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粕粒度及容器堆料对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室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王若愚 赵若恒 +2 位作者 宋增磊 宋晓玲 黄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82-84,88,共4页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豆粕 实验室小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海藻病害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慧超 李杰 +3 位作者 阎永伟 唐磊 茅云翔 莫照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经济海藻的病害一直是海藻人工栽培的一大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藻类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病原鉴定,而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海区微环境增加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本文综述了经济海藻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的多样性和致... 经济海藻的病害一直是海藻人工栽培的一大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藻类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病原鉴定,而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海区微环境增加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本文综述了经济海藻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的多样性和致病机制、病原的鉴定、检测和防治方法,并对未来我国海藻病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藻类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海藻 藻类病害 鉴定 致病机制 检测与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生物安保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倢 曾令兵 +3 位作者 董宣 梁艳 谢国驷 张庆利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21,共7页
本文基于我国水产养殖疫病防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国水产生物安保需求形势形成基本判断。针对水产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凝练出水产生物安保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以生物安保为指导调整我国水... 本文基于我国水产养殖疫病防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国水产生物安保需求形势形成基本判断。针对水产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凝练出水产生物安保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以生物安保为指导调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政策""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管理水平"和"尽快实施一批水产生物安保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建议;指出应认清生物安保属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是行业执政能力的反映,应以生物安保为核心引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并尽快重点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的生物安保,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健康 生物安保 “十三五”规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FBA基因克隆及其在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史晓丽 孟宪红 +5 位作者 孔杰 栾生 罗坤 曹宝祥 曹家旺 陈宝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醛缩酶(FBA)是糖酵解和糖异生中的关键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FBA基因(Fc FBA)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Fc FBA基因的c DNA全长... 醛缩酶(FBA)是糖酵解和糖异生中的关键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FBA基因(Fc FBA)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Fc FBA基因的c DNA全长为2496 bp,其中,ORF长1098 bp,5~′UTR长79 bp,3~′UTR长1319 bp。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6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8 k Da,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6.6。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c FBA与节肢动物的FBA聚为一类,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家蚕(Bombyx mori)、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的相似度分别是86%、79%和78%。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c FBA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最低。WSSV感染后,该基因在鳃、肝胰腺和肌肉中呈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特点。ds RNA干扰24 h以后,抑制效率达到最大。与PBS对照组相比,Fc FBA干扰组(ds RNA组)加快了对虾染病后的死亡速度。本研究表明,Fc FBA基因可能参与了中国明对虾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FBA基因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基因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水产生物安保战略及其国外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董宣 梁艳 黄倢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4,共5页
本文介绍了全球水产生物安保战略的国际组织框架,阐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国际水产兽医生物安保联盟对全球生物安保战略所提出的建议,举例说明了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对虾种业生物安保的实践经验,... 本文介绍了全球水产生物安保战略的国际组织框架,阐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国际水产兽医生物安保联盟对全球生物安保战略所提出的建议,举例说明了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对虾种业生物安保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水产种业 全球战略 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鳀科(Engraulidae)鱼类DNA条形码电子芯片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柳淑芳 李献儒 +1 位作者 李达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5,共7页
本研究将基于线粒体COI部分序列的DNA条形码和DNA芯片技术相结合,以缇科11属30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在比对分析其DNA条形码序列的基础上,利用软件Oligo Array 2.1筛选探针,经OligoCalc优化探针,去除易形成发夹(Hairpin)、茎环(Stern-loop)... 本研究将基于线粒体COI部分序列的DNA条形码和DNA芯片技术相结合,以缇科11属30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在比对分析其DNA条形码序列的基础上,利用软件Oligo Array 2.1筛选探针,经OligoCalc优化探针,去除易形成发夹(Hairpin)、茎环(Stern-loop)及自身二聚体结构(Homodimers)的探针,再利用Oligo heat map对探针与靶标序列进行虚拟杂交,共有14个物种的24条探针能与靶标序列特异性结合。利用DNA条形码芯片技术能将14个物种鉴定到种,虽然物种识别能力仅占总物种数的46.7%,但鉴定准确率可达100%。因此,基于COI基因的DNA芯片技术对缇科鱼类物种鉴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该技术对物种的识别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筛选和优化得到高质量的分子探针则是突破该项技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科 DNA条形码 探针 DNA芯片 电子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和紫贻贝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生物控制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6 位作者 房景辉 赵永超 吉红九 李文豪 王晓芹 李凤雪 蒋增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6-1122,共7页
近年来我国绿潮灾害频发,滤食性贝类对浒苔的生物防控是潜在的防控策略之一。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内可控实验,探究了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紫贻贝(Mytilusedulis)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滤食作用,并在江苏如东紫菜养殖区进行了长牡蛎和紫... 近年来我国绿潮灾害频发,滤食性贝类对浒苔的生物防控是潜在的防控策略之一。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内可控实验,探究了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紫贻贝(Mytilusedulis)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滤食作用,并在江苏如东紫菜养殖区进行了长牡蛎和紫贻贝离底式平挂养殖试验。室内滤除实验结果表明,牡蛎和贻贝均可有效截留浒苔微观繁殖体,平均截留速率分别为6892和1589ind/(ind·h),部分被截留的颗粒失去萌发活性,有效滤除速率为3980和574ind/(ind·h)。现场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和紫贻贝可在紫菜养殖区生长存活,每天约能滤除水体中63.7万个浒苔微观繁殖体。研究证实了两种贝类对微观繁殖体的有效滤除能力及江苏浅滩进行牡蛎和贻贝养殖的可行性。养殖方式的进一步的优化改进,以及研究江苏浅滩其他滩涂贝类对浒苔的防控潜力,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微观繁殖体 长牡蛎 紫贻贝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秀华 武和英 +3 位作者 杨冰 张琴 于党辉 黄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8,共7页
实验从山东德州市一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脱氮池中分离到一株具有高效脱氮特性的菌株(编号DZYC02),分别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丁二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为碳源,研究了碳源种类对菌株DZYC02脱... 实验从山东德州市一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脱氮池中分离到一株具有高效脱氮特性的菌株(编号DZYC02),分别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丁二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为碳源,研究了碳源种类对菌株DZYC02脱氨氮效果的影响;同时以蔗糖为碳源、NH4Cl为氮源,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初始pH及盐度对该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DZYC02在以柠檬酸钠为碳源、C∶N≥15、pH 5~7、盐度0~15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24 h内对浓度为20 mg/L的NH+4的去除率达100%,48 h内对浓度为20 mg/L的NO-2去除率高达100%;将该菌采用浸泡方式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生物安全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ZYC02对斑马鱼表现出较好的安全特性。分别用Biolog细菌鉴定方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DZYC02为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脱氮菌 脱氮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鲆鲽类生殖内分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柳学周 史宝 +3 位作者 徐永江 王滨 刘新富 孟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 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醇激素、生殖相关功能基因内分泌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表达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鲆鲽类生殖相关组织的结构及其内分泌系统特征、性腺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激素诱导的关系、性类固醇激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温及光周期调控关系等。旨在为鲆鲽类生殖活动的精准调控和建立苗种繁育新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鲆鲽类 生殖内分泌 功能基因 性类固醇激素 生殖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蛸受精卵人工孵化研究
10
作者 孙以康 李美帅 +3 位作者 陈四清 边力 刘永胜 常青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捕自福建连江海域体质量0.68~1.74 kg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亲体在水泥池(6 m×2 m×1.5 m)中培育50 d,自然交配、产卵,选取A、B、C、D、E、F、G、H 8个发育期的受精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置于筛盆中:卵串间隔3~4 cm(对照组)... 捕自福建连江海域体质量0.68~1.74 kg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亲体在水泥池(6 m×2 m×1.5 m)中培育50 d,自然交配、产卵,选取A、B、C、D、E、F、G、H 8个发育期的受精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置于筛盆中:卵串间隔3~4 cm(对照组);卵串间隔3~4 cm,每天间隔1 h用洗瓶吹洗卵(第1组);卵串紧密叠放置于筛盆(第2组);卵串紧密叠放置于筛盆,每天间隔1 h用洗瓶吹洗卵(第3组),计算受精卵的孵化率。取亲蛸看护的F、G和H时期孵出的幼蛸(对照组)和离开亲体看护分别由F、G和H时期孵出的幼蛸(处理组),置于20 L的水桶中,开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对比人工孵化与亲蛸护卵所孵幼蛸的7日成活率。结果显示:当受精卵发育至E时期(母体看护孵化16 d,胚胎身体开始出现5~8个浅红色色素斑)后,脱离母体进行人工孵化均可获得初孵幼体;当发育至G期时(母体看护孵化20 d,受精卵串呈灰色)受精卵脱离母体看护,人工孵化效果最佳;当受精卵发育至H期时(母体看护孵化23 d,受精卵串呈灰褐色)脱离母体进行人工孵化虽然孵化率可达99%,但此时将卵串取出胚胎会因外界环境刺激提前破膜,所孵幼蛸7日成活率仅11.7%。在人工孵化过程中,排列稀疏的卵串孵化率均明显高于排列紧密的卵串,在相同疏密下吹洗卵串可明显提高孵化率,但随着临近孵出日期,吹洗卵串对孵化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蛸 受精卵 人工孵化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军 王清印 +5 位作者 孔杰 孟宪红 曹家旺 王明珠 冯亚萍 吕丁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62个等位基因,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_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3~44个和2~29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8~0.964。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52和0.810,1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个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计算P值确定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情况,Fis结果显示,共有11个群体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Shannon指数(H)分别为2.786和2.399。2个群体的N_ei′s无偏遗传距离(u D)和无偏遗传相似度(u I)分别为0.177和0.838,遗传分化指数为0.017(P=0.001),表明群体发生了弱遗传分化。遗传变异来源分析显示,只有7.50%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其余遗传变异均来自于个体间。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的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第10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仍具有很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作为选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 野生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小平 万晓媛 +6 位作者 张庆利 黄倢 董宣 王秀华 邱亮 宋增磊 程东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3,共9页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引起的病毒性偷死病(VCMD)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CMNV及其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PCR (RT-n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引起的病毒性偷死病(VCMD)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CMNV及其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PCR (RT-n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 3种方法,对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CMNV及一种新型野田村病毒——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的流行、分布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种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市采集的患病对虾中均存在CMNV。基于RT-nPCR、RT-LAMP和TaqMan RT-qPCR的检测结果显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依次分别为11.8%和7.8%,6.7%和3.9%,17.7%和12.4%;基于上述3种方法检测结果计算得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8%和16.3%;基于RT-LAMP的分析显示,2016年样品中MDNV的阳性检出率为9.4%。本研究表明,中国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VCMD的流行和危害仍不容忽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不断变异导致前期基于该基因开发的CMNV检测方法可靠性下降,检出假阴性风险升高;同时,发病对虾中出现了新的野田村病毒株系且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传播危害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死野田村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逆转录套式PCR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亚萍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刘宁 卢霞 曹家旺 王明珠 王军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84,共7页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比较W-Fc、S-Fc及C-Lv对WSSV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感染同等含量WSSV后,W-Fc、S-Fc和C-Lv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4.11±39.49)h、(166.79±51.54)h和(136.90±41.99)h,3组对虾间的平均存活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对虾在感染期间的死亡趋势:W-Fc在96 h达到死亡高峰,并且一直持续到216 h;S-Fc和C-Lv在144 h出现死亡高峰。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3、6、12、24、36、48、72、144 h共8个时间点对3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了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存活时间和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比较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结果如下:48 h时,W-Fc、S-Fc和C-Lv3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22×10~6±6.14×10~5)、(7.10×10~3±7.26×10~2)和(1.50×10~4±4.19×10~3)copies/ng DNA;144 h时,3组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分别为(8.44×10~6±1.25×10~6)、(3.21×10~6±8.21×10~5)和(1.49×10~6±6.59×10~5)copies/ng DNA。实验结果显示,3组对虾对WSSV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表明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在人工感染WSSV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玉英 李少飞 +1 位作者 王清印 李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91,共9页
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Fc GDH)。Fc GDH基因全长1779 bp,包括1个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61.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54。同源性分析显示,Fc ... 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Fc GDH)。Fc GDH基因全长1779 bp,包括1个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61.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54。同源性分析显示,Fc GD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其中,与凡纳滨对虾最为相似,高达98%,其次为中华绒螯蟹,为8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Fc GDH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GDH聚为一支,之后依次为:中华绒螯蟹、黑腹果蝇、埃及按蚊。组织表达分析发现,Fc GDH基因在肌肉、鳃、肝胰腺、胃、肠、淋巴和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Fc GDH基因在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变化显著,在胁迫后期,Fc GDH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Fc GDH基因在氨氮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谷氨酸脱氢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氨氮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耐受性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亚萍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李旭鹏 史晓丽 曹家旺 王明珠 王军 董丽君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 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h和(101.68±38.45)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h和(73.38±22.22)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4±4.32×10~4)和(3.78×10~4±8.97×10~4)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国明对虾 不同温度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新型膜孕激素受体基因(mPRL)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宝 柳学周 +3 位作者 徐涛 李晓妮 徐永江 张金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7,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人工育苗技术的水平,对半滑舌鳎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ike,mPRL)基因的表达特征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PRL mRNA在卵子形成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发现半滑舌鳎mPRL m... 为进一步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人工育苗技术的水平,对半滑舌鳎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ike,mPRL)基因的表达特征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PRL mRNA在卵子形成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发现半滑舌鳎mPRL mRNA相对表达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性成熟阶段卵巢的Ⅴ时相卵母细胞。原位杂交分析mPRL mRNA在繁殖相关组织的细胞学定位,发现mPRL mRNA分布在半滑舌鳎性成熟阶段卵巢的卵母细胞膜上;在脑的神经元和垂体内分散的细胞中,mPRL mRNA阳性信号较强。制备半滑舌鳎mPRL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发现mPRL蛋白的表达量在卵巢、脑、垂体中相对较高,在肝脏、头肾、肾脏中表达量相对较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卵巢、脑和垂体的细胞学定位与mPRL mRNA定位一致。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调控下半滑舌鳎不同时相卵母细胞mPRL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促性腺激素对半滑舌鳎卵母细胞中mPR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都有一定的上调作用,特别是对Ⅴ时相卵母细胞中mPRL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提升明显;发现表达量与促性腺激素调控作用具有剂量依存关系。半滑舌鳎mPRL在繁殖相关组织的表达特征表明其通过脑–垂体–卵巢轴参与繁殖调控,同时也揭示了mPRL介导卵母细胞成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新型膜孕激素受体 卵母细胞成熟 MRNA表达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nrh2基因克隆、组织分布及卵巢成熟过程中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滨 柳学周 +3 位作者 刘权 赵明 徐永江 史宝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2,共10页
为了研究下丘脑神经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2,GnRH2)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及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GnRH2全长cDNA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 为了研究下丘脑神经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2,GnRH2)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及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GnRH2全长cDNA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gnrh2 mRNA的组织分布以及卵巢成熟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GnRH2全长c DNA序列为538 bp(不包括polyA尾),其中,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为154 bp,3'UTR为12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258 bp,编码85个氨基酸的前体多肽,其分子量及等电点分别为9.69 k Da和8.55。GnRH2前体多肽由信号肽、GnRH2十肽、酶切位点(GKR)以及GnRH相关肽共4部分组成。序列比对分析发现,GnRH2在鱼类中同源性极高,尤其是十肽(QHWSHGWYPG)在所有硬骨鱼类中完全相同。半滑舌鳎GnRH2与鲈形目同源性最高(89.41%–90.59%),其次为鲽形目、鲑形目和鲀形目(78.82%–85.88%),与鲤形目同源性最低(61.18%–71.76%)。gnrh2 mRNA主要在脑中表达,在垂体及其他外周组织中表达量极低。此外,组织学分析显示,半滑舌鳎卵巢发育共分为5个时期(Ⅱ、Ⅲ、Ⅳ、Ⅴ和Ⅵ期)。在卵巢成熟过程中,脑gnrh2 mRNA表达量在卵黄生成期(Ⅲ期)显著性增加,达到峰值;随后表达量急剧下降,在成熟期(Ⅴ期)达到最小值;在排卵后期(Ⅵ期)又显著性增加。然而,在卵巢成熟过程中,垂体gnrh2 mRNA表达量在卵黄生成后期(Ⅳ期)显著性降低,随后在成熟期(Ⅴ期)有所增加,但在排卵后期(Ⅵ期)又急剧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脑GnRH2可能参与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 基因克隆和表达 卵巢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孕激素受体(mPRα)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妮 柳学周 +2 位作者 史宝 徐永江 张金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3,共9页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雌性性成熟不同时期、不同时相卵母细胞中膜孕激素受体(mPRα)的表达,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HCG)对成熟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表...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雌性性成熟不同时期、不同时相卵母细胞中膜孕激素受体(mPRα)的表达,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HCG)对成熟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表达的影响,同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雌性性成熟半滑舌鳎mPRα mRNA和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对半滑舌鳎性成熟不同时期、不同时相卵母细胞中mPRα mRNA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成熟时期半滑舌鳎Ⅴ时相卵母细胞的mPRα mRNA表达量最高。HCG对成熟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 IU/ml HCG比10 IU/ml HCG对成熟时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证明mPRα介导孕激素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对mPRα组织表达的定量和定位研究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半滑舌鳎的卵巢、垂体、脑、头肾、肾、肝脏组织中均有mPRα蛋白表达,且在脑、垂体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表明mPRα在不同组织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在内分泌相关组织如脑、垂体和卵巢中的作用更明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定位在卵母细胞膜上,且在其他组织的外周和管腔结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mPRα在膜上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孕激素受体 半滑舌鳎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TING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抗鳗弧菌急性感染家系的筛选和免疫表达分析
19
作者 杜普贺 夏苏东 +3 位作者 王会林 高夏 黄智慧 李杰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661-670,共10页
【背景】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重要病原,其发病迅速,致死率高。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幼苗在2~3d内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发展。【目的】筛选出大菱鲆抗鳗弧菌免疫相关基... 【背景】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重要病原,其发病迅速,致死率高。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幼苗在2~3d内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发展。【目的】筛选出大菱鲆抗鳗弧菌免疫相关基因和抗病家系。【方法】本研究选取8个不同家系(A~H)的大菱鲆,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比较不同家系感染鳗弧菌后的成活率,并分析12个大菱鲆免疫相关基因(il-1β、mx、nkef、tnf-α、il8r、tlr5、mhc-Ⅰ、mhc-Ⅱ、IgM、tcr、cd4和cd8)和3个免疫因子[补体C3、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在鳗弧菌感染前期的作用。【结果】攻毒结果显示,大部分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在2~3 d内死亡;在感染10 d后,A家系存活率为13.15%,G家系存活率为10.52%,其余家系全部死亡。免疫因子测定结果显示,在攻毒24h时,D、F家系补体C3含量显著升高(P<0.05),A、G家系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免疫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结果显示,在攻毒24 h后,A家系tnf-α、tlr5、tcr、cd4、cd8基因显著上调,其中tlr5基因上调约7倍,cd8基因上调约20倍;G家系mx、tnf-α、tlr5、tcr、cd4、cd8基因显著上调,其中tlr5基因上调约2倍,tcr基因上调约8倍。整体来说,攻毒后A、G家系免疫系统强协同响应,预示其能快速识别病原、募集免疫细胞并启动特异性杀伤;结合攻毒后两家系的群体存活率结果来看,A、G家系对鳗弧菌感染的抵抗能力最强,可作为鳗弧菌的高抗病潜力家系。C、E家系il-1β、tcr、cd8基因显著上调,F家系补体C3含量和il-1β、mx、tnf-α基因显著上调,H家系il-1β、tlr5、tnf-α基因显著上调,但其他通路(如il8r、cd4等)应答平缓,免疫激活呈现局部通路优势;在鳗弧菌感染前期,C、E和F家系依赖单一、局部通路抵御感染,其免疫应答的广度与深度均弱于A、G家系,推测其对鳗弧菌的抗病性为中度。B、D家系在攻毒后仅少数基因(如D家系il-1β等)微弱响应,免疫通路激活整体滞后,对鳗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最弱。【结论】综上所述,A、G家系更适合作为抗鳗弧菌急性感染的家系群体,并从这些家系中初步筛选出6个对鳗弧菌感染较为敏感的免疫基因(mx、tnf-α、tlr5、tcr、cd4和cd8),并可作为大菱鲆抗鳗弧菌家系选育的标记基因,为选育大菱鲆抗性品种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鳗弧菌 抗病性状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灭活WSSV诱导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不同温度下的免疫致敏反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家旺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史晓丽 卢霞 冯亚萍 王军 王明珠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6,共9页
本研究拟探究经热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否诱导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将具有典型白斑综合征症状的对虾肌肉剁碎后经60℃灭活1h,采用单尾定量口饲的方法,连续6d投喂... 本研究拟探究经热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否诱导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将具有典型白斑综合征症状的对虾肌肉剁碎后经60℃灭活1h,采用单尾定量口饲的方法,连续6d投喂不同水温条件(15℃、23℃、28℃、32℃)下的实验组对虾(E_(15℃)、E_(23℃)、E_(28℃)、E_(32℃);同时设置常温(23℃)条件下阳性对照组C_(23℃)(投喂未经灭活的WSSV毒饵)、对照组CF_(23℃)(只投喂商业配合饲料)。在实验第13天对存活个体进行第二次人工WSSV感染,结果显示,WSSV经60℃处理1h可彻底失活,表现为连续投喂6d至第二次人工感染期间无对虾死亡,而阳性对照组C_(23℃)死亡率为100%。截止实验第19天,E_(15℃)、E_(23℃)、E_(28℃)、E_(32℃)各组存活率分别为80.41%、33.29%、8.47%、16.43%,CF_(23℃)组的存活率为8.89%,E_(15℃)组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极显著(P<0.01),E_(23℃)与CF_(23℃)、E_(28℃)、E_(32℃)组差异显著(P<0.05),E_(28℃)和E_(32℃)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各组实验材料进行WSSV绝对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经热灭活WSSV诱导的中国明对虾二次感染WSSV后,28℃环境下病毒增殖速度最快,高温(32℃)和低温(15℃)都会不同程度抑制WSSV的增殖速度。实验表明,热灭活WSSV可以诱导中国明对虾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对受WSSV感染的中国明对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温度与WSSV的增殖速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致敏 热灭活 存活率 绝对荧光定量 白斑综合征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