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曰嵩 潘灵芝 +1 位作者 严利平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74,共8页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鱼聚集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往往集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在冷暖交汇区温盐梯度大偏暖水一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均有大量的鲐鱼聚集,并形成渔场。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位置的鲐鱼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鲐鱼会呈长带状大量聚集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并使在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的聚集数量增多,而偏东的产卵的鲐鱼受黑潮影响较大,聚集分布范围较大,会使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聚集数量增多,而使台湾暖水舌的前端的聚集量减少。正常产卵位置在生存率方面是最佳产卵位置。研究表明鲐鱼所处空间位置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用数值模型验证了物理环境会对鲐鱼的洄游和渔场的形成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个体模型 东海鲐鱼 渔场 台湾暖流和黑潮 补充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100问(九)
2
作者 么宗利 王淑英 +4 位作者 周凯 王慧 来琦芳 房文红 黄宁宇 《河北渔业》 2006年第10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水产养殖技术 盐碱地 科学用药 中草药 特效药 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估算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荣 陈亚瞿 +1 位作者 王克 左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2-1215,共4页
1 997年至 2 0 0 0年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 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 ,用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样品分析资料应用产量 /生物量比值 ( P/ B)法对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做了初步估算。中华哲水蚤的 P/ B比值为6.735 3,在东海的平均年产量为 2 63.94C m... 1 997年至 2 0 0 0年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 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 ,用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样品分析资料应用产量 /生物量比值 ( P/ B)法对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做了初步估算。中华哲水蚤的 P/ B比值为6.735 3,在东海的平均年产量为 2 63.94C mg/ ( m2 / a)。全测区年产量为 1 1 0 .745× 1 0 3t碳 ,即 1 1万 t,相当于活体重 1 44 .3万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中华哲水蚤 年产量 产量/生物量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动物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松岩 李大鹏 +1 位作者 庄平 王明学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9,共4页
主要介绍了自由基介导的氧化应激产生的机理,以及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在不同水环境应激因子作用下的变化规律。阐述了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价水生动物健康状况和对环境风险反应的效果,展望了生物标志物在渔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生动物 自由基 氧化应激 生物标志物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秋季东海今生颗石藻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靳少非 孙军 刘志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sphaera robusta)等。水体中今生颗石藻丰度为0—76.562个/mL,平均值为18.641个/mL;颗石粒丰度0—4506.47个/mL,平均值为613.44个/mL,今生颗石藻在表层和底层均呈斑块状分布,海盆区站位丰度较近岸站位下降明显,但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多;颗石球丰度最大值站位发生在硅藻水华站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断面进行分析:PN断面、沿岸流断面和黑潮断面。比较显示,PN断面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赫氏艾密里藻具有最高丰度的颗石粒和颗石球。沿岸流断面颗石粒/颗石球、黑潮断面中颗石粒(除底层外),自表至底随水深增加有轻微增加趋势,黑潮断面颗石球丰度高值区集中于25—80 m之间。结合历史环境资料,分析得出东海调查期水体混合、泥沙再悬浮以及硝酸盐浓度是控制今生颗石藻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特异分布的主要因子;今生颗石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其空间分布特征随取样季节和海区不同有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空间分布 东海 PN断面 沿岸流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曰嵩 潘灵芝 +1 位作者 陈新军 严利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2-40,共9页
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补充量受物理环境影响很大。本文基于东海鲐鱼个体的初期生态模型,遴选对东海鲐鱼输运路径影响最大的Alice台风,研究台风导致的物理环境的改变对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影响。研究发现,Alice台风... 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补充量受物理环境影响很大。本文基于东海鲐鱼个体的初期生态模型,遴选对东海鲐鱼输运路径影响最大的Alice台风,研究台风导致的物理环境的改变对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影响。研究发现,Alice台风对鲐鱼仔鱼的输运分布影响不大,原因是Alice台风逆时针旋转的气旋与潮流顺时针旋转的反气旋相互抵消,减少了台风对仔鱼输运区域低频率潮流的影响,使东海鲐鱼的输运路径处在受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台风移动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也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台风使鱼卵仔鱼普遍向深水移动,台风过后2.5和5天存活数量分别为4.08×109和3.67×109个,而没有台风影响的分别存活6.64×109和5.93×109个,Alice台风最终导致仔鱼的存活率降低。本文为深入探讨环境变化与鲐鱼资源量的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模型 鲐鱼 台风 输运 存活率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鲫营养需求与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萍 赵振伦 杨沁芳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1,共3页
综述鲫对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碘等的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 ,简述鲫对不同饲料蛋白源、脂肪源及磷源的消化吸收及糖耐量等研究现状 ,介绍了鱼体必需氨基酸的组成。
关键词 营养需求 营养生理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鲣鱼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靳少非 樊伟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4年第4期272-279,共8页
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以全球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金枪鱼渔业在全球远洋渔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金枪鱼渔业中,2005年以来鲣鱼年捕捞量已超过金枪鱼总捕捞量的一半以上。当前,在... 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以全球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金枪鱼渔业在全球远洋渔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金枪鱼渔业中,2005年以来鲣鱼年捕捞量已超过金枪鱼总捕捞量的一半以上。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未来鲣鱼渔业的响应和预测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从鲣鱼捕捞历史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模型发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鲣鱼渔业,以期能够为鲣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鲣鱼 金枪鱼 中西太平洋 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区域适宜生境分布预测研究
9
作者 何彦龙 刘守海 +4 位作者 袁一鸣 蒋科技 王腾 秦玉涛 任远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4,共10页
生境适宜性预测对物种保护、外来生物及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对宁德晴川湾海域海地瓜适宜性生境进行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并结合Arc-GIS软件对海地瓜适宜生境划分为5级。研究结果表明,极高... 生境适宜性预测对物种保护、外来生物及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对宁德晴川湾海域海地瓜适宜性生境进行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并结合Arc-GIS软件对海地瓜适宜生境划分为5级。研究结果表明,极高和较高海地瓜适宜生境占总研究区域的1.3%,面积为25.6 km^(2)。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和生态群落均对海地瓜分布产生影响,水体环境中水深、盐度、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影响海地瓜生境适宜性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对海地瓜适宜生境预测累计贡献率达39%,尤其水深是制约海地瓜分布最为主要的因子,预测贡献率为27%;沉积物粒度、硫化物和总有机碳是沉积环境主要影响因子,预测累计贡献率达40.4%,其中沉积物黏土颗粒体积占比是第二重要影响因子,预测贡献率约为18%。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底栖动物种类数量均对海地瓜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三者预测累计贡献率为16.8%,其中浮游动物密度的贡献相比其他生物要素最为重要,贡献率约为8%。总体上,海地瓜最为理想的分布区是近岸水深小于5 m、盐度相对较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较高、底质为黏土−粉砂土为主的浅水淤泥质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海地瓜 生境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与日本鲭种群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思源 张衡 +1 位作者 杨超 方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68,共12页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二者的生活习性、栖息地分布等特点均较为相似,受多种中小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者资源年间变动显著且存在协同变...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二者的生活习性、栖息地分布等特点均较为相似,受多种中小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者资源年间变动显著且存在协同变化的现象。本文从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生活史和栖息地特征出发,围绕小尺度环境因素(如海表面温度、海流、叶绿素等)和中尺度环境因素[如黑潮-亲潮(Kuroshio-Oyashio,KR-OY)、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归纳总结了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与种群动态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对比分析了二者资源变动和栖息地变化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针对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不足、二者种间关系不清晰及物种对海洋环境响应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在两个物种基础生物学数据的采集、资源对气候变化生态的响应、资源与栖息地变化的联动机制,以及渔业资源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以期为探究两个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远东拟沙丁鱼 日本鲭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西部海域冬春季的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金标 徐兆礼 +1 位作者 王云龙 陈亚瞿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6-82,共7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台湾西部海域冬、春季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其中水螅水母类16种,管水母类26种。对我国首次记录的两种水螅水母的形态特征作了记述,并比较和讨论了整个台湾周围海域这两类水母组成的特点。
关键词 水螅水母类 管水母类 台湾海峡 冬季 春季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鲚和凤鲚的分子鉴定及其在仔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何文平 程飞 +3 位作者 黎雨轩 柳明 李钟杰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5-571,共7页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凤鲚则形成另一个分支。对长江口沿岸区域的鲚属仔鱼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仔鱼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在0.1%—0.5%之间,而与凤鲚的遗传距离为8.3%—8.8%。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聚为一类,而与凤鲚分开,表明分析的仔鱼样品不包括凤鲚个体。由于长江口一般没有短颌鲚分布,这些仔鱼应该都是长颌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刀鲚 凤鲚 仔鱼 种类鉴定 CYT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评价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13
作者 胡著邦 徐建民 全为民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5-536,539,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模糊评价法,并运用此方法对杭州西湖、青山水库和千岛湖的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营养水平相符。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该评价方法具有计算简单、分辨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 模糊评价法 湖泊 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和秋季东、黄海陆架区大型网采浮游动物群落划分 被引量:25
14
作者 左涛 王荣 +2 位作者 陈亚瞿 高尚武 王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31-1540,共10页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对黄、东海大面调查中浮游生物大网(孔径500μm)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陆架区内的浮游动物组成、分布、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两季陆架区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5个群落:i黄海沿岸群落...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对黄、东海大面调查中浮游生物大网(孔径500μm)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陆架区内的浮游动物组成、分布、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两季陆架区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5个群落:i黄海沿岸群落;ii黄海中部群落;iii黄、东海交汇水混合群落;iv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v东海外陆架高温高盐群落。各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 多元分析 东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芽孢杆菌E401B03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书举 史大永 +2 位作者 李富超 朱校斌 缪宇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8-30,共3页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及高效液相(HPLC)等色谱方法,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深海芽孢杆菌E401B03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相浸膏进行了分离,通过1H-NMR、13C-NMR、EIMS等方法鉴定了7个化合物:N-苯乙基乙酰胺、3-(羟基乙酰基)-吲哚、3-(2-羟基乙基)-吲哚...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及高效液相(HPLC)等色谱方法,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深海芽孢杆菌E401B03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相浸膏进行了分离,通过1H-NMR、13C-NMR、EIMS等方法鉴定了7个化合物:N-苯乙基乙酰胺、3-(羟基乙酰基)-吲哚、3-(2-羟基乙基)-吲哚、环(缬-缬)二肽、尿嘧啶、胸腺嘧啶、对羟基苯甲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芽孢杆菌 次生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天天空背景光变化特性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阳 崔雪森 +2 位作者 伍玉梅 程学武 龚顺生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1,共3页
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竖直方向上白天天空背景光光强计算公式。根据激光雷达30km处的瑞利数据反演了30km以下的大气透过率,利用反演出的大气透过率和推导的背景光计算公式,计算了天空背景光的白天变化,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同时也说明了... 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竖直方向上白天天空背景光光强计算公式。根据激光雷达30km处的瑞利数据反演了30km以下的大气透过率,利用反演出的大气透过率和推导的背景光计算公式,计算了天空背景光的白天变化,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同时也说明了白天用FADOT窄带激光雷达探测有限距离大气透过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背景光 大气透过率 激光雷达 原子滤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低盐养殖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伟卿 阮少江 +4 位作者 张艺 刘招坤 尹飞 单秀娟 罗芬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2,共5页
通过对选育大黄鱼进行低盐养殖,采用通径系数分析了12月龄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高、体长和体质量的相关性并估算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0.957)最大,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0.658)最高;建立大黄鱼低盐... 通过对选育大黄鱼进行低盐养殖,采用通径系数分析了12月龄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高、体长和体质量的相关性并估算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0.957)最大,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0.658)最高;建立大黄鱼低盐养殖模式多元回归方程为m=-143.694+13.062L(r2=0.959),经显著性检验,体长对体质量的偏回归系数及回归常数均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P<0.01);分析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高、体长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623、0.681和0.363均明显高于自然海水养殖大黄鱼的体高(0.178)、体长(0.548)和体质量(0.110)。低盐环境养殖的大黄鱼选育子代可以更好的继承亲本性状,应进行大黄鱼抗低盐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低盐 生长性状 相关关系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黄连与柴胡对鲫鱼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及体内吡喹酮代谢的影响
18
作者 刘腾飞 孙晶 +4 位作者 马荣荣 肖艳翼 朱凤娇 杨先乐 胡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96-1601,共6页
【目的】分析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3种中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吡喹酮代谢及CYP1A1和CYP3A活性的影响,明确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健全水产... 【目的】分析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3种中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吡喹酮代谢及CYP1A1和CYP3A活性的影响,明确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健全水产品安全用药体系打下基础。【方法】试验共分8组(A0空白对照组和A1吡喹酮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A2-A4组、B2-B4组分别投喂添加有黄芪、柴胡和黄连的饵料),饲喂30 d后,A1-A4组鲫鱼以10mg/kg剂量单次经口灌服吡喹酮,并在给药后0.25、0.5、1、3、6、12、24、48和96 h于尾静脉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液中吡喹酮浓度;同时在给药3 h后测定A0-A4组、B2-B4组鲫鱼肝脏中的CYP1A1和CYP3A活性。【结果】A1-A4各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浓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A1、A2和A3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达峰时间(Tmax)均为1 h,峰值(Cmax)分别为2.71、2.90和3.01 mg/L;A4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达峰时间(Tmax)为3 h,峰值(Cmax)为2.50 mg/L。A2-A4组鲫鱼血液吡喹酮消除半衰期(t1/2β)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均高于A1组,而总体清除率(CL/F)较A1组明显降低;吡喹酮可显著提高鲫鱼肝脏CYP1A1和CYP3A活性(P〈0.05,下同),而黄芪、柴胡和黄连对吡喹酮引起的CYP1A1和CYP3A活性升高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结论】黄芪、柴胡和黄连虽然能够提高吡喹酮在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却延缓其代谢,致使吡喹酮在鲫鱼体内的残留时间延长,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水产生产上中药与吡喹酮配伍使用时应当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黄芪 柴胡 黄连 吡喹酮 药代动力学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盐度对文蛤呼吸与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杰青 蒋玫 +3 位作者 李磊 董冉 许高鹏 沈新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6-414,共9页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不同pH和盐度下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氧氮比(O∶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为8.7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显著高于6.7、7.7、9.7及10.7试验组(P<0.05),pH为7....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不同pH和盐度下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氧氮比(O∶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为8.7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显著高于6.7、7.7、9.7及10.7试验组(P<0.05),pH为7.7和8.7试验组O∶N值显著高于6.7、9.7及10.7试验组(P<0.05);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为8.7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以及O∶N均为最大值,依次为5.46 mg·(g·h)-1、0.17 mg·(g·h)-1、0.19 mg·(g·h)^(-1)、27.17。盐度为20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显著高于16、18、22及24试验组(P<0.05);盐度在16~24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盐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为最大值,分别为5.66 mg·(g·h)^(-1)、0.20 mg·(g·h)^(-1)、0.30 mg·(g·h)^(-1)和27.40。本实验研究范围内,文蛤生长的最适pH在8.7左右,最适盐度在20左右,为文蛤的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PH 盐度 耗氧率 排氨率 排磷率 0: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岸夏季鮸的生物学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学江 汤建华 +4 位作者 熊瑛 吴磊 仲霞铭 刘培廷 高银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6-381,共6页
以2006年夏季江苏近岸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江苏近岸鮸M iichthys m iiuy群体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江苏近岸鮸的群体组成以... 以2006年夏季江苏近岸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江苏近岸鮸M iichthys m iiuy群体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江苏近岸鮸的群体组成以当龄未成熟的幼鱼为主,个体数占87.63%,体长为70~280mm,主要分布于121°30′E^122°E、32°N^33°N海域,适温为25~27℃;性成熟IV期以上未产卵的鮸分布海域为海州湾南部和长江口大沙滩北侧区域,适温为24~26℃,体长为364~713 mm,最小性成熟体长(Ⅵ期)为364 mm,推测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以上;鮸摄食等级随个体的增大而升高;该种群呈明显集群性分布,个体大小分布区域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岸 生物学特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