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戴芳群 朱玲 陈云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环境面临形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崔正国 曲克明 唐启升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8,共6页
渔业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体上,我国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仍是渔业水域主要的污染指标。本文在分析渔业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揭示了建设... 渔业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体上,我国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仍是渔业水域主要的污染指标。本文在分析渔业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揭示了建设项目活动开发、外源污染、生态灾害和污染事故等破坏、影响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识别了重点渔业水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我国渔业环境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确立了渔业环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到2025年、2030年两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提出严控渔业水域外源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划定渔业生态红线、完善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及实施渔业创新工程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渔业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环境 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 战略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动物环境DNA研究概况及其在水生动物疫病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3
作者 王美凤 王秀华 +2 位作者 李晨 吕若萱 杨冰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近年来,环境DNA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监测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水生动物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用于水生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环境DNA做了简介,并从物种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评估以及稀有... 近年来,环境DNA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监测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水生动物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用于水生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环境DNA做了简介,并从物种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评估以及稀有物种和外来物种入侵监测、种群遗传监测和疫病监测等方面,对国内外水生动物环境DNA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环境DNA与水生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研究相结合的发展前景,为推动环境DNA技术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水生动物 疫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夷扇贝EST-SSR标记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广明 孙秀俊 +5 位作者 吴彪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刘寒苗 赵庆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46,共8页
为研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对在虾夷扇贝中开发的60个EST-SSR位点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位点可在栉孔扇贝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通... 为研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对在虾夷扇贝中开发的60个EST-SSR位点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位点可在栉孔扇贝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通用性比例达35.00%,其中,17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达28.33%。在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群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_a)分别为2.7647和2.352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1.9487和1.635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6314和0.3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4569和0.313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26和0.2597;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4493和0.3087;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7176和0.5041;固定指数(F_(is))检测发现,7个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398。本研究开发的21对通用性EST-SSR标记,为进一步开展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栉孔扇贝 EST-SSRS 微卫星 多态性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sspeptin对鱼类生殖轴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滨 柳学周 +2 位作者 徐永江 史宝 刘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3-184,共12页
Kisspeptin(简称Kiss或者Kp)是由KISS1/Kiss1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KissR(也称作GPR54)的介导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如抑制肿瘤转移和参与生殖调控。目前,尽管在鲤形目(Cypri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s)、鲽形目(Pleur... Kisspeptin(简称Kiss或者Kp)是由KISS1/Kiss1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KissR(也称作GPR54)的介导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如抑制肿瘤转移和参与生殖调控。目前,尽管在鲤形目(Cypri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s)、颌针目(Beloniforms)、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鲑形目(Salmoniformes)及鳕形目(Gadiformes)等多种鱼类中均鉴定出了kiss/kissr基因,但Kiss/KissR系统在鱼类生殖调控中的精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鱼类中存在2种kiss及3种kissr基因,Kiss/KissR系统对鱼类生殖调控的作用方式更加复杂。本文简要总结鱼类Kiss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Kiss的生理学功能、信号转导机制以及kiss/kissr表达调控研究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Kiss/KissR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KISSPEPTIN KISSPEPTIN RECEPTOR 生殖 信号转导 基因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参优1号”苗种在不同pH条件下的代谢特征和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荣小军 李彬 +6 位作者 廖梅杰 王印庚 王治平 王锦锦 于永翔 张正 范瑞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6-124,共9页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参优1号"苗种的适宜pH及耐受范围并解析其对水体的酸碱性适应机制,本研究测定了pH 6.5~10.0条件下该良种苗种的生长、存活、呼吸代谢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在pH 6.5~9....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参优1号"苗种的适宜pH及耐受范围并解析其对水体的酸碱性适应机制,本研究测定了pH 6.5~10.0条件下该良种苗种的生长、存活、呼吸代谢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在pH 6.5~9.5范围内,30 d实验周期内苗种的存活率均为100%,而在pH 10.0条件下苗种全部死亡。在pH 7.5~8.5范围内,苗种特定生长率(SGR)为正值,且在pH为8.0时SGR最高,达到0.541%/d,而在pH低于7.0和高于9.0时,SGR为负值,苗种为负生长。对不同pH条件下的耗氧率(R_O)和排氨率(R_N)的测定结果显示,随pH的变化,R_O和R_N均呈现以pH 8.0为波谷的"V"型变化,在pH 8.0条件下的R_O和R_N分别为19.07和1.34μg/(g·h)。不同pH实验组刺参苗种的氧氮比(O/N)均在11左右,O/N随pH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pH的升高和降低会引起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苗种适应pH胁迫过程中,各p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峰值一般在第0天出现,而溶菌酶的活性峰值在第10天出现。研究表明,刺参"参优1号"可存活的pH范围为6.5~9.5,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7.5~8.5,pH变化会导致苗种呼吸代谢和免疫酶活性的改变。本研究结果将为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科学化推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参优1号” 酸碱度适应 生长与存活 呼吸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和热刺激对菲律宾蛤仔催产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丽青 吴磊 +5 位作者 董志国 张天时 刘志鸿 吴彪 王松林 孙秀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80,共9页
为了高效诱导贝类产卵排精,以性腺发育成熟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腺内注射化学药物5-羟色胺(5-HT)和升高海水温度8~9℃(热刺激)及其联合处理诱导蛤仔产卵排精,比较了上述3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蛤仔亲贝产... 为了高效诱导贝类产卵排精,以性腺发育成熟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腺内注射化学药物5-羟色胺(5-HT)和升高海水温度8~9℃(热刺激)及其联合处理诱导蛤仔产卵排精,比较了上述3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蛤仔亲贝产卵排精的诱导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浓度为2 mmol·L-1的5-HT注射蛤仔性腺,20 min内的雌性亲贝产卵率为52.4%,雄性亲贝排精率为50.0%,诱导效应时间超过60 min;热刺激组,在30~40 min和20~30 min分别有1枚雌性产卵和1枚雄性排精;利用5-HT注射和热刺激的联合处理,20 min内蛤仔亲贝产卵率可达到80.9%,排精率可达到91.3%。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内,5-HT注射和热刺激联合处理对蛤仔亲贝排精产卵的诱导率最高,达85.19%;5-HT注射的亲贝诱导率为75.0%;而单独采用热刺激的亲贝诱导率不足5.0%。研究证实,5-HT和热刺激的联合处理对蛤仔排精产卵的诱导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蛤仔及其他贝类产卵诱导及遗传改良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催产 热刺激 5-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集素在甲壳类动物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封永辉 郭晓萌 +1 位作者 邱亮 董宣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10期87-99,共13页
凝集素属于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模式识别分子蛋白,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按物种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原生生物凝集素、细菌凝集素和病毒凝集素。甲壳类动物凝集素可以同时参与多项免疫反应,在维持甲壳类动物机体... 凝集素属于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模式识别分子蛋白,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按物种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原生生物凝集素、细菌凝集素和病毒凝集素。甲壳类动物凝集素可以同时参与多项免疫反应,在维持甲壳类动物机体稳态、免疫防御以及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凝集素的定义、分类及功能,介绍了甲壳类动物凝集素的两种主要类型——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CTLs)和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免疫凝集素(fibrinogen-like domain immunolectins,FBGLs),旨在提升对甲壳类动物先天性免疫的认识水平,为甲壳类动物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集素 免疫学 甲壳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长传感器药敏试验方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姜晓瑜 张旭志 +5 位作者 杨倩倩 李阳 王晓春 谢国驷 赵俊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6,共9页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病害防治等众多领域的活动都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AST)。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为模式微生物,以卡那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和恩...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病害防治等众多领域的活动都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AST)。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为模式微生物,以卡那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和恩诺沙星为代表性抗生素,对比研究了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和标准微量肉汤稀释(Broth microdilution,BMD)AST法的性能特征。结果显示,无论是标准菌株还是来自养殖环境和对虾的分离菌株,分别测定4种抗生素对它们的剂量效应时,2种方法所得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的基本一致率(Essential agreement,EA)都是100%,因而具有高度吻合性。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测定的MIC值往往不小于BMD AST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自动化仪器法的灵敏度高于肉眼观察。比较而言,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因为能提供细菌生长实时动力学曲线而呈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抗生素响应信息,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用户友好,因而具有更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环境 病原微生物 药敏试验 微生物生长传感器 微量肉汤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海螵蛸的处理方法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文静 陈四清 +5 位作者 谢国驷 李杰 田蕊 刘宇岩 边力 胡文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57,共8页
为研究海螵蛸抗菌活性,本文通过比较海螵蛸的不同处理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3种海螵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 为研究海螵蛸抗菌活性,本文通过比较海螵蛸的不同处理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3种海螵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8种人体及海水常见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海螵蛸粉末用80%酒精、按照固液比1∶4,80 W超声波3次,60℃,每次20 min震荡6 h混合后抗菌活性最好。3种海螵蛸均对哈氏弧菌(V.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制效果较好,其中,对哈氏弧菌(V.harveyi)抑制效果最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居于第三。3种海螵蛸中,金乌贼(S.esculenta)和曼氏无针乌贼(S.maindroni)海螵蛸抑制效果相似且强于虎斑乌贼(S.pharaonis)。在8种菌中,对抑制效果最明显的哈氏弧菌(V.harveyi),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3.9 mg/mL,其次是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MIC为15.6 mg/mL。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海螵蛸均具有抗菌活性,这为海螵鞘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螵蛸 最低抑菌浓度 金黄色葡萄球菌 哈氏弧菌 溶藻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幼鱼游泳运动及能量代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党保成 陈四清 +7 位作者 李雪梅 孙宇潇 李凤辉 葛建龙 孙以康 李美帅 常青 边力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6期57-66,共10页
研究鱼类的游泳运动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试验通过自制游泳装置来研究在不同体质量(10、15、20和25 g)和不同温度(12、16、20、24和28℃)下幼鱼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并探讨在0.12、0.24、0.36和0.48 m/s流速下的幼鱼随... 研究鱼类的游泳运动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试验通过自制游泳装置来研究在不同体质量(10、15、20和25 g)和不同温度(12、16、20、24和28℃)下幼鱼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并探讨在0.12、0.24、0.36和0.48 m/s流速下的幼鱼随时长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4个规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_(C))分别为0.42±0.03、0.47±0.01、0.53±0.03和0.62±0.01m/s,爆发游泳速度(U_(B))分别为0.53±0.06、0.56±0.02、0.60±0.02和0.72±0.01 m/s。幼鱼U_(C)和U_(B)随体质量增加游泳能力显著提高。5个温度组下25 g幼鱼的U_(C)和U_(B)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后下降趋势,24℃时U_(C)和U_(B)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流速的增加尾鳍、背鳍和臀鳍的摆动频率不断加快,摆尾频率的4个流速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背鳍和臀鳍的摆动频率高于尾鳍,0.24~0.48 m/s组的背鳍和臀鳍相邻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流速的趋流率明显高于静水组,各流速组无显著差别。幼鱼长时间处于0.36 m/s和0.48 m/s流速下时,会加剧体内糖原和血糖的消耗并出现无氧代谢过程。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鲀幼鱼具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养殖中要控制瞬间水流不要超过其U_(B)也不能长期处于其U_(C),从代谢方面来看乳酸的积累会对鱼体内造成伤害,因此在养殖过程幼鱼不宜长期处于高于0.36 m/s的流速环境中,当然要参考水温和鱼规格来对水流速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游泳行为 游泳能力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俊杭 房景辉 +4 位作者 方建光 于瑞海 郑小东 毛玉泽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 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偶数层放养仿刺参。实验设置3个因子:偶数层的底盘类型(普通养殖盘、无孔养殖盘和无孔养殖盘加无节网)、放养仿刺参的密度(1、2和4头/盘)和放养海域(桑沟湾和挂子场),共18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实验期为2020年11月—2021年6月。实验期间,对两海域水体6项指标(叶绿素a、颗粒有机物、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和实验动物的生长、存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海域叶绿素a和颗粒有机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4项营养盐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中,两海域各处理组间牡蛎个体体重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海参低密度处理组中,海参个体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海参高密度处理组(P<0.05);在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无孔养殖盘处理组的仿刺参个体体重高于普通养殖盘处理组,在挂子场海域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牡蛎养殖笼偶数层使用无孔养殖盘并放养1头仿刺参,能在降低牡蛎养殖密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仿刺参的个体体重和成活率。综上,该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牡蛎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长牡蛎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生长 营养盐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蛸对双壳类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雪梅 王兴强 +3 位作者 党保成 边力 李凤辉 陈四清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5期43-48,共6页
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具有饵料转化率高、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等诸多优良养殖性状,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养殖新品种。双壳类是中华蛸养殖的常用饵料,了解中华蛸对双壳类的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 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具有饵料转化率高、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等诸多优良养殖性状,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养殖新品种。双壳类是中华蛸养殖的常用饵料,了解中华蛸对双壳类的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对于筛选适宜的双壳类饵料、提高投喂技术水平、完善养殖工艺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栉孔扇贝、长牡蛎、魁蚶和菲律宾蛤仔4种双壳类饵料,通过水下摄像机拍摄记录了中华蛸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中华蛸对各种双壳类的摄食率、摄食量和摄食比例。结果显示:对于4种双壳类,中华蛸具有相似的捕食行为,包括攻击、捕获、开壳、进食和弃壳;中华蛸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和摄食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双壳类(P<0.05),对长牡蛎摄食率和摄食量最低,中华蛸的摄食选择性可能与打开双壳类贝壳的难易程度有关。本研究表明,栉孔扇贝是适宜的中华蛸饵料,在培育过程中可适当提高栉孔扇贝的饵料占比,有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蛸 章鱼 双壳类 摄食行为 摄食选择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温度下绿鳍马面鲀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党保成 边力 +7 位作者 李雪梅 孙以康 李美帅 常青 葛建龙 曲江波 严俊丽 陈四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1,共7页
为探明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温度下随水体溶解氧量下降过程中的耗氧和活动变化规律,于5.4 L圆桶状呼吸室中采用封闭式呼吸室的方法,在12、16、20、24℃4个温度条件下,测定平均体长为(9.5±0.08)cm、体质量为(15.34±0.15)g的绿... 为探明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温度下随水体溶解氧量下降过程中的耗氧和活动变化规律,于5.4 L圆桶状呼吸室中采用封闭式呼吸室的方法,在12、16、20、24℃4个温度条件下,测定平均体长为(9.5±0.08)cm、体质量为(15.34±0.15)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幼鱼在12、16、20、24℃的窒息点分别为(0.85±0.06)mg/L、(0.97±0.04)mg/L、(1.10±0.05)mg/L、(1.40±0.07)mg/L,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4个温度下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2.14、2.37、2.40 mg/L和3.06 mg/L时,幼鱼出现不适行为、开始死亡至全部死亡,各温度组的溶解氧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均接近0.3 mg/L,温度越高幼鱼全部死亡时间越短;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的降低,4个温度组的耗氧率从开始的0.104、0.131、0.187 mg/(g·h)和0.318 mg/(g·h)降低到结束时的0.02~0.03 mg/(g·h),温度越高下降越快。将各温度组溶解氧含量下降过程的耗氧率变化分为适宜期(Ⅰ)、窒息期(Ⅱ)、死亡期(Ⅲ),结果表明:3个时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组3个时期的耗氧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Ⅰ、Ⅱ期各温度组的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Ⅲ期相邻的温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相邻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绿鳍马面鲀幼鱼耗氧率随溶解氧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耗氧量较大,耐低氧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温度 耗氧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红螺对不同贝类的摄食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5 位作者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201,共9页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0.05)。大规格脉红螺的摄食率为7.15%,显著小于其他2种规格的脉红螺(小规格:10.98%;中规格:9.64%)。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摄食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 d进行摄食活动,摄食时间为20:00~24:00。脉红螺的摄食过程可分为未摄食阶段、搜寻阶段、摄食阶段和摄食结束4个阶段。在摄食过程中,脉红螺主动搜寻贝类,腹足将贝类从沙中移出并包裹,在包裹的同时分泌黏液并将吻从贝壳缝隙伸入,在吸食被消化液分解的贝类软体部分之后潜入沙中或附在水族箱壁。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对饵料贝的种类和规格有明显的摄食偏好性,明显喜食四角蛤蜊,极少摄食贻贝,并且其摄食行为具有夜行性和明显的周期性,即每3 d的上半夜进行一次摄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摄食选择 摄食节律 摄食过程 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中华蛸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美帅 孙以康 +6 位作者 边力 张岩 常青 李凤辉 党保成 刘长琳 陈四清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4期45-51,共7页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的生长特性,在水温24.5~26.3℃的条件下,运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中华蛸体质量和全长的生长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对中华蛸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的生长特性,在水温24.5~26.3℃的条件下,运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中华蛸体质量和全长的生长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对中华蛸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50 d的养殖试验中,中华蛸存活率为81.67%,饲料系数为2.48,平均体质量由初始(107.52±32.31)g增长至(1779.40±361.56)g,平均全长由(21.57±3.46)cm增长至(71.44±4.84)cm,平均日增量33.44 g;胴背长与体质量的拟合方程为W=1.7303 L_(M)^(2.5636),R2=0.9855,胴背长的增长快于体质量的增加速度;3种曲线模型都能较好地模拟中华蛸体质量和全长的生长曲线,Gompertz模型模拟体质量生长曲线效果最好,拟合度R2=0.994,拐点体质量为1454.08 g;Logistic模型模拟全长生长曲线最优,拟合度R2=0.996,拐点全长为44.08 cm;随着胴背长的增加,肥满度呈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小规格中华蛸工厂化养殖生长效果良好,生长速度较快,适合大规模人工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蛸 工厂化养殖 生长 GOMPERTZ LOGISTIC Von Bertalanff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一婷 史成银 +3 位作者 隋丽英 叶仕根 董宣 黄倢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11期61-67,共7页
卤虫是虾类育苗的关键性生物饵料,其是否具有传播虾类病原的风险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梳理了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卤虫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机械携带者,也可能是... 卤虫是虾类育苗的关键性生物饵料,其是否具有传播虾类病原的风险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梳理了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卤虫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机械携带者,也可能是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和极小病毒(extra small virus,XSV)的传播载体,但是目前的研究由于缺少原位杂交或组织细胞水平的病理学证据,均尚未证实卤虫可被这些病毒直接感染;研究已证明卤虫可被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和哈维氏弧菌(V.harveyi)等水产养殖致病菌感染,存在传播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风险。此外卤虫可能被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污染而存在传播风险。因此,建议系统开展卤虫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规范卤虫卵生产管理和孵化操作、探索卤虫生物安保产业发展途径和替代产品等措施,降低卤虫传播相关病原的风险。本文可为正确使用卤虫等生物饵料提供技术支持,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虫 生物饵料 病原传播 虾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铁虾综合征罗氏沼虾眼柄转录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国浩 董宣 +4 位作者 王一婷 郭晓萌 王德浩 孟凡增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4,共11页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铁虾综合征(IPS)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患IPS罗氏沼虾(IPS虾)和正常罗氏沼虾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6.42 G高...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铁虾综合征(IPS)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患IPS罗氏沼虾(IPS虾)和正常罗氏沼虾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6.42 G高质量数据,拼接后得到221901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长度范围为201~30985 bp,平均长度为1572 bp,N50长度为2867 bp,N90长度为646 bp。将单基因序列分别在Nr、Nt、Swissprot、KEGG、KOG、GO、PFAM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103570条得到注释,其中,GO数据库注释到的单基因序列最多。差异表达分析显示,2003个基因在IPS虾眼柄中差异表达,包括1209个上调基因和794个下调基因,516个基因被注释到242条KEGG通路中,翻译、信号转导和免疫系统富集的差异基因数目最多。催乳素、雌激素、胰岛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胰高血糖素、催产素、谷氨酸能突触、血清素能突触等与生殖调控相关激素的代谢过程在IPS虾与正常虾眼柄之间存在差异。此外,一些已被证明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IPS虾眼柄中显著上调,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C型凝集素、芳基硫酸酯酶B、酚氧化酶原激活酶2a、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L、甲壳类抗菌肽4等。同时,注释到溶酶体、吞噬体、抗原处理与呈递、细胞凋亡、内吞作用等多条与免疫相关的途径,支持近期研究得出的罗氏沼虾IPS与病原感染相关的结论。本研究为解析罗氏沼虾IPS的成因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铁虾综合征 眼柄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防治副溶血弧菌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文馨 许华 +2 位作者 黎睿君 董宣 黄倢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1期88-94,101,共8页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引发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发水产品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近年来,噬菌体(bacteriophage)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未来可能是破...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引发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发水产品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近年来,噬菌体(bacteriophage)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未来可能是破解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难题的新型生物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噬菌体具有高度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菌依赖性,可有效控制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鱼类动物副溶血弧菌感染;结合基因工程技术、鸡尾酒疗法可解决噬菌体在防治副溶血弧菌感染中的一些不足,但噬菌体安全风险仍需进一步评估。今后,深入研究噬菌体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推动噬菌体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基础;优化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噬菌体基因编辑等,将成为噬菌体治疗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噬菌体将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副溶血弧菌 抗生素替代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蛸受精卵人工孵化研究
20
作者 孙以康 李美帅 +3 位作者 陈四清 边力 刘永胜 常青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捕自福建连江海域体质量0.68~1.74 kg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亲体在水泥池(6 m×2 m×1.5 m)中培育50 d,自然交配、产卵,选取A、B、C、D、E、F、G、H 8个发育期的受精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置于筛盆中:卵串间隔3~4 cm(对照组)... 捕自福建连江海域体质量0.68~1.74 kg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亲体在水泥池(6 m×2 m×1.5 m)中培育50 d,自然交配、产卵,选取A、B、C、D、E、F、G、H 8个发育期的受精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置于筛盆中:卵串间隔3~4 cm(对照组);卵串间隔3~4 cm,每天间隔1 h用洗瓶吹洗卵(第1组);卵串紧密叠放置于筛盆(第2组);卵串紧密叠放置于筛盆,每天间隔1 h用洗瓶吹洗卵(第3组),计算受精卵的孵化率。取亲蛸看护的F、G和H时期孵出的幼蛸(对照组)和离开亲体看护分别由F、G和H时期孵出的幼蛸(处理组),置于20 L的水桶中,开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对比人工孵化与亲蛸护卵所孵幼蛸的7日成活率。结果显示:当受精卵发育至E时期(母体看护孵化16 d,胚胎身体开始出现5~8个浅红色色素斑)后,脱离母体进行人工孵化均可获得初孵幼体;当发育至G期时(母体看护孵化20 d,受精卵串呈灰色)受精卵脱离母体看护,人工孵化效果最佳;当受精卵发育至H期时(母体看护孵化23 d,受精卵串呈灰褐色)脱离母体进行人工孵化虽然孵化率可达99%,但此时将卵串取出胚胎会因外界环境刺激提前破膜,所孵幼蛸7日成活率仅11.7%。在人工孵化过程中,排列稀疏的卵串孵化率均明显高于排列紧密的卵串,在相同疏密下吹洗卵串可明显提高孵化率,但随着临近孵出日期,吹洗卵串对孵化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蛸 受精卵 人工孵化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