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山废弃地人工草地调亏灌溉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荣浩 阿比亚斯 +2 位作者 珊丹 张铁钢 葛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0,75,共8页
[目的]以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排土场边坡人工栽培牧草生长状况、土壤含水率和坡面侵蚀的变化,为完善草原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5种调亏灌溉处理,以充分灌溉为对... [目的]以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排土场边坡人工栽培牧草生长状况、土壤含水率和坡面侵蚀的变化,为完善草原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5种调亏灌溉处理,以充分灌溉为对照(CK),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边坡人工牧草群落总盖度、地上生物量、坡面径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秩和比法确定废弃地边坡人工草地最佳补水方案。[结果]草原矿区废弃地边坡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随着亏水程度的加重,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当土壤含水率在土壤田间持水率的45%以下时,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下降明显(p<0.05);植物生长初期,坡面产沙量和径流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快速生长期和生长旺盛期各处理之间的产沙量、径流量变化不明显;对比各灌溉处理水平,轻度、中度调亏灌溉(土壤水分含量分别达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55%,45%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结论]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蓄水保土能力、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轻度调亏灌溉(土壤水分含量达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55%)在人工草地建植效果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结合较好,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明显,可作为草原区矿山废弃地建设人工草地主要节水灌溉模式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地 灌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尹佳琪 郭建英 +2 位作者 珊丹 邢恩德 李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养分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矿区排土场等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措施。[方法]在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裸露边坡布设8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无措... [目的]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养分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矿区排土场等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措施。[方法]在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裸露边坡布设8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无措施(CK)为对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并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特性的变化差异,采用冗余法分析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①排土场边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明显(p<0.05),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1 m(Ⅱ)和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2 m(Ⅲ)2种措施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3.38,3.13 mg/kg,分别比对照(CK)(2.20 mg/kg)增加53.6%,42.3%;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2 m(Ⅲ),撒播混草+土工格室(Ⅶ),撒播混草+草帘子(Ⅷ)3种措施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08.25,126.25,124.00 mg/kg,对照样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仅为53.25 mg/kg。②水土保持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Simpson优势度指数上,除撒播混草+沙柳沙障(Ⅵ)和撒播混草+土工格室(Ⅶ)的与对照(CK)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组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③冗余分析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Louie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露天煤矿排土场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多样性,对于生态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2 m(Ⅲ)和撒播混草+沙柳沙障(Ⅵ)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可作为矿区排土场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植被特征 土壤特性 冗余分析 露天煤矿排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信息和历史阈值的蒸散发预报及修正 被引量:2
3
作者 韩信 张宝忠 +3 位作者 魏征 车政 刘铁军 王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9-383,共15页
蒸散发(ET c)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预报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作物充分供水条件下,重点考虑了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发展了基于温... 蒸散发(ET c)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预报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作物充分供水条件下,重点考虑了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发展了基于温度效应的作物系数(K c)和参考作物蒸散发(ET o)估算模型,构建了ET c预报模型(简称:M T);考虑极端天气情况的不确定性影响,通过构建历史阈值修正函数进一步发展了M T模型,形成了M T-threshold模型,并以涡度相关法实测值为依据,验证了M T-threshold模型在1~15 d预见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温度效应的K c预报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较好,1~15 d预见期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率定后Hargreaves-Samani模型的ET o估算效果较好,1~15 d预见期的预报准确率均在72%以上,且冬小麦生长季的预报效果优于夏玉米生长季;M T模型在1~7 d预见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报准确率>83%);M T-threshold模型在1~15 d预见期的预报效果有明显提升,1~7 d预见期的预报精度提高2%以上,预报精度均在86%以上;8~15 d预见期预报准确率提高8%以上,预报精度均在80%以上。因此,基于温度预报信息及作物生长历史阈值能够较好的实现ET c短中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预报信息 历史阈值函数 蒸散发预报 冬小麦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勒泰地区紫花苜蓿浅埋滴灌节水丰产技术集成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阿比亚斯 刘虎 《新疆畜牧业》 2022年第4期42-46,共5页
如何实现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增产技术的最佳组合、发挥技术整体优势、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当前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方面十分重视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阿勒泰地区灌溉用水日趋紧缺、紫花苜蓿生产水平亟待提高为背景,基于浅埋滴灌技术... 如何实现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增产技术的最佳组合、发挥技术整体优势、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当前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方面十分重视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阿勒泰地区灌溉用水日趋紧缺、紫花苜蓿生产水平亟待提高为背景,基于浅埋滴灌技术下的紫花苜蓿水肥一体化技术,从节水灌溉、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农机配套技术,包括需水量与需水规律、灌溉制度、水肥一体、病虫害防控、品种、施肥、中耕、收贮等技术内容,在田间试验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优化集成了适合阿勒泰地区干旱内陆气候特征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和优化模式。集成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及饲草地收获四个方面,该技术模式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并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进行了推广应用,显著地提高了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浅埋滴灌 节水 丰产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