519区间的qFT-12可解释11.3%的表型变异,该位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时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被引量:52
13
作者 周正平 占小登 +1 位作者 沈希宏 曹立勇 《中国稻米》 2019年第5期1-4,共4页
生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水平。本文综述了近5年我国水稻育种的进展,并对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同时根据水稻育种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提升我国新一代水稻育种技术,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重大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育种进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与分解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玉宇 朱玉君 +3 位作者 张宏伟 王琳琳 樊叶杨 庄杰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8,共8页
本文报道了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和分解。针对前期qTGW1.2定位结果,应用SSR标记检测,从籼籼交组合珍汕973/密阳46衍生的1个BC2F7分离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1621-RM297和RM212-RM265的2个单株,构建了... 本文报道了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和分解。针对前期qTGW1.2定位结果,应用SSR标记检测,从籼籼交组合珍汕973/密阳46衍生的1个BC2F7分离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1621-RM297和RM212-RM265的2个单株,构建了2套BC2F8:9近等基因系,将qTGW1.2进一步界定在RM212-RM265及其两侧交换区间的区域内。在此基础上,筛选出5个在目标区间内分离片段缩小且呈阶梯状排列的单株,衍生了5套BC2F10分离群体,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每套群体均检测到千粒重QTL,加性效应为0.13~0.38 g,来自密阳46的等位基因提高千粒重;经比较各个群体的分离区间,将qTGW1.2分解为互引连锁的2个QTL,其中,qTGW1.2a位于RM11730和RM11762之间934 kb的区域内,呈加性作用,qTGW1.2b位于RM11800和RM11885之间2.1 Mb的区域内,呈正向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数量性状座位 千粒重 抽穗期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w39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9
15
作者 董青 张迎信 +6 位作者 张振华 周全 秦亚芝 王宏 程式华 曹立勇 沈希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9,共9页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较野生型分别降低了12.0%、22.3%、18.5%和27.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类囊体数量明显减少,基粒垛叠方向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粳稻日本晴杂交构建的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至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约71.8kb的区域内。对该区间包含的15个ORFs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编码叶绿素酸酯氧化酶1(chlorophyllide a oxygenase 1)的基因OsCAO1的第8外显子发生了两个单碱基突变,导致第394和396位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分别突变为组氨酸和谷氨酸,推测该突变基因是一个OsCAO1功能丧失的新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黄绿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gamyb5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正福 张迎信 +9 位作者 孙廉平 张沛沛 轩丹丹 刘嶺 胡霞 李紫荷 占小登 吴玮勋 曹立勇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的突变体库内发现了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gamyb5。gamyb5的株型、株高、分蘖数等农艺性状与野生型中恢8015无差异,而其花药细长且呈白色半透明状,花药中无花粉粒。花药半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ga... 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的突变体库内发现了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gamyb5。gamyb5的株型、株高、分蘖数等农艺性状与野生型中恢8015无差异,而其花药细长且呈白色半透明状,花药中无花粉粒。花药半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gamyb5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没有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和小孢子,并且绒毡层异常伸长,细胞程序性死亡延迟。对以gamyb5为母本,与野生型中恢8015和广亲和粳稻品种02428分别配制的杂交组合遗传分析表明,gamyb5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gamyb5和02428杂交的F2定位群体,最终将突变基因精细定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的ZF-29和ZF-3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16.9kb。对该区域内2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测序分析发现,编码受赤霉素诱导的MYB转录因子基因LOC_Os01g0812000的第2外显子存在8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qRT-PCR检测到影响花药发育的调控因子UDT1、TDR、CYP703A3和CYP704B2的表达量在突变体中比野生型中极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GAMYB在花药减数分裂和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gamyb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典败型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ap90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驰 陈代波 +13 位作者 孙志豪 彭泽群 Adil Abbas 贺登美 张迎信 程海涛 于萍 马兆慧 宋建 曹立勇 程式华 孙廉平 占小登 吕文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69-1582,共14页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e,EMS)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Zhonghui 8015,wild-type,WT)筛选获得了一个性状稳定的典败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abortive pollen 90(ap90)。突变体ap90与野生型中恢8015在株高、株型、分蘖数、抽...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e,EMS)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Zhonghui 8015,wild-type,WT)筛选获得了一个性状稳定的典败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abortive pollen 90(ap90)。突变体ap90与野生型中恢8015在株高、株型、分蘖数、抽穗期等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花药瘦小、呈淡乳黄色、花粉完全典败。花药发育不同阶段的半薄切片观察结果显示,ap90突变体内的花药壁细胞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绒毡层细胞降解异常,小孢子细胞在有丝分裂阶段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壁结构、无法完成淀粉充实过程,最终小孢子细胞退化成细线状、花药亦无法开裂。花药和花粉外壁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突变体ap90的花药外壁皱缩,角质层排列更紧密;花药内壁乌氏体形状不规则、排列紧密而混乱;花粉细胞呈干瘪状,花粉外壁表面的孢粉素形态异常、呈不规则排列。遗传分析表明,ap90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的初步定位将该突变位点定位于水稻7号染色体长臂RM21421和RM21435之间491.73 kb区间内;进一步的Mut-Map测序分析证实该区间内LOC_Os07g22850的第2个外显子区存在1个37 bp的缺失和1处单碱基替换,使得其编码序列发生移码、转录和翻译提前终止,导致出现ap90中的花粉完全典败和小穗不育表型。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花药中特异表达,OsAP90蛋白主要定位在内质网上。qPCR检测结果表明,ap90突变体中许多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受到了该突变位点的影响,进一步证明OsAP90在水稻花药发育的乌氏体形成、花粉壁发育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核雄性不育 ap90 Mut-Map 表达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ip2-zh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泽群 龚柯 +11 位作者 陈代波 李延慧 孙志豪 陈驰 于萍 张迎信 周正平 廖飞飞 程式华 曹立勇 占小登 孙廉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8-1080,共13页
本研究从籼稻中恢8015经甲基磺乙酯(EMS,ethylmethylsulfone)诱变的突变体库中分离鉴定出了1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tip2-zh。突变体tip2-zh与野生型中恢8015在株高、分蘖数、分裂角度、抽穗期等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其花药瘦小、... 本研究从籼稻中恢8015经甲基磺乙酯(EMS,ethylmethylsulfone)诱变的突变体库中分离鉴定出了1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tip2-zh。突变体tip2-zh与野生型中恢8015在株高、分蘖数、分裂角度、抽穗期等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其花药瘦小、细长且呈半透明状,花药中无成熟花粉细胞;花药半薄切片观察结果显示,tip2-zh减数分裂异常,花粉母细胞不能生成小孢子细胞,绒毡层空泡化、降解延迟,最终不能形成有活力的花粉粒。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花药外壁的蜡质和角质等线状物质更加浓缩、内壁呈光滑圆润但不规则分层状态、花粉细胞最终降解破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且对目的基因的图位克隆证实,该突变位点位于水稻第1号染色体长臂JX21和JX26之间27 kb区间内;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bHLH转录因子TIP2/bHLH142(LOC_Os01g18870)的第1个外显子区存在1处单碱基替换,由野生型的C替换成T,使得其编码的氨基酸直接替换为终止密码子,转录和翻译提前终止,导致出现该不育表型。qPCR检测结果表明,tip2-zh突变体中许多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受到了该突变位点的影响,进一步证明TIP2-ZH在水稻花药发育的脂质合成、绒毡层降解以及花粉壁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核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tip2-z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杂交稻天优802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19
作者 占小登 程式华 +2 位作者 沈希宏 张迎信 曹立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77,80,共3页
天优8025系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较强,后期转色好,穗大粒多,丰产性好。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连作晚稻种植。
关键词 杂交稻 天优8025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内5优8015的选育
20
作者 占小登 于萍 +3 位作者 曹立勇 沈希宏 陈代波 程式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1期102-103,共2页
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农科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试验试种,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内5优8015 高产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