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宣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82,共22页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疫病防控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螺原体病研究进展
2
作者 薛新宇 谢国驷 +1 位作者 吴成龙 史成银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2,共5页
河蟹螺原体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现,并给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河蟹产业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综述了河蟹螺原体病的研究现状,重... 河蟹螺原体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现,并给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河蟹产业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综述了河蟹螺原体病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该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控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病的综合防控途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河蟹螺原体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螺原体病 中华绒螯蟹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黄笑 王国浩 +4 位作者 董宣 唐琼英 段虎 杨国梁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4,共8页
细胞平台是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重要工具,虾类细胞系的缺少严重制约了虾类病毒学研究。传染性早熟病毒(IPV)是近年来发现的能够导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性早熟和生长缓慢的一种新病毒,主要侵染罗氏沼虾神经组织。为建... 细胞平台是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重要工具,虾类细胞系的缺少严重制约了虾类病毒学研究。传染性早熟病毒(IPV)是近年来发现的能够导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性早熟和生长缓慢的一种新病毒,主要侵染罗氏沼虾神经组织。为建立罗氏沼虾病毒–宿主互作的体外研究平台,本研究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健康罗氏沼虾的脑、眼柄、胸神经节和腹神经节,获取罗氏沼虾神经细胞,并利用L-15培养基进行离体培养。选择培养效果最佳的脑神经细胞进行IPV体外感染。结果显示,培养的原代细胞在含有谷氨酰胺的L-15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中,从脑组织和眼柄X器官–窦腺复合体中分离出的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可达15d,从胸腹神经节中分离出来的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达9 d。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感染方式和剂量条件下,脑细胞在感染96 h后检测到高载量的IPV。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的罗氏沼虾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为罗氏沼虾神经内分泌研究和病毒–宿主互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传染性早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RPA-LFD技术检测对虾肝胰腺DNA样品的快速制备试剂研究
4
作者 姚梦丽 白昌明 +1 位作者 王崇明 辛鲁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4,共9页
为摆脱常规核酸样品提取步骤繁琐、耗时等问题,实现真正的现场快速检测,本研究致力于研制和优化一种对虾肝胰腺中DNA样品的核酸快速制备试剂,即核酸释放剂,适用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cation,RPA)与侧向流... 为摆脱常规核酸样品提取步骤繁琐、耗时等问题,实现真正的现场快速检测,本研究致力于研制和优化一种对虾肝胰腺中DNA样品的核酸快速制备试剂,即核酸释放剂,适用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cation,RPA)与侧向流层析试纸条技术(lateralflow dipstick, LFD)结合的RPA-LFD技术检测。实验优选20~100 mmol/L Tris-HCl、50~250 mmol/L KCl、0.01%~0.10%十二烷基硫酸锂(LDS)、0.5%~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1~5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GTA2Na)、0.5~5.0 mmol/L牛血清白蛋白(BSA)、1~5 mg/mL明胶、0.01%~0.10%海藻糖、1%~5%甜菜碱等配制成核酸释放剂。以对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hepatopenaei,EHP)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对核酸释放剂各组分间配比进行优化,采集绿豆大小的对虾肝胰腺组织加入100μL核酸释放剂,100℃加热3 min,取上清液进行RPA-LFD反应,测试各组分不同浓度配比;并以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阳性样品及阴性样品作为检测模板对优化后核酸释放剂再次验证。结果显示,核酸释放剂的各组分最佳配比为10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KCl、0.02%LDS、0.5%Triton X-100、1 mmol/L EGTA2Na、0.05%海藻糖、1 mg/mL明胶、0.5 mmol/L BSA、2%甜菜碱。RPA-LFD方法检测可显著区分阳性和阴性样品。本研究优化的核酸释放剂,适用于RPA-LFD检测对虾肝胰腺病原DNA样品的制备,有效避免了常规DNA样品繁琐、耗时的制备步骤,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水平病原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释放剂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 侧流层析试纸条(LFD) 虾肝胰腺 病原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5
作者 刘丹阳 孔杰 +15 位作者 王平 陈荣坚 傅强 罗坤 陈宝龙 隋娟 孟宪红 代平 谭建 曹家旺 李旭鹏 康子仪 刘绵宇 强光峰 迟长凤 栾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 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 K SNP)的基因分型数据,首次分析了GK(1064尾个体)和KD(564尾个体)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的基因组分布特征,并重点评估了两个群体的基因组近交水平。PCA及进化树分析表明GK及KD群体可明确分层,亲缘关系热图表明KD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比GK群体更近。GK群体包括的家系数量更多,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高于KD群体;两群体间的F_(st)为0.09,存在中等遗传分化。GK和KD群体每个ROH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70±0.34)Mb和(1.65±0.38)Mb,每个样本ROH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98±1.30和2.07±1.37。GK和KD群体0.8~1.25 Mb长度的ROH占比分别为11.41%和19.17%,表明KD群体的选育历史比GK群体更长。两个群体>2.25 Mb长度的ROH片段占比分别为10.26和9.74%,表明两个群体短期内未发生近亲交配。七种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结果表明,KD群体的近交水平高于GK群体。不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F_(ROH)和F_(HOM)方法可准确地评价育种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而F_(VR1)、F_(YA1)和F_(LH1)等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群体及个体间的相对近交水平。上述结果为准确地评估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黄海芯1号” 遗传多样性 连续性纯合片段 基因组近交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条[鱼师]otx2和eya1基因克隆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
6
作者 姜燕 刘欣 +5 位作者 徐永江 崔爱君 王滨 刘新富 柳学周 薛致勇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9,共13页
为了研究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关键调控基因在早期发育过程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克隆了黄条[鱼师]otx2和eya1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解析了其序列及系统进化的特性和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otx2的ORF长度为87... 为了研究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关键调控基因在早期发育过程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克隆了黄条[鱼师]otx2和eya1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解析了其序列及系统进化的特性和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otx2的ORF长度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eya1的ORF长度为1962 bp,编码653个氨基酸。otx2和eya1均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性,其中,otx2在眼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脑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余组织(P<0.05);eya1在垂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均显著高于其余组织(P<0.05)。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可检测到otx2和eya1的表达,且均在胚胎发育后期表达上调;其中,otx2在孵化期达到峰值,eya1在胚体包卵黄4/5期达峰值。在仔稚幼鱼时期均可追踪到otx2和eya1的表达,且在前期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otx2的表达呈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在20 dph(days post-hatching)时最高(P<0.05),eya1的表达量呈下调趋势,在1 dph时表达量最高(P<0.05)。本研究为认识otx2和eya1在黄条[鱼师]感知器官发育过程中可能的生理功能和研究感知器官的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分子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鱼师] otx2 eya1 组织表达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刘航 陈萍 +4 位作者 马斌 刘滨 姜燕 李吉涛 赖晓芳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光照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设置了蓝、绿、黄、自然光4种光色组,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条件下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45 d,探究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花鲈幼... 光照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设置了蓝、绿、黄、自然光4种光色组,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条件下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45 d,探究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花鲈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45.70±2.20)%、(0.90±0.08)(%/d)]显著高于黄光组和对照组(P<0.05),其肝脏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和生长激素受体1(ghr-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自然光组相比有所升高。花鲈幼鱼对不同光色的趋光性分布不同,对蓝光表现出正趋光性,而对黄光表现出负趋光性。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蓝光组花鲈主要通过L-异亮氨酸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18:2/0:0)等代谢物显著上调影响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9条通路(P<0.05),进而影响氨基酸和磷脂类物质的合成;绿光组主要通过富马酸、L-酪氨酸等代谢物显著下调影响花鲈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5条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蛋白质合成和激素分泌。本研究表明,蓝光条件可以有效促进花鲈幼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加快氨基酸和磷脂类合成进程,研究结果为花鲈养殖过程光色选择及养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光色 生长 行为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
8
作者 吕若萱 王秀华 +6 位作者 王美凤 连新宇 李晨 许华 尹伟力 贾鹏 杨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评估eDNA技术检测虾类疾病病原IHHNV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不同粒径底质池塘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3种试剂盒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评估不同底质下eDNA的提取效果,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IHHNV最低核酸检出量。结果显示,优化的方法对于沙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52×10^(2)copies/μL,泥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为1.32×10^(2)copies/μL,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方便可行,不同的池塘沉积物成分最低检测限浓度相差不到一个数量级,对提取效果差异不明显,可用于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应用优化的eDNA技术和养殖对虾组织样品qPCR方法对养殖环境中IHHNV的存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养殖池塘沉积物和养殖对虾样品中均有IHHNV检出,且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该研究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监测养殖动物健康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并完善了eDNA方法在虾类病原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HNV 环境DNA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氨氮胁迫对花鲈幼鱼行为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黄亚朝 姜燕 +3 位作者 徐永江 杨洪军 崔爱君 薛致勇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共11页
为研究急性氨氮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行为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以自然海水作为对照组,设置1个低浓度组(5.6 mg/L)和3个高浓度组(58、68和78 mg/L)对花鲈幼鱼进行6h的胁迫,分别对实验过程的游泳行为、组织结构和酶活特性进行... 为研究急性氨氮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行为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以自然海水作为对照组,设置1个低浓度组(5.6 mg/L)和3个高浓度组(58、68和78 mg/L)对花鲈幼鱼进行6h的胁迫,分别对实验过程的游泳行为、组织结构和酶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胁迫过程中,低浓度组实验鱼的平均游泳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百分比、最近邻距离等与对照组相近且比较稳定,高浓度组幼鱼的平均游泳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百分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最近邻距离则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4—5h后逐渐趋于稳定。随氨氮浓度的升高,幼鱼的平均游泳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百分比逐渐下降,而最近邻距离和个体间距离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5.6 mg/L组幼鱼肝脏静脉内红细胞充血,鳃上皮细胞脱落;58—78 mg/L组随氨氮浓度的升高幼鱼肝细胞坏死现象逐渐加剧,鳃小片泌氯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导致组织结构严重受损。肝脏MDA含量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升高,CAT、SOD、GSH-Px和LZM酶活力均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除CAT在58 mg/L组活力最高外,其余酶活力均在5.6 mg/L组出现最高值。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鳃Na^(+)/K^(+)-ATP和Ca^(2+)/Mg^(2+)-ATP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均在5.6 mg/L组出现最高值。以上结果说明当氨氮浓度超过一定值时,氨氮浓度越高花鲈幼鱼肝脏和鳃组织结构受损程度将更严重,影响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从而使其对氨氮应激响应水平逐渐下降。研究从行为和生理角度为构建花鲈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生理 游泳行为 组织结构 花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木下紫菜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0
作者 段昱琪 梁洲瑞 +3 位作者 徐慧 鲁晓萍 袁艳敏 汪文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木下紫菜(Pyropia kinositae)是理想的紫菜离岸栽培新种类,其苗种培育技术尚待完善。光是藻类生长发育的重要能量源和调控信号,而光质作为光环境的关键组成要素,调控紫菜生长发育进程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不同光质(红光、绿... 木下紫菜(Pyropia kinositae)是理想的紫菜离岸栽培新种类,其苗种培育技术尚待完善。光是藻类生长发育的重要能量源和调控信号,而光质作为光环境的关键组成要素,调控紫菜生长发育进程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不同光质(红光、绿光、蓝光和白光)对自由丝状体的营养扩增,贝壳丝状体营养藻丝向孢子囊枝的转化促熟,孢子囊枝细胞形成双分的诱导,以及壳孢子放散和萌发等苗种生产关键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自由丝状体的相对生长速率(RGR)显著大于其他光质组,而红光、绿光和白光三组的相对生长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蓝光较适宜木下紫菜自由丝状体的营养扩增;在蓝光下,自由丝状体的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Y(Ⅱ)]、潜在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半饱和光强(Ek),以及贝壳丝状体的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均显著大于其他光质组,表明蓝光显著提升了丝状体的光能转换效率,且提高了自由丝状体的电子传递活性和耐受强光能力;与蓝光组相反,在红光下,自由丝状体的Y(Ⅱ)和rETRmax均显著低于其他光质组。在蓝光下,贝壳丝状体营养藻丝向孢子囊枝的转变率(48.7%)及双分孢子形成率(26.7%)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红光和绿光下的孢子囊枝比例最小(23.1%和24.6%),显著低于蓝光和白光下(33.2%);且在红光下的孢子囊枝形成双分孢子比例最小(10.9%),显著低于其他光质组。表明蓝光对贝壳丝状体的同步促熟效果显著,白光和绿光的促熟效果次之,红光则较差。对孢子囊枝成熟度一致(双分孢子比例水平相当)的贝壳丝状体进行降温诱导壳孢子放散,早期壳孢子放散量在白光、红光和绿光下无显著差异,而在蓝光下显著增大,表明蓝光可促进壳孢子的释放。红光和绿光下的壳孢子萌发率较低(<10%),而蓝光下的壳孢子萌发率(>80%)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本研究初步探明了木下紫菜丝状体促长促熟及壳孢子放散和萌发的光质条件及其光合生理基础,可为其苗种生产的光环境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下紫菜 光质 苗种培育 丝状体 壳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凡纳对虾池塘养殖碳足迹评估
11
作者 王云飞 王新萌 +3 位作者 李迎 于金珍 孔杰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养殖的碳足迹,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滨州的养殖池塘进行现场监测、走访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获得相关基础数据。采用从“大门到大门”的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了山东滨州凡纳对虾养殖系统从池塘建造、养殖阶段及池塘拆除阶段的碳足迹。研究发现,生产1 kg凡纳对虾的碳足迹为5.60 kgCO_(2)e,其中,碳的排放总量为7.69 kgCO_(2)e,来自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为2.09 kgCO_(2)e。主要碳源包括养殖期间肥水所用的鸡粪、配合饲料和生石灰,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73.0%、11.3%和10.7%。建议采用控制鸡粪的使用量、精准投喂和综合养殖(如添加滤食性贝类)的方式以减排增汇、降低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碳足迹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虾类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流行情况调查
12
作者 徐瑞东 夏继涛 +5 位作者 李萍 余星潼 姚亮 李文强 贾田畅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2020年,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引起的虾类传染性肌坏死(infectious myonecrosis,IMN)首次在中国暴发,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掌握近年IMN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2022—2023年间,本研究在... 2020年,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引起的虾类传染性肌坏死(infectious myonecrosis,IMN)首次在中国暴发,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掌握近年IMN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2022—2023年间,本研究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IMNV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在山东、江苏、浙江、海南、天津、广西、福建、河北等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样品829份,所采集的样品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日本对虾(P.japonicus)、中国对虾(P.chinensis)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饵料、其他水产经济物种和养殖用水。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IMNV检测。调查中发现,患病对虾腹节或尾节骨骼肌出现IMN感染样的典型斑块状或弥散性白色坏死症状,凡纳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IMNV阳性,阳性样品主要来自环渤海地区的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主要是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和养殖场抽滤的近海海水中也可检测到IMNV阳性。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IMNV阳性检出率为6.27%(23/367),2023年所采集样品中IMNV阳性检出率为15.80%(73/462)。对TaqMan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与原位杂交分析,病虾腹节和尾节发白肌肉组织切片中可见IMNV感染特征性凝固状坏死,且发生病理损伤的肌肉组织中有明显的IMNV探针蓝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表明,2022—2023年间我国多省市的养殖对虾、生物饵料及近海海水中存在较高的IMNV阳性检出率,虾类养殖过程中需加强IMNV检测与监测预警,以降低其进一步扩散与流行危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 流行病学 TaqManRT-qPCR 组织病理 组织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藻寡糖对花鲈幼鱼生长和生理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斌 苏航 +6 位作者 徐永江 崔爱君 姜燕 颜寒 冯元 公衍军 冯德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4,共9页
在饲料中添加低聚糖类益生元可有效提升鱼类的生长和免疫相关性能。褐藻寡糖是一类从海洋褐藻胶中提取的低聚糖类益生元,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和免疫性能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检验褐藻寡糖在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与免疫性... 在饲料中添加低聚糖类益生元可有效提升鱼类的生长和免疫相关性能。褐藻寡糖是一类从海洋褐藻胶中提取的低聚糖类益生元,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和免疫性能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检验褐藻寡糖在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与免疫性能方面的应用效果,在基础饲料中按照0、50、100和200 mg·kg-1添加褐藻寡糖配置实验用饲料,开展为期42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褐藻寡糖添加量为100 mg·kg-1时,花鲈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高,分别为(96.50±7.95)%和(1.73±0.09)%·d-1,且能显著上调生长相关基因(gh)的表达(P<0.05);同时,幼鱼肠道肌层厚度、绒毛高度和宽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胰蛋白酶(TRY)、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活性高于对照组。随着褐藻寡糖添加量的增加,花鲈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可见,添加褐藻寡糖能显著提升花鲈幼鱼的机体免疫水平,并对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褐藻寡糖促进花鲈健康生长的使用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褐藻寡糖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溶藻弧菌感染的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VS)及其防控中药筛选和药效学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伟志 王印庚 +4 位作者 于永翔 张正 朱洪洋 庞明海 王春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6,共12页
为了筛选可用于防治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的中药复方,本研究首先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从50种中药中筛选出对BVS致病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 为了筛选可用于防治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的中药复方,本研究首先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从50种中药中筛选出对BVS致病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中药。然后,以不同浓度的溶藻弧菌浸浴感染虾苗,建立BVS病理模型;再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从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病理学角度比较不同中药复方对于患BVS虾苗的防治效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五味子(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马鞭草(Verbenae herba)、乌梅(Mume fructus)等中药对溶藻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2 mm以上;诃子(Chebulae fructus)、五味子、牡丹皮(Moutan cortex)等中药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3mm以上。五倍子(Gallachinensis)、诃子、五味子、丁香(Caryophylliflos)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均≤50 mg/mL。结合香附(Cyperi rhizoma)、栀子(Gardeniae fructus)2味中药组成3种中药复方,处方1、处方2和处方3;以5×10^(4) CFU/mL的溶藻弧菌感染虾苗成功建立BVS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患病虾苗7d,各组死亡率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处方1组、20%氟苯尼考粉对照组、处方3组、处方2组和阳性对照组。处方1组虾苗死亡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处方2组、处方3组和20%氟苯尼考对照组虾苗死亡率低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处方1可显著降低患病虾苗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感染组,处方1组虾苗肝胰腺病变程度明显较轻,肠道结构较为完整;虾苗肝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正常,线粒体、内质网丰富且基本正常。表明口服处方1可对患病虾苗的肝胰腺和肠道组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优于处方2、处方3和20%氟苯尼考粉。综上所述,处方1(诃子30 g、五味子20 g、香附20 g)对溶藻弧菌感染的虾苗保护和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防控虾苗BVS专用中药提供依据,助力对虾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细菌性玻化症(BVS) 病理模型 中药复方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A卡保存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DNA洗脱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连新宇 王秀华 +4 位作者 李晨 张庆利 苟紫玥 吕若萱 杨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危害虾类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为寻找一种快捷保存及分离IHHNV DNA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完整的核酸材料,选用FTA(flinders technology ...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危害虾类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为寻找一种快捷保存及分离IHHNV DNA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完整的核酸材料,选用FTA(flinders technology associates)卡为保存介质,以FTA纯化试剂、TE(Tris-EDTA)缓冲液及去离子水为基础洗脱液,设计7种FTA卡黏附DNA洗脱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验不同核酸洗脱分离效果及最低的点膜核酸量。结果显示,于4 mm2的FTA卡上,点样体积为2.5μL,用洗脱液作为模板时,最低点膜核酸浓度需要1.47×104copies/μL以上,可获得最佳的检测灵敏度和100%检出率的洗膜方法为50μL TE缓冲液于95℃下浸洗5 min;用膜片做模板,点膜核酸浓度需要1.82×103copies/μL以上,室温(20~25℃)条件下,用FTA纯化试剂洗脱3次,再用TE缓冲液洗脱2次,洗脱时间均为5 min,可获得最佳的检测灵敏度和100%的准确度。以FTA卡保存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 virus,CMN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核酸,测试所建洗脱方法的效果,证实了该方法对其他虾类病原核酸的洗脱具有通用性。该研究给出了FTA卡保存和洗脱IHHNV DNA的适用性方案,为野外对虾样品采集、病毒核酸样品跨区域传递的保存和运输条件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HNV FTA卡 洗脱方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文秀 万晓媛 +5 位作者 夏继涛 姚亮 徐瑞东 王伟 余星潼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3,共9页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CMNV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期间,从天津、山东、江苏、海南、湖北及新疆等地共采集1299份样品,样品种类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对虾(P.japonicus)、中国对虾(P.chinensi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中的共生生物。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CMNV检测,结果表明,凡纳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阳性样品采集地包括山东、江苏、海南、新疆、广西和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以及虾类养殖池塘共生生物包括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和卤虫(Artemia sinica)中也可检测到CMNV阳性。2021年和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CMN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4%(69/687)和11.44%(70/61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室外池塘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累计死亡,室内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主要引起对虾甲壳软化和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导致其大量死亡。对TaqMan 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患病虾肝胰腺和前中肠盲囊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病毒包涵体,附肢神经可见空泡化病理损伤,这些发生病理损伤的组织中均有明显CMNV RNA探针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多地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共生生物中仍存在较高的CMNV阳性检出率,该病毒的流行危害风险仍然较高。建议在甲壳类养殖过程中加强CMNV检测与监测预警,进一步降低其扩散和流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CMD)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鱼皮组织结构观察
17
作者 潘鲁莹 边力 +6 位作者 杨赟 李凤辉 胡琼 张子阳 王晓然 孔青 陈四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4,共10页
采用冰冻切片、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的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鱼皮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鱼皮由表皮层、鳞片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构成,并据此绘制绿鳍马面鲀鱼皮组织结构模式图。表皮层由上... 采用冰冻切片、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的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鱼皮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鱼皮由表皮层、鳞片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构成,并据此绘制绿鳍马面鲀鱼皮组织结构模式图。表皮层由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其厚度为(26.81±7.48)μm;鳞片层由锥状骨质凸起和基板组成,基板厚度为(22.49±5.19)μm,基板上不均匀地分布2~4行直径大小不一、顶端弯曲程度不同、高度为(257.13±10.41)μm的锥状骨质凸起;真皮层厚度为中部>头部>尾部,平均厚度为(176.97±21.11)μm,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皮下组织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间质构成。本研究可为开发利用绿鳍马面鲀鱼皮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鱼皮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aR基因缺失对AHPND致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18
作者 王利莹 董宣 +5 位作者 王国浩 王德浩 谢景媚 罗婧斐 王显伟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5,共11页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合转移,从而导致AHPND致病菌多样性。为探究群体感应与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关系,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群体感应系统的高密度调控子OpaR为研究对象,在致AHPND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cat(Vp2S01::cat)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paR基因缺失株Vp2S01::catΔopaR。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缺失株在生长性能、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opaR基因对T4SS基因表达量以及质粒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paR基因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群集运动,但泳动能力显著增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接合转移实验显示,opaR基因缺失显著提高T4SS表达水平和接合转移效率。本研究为解析群体感应系统调控AHPND致病菌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控制AHPND致病菌毒力质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opaR基因 生物学特性 Ⅳ型分泌系统 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rimoc1基因在雌雄鱼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宇轩 张梦倩 +2 位作者 李璐 魏敏 徐文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2,共9页
动物中普遍存在性别生长二态性,这种现象在海水鱼中更为明显。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性成熟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雌性个体的生长速度比雄性快2~4倍。本研究旨在探究rimoc1基因在半滑舌鳎雌、雄鱼中的表达差异及与性别和生... 动物中普遍存在性别生长二态性,这种现象在海水鱼中更为明显。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性成熟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雌性个体的生长速度比雄性快2~4倍。本研究旨在探究rimoc1基因在半滑舌鳎雌、雄鱼中的表达差异及与性别和生长的关系。实时定量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imoc1在雄性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而在雌性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是卵巢和肌肉,在卵巢中表达相对稳定,在孵化后1.5年(1.5yph)和3yph的水平有所增加。在细胞系中通过si RNA干扰敲除rimoc1后,发现生长相关基因igf1、性别分化相关基因sox9b和fox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sox9a的表达升高。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rimoc1启动子可能受到C/EBPdelta、Sox2和c-Jun等转录因子的调控。推测rimoc1可能在半滑舌鳎的性别分化和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半滑舌鳎的性别生长二态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rimoc1 性别生长二态性 表达模式 启动子活性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