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 被引量:6
1
作者 范毅宁 廖梓龙 +1 位作者 龙胤慧 程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理探测器以及Pe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阐明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的变化特征,并识别植被NPP的驱动因子。【结果】2001—2022年,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年均增加2.784 gC m-2a-1,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植被NPP变化受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形等因子共同驱动。降水增加促进了植被NPP的增长,相关系数为0.639;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植被NPP均呈轻微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0.051。【结论】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地形因子对植被NPP的驱动力不强,降水是植被NPP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NPP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阴山北麓草原 影响因素 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
作者 张子萱 郑颖 +1 位作者 郭建英 王语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9,共15页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1990-2020年察汗淖尔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VORS模型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响应弹性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1)耕地和草地是察汗淖尔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约占流域面积的85%以上,近30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向林地和草地转移;(2)流域生态系统以健康水平为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先恶化后逐渐好转的变化特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491上升至0.505;(3)草地、湿地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较高,生态弹性指数分别为65.43、3.63和12.36,林地与生态系统健康呈中度不协调关系,严重失调区域以湿地、水体为主,研究期内,林地和建设用地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结论]自2000年后,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处于生态脆弱区,有必要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变化 VORS模型 察汗淖尔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恢复对水热因子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思楠 吴英杰 +5 位作者 黎明扬 王飞 张雯颖 马小茗 张彦杰 王杨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降水量-NDVI、温度-NDVI的依赖关系,为该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降水量以速率0.357 mm/(10 a)(P=0.276)减少,气温以速率0.243℃/(10 a)(P<0.001)增加,NDVI以速率0.009/(10 a)(P=0.228)增加,植被退化面积远小于改善面积。降水量和温度通过彼此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正(0.927),温度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负(-0.809),且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直接作用远大于气温的间接作用。当降水量高于阈值7 mm(西部)、15 mm(中部)、20 mm(东部)和10 mm(全区)时,NDVI分别大于0.16、0.3、0.5和0.3,植被指数随降水量和联合概率增加而增加。NDVI随温度自西向东降低而有所增加,有利于植被发育的温度范围向低温区扩大,呈阶梯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热因子 通径分析 COPULA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若男 刘艳萍 要振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就“放牧”和“草原生态系统”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性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草原管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应多注重草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并多关注放牧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阴山北麓站自由放牧样地植物群落动态数据集
5
作者 高天明 要振宇 +1 位作者 岳征文 杨振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03-309,共7页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域主要利用方式为放牧,了解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探究区域内草地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了2009-2018年阴山北麓站荒...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域主要利用方式为放牧,了解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探究区域内草地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了2009-2018年阴山北麓站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样地生长季8月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每年调查5个样方,包括植物种组成、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本数据集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数据录入、质量控制方面均严格遵循草地植物群落调查质量控制和规范。本数据集可为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自由放牧 植物群落 生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健 张泽中 +5 位作者 冯凯 王飞 张伟杰 王思楠 孙立新 郭恒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55-10067,共13页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NPP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NPP与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降水、气温、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太阳黑子(sunspot)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高原内陆河流域1984—2015年NPP年均值介于85.548 gC m^(-2)a^(-1)(2007年)—130.344 gC m^(-2)a^(-1)(2012年),多年均值为103.737 gC m^(-2)a^(-1),2007—2012年NPP明显增加。(2)大多数地区表现为稳定状态,NPP极显著减少、显著减少、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2%、3.2%、44.2%、37.8%、4.3%和5.3%。(3)高原内陆河流域NPP的重心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的交界处,即高原内陆河流域偏东部地区,NPP重心在东北地区较多,占比为75%,这表明NPP在东北地区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4)降水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大,而气温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小。大气环流因子以及太阳黑子与内陆河流域植被NPP均存在相关关系,ENSO对植被NPP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高原内陆河流域 CASA模型 重心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hysMod的河套灌区不同灌排方式土壤水盐动态研究
7
作者 张文聪 周慧 +5 位作者 李环环 王亚晖 崔志谋 单长河 王凤春 史海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9,共15页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和提高灌排管理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关键作用。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基于率定和验证后的SahysMod模型,模拟预测在不同灌排管理情景下未来10年耕地、荒地土壤饱...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和提高灌排管理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关键作用。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基于率定和验证后的SahysMod模型,模拟预测在不同灌排管理情景下未来10年耕地、荒地土壤饱和浸提液的电导率(ECe)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状引水总量和灌溉定额下,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增长较为缓慢,荒地容纳盐分的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的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分别增加0.51 dS·m^(-1)和1.49 dS·m^(-1),增速分别为13.38%和34.40%;荒地根区土壤ECe值分别增加8.24 dS·m^(-1)和3.44 dS·m^(-1),增速分别为29.46%和9.49%。通过工程开挖将排水沟深度增加至1.8 m时最符合耕、荒地的控盐要求,具体表现为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增幅分别为6.92%和19.45%;荒地根区土壤ECe值的增幅为20.26%和8.67%。综合考虑后,推荐典型灌排单元维持现状生育时期总引水量、现状灌溉定额,排水斗沟深度从现状1.5 m增加到1.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SahysMod模型 灌排管理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化耕地干排盐效果定量分析研究
8
作者 张文聪 周慧 +4 位作者 史海滨 李环环 王亚晖 单长河 王凤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293,共10页
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明确具有干排盐功能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并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建立的耕、荒地水盐均衡模型进行分量计算,量化上述盐渍化耕地的干排控盐作用,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干排盐系统的影响。... 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明确具有干排盐功能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并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建立的耕、荒地水盐均衡模型进行分量计算,量化上述盐渍化耕地的干排控盐作用,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干排盐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此类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排盐荒地面积增加1.93 hm^(2),占比提高0.58%,但从耕地迁移到荒地的水分增加了18.59%,干排盐量增加了18.56%,耕地积盐量减少了55.80%。2019-2020年生育期内,排盐量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41.61%和36.46%,通过干排盐排泄到荒地的盐分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52.39%和53.50%,耕地累积盐分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6.00%和10.04%。综上所述,将实际发挥干排盐作用的盐碱耕地调整为排盐荒地具有切实可行性,目前仍需完善明沟排水系统以确保盐分排出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耕地 干排盐 土地利用类型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塔布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鑫建 龙胤慧 +1 位作者 廖梓龙 索梅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7,共10页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定量评价退耕还草工程对研究区水源涵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塔布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向草地转变为主,退耕还草显著促进产水量的增加;塔布河流域产水量年际呈波动减少趋势,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52万m^(3),多年平均产水深度为8.63 mm;在空间上产水量整体为南多北少,山丘区产水量显著大于山间盆地平原区和一般平原区,产水量显著增加的类型是草地;流域产水量受降水变化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在月季尺度上与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存在较为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产水量 土地利用 降水量 塔布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与适宜灌溉定额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和祥 曹雪松 +1 位作者 畅利毛 曾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5,102,共6页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育期内的灌水均匀度差异,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产量等参数的影响。滴灌带滴头流量对滴灌灌水均匀性的影响相对较大。在相同的滴灌带滴头流量下,滴灌带埋设深度10 cm与20 cm对滴灌灌水均匀系数影响不显著。当耗水量为456.69 mm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大,为12847.78 kg/hm-2。基于节水效果、产量和高效等多生产因素的综合考虑,建议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地区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定额为25 mm,灌水12~1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均匀性 紫花苜蓿 耗水量 灌溉定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隶属函数法的草原区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筛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珊丹 郭建英 +2 位作者 荣浩 张铁钢 张菲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8,共11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3.217%,能够代表变量信息,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第二、第三主成分反映出植物抗逆性与渗透调解物质和细胞膜透性之间的关系。通过隶属函数法获得综合评价值(D)较高的植物为柠条、燕麦、沙蒿、沙打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说明这几种植物对于项目区的气候状况、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研究区可选择以一、二年生的燕麦、草木樨作为先锋植物,采用柠条搭配多年生豆科植物(紫花苜蓿、沙打旺)、禾本科植物(无芒雀麦、扁穗冰草)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恢复与重建。研究结果为典型草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的种质资源,并为进一步的植物种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品种 抗逆性 隶属函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原化荒漠地区红砂种群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茹 李锦荣 +4 位作者 董雷 张志杰 罗祥英 李映坤 韩兆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0-278,共9页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下,红砂种群在<3 m尺度内均匀分布,在>32 m尺度内聚集分布,种群内部生态关系由竞争向促进转变;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种群在>30 m尺度下呈现随机分布,种内生态关系呈现减弱的趋势。红砂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生境异质性在大尺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水分利用深度由0—20 cm加深到60—100 cm;红砂种群的密度与多年降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样地的植被盖度变化主要受草本盖度影响,红砂植被盖度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分布格局受环境异质性影响。通过增加植株密度,红砂可以利用更深层的土壤水分适应环境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点格局 氢氧同位素 空间分布格局 水分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金属矿区NDVI时空动态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珊丹 郭建英 +3 位作者 阿比亚斯 杨晓杰 张铁钢 徐凯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0-238,共9页
[目的]采用遥感技术明确草原金属矿山开采的影响范围,综合评价矿区及影响区生态质量,为草原矿山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处生态脆弱区荒漠草原的金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研究区植... [目的]采用遥感技术明确草原金属矿山开采的影响范围,综合评价矿区及影响区生态质量,为草原矿山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处生态脆弱区荒漠草原的金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特征,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确定荒漠草原金矿开采影响区为矿区边界向外半径5 km范围内;矿山开采期间(2009—2021年)研究区NDVI值呈波动性增加,井工开采运行期矿区内NVDI年平均值比露天开采运行期提高了51.9%,露天开采对研究区植被影响更大;矿区及影响区遥感生态指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整体以不显著增加为主;根据遥感生态指数的空间分布,矿区及影响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为排土场及周边区域。[结论]荒漠草原金矿开采对周边植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 km范围内。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生态修复方式能使矿区及影响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荒漠草原金矿生态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排土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活动 NDVI 时空动态 遥感生态指数 荒漠草原 金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疏干水灌溉中草药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天明 张瑞强 +1 位作者 冯秀 王丽霞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1期80-86,共7页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排土场灌溉疏干水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问题,采用室内发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鄂尔多斯市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以疏干水为灌溉水源种植黄芪和甘草,开展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药材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排土场灌溉疏干水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问题,采用室内发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鄂尔多斯市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以疏干水为灌溉水源种植黄芪和甘草,开展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药材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煤矿疏干水不存在有毒物和重金属超标,但总盐分含量超标25%。随着浇灌疏干水次数的增加,黄芪和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当浇水超过3次,使盐浓度超过0.75%时,会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采用少量灌溉+施用保水剂的方法可以保障大田试验区黄芪和甘草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露天煤矿排土场地块孤立、干燥多风的环境抑制了病虫害的传播。黄芪和甘草药用根品质符合标准,可以作为药材安全使用。露天煤矿排土场利用疏干水灌溉黄芪和甘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为矿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 疏干水 中草药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洞试验的风沙区光伏阵列近地表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国栋 蒙仲举 +3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郭建英 邢恩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和180°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表形态剖面特征。[结果]夹角为±90°时,迎风侧前两排电板区域地表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轻度为主。第3—5排电板区域在前两排电板的遮蔽作用下风沙活动强度大幅降低。夹角为±45°时所有电板区域蚀积变化规律较为相似;45°时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小范围出现重度堆积现象;-45°时风蚀和堆积均表现为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以8m/s风速条件为例,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强度表现为:45°>90°>-45°>-90°>0°。夹角为0°时最小,蚀积变化极差仅为1.265cm。夹角为45°时最大,蚀积变化极差可达5.429cm。夹角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风况条件下,夹角为正值相较负值时光伏阵列地表风沙活动更为强烈。夹角为45°时蚀积强度是夹角为-45°时的1.566倍,夹角为90°时则是夹角为-90°时的1.269倍。[结论]沙区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的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主害风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洞试验 风向 地表形态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废弃地人工草地调亏灌溉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荣浩 阿比亚斯 +2 位作者 珊丹 张铁钢 葛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0,75,共8页
[目的]以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排土场边坡人工栽培牧草生长状况、土壤含水率和坡面侵蚀的变化,为完善草原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5种调亏灌溉处理,以充分灌溉为对... [目的]以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排土场边坡人工栽培牧草生长状况、土壤含水率和坡面侵蚀的变化,为完善草原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5种调亏灌溉处理,以充分灌溉为对照(CK),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边坡人工牧草群落总盖度、地上生物量、坡面径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秩和比法确定废弃地边坡人工草地最佳补水方案。[结果]草原矿区废弃地边坡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随着亏水程度的加重,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当土壤含水率在土壤田间持水率的45%以下时,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下降明显(p<0.05);植物生长初期,坡面产沙量和径流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快速生长期和生长旺盛期各处理之间的产沙量、径流量变化不明显;对比各灌溉处理水平,轻度、中度调亏灌溉(土壤水分含量分别达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55%,45%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结论]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蓄水保土能力、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轻度调亏灌溉(土壤水分含量达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55%)在人工草地建植效果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结合较好,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明显,可作为草原区矿山废弃地建设人工草地主要节水灌溉模式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地 灌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砒砂岩区典型水土保持植被生长特征及限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包雪源 杨振奇 +2 位作者 郭建英 秦富仓 刘铁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7,共8页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典型水土保持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种类相对单一,沙棘和柠条林生长发育状态相对稳定,油松,山杏林的...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典型水土保持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种类相对单一,沙棘和柠条林生长发育状态相对稳定,油松,山杏林的生长发育状态受立地条件影响较大;2)各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45~6.23 g·kg^(-1),土壤容重在1.51~1.71 g·cm^(-3),土壤含水率在10%~18%,研究区土壤紧实,肥力条件较差;3)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为限制砒砂岩区人工林生长发育的直接限制性因子,坡度和坡向因子为间接限制性因子。研究砒砂岩区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建立其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联系,对于深入解读生态恢复过程,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水土保持植被 生长限制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草原型流域水文干旱和气象干旱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伟杰 王文君 +4 位作者 尹航 关靖 安九吉 郭恒志 孙鹏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568-10574,共7页
为了合理评估干旱对荒漠草原流域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传播特征,以艾不盖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65—2021年共57年的月降水和径流资料,计算3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 为了合理评估干旱对荒漠草原流域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传播特征,以艾不盖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65—2021年共57年的月降水和径流资料,计算3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析了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演变过程、趋势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应用SPI和SRI能够很好地反映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变化状况;SPI值和SRI值对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敏感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降低,时间尺度越大,发生高等级气象干旱事件和水文干旱事件的频数越高;发生气象干旱事件和水文干旱事件的趋势增强,且发生水文干旱的程度和可能性较气象干旱更重;时间尺度越大,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相关性越好,同时水文干旱要滞后于气象干旱,滞时为0~1月。研究成果为荒漠草原流域抗旱减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径流指数(SRI)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料作物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秦子元 邬佳宾 +4 位作者 郑和祥 李天佑 周裕栋 王军 高春山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8-1096,共9页
为探明不同饲料作物种植对苏打盐碱土改良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旗苏打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等级(中、良、优)和5个饲料作物种类(高丹草、稗草、青贮玉米、湖南稷子、甜高粱),共计15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等级下,饲料作物对土壤... 为探明不同饲料作物种植对苏打盐碱土改良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旗苏打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等级(中、良、优)和5个饲料作物种类(高丹草、稗草、青贮玉米、湖南稷子、甜高粱),共计15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等级下,饲料作物对土壤盐化碱化、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根据模糊物元-熵权模型进行土壤改良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饲料作物收获后土壤平均pH较播种前降低1.64%,种植前后土壤pH差异不显著;土壤EC、总可溶性盐、碱化度显著降低(P<0.05)。不同饲料作物种植降低土壤Ca^(2+)、Mg^(2+)、HCO_(3)^(-)+CO_(3)^(2–)含量,提高土壤K^(+)+Na^(+)、Cl^(–)含量,对土壤SO_(4)^(2–)含量影响存在差异,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播种前分别降低15.15%、24.06%。基于模糊物元-熵权模型得出,青贮玉米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土壤改良效果更佳,而甜高粱与高丹草更适合盐渍化较轻土壤的改良。土壤盐化碱化参数受盐离子浓度的影响高于土壤养分指标,速效钾与总可溶性盐、碱化度、EC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土壤盐碱指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速效钾的积累和转化。总体上,饲料作物在苏打盐碱地种植是可行的,在抑制土壤盐渍化方面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作物 苏打盐碱土 土壤改良 模糊物元–熵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生长季不同时间尺度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信 张宝忠 +3 位作者 车政 王军 周青云 韩娜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75,共11页
荒漠草原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提高区域水热交换规律认识和了解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2018和2019年4—10月涡度相关系统与相应的环境因子观测资料,分析了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水热... 荒漠草原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提高区域水热交换规律认识和了解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2018和2019年4—10月涡度相关系统与相应的环境因子观测资料,分析了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水热通量(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H)和潜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LE))及能量占比(H/L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因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H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消耗形式,且同一环境因子在不同生育期对H、LE、H/LE的影响存在差异;2)小时尺度上,H、LE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均主要出现在12:00—14:00之间,且LE峰值出现时间较H滞后1~2 h。H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平均风速(wind speed,Ws),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饱和水汽压差(vaporpressuredeficit,VPD)和空气温度(airtemperature,Ta),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绝对值大小分别为Ws(0.72)>RH(0.66)>VPD(0.61)>Ta(0.38)。LE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a、VPD、地面温度(soil temperature,Ts)和降雨(precipitation,P);3)日尺度上,H、LE呈明显的季节变化,H的主要影响因素是RH、Ws、Ts、Ta、P和VPD,LE主要影响因素为RH、Ws、Ts和Ta;4)月尺度上,H、LE近似呈单峰型变化,夏季能量消散方式以LE为主,H的主要影响因素为RH、Ws和VPD,其中VPD正效应最强(r=0.75),P对LE的正效应最强(r=0.75),而RH对H/LE的负效应最强(r=-0.76)。研究结果有利于准确理解多时间尺度下荒漠草原H和LE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可为草原生态功能区的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不同时间尺度 水热通量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