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和nirK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旭志 杨倩倩 +1 位作者 赵俊 曲克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4-91,共8页
反硝化作用对维持环境氮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其过程中亚硝酸盐向NO的转化是关键步骤,由亚硝酸盐还原酶控制,因此检测亚硝酸盐还原酶编码基因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分析微生物种群特性和氮元素的转化规律,进而为评估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等... 反硝化作用对维持环境氮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其过程中亚硝酸盐向NO的转化是关键步骤,由亚硝酸盐还原酶控制,因此检测亚硝酸盐还原酶编码基因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分析微生物种群特性和氮元素的转化规律,进而为评估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等科研与生产活动提供支撑数据。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反硝化作用功能基因nirS和nirK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可预期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功能基因 nirS NIRK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海藻病害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慧超 李杰 +3 位作者 阎永伟 唐磊 茅云翔 莫照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经济海藻的病害一直是海藻人工栽培的一大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藻类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病原鉴定,而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海区微环境增加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本文综述了经济海藻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的多样性和致... 经济海藻的病害一直是海藻人工栽培的一大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藻类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病原鉴定,而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海区微环境增加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本文综述了经济海藻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的多样性和致病机制、病原的鉴定、检测和防治方法,并对未来我国海藻病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藻类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海藻 藻类病害 鉴定 致病机制 检测与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生物安保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倢 曾令兵 +3 位作者 董宣 梁艳 谢国驷 张庆利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21,共7页
本文基于我国水产养殖疫病防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国水产生物安保需求形势形成基本判断。针对水产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凝练出水产生物安保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以生物安保为指导调整我国水... 本文基于我国水产养殖疫病防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国水产生物安保需求形势形成基本判断。针对水产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凝练出水产生物安保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以生物安保为指导调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政策""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管理水平"和"尽快实施一批水产生物安保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建议;指出应认清生物安保属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是行业执政能力的反映,应以生物安保为核心引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并尽快重点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的生物安保,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健康 生物安保 “十三五”规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水产生物安保战略及其国外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6
4
作者 董宣 梁艳 黄倢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4,共5页
本文介绍了全球水产生物安保战略的国际组织框架,阐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国际水产兽医生物安保联盟对全球生物安保战略所提出的建议,举例说明了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对虾种业生物安保的实践经验,... 本文介绍了全球水产生物安保战略的国际组织框架,阐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国际水产兽医生物安保联盟对全球生物安保战略所提出的建议,举例说明了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对虾种业生物安保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水产种业 全球战略 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秀华 武和英 +3 位作者 杨冰 张琴 于党辉 黄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8,共7页
实验从山东德州市一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脱氮池中分离到一株具有高效脱氮特性的菌株(编号DZYC02),分别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丁二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为碳源,研究了碳源种类对菌株DZYC02脱... 实验从山东德州市一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脱氮池中分离到一株具有高效脱氮特性的菌株(编号DZYC02),分别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丁二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为碳源,研究了碳源种类对菌株DZYC02脱氨氮效果的影响;同时以蔗糖为碳源、NH4Cl为氮源,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初始pH及盐度对该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DZYC02在以柠檬酸钠为碳源、C∶N≥15、pH 5~7、盐度0~15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24 h内对浓度为20 mg/L的NH+4的去除率达100%,48 h内对浓度为20 mg/L的NO-2去除率高达100%;将该菌采用浸泡方式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生物安全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ZYC02对斑马鱼表现出较好的安全特性。分别用Biolog细菌鉴定方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DZYC02为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脱氮菌 脱氮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222和丁香油对黄条[鱼师]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维鑫 崔爱君 +5 位作者 徐永江 李海宁 柳学周 王滨 姜燕 刘新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5-214,共10页
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是一种全球水域广泛分布的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的大型大洋性鱼类,其生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环境刺激的应激反应强烈。为开发适宜黄条[鱼师]实验和生产操作的低应激处理技术,采用实验生... 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是一种全球水域广泛分布的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的大型大洋性鱼类,其生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环境刺激的应激反应强烈。为开发适宜黄条[鱼师]实验和生产操作的低应激处理技术,采用实验生态学、生理学手段,首次研究了2种温度条件下(20℃和24℃)、2种麻醉剂(MS-222和丁香油)对1龄黄条[鱼师]的麻醉效果,通过行为判别与生理指标分析(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葡萄糖的水平),确定了2种麻醉剂对黄条[鱼师]的最适麻醉时间、复苏时间和麻醉剂量。根据黄条[鱼师]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麻醉过程分为7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6个时期。在水温为20℃和24℃时,MS-222麻醉黄条[鱼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00~120和100 mg/L,而丁香油的最佳浓度均为40 mg/L。在此条件下,实验鱼均可在3 min之内入麻,5 min之内复苏。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增加,黄条[鱼师]入麻时间呈缩短趋势,复苏时间呈延长趋势。水温的升高降低了入麻时间,而对复苏时间无明显影响。在水温20℃和24℃条件下,40 mg/L的丁香油麻醉黄条[鱼师]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分别于6 h和12 h达峰值;在水温24℃条件下,100 mg/L的MS-222麻醉黄条[鱼师]后,血清肾上腺素水平于12 h达峰值,其他各实验组血清肾上腺素、葡萄糖和皮质醇水平均在24 h达峰值。2种温度条件下,实验鱼血清中3种应激相关生理指标在复苏72 h后均显著降低至初始水平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规范化的黄条[鱼师]实验与养殖生产操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鱼师] MS-222 丁香油 麻醉效果 生理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蛸受精卵人工孵化研究
7
作者 孙以康 李美帅 +3 位作者 陈四清 边力 刘永胜 常青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捕自福建连江海域体质量0.68~1.74 kg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亲体在水泥池(6 m×2 m×1.5 m)中培育50 d,自然交配、产卵,选取A、B、C、D、E、F、G、H 8个发育期的受精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置于筛盆中:卵串间隔3~4 cm(对照组)... 捕自福建连江海域体质量0.68~1.74 kg的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亲体在水泥池(6 m×2 m×1.5 m)中培育50 d,自然交配、产卵,选取A、B、C、D、E、F、G、H 8个发育期的受精卵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置于筛盆中:卵串间隔3~4 cm(对照组);卵串间隔3~4 cm,每天间隔1 h用洗瓶吹洗卵(第1组);卵串紧密叠放置于筛盆(第2组);卵串紧密叠放置于筛盆,每天间隔1 h用洗瓶吹洗卵(第3组),计算受精卵的孵化率。取亲蛸看护的F、G和H时期孵出的幼蛸(对照组)和离开亲体看护分别由F、G和H时期孵出的幼蛸(处理组),置于20 L的水桶中,开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对比人工孵化与亲蛸护卵所孵幼蛸的7日成活率。结果显示:当受精卵发育至E时期(母体看护孵化16 d,胚胎身体开始出现5~8个浅红色色素斑)后,脱离母体进行人工孵化均可获得初孵幼体;当发育至G期时(母体看护孵化20 d,受精卵串呈灰色)受精卵脱离母体看护,人工孵化效果最佳;当受精卵发育至H期时(母体看护孵化23 d,受精卵串呈灰褐色)脱离母体进行人工孵化虽然孵化率可达99%,但此时将卵串取出胚胎会因外界环境刺激提前破膜,所孵幼蛸7日成活率仅11.7%。在人工孵化过程中,排列稀疏的卵串孵化率均明显高于排列紧密的卵串,在相同疏密下吹洗卵串可明显提高孵化率,但随着临近孵出日期,吹洗卵串对孵化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蛸 受精卵 人工孵化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粒度及容器堆料对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室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王若愚 赵若恒 +2 位作者 宋增磊 宋晓玲 黄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82-84,88,共4页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豆粕 实验室小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小平 万晓媛 +6 位作者 张庆利 黄倢 董宣 王秀华 邱亮 宋增磊 程东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3,共9页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引起的病毒性偷死病(VCMD)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CMNV及其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PCR (RT-n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引起的病毒性偷死病(VCMD)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CMNV及其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PCR (RT-n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 3种方法,对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CMNV及一种新型野田村病毒——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的流行、分布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种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市采集的患病对虾中均存在CMNV。基于RT-nPCR、RT-LAMP和TaqMan RT-qPCR的检测结果显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依次分别为11.8%和7.8%,6.7%和3.9%,17.7%和12.4%;基于上述3种方法检测结果计算得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8%和16.3%;基于RT-LAMP的分析显示,2016年样品中MDNV的阳性检出率为9.4%。本研究表明,中国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VCMD的流行和危害仍不容忽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不断变异导致前期基于该基因开发的CMNV检测方法可靠性下降,检出假阴性风险升高;同时,发病对虾中出现了新的野田村病毒株系且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传播危害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死野田村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逆转录套式PCR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抗鳗弧菌急性感染家系的筛选和免疫表达分析
10
作者 杜普贺 夏苏东 +3 位作者 王会林 高夏 黄智慧 李杰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661-670,共10页
【背景】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重要病原,其发病迅速,致死率高。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幼苗在2~3d内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发展。【目的】筛选出大菱鲆抗鳗弧菌免疫相关基... 【背景】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重要病原,其发病迅速,致死率高。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幼苗在2~3d内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发展。【目的】筛选出大菱鲆抗鳗弧菌免疫相关基因和抗病家系。【方法】本研究选取8个不同家系(A~H)的大菱鲆,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比较不同家系感染鳗弧菌后的成活率,并分析12个大菱鲆免疫相关基因(il-1β、mx、nkef、tnf-α、il8r、tlr5、mhc-Ⅰ、mhc-Ⅱ、IgM、tcr、cd4和cd8)和3个免疫因子[补体C3、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在鳗弧菌感染前期的作用。【结果】攻毒结果显示,大部分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在2~3 d内死亡;在感染10 d后,A家系存活率为13.15%,G家系存活率为10.52%,其余家系全部死亡。免疫因子测定结果显示,在攻毒24h时,D、F家系补体C3含量显著升高(P<0.05),A、G家系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免疫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结果显示,在攻毒24 h后,A家系tnf-α、tlr5、tcr、cd4、cd8基因显著上调,其中tlr5基因上调约7倍,cd8基因上调约20倍;G家系mx、tnf-α、tlr5、tcr、cd4、cd8基因显著上调,其中tlr5基因上调约2倍,tcr基因上调约8倍。整体来说,攻毒后A、G家系免疫系统强协同响应,预示其能快速识别病原、募集免疫细胞并启动特异性杀伤;结合攻毒后两家系的群体存活率结果来看,A、G家系对鳗弧菌感染的抵抗能力最强,可作为鳗弧菌的高抗病潜力家系。C、E家系il-1β、tcr、cd8基因显著上调,F家系补体C3含量和il-1β、mx、tnf-α基因显著上调,H家系il-1β、tlr5、tnf-α基因显著上调,但其他通路(如il8r、cd4等)应答平缓,免疫激活呈现局部通路优势;在鳗弧菌感染前期,C、E和F家系依赖单一、局部通路抵御感染,其免疫应答的广度与深度均弱于A、G家系,推测其对鳗弧菌的抗病性为中度。B、D家系在攻毒后仅少数基因(如D家系il-1β等)微弱响应,免疫通路激活整体滞后,对鳗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最弱。【结论】综上所述,A、G家系更适合作为抗鳗弧菌急性感染的家系群体,并从这些家系中初步筛选出6个对鳗弧菌感染较为敏感的免疫基因(mx、tnf-α、tlr5、tcr、cd4和cd8),并可作为大菱鲆抗鳗弧菌家系选育的标记基因,为选育大菱鲆抗性品种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鳗弧菌 抗病性状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条件下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定量分析初探 被引量:5
11
作者 牟铭 李昂 +2 位作者 赵新宁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30,共7页
近年来,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估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快速测算群落中物种丰度的潜能,eDNA宏条形码技术成为资源保护和管理中颇具应用前景的调查工具。虽然大量证据表明eDNA... 近年来,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估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快速测算群落中物种丰度的潜能,eDNA宏条形码技术成为资源保护和管理中颇具应用前景的调查工具。虽然大量证据表明eDNA高通量测序获得的reads数与自然环境中生物相对数量具有相关性,但一直不能得到明确的量化关系结果。eDNA的富集、扩增过程中的偏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了该技术在生物资源调查领域的推广应用。假定水体中的eDNA全部回收,且PCR扩增时不存在引物偏倚性,这种理想状态下的水体中eDNA组成与其高通量测序reads数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为此,本研究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选择2个同属近缘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对其DNA样品进行不同比例混合,模拟从自然水体中富集到的eDNA复合样品,既保证了样品的回收率,又降低了引物偏倚的干扰。以此为模板,探究eDNA宏条形码技术检测种群相对数量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当2个物种DNA模板浓度比例为1∶1时,高通量测序结果注释得到的2个物种reads数比值为13/24(墨吉对虾/凡纳滨对虾),可见,即使是同属近缘种间依然存在轻微的引物偏倚现象,引物偏移率为1.5%。同时,根据7个实验组获得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注释得到的2个物种reads数比值与对应模板中2个物种DNA浓度比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体中eDNA组成与其高通量测序reads数间呈明显线性关系,即y=0.0716x+0.7043(r^(2)=0.9824)。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验证eDNA宏条形码技术监测水生生物资源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后续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PCR引物偏好 高通量测序 线性函数关系 生物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照地区中国明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晓玲 王君霞 +2 位作者 邱亮 许拉 朱文博 《科学养鱼》 2018年第1期62-64,共3页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被称为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虾类之一。中国明对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品质好等优点,主要集中在黄渤...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被称为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虾类之一。中国明对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品质好等优点,主要集中在黄渤海沿岸,朝鲜西海岸也有分布,黄渤海最高产量可达5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日照地区 肝胰腺 坏死 急性 节肢动物门 东方对虾 渤海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3个基因的变异分析
13
作者 刘晓娉 蔡苗 +2 位作者 刘庆慧 万晓媛 黄倢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0-566,共7页
白斑综合征病毒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并且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为探明中国不同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2017年2—6月在河北、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共6个省市的白斑综合... 白斑综合征病毒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并且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为探明中国不同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2017年2—6月在河北、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共6个省市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害暴发区的44份患病样本,提取其DNA,进行wsv-pol、wsv313、wsv150的PCR扩增,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2017年wsv-pol的12个阳性样本中,均在第164位出现单个甘氨酸缺失,在个别样品中也存在氨基酸的替换现象;在wsv313的PCR扩增中有9个阳性样本在第280位插入1个脯氨酸,2个样本在第64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wsv150的阳性样本均在第587位插入碱基T。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8个样本在第200位之后出现106个大片段氨基酸的缺失,同时在第196、197、198、199位发生氨基酸的替换。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wsv-pol、wsv313均未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异,而wsv150的氨基酸序列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异,但未表现出地区差异性。本研究将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wsv-pol wsv313 wsv150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标准化与传统养殖模式海带的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房景辉 何为 +6 位作者 毛玉泽 方建光 蒋增杰 高亚平 蔺凡 杜美荣 梁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桑沟湾同一海域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下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的水分含量均高于88%,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可溶性蛋白含量...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桑沟湾同一海域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下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的水分含量均高于88%,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显著;脂肪含量均较低且二者差异不显著。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除赖氨酸外)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75%和1.27%。2种养殖模式下的海带各种脂肪酸含量较低,均低于1%。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Zn、Mg、Na和K 4种矿物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都略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褐藻胶含量分别为22.66%和21.27%,标准化养殖模式略高。研究表明,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标准化养殖模式海带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褐藻胶等含量较高,显著提高了海带产品的营养和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其作为食品和工业原料的价值,桑沟湾标准化海带养殖模式表现出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养殖 传统养殖 海带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浒苔型饲料对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猛 廖梅杰 +5 位作者 常青 王印庚 李彬 荣小军 高磊 范瑞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129,共8页
以浒苔、石莼、豆粕、扇贝边、葡萄糖、贝壳粉、维生素和矿物质预混料为原料配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利用酿酒酵母菌菌液和碱性蛋白酶制剂对刺参饲料进行4种不同的处理,得到5组实验用饲料,分别为对照组、发酵组、酶解组... 以浒苔、石莼、豆粕、扇贝边、葡萄糖、贝壳粉、维生素和矿物质预混料为原料配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利用酿酒酵母菌菌液和碱性蛋白酶制剂对刺参饲料进行4种不同的处理,得到5组实验用饲料,分别为对照组、发酵组、酶解组、复合组和鲜浒苔组。将上述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92±0.02)g的幼刺参42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幼刺参。结果显示,不同的浒苔型饲料对幼刺参的存活率(SR)、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脏壁比(R)无显著性影响(P>0.05)。复合组和鲜浒苔组SR要显著高于酶解组(P<0.05),而与其他2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鲜浒苔组WGR远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复合组和发酵组WGR显著高于酶解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幼刺参的SGR规律与WGR一致。鲜浒苔组FC显著低于对照组、发酵组和酶解组(P<0.05),与复合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摄食饲料时间的推移,对照组、发酵组、复合组和鲜浒苔组淀粉酶(AMS)活力先升高再下降后趋于稳定,而酶解组一直呈现下降趋势。酶解组纤维素酶(Cellulase)活力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而其他组呈现波动变化,且均高于初始活力值。随着摄食饲料时间的推移,除酶解组外,其余各组胰蛋白酶(TRY)活力前后时间点变化差异不大,且每个采样点幼刺参TRY活力大小顺序始终是对照组>复合组>鲜浒苔组>发酵组>酶解组。不同浒苔型饲料饲喂的幼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鲜浒苔组ACP活力最大,且与复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鲜浒苔组和复合组AKP活力显著高于酶解组和对照组(P<0.05),与发酵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组SOD活力最大,且显著高于发酵组和酶解组(P<0.05),而与对照组和鲜浒苔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幼刺参在摄食先酶解后发酵的饲料后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效果,并可改善自身肠道消化,维持正常免疫。这为解决刺参饲料原料短缺以及浒苔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刺参 发酵 酶解 生长 消化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灭菌处理对刺参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及发酵饲料在幼参保苗期的规模化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燕 廖梅杰 +4 位作者 王印庚 李彬 张正 荣小军 邹安革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0-36,共7页
为研究消毒灭菌处理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及评价发酵饲料在幼参保苗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首先采用65℃湿热灭菌30 min的方式对饲料原料进行灭菌处理,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发酵菌种进行发... 为研究消毒灭菌处理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及评价发酵饲料在幼参保苗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首先采用65℃湿热灭菌30 min的方式对饲料原料进行灭菌处理,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发酵菌种进行发酵。分别测定灭菌后发酵饲料(A)、灭菌后未发酵饲料(B)、未灭菌发酵饲料(C)和未灭菌未发酵饲料(D)4个不同处理组制备的刺参饲料的发酵菌比例、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含量、感官分值等指标,确定发酵饲料的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发酵饲料对幼参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饲料原料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对发酵饲料中发酵菌比例、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含量、感官分值等无显著影响(P>0.05),但发酵处理对饲料的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含量、感官分值影响显著(P<0.05)。进而确定刺参发酵饲料的制备工艺为原材料不需要灭菌处理。分别投喂发酵饲料和未发酵饲料的刺参生长及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的稚参增重率[(26.14±0.18)%]和特定生长率[(2.11±0.04)%/d]均显著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的[分别为(25.40±0.18)%和(2.03±0.04)%/d](P<0.05),其生理状态也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组。由此可见,在本试验的半密闭发酵条件下,饲料原料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后对发酵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在幼参保苗期将饲料进行适当的发酵有利于刺参的健康、快速生长。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健康养殖及发酵饲料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消毒灭菌 发酵饲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容量评估方法及在养殖管理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继红 蔺凡 方建光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89,共5页
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增大,超负荷养殖使得养殖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病害加剧,危及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加强养殖容量研究,建立科学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水网箱、贝类、藻类等养殖容量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指... 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增大,超负荷养殖使得养殖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病害加剧,危及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加强养殖容量研究,建立科学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水网箱、贝类、藻类等养殖容量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容量评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容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养殖生物个体生长数值模型、水动力过程与生态模型的耦合。分析了养殖容量研究在指导养殖密度调整、优化养殖布局、拓展养殖空间以及构建新型养殖模式中的作用。对于未来开展养殖容量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建立养殖水域的容量评估制度、设立近海养殖结构与养殖容量评估的长期监测实验站、设立养殖容量研究和布局与结构调整专项,以建立生态系统水平的养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容量 管理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微孔增氧管布设距离和增氧时间对刺参养殖池塘溶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彬 王印庚 +2 位作者 廖梅杰 杜佗 范瑞用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8,共6页
为明确刺参养殖池塘中微孔增氧的效果以及增氧管的布设间距、增氧时间对水体溶氧的影响,研究测定了在夏季刺参养殖池塘一个增氧周期内(每天23:00—7:00增氧8 h,7 d一个周期)水体中溶氧(DO)、亚硝酸盐氮(NO_2^--N)、COD的变化。结果显示... 为明确刺参养殖池塘中微孔增氧的效果以及增氧管的布设间距、增氧时间对水体溶氧的影响,研究测定了在夏季刺参养殖池塘一个增氧周期内(每天23:00—7:00增氧8 h,7 d一个周期)水体中溶氧(DO)、亚硝酸盐氮(NO_2^--N)、COD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充气增氧的8 h内DO持续增加,增氧2 h上升速率缓慢,增氧2~6 h上升速率迅速提高,增氧6~8 h上升速率下降,连续充气8 h能够显著改变夜间溶氧降低现象;增氧7 d时间内,NO_2^--N和COD持续下降,分别由0.025 mg/L下降到0.014 mg/L、18.46 mg/L下降到14.15 mg/L。对充氧管道不同距离处DO的测定结果表明,距离增氧管1~2 m处DO较高,3~4 m处缓慢下降,与1~2 m处差异不显著(P>0.05),DO保持在5.22 mg/L左右,距离5 m以上时DO下降速度较快,与1~2 m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微孔增氧可以明显增加水体DO,减少COD、NO_2^--N;微孔增氧机充氧时间6~8 h效果较好;微孔增氧管之间的布设距离在6~8 m可以实现高效增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微孔增氧 DO COD NO2--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牙鲆肠道和环境菌群结构对益生菌制剂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燕 李存玉 +5 位作者 徐永江 柳学周 于超勇 王滨 郑伟 史宝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及环境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的16S r D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 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及环境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的16S r D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益生菌制剂调控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制剂后,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的菌群多样性升高,且池塘底泥的菌群多样性依然最高;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并低于牙鲆肠道的。牙鲆肠道中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池塘养殖水体中NS3a_marine_group代表的菌属相对丰度先下降后上升;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变化最为明显,由最初的3.78%增加到33.64%。养殖牙鲆肠道、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在益生菌制剂添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在水产养殖中,不动杆菌属和弧菌属中的部分菌株通常被认为是重要病原菌。说明益生菌制剂的添加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鱼体肠道和环境(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的菌群结构。相似性分析发现,在饵料不变的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底泥的更相近;且益生菌产品对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菌群的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池塘养殖过程中微生态制剂筛选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牙鲆 池塘养殖 益生菌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冻结工艺条件对蓝点马鲛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峰 蒋慧珠 +5 位作者 王轰 马玉洁 王珊珊 刘萌 李国栋 周德庆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2期9-15,共7页
冷冻贮藏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最常用的贮藏方式之一,不同冻结方式将直接影响冷冻蓝点马鲛的品质。本研究考察了蓝点马鲛在不同冻结方式(-90℃液氮速冻、-50℃冰箱冻结、-30℃平板速冻、-30℃冰箱冻结和-18℃冷库冻结)下... 冷冻贮藏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最常用的贮藏方式之一,不同冻结方式将直接影响冷冻蓝点马鲛的品质。本研究考察了蓝点马鲛在不同冻结方式(-90℃液氮速冻、-50℃冰箱冻结、-30℃平板速冻、-30℃冰箱冻结和-18℃冷库冻结)下的冻结速率,以保水性能、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TBA)含量、巯基含量和色差值等为品质评价指标,探究5种冻结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冻结工艺对蓝点马鲛的各理化指标均可产生显著影响(P<0.05)。液氮速冻的蓝点马鲛各指标值最好,冻结后的蓝点马鲛品质最优。-50℃冰箱冻结组和-30℃平板速冻组的蓝点马鲛品质稍差于液氮速冻,但明显好于-30℃冰箱冻结组和-18℃冷库冻结组。在保水性能和白度值方面,-50℃冰箱冻结和-30℃平板速冻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脂肪氧化和巯基含量方面,-30℃平板速冻显著优于-50℃冰箱冻结(P<0.05),且与液氮速冻的各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平板速冻和液氮速冻均能较好地保持蓝点马鲛的品质,可以选用作为实际生产方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2):0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冻结方式 品质 液氮速冻 平板速冻 理化指标 挥发性盐基氮 疏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