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空间的功能评价及管制分区研究
1
作者 肖鹏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郭建英 刘心宇 要振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1,共9页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区较为零散,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从东至西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流失敏感程度从东向西逐渐敏感分布,土地沙化敏感程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土地沙化情况较为严重。将自然生态空间分成3种类型区域,其中高重要高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33.39%,中度重要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47.70%,低重要低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18.91%。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因此为缓解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可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分区,从而给予分区管制建议,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管制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 被引量:6
2
作者 范毅宁 廖梓龙 +1 位作者 龙胤慧 程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理探测器以及Pe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阐明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的变化特征,并识别植被NPP的驱动因子。【结果】2001—2022年,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年均增加2.784 gC m-2a-1,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植被NPP变化受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形等因子共同驱动。降水增加促进了植被NPP的增长,相关系数为0.639;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植被NPP均呈轻微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0.051。【结论】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地形因子对植被NPP的驱动力不强,降水是植被NPP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NPP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阴山北麓草原 影响因素 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
作者 张子萱 郑颖 +1 位作者 郭建英 王语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9,共15页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1990-2020年察汗淖尔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VORS模型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响应弹性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1)耕地和草地是察汗淖尔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约占流域面积的85%以上,近30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向林地和草地转移;(2)流域生态系统以健康水平为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先恶化后逐渐好转的变化特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491上升至0.505;(3)草地、湿地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较高,生态弹性指数分别为65.43、3.63和12.36,林地与生态系统健康呈中度不协调关系,严重失调区域以湿地、水体为主,研究期内,林地和建设用地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结论]自2000年后,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处于生态脆弱区,有必要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变化 VORS模型 察汗淖尔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恢复对水热因子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思楠 吴英杰 +5 位作者 黎明扬 王飞 张雯颖 马小茗 张彦杰 王杨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降水量-NDVI、温度-NDVI的依赖关系,为该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降水量以速率0.357 mm/(10 a)(P=0.276)减少,气温以速率0.243℃/(10 a)(P<0.001)增加,NDVI以速率0.009/(10 a)(P=0.228)增加,植被退化面积远小于改善面积。降水量和温度通过彼此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正(0.927),温度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负(-0.809),且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直接作用远大于气温的间接作用。当降水量高于阈值7 mm(西部)、15 mm(中部)、20 mm(东部)和10 mm(全区)时,NDVI分别大于0.16、0.3、0.5和0.3,植被指数随降水量和联合概率增加而增加。NDVI随温度自西向东降低而有所增加,有利于植被发育的温度范围向低温区扩大,呈阶梯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热因子 通径分析 COPULA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永喆 崔艳红 +8 位作者 张才金 崔英杰 王怡璇 白亮亮 郭建英 刘廷玺 卢静 徐于月 龙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 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 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水文要素 生态恢复 时空演变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郑若男 刘艳萍 要振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就“放牧”和“草原生态系统”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性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草原管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应多注重草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并多关注放牧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健 张泽中 +5 位作者 冯凯 王飞 张伟杰 王思楠 孙立新 郭恒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55-10067,共13页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NPP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NPP与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降水、气温、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太阳黑子(sunspot)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高原内陆河流域1984—2015年NPP年均值介于85.548 gC m^(-2)a^(-1)(2007年)—130.344 gC m^(-2)a^(-1)(2012年),多年均值为103.737 gC m^(-2)a^(-1),2007—2012年NPP明显增加。(2)大多数地区表现为稳定状态,NPP极显著减少、显著减少、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2%、3.2%、44.2%、37.8%、4.3%和5.3%。(3)高原内陆河流域NPP的重心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的交界处,即高原内陆河流域偏东部地区,NPP重心在东北地区较多,占比为75%,这表明NPP在东北地区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4)降水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大,而气温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小。大气环流因子以及太阳黑子与内陆河流域植被NPP均存在相关关系,ENSO对植被NPP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高原内陆河流域 CASA模型 重心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hysMod的河套灌区不同灌排方式土壤水盐动态研究
8
作者 张文聪 周慧 +5 位作者 李环环 王亚晖 崔志谋 单长河 王凤春 史海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9,共15页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和提高灌排管理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关键作用。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基于率定和验证后的SahysMod模型,模拟预测在不同灌排管理情景下未来10年耕地、荒地土壤饱...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和提高灌排管理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关键作用。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基于率定和验证后的SahysMod模型,模拟预测在不同灌排管理情景下未来10年耕地、荒地土壤饱和浸提液的电导率(ECe)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状引水总量和灌溉定额下,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增长较为缓慢,荒地容纳盐分的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的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分别增加0.51 dS·m^(-1)和1.49 dS·m^(-1),增速分别为13.38%和34.40%;荒地根区土壤ECe值分别增加8.24 dS·m^(-1)和3.44 dS·m^(-1),增速分别为29.46%和9.49%。通过工程开挖将排水沟深度增加至1.8 m时最符合耕、荒地的控盐要求,具体表现为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增幅分别为6.92%和19.45%;荒地根区土壤ECe值的增幅为20.26%和8.67%。综合考虑后,推荐典型灌排单元维持现状生育时期总引水量、现状灌溉定额,排水斗沟深度从现状1.5 m增加到1.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SahysMod模型 灌排管理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化耕地干排盐效果定量分析研究
9
作者 张文聪 周慧 +4 位作者 史海滨 李环环 王亚晖 单长河 王凤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293,共10页
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明确具有干排盐功能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并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建立的耕、荒地水盐均衡模型进行分量计算,量化上述盐渍化耕地的干排控盐作用,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干排盐系统的影响。... 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明确具有干排盐功能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并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建立的耕、荒地水盐均衡模型进行分量计算,量化上述盐渍化耕地的干排控盐作用,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干排盐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此类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排盐荒地面积增加1.93 hm^(2),占比提高0.58%,但从耕地迁移到荒地的水分增加了18.59%,干排盐量增加了18.56%,耕地积盐量减少了55.80%。2019-2020年生育期内,排盐量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41.61%和36.46%,通过干排盐排泄到荒地的盐分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52.39%和53.50%,耕地累积盐分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6.00%和10.04%。综上所述,将实际发挥干排盐作用的盐碱耕地调整为排盐荒地具有切实可行性,目前仍需完善明沟排水系统以确保盐分排出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耕地 干排盐 土地利用类型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塔布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鑫建 龙胤慧 +1 位作者 廖梓龙 索梅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7,共10页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定量评价退耕还草工程对研究区水源涵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塔布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向草地转变为主,退耕还草显著促进产水量的增加;塔布河流域产水量年际呈波动减少趋势,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52万m^(3),多年平均产水深度为8.63 mm;在空间上产水量整体为南多北少,山丘区产水量显著大于山间盆地平原区和一般平原区,产水量显著增加的类型是草地;流域产水量受降水变化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在月季尺度上与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存在较为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产水量 土地利用 降水量 塔布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令建 杨振奇 +1 位作者 秦富仓 郭建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目的]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 [目的]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NDVI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研究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变化幅度最大,水域面积比例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涨势”和草地、未利用地“落势”,十分明显。②十大孔兑区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261,0.5373,0.5433,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生态环境质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③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平均气温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2000—202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向好发展,研究区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是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生态环境效应 十大孔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与适宜灌溉定额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和祥 曹雪松 +1 位作者 畅利毛 曾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5,102,共6页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育期内的灌水均匀度差异,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产量等参数的影响。滴灌带滴头流量对滴灌灌水均匀性的影响相对较大。在相同的滴灌带滴头流量下,滴灌带埋设深度10 cm与20 cm对滴灌灌水均匀系数影响不显著。当耗水量为456.69 mm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大,为12847.78 kg/hm-2。基于节水效果、产量和高效等多生产因素的综合考虑,建议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地区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定额为25 mm,灌水12~1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均匀性 紫花苜蓿 耗水量 灌溉定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8年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春玉米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乔帅帅 高晓瑜 +4 位作者 屈忠义 杨绣娟 畅笑 杨锋 冯鑫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87-97,F0003,共12页
为明确内蒙古春玉米气候资源变化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对春玉米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促进该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粮食安全保障,该研究基于内蒙古113个气象站点及统计作物系数值,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在80%保证率下分析了积温(≥10℃)及春玉米... 为明确内蒙古春玉米气候资源变化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对春玉米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促进该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粮食安全保障,该研究基于内蒙古113个气象站点及统计作物系数值,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在80%保证率下分析了积温(≥10℃)及春玉米栽培模式(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的空间变化,计算了春玉米生长季有效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建立了气象因子和春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1959-2018年内蒙古地区积温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较1959-1968年积温增加了263℃,积温等值线发生明显偏移。不同熟型春玉米边界线北移东扩明显,中东部地区春玉米由不适宜种植区向早熟型和中熟型转变。2)1959-2018年春玉米生长期有效降雨量为114 mm,整体呈下降趋势。作物需水量为481 mm,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耦合度在0.02~0.40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3)气象因子中,温度呈上升趋势,其余因子整体呈下降趋势,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雨为影响该地区春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研究可为内蒙古地区春玉米空间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降雨量 气候变化 春玉米 积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指数的内蒙古地区干湿气候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水霞 周泉成 +1 位作者 王文君 吴英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共10页
探究气候的干湿格局及其演化趋势对旱涝灾害监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北方内蒙古生态功能区重要定位,依据1970—2020年45个气象监测站点月尺度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运用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内... 探究气候的干湿格局及其演化趋势对旱涝灾害监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北方内蒙古生态功能区重要定位,依据1970—2020年45个气象监测站点月尺度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运用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内蒙古地区多时间尺度下气候的干湿特征及周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70—2020年,内蒙古地区干旱强度以轻中旱为主,局域性和全域性干旱频发,夏季干旱趋势显著,且明显高于年际干旱化水平;不同生态功能区干湿空间格局呈现东北部林区和西部荒漠区旱情缓减、中部草原区旱情加重、且典型草原区干旱风险较高的特点;小波分析显示,内蒙古地区共经历了准两次干湿交替过程,其中,11a的短周期演替与太阳黑子活动小周期有关,49a长周期尺度则揭示了内蒙古仍将处于一段暖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干湿气候特征 内蒙古 小波分析 旱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原化荒漠地区红砂种群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茹 李锦荣 +4 位作者 董雷 张志杰 罗祥英 李映坤 韩兆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0-278,共9页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下,红砂种群在<3 m尺度内均匀分布,在>32 m尺度内聚集分布,种群内部生态关系由竞争向促进转变;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种群在>30 m尺度下呈现随机分布,种内生态关系呈现减弱的趋势。红砂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生境异质性在大尺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水分利用深度由0—20 cm加深到60—100 cm;红砂种群的密度与多年降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样地的植被盖度变化主要受草本盖度影响,红砂植被盖度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分布格局受环境异质性影响。通过增加植株密度,红砂可以利用更深层的土壤水分适应环境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点格局 氢氧同位素 空间分布格局 水分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金属矿区NDVI时空动态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珊丹 郭建英 +3 位作者 阿比亚斯 杨晓杰 张铁钢 徐凯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0-238,共9页
[目的]采用遥感技术明确草原金属矿山开采的影响范围,综合评价矿区及影响区生态质量,为草原矿山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处生态脆弱区荒漠草原的金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研究区植... [目的]采用遥感技术明确草原金属矿山开采的影响范围,综合评价矿区及影响区生态质量,为草原矿山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处生态脆弱区荒漠草原的金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特征,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确定荒漠草原金矿开采影响区为矿区边界向外半径5 km范围内;矿山开采期间(2009—2021年)研究区NDVI值呈波动性增加,井工开采运行期矿区内NVDI年平均值比露天开采运行期提高了51.9%,露天开采对研究区植被影响更大;矿区及影响区遥感生态指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整体以不显著增加为主;根据遥感生态指数的空间分布,矿区及影响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为排土场及周边区域。[结论]荒漠草原金矿开采对周边植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 km范围内。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生态修复方式能使矿区及影响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荒漠草原金矿生态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排土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活动 NDVI 时空动态 遥感生态指数 荒漠草原 金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疏干水灌溉中草药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天明 张瑞强 +1 位作者 冯秀 王丽霞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1期80-86,共7页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排土场灌溉疏干水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问题,采用室内发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鄂尔多斯市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以疏干水为灌溉水源种植黄芪和甘草,开展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药材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排土场灌溉疏干水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问题,采用室内发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鄂尔多斯市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以疏干水为灌溉水源种植黄芪和甘草,开展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药材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煤矿疏干水不存在有毒物和重金属超标,但总盐分含量超标25%。随着浇灌疏干水次数的增加,黄芪和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当浇水超过3次,使盐浓度超过0.75%时,会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采用少量灌溉+施用保水剂的方法可以保障大田试验区黄芪和甘草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露天煤矿排土场地块孤立、干燥多风的环境抑制了病虫害的传播。黄芪和甘草药用根品质符合标准,可以作为药材安全使用。露天煤矿排土场利用疏干水灌溉黄芪和甘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为矿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 疏干水 中草药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壤保持演变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曾令建 杨振奇 +2 位作者 秦富仓 郭建英 张铁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8-188,共11页
为定量研究植被覆盖与土壤保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植被覆盖对土壤保持的影响,选取十大孔兑为研究区,利用趋势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InVEST模型,重点分析十大孔兑2000—2020年植被覆盖、土壤保持时空变化及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保持的作... 为定量研究植被覆盖与土壤保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植被覆盖对土壤保持的影响,选取十大孔兑为研究区,利用趋势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InVEST模型,重点分析十大孔兑2000—2020年植被覆盖、土壤保持时空变化及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保持的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十大孔兑区植被覆盖均呈增加趋势;(2)2000—2020年,土壤保持量随着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植被覆盖增加对于土壤侵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植被覆盖与土壤保持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0,但2000—2020年相关系数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相关性分布差异明显,“高—高”和“低—低”分布在中游库布齐风沙区以及上游丘陵沟壑区有零星分布,“高—低”和“低—高”分布在上游丘陵沟壑区和下游冲积平原区,主要是上游丘陵沟壑区海拔较高,对于土壤保持能力较强,但植被覆盖度较低,下游冲积平原区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NDVI较高,但土壤抗蚀性差,土壤保持能力较弱。通过对十大孔兑区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壤保持演变及其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植被覆盖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保持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研究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孔兑 植被覆盖 土壤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洞试验的风沙区光伏阵列近地表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国栋 蒙仲举 +3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郭建英 邢恩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和180°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表形态剖面特征。[结果]夹角为±90°时,迎风侧前两排电板区域地表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轻度为主。第3—5排电板区域在前两排电板的遮蔽作用下风沙活动强度大幅降低。夹角为±45°时所有电板区域蚀积变化规律较为相似;45°时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小范围出现重度堆积现象;-45°时风蚀和堆积均表现为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以8m/s风速条件为例,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强度表现为:45°>90°>-45°>-90°>0°。夹角为0°时最小,蚀积变化极差仅为1.265cm。夹角为45°时最大,蚀积变化极差可达5.429cm。夹角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风况条件下,夹角为正值相较负值时光伏阵列地表风沙活动更为强烈。夹角为45°时蚀积强度是夹角为-45°时的1.566倍,夹角为90°时则是夹角为-90°时的1.269倍。[结论]沙区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的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主害风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洞试验 风向 地表形态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草原型流域水文干旱和气象干旱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伟杰 王文君 +4 位作者 尹航 关靖 安九吉 郭恒志 孙鹏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568-10574,共7页
为了合理评估干旱对荒漠草原流域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传播特征,以艾不盖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65—2021年共57年的月降水和径流资料,计算3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 为了合理评估干旱对荒漠草原流域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传播特征,以艾不盖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65—2021年共57年的月降水和径流资料,计算3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析了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演变过程、趋势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应用SPI和SRI能够很好地反映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变化状况;SPI值和SRI值对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敏感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降低,时间尺度越大,发生高等级气象干旱事件和水文干旱事件的频数越高;发生气象干旱事件和水文干旱事件的趋势增强,且发生水文干旱的程度和可能性较气象干旱更重;时间尺度越大,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相关性越好,同时水文干旱要滞后于气象干旱,滞时为0~1月。研究成果为荒漠草原流域抗旱减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径流指数(SRI)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