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壳形态对体重性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松林 许星鸿 +5 位作者 涂康 刘志鸿 张天时 吴彪 周丽青 孙秀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54,共13页
采集我国南北沿海9个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利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估各群体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群体壳长、壳高、壳宽和壳厚4个形态性状对菲律宾蛤仔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 采集我国南北沿海9个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利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估各群体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群体壳长、壳高、壳宽和壳厚4个形态性状对菲律宾蛤仔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除壳厚外,其他形态性状与活体重和软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大多数群体的壳宽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2个形态比例参数(壳宽/壳长和壳高/壳长)最大值出现在山东莱州群体(0.49和0.74),而最小值出现在大连东港群体(0.42和0.67)。壳厚的变异系数最大(22.74),而壳高的变异系数最小(9.47)。通过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建立了各群体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聚类分析表明,菲律宾蛤仔不同群体未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呈现出不规律的南北交替聚类现象。本研究查明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壳形态性状对体重性状的影响,为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形态判别、种质资源分析和遗传育种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形态性状 软体重 通径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在水产养殖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宋楚儿 孟振 +2 位作者 张正 宋晓金 高淳仁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30-337,共8页
微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观的以个体、链状或群体形式存在的单细胞藻类,能够利用水体中的C、N、P增殖并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藻类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安全等优势被广泛用于... 微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观的以个体、链状或群体形式存在的单细胞藻类,能够利用水体中的C、N、P增殖并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藻类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安全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和尾水处理,微藻与细菌的共生和抑制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微藻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微藻在水产绿色养殖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异养培养 菌相调节 水质净化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蛋白核小球藻净化对虾池塘养殖尾水的实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楚儿 孟振 +2 位作者 张正 宋小金 高淳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70,共8页
为研究异养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去除对虾池塘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异养藻种的光自养转换、盐度驯化,并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种入养殖尾水,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指标... 为研究异养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去除对虾池塘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异养藻种的光自养转换、盐度驯化,并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种入养殖尾水,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分析其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强度6600 lx、光照周期16 h∶8 h(L/D)、温度25±0.5℃条件下,接种细胞密度为1.0×10^(5)个/mL、5.0×10^(5)个/mL、1.0×10^(6)个/mL的蛋白核小球藻均在接种初期快速进入指数生长期,10 d后进入生长平台期,20 d藻细胞生物量分别增加39.25、7.98和4.07倍;蛋白核小球藻能明显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起到去氮除磷的净化作用,磷酸盐的去除率随藻细胞的生长持续上升,21 d去除率分别为58.8%±0.72%、72.9%±1.7%、81.4%±9.86%;对氮盐的利用规律依次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氨氮6 d的去除率达81.9%±6.0%,96.2%±1.16%,95.4%±1.24%,硝酸氮21d去除率达82%±1.35%、93.3%±4.41%、91.8%±2.77%,亚硝酸氮21 d去除率分别为84.3%±3.52%、23.5%±2.53%、3.4%±2.16%。相关结果可为异养蛋白核小球藻在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水质净化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异养培养 养殖尾水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环境及贝源溶藻弧菌MLST分型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郑玉东 张翔 +6 位作者 姚梦丽 谷莉 黄博闻 辛鲁生 白昌明 王崇明 唐小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3,共13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 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MLST 毒力基因 耐药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鱼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会林 晋怀远 +2 位作者 高晔 夏苏东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一养殖场养殖的美洲鲥鱼(Alosa sapidissima)突发疾病并出现严重死亡,日死亡率高峰期达到2.5%,累积死亡率约为90%。患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出血、溃疡,解剖可见腹腔腹水、肝脏暗红,并伴有肠炎。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病...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一养殖场养殖的美洲鲥鱼(Alosa sapidissima)突发疾病并出现严重死亡,日死亡率高峰期达到2.5%,累积死亡率约为90%。患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出血、溃疡,解剖可见腹腔腹水、肝脏暗红,并伴有肠炎。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病鱼肝脏出现弥散性坏死,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和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脾脏出现出血性贫血性坏死灶、核破裂和核固缩;肾脏淋巴细胞坏死脱落,肾小体毛细血管球萎缩,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内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结构消失。发病鱼肉眼和显微镜观察未见明显寄生虫,利用PCR方法检测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鲈鱼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等淡水鱼类常见病毒均为阴性。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从发病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命名为AS-AH2101。经16S rRNA测序比对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AS-AH21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S-AH2101携带气溶素(aerA)、溶血素(hlyA)、丝氨酸蛋白酶(ahpA)、热稳定细胞肠毒素(ast)、热敏感细胞肠毒素(altA)和密度感应系统(luxS)基因。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AS-AH2101能引起蓝曼龙(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发病死亡,半数致死量为3.23×10^(4)CFU/尾。药物敏感性研究表明,AS-AH2101对头孢拉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4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11种抗生素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报道了我国养殖美洲鲥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典型病例,为美洲鲥鱼在我国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以及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鱼 嗜水气单胞菌 细菌鉴定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热应激对大菱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孟振 张鸿丽 +3 位作者 刘新富 贾玉东 刘滨 曲江波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为探讨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大规格幼鱼热耐受性和热应激过程中敏感指标的变化,本研究设定18℃、21℃、24℃和27℃4个温度梯度,采用1℃/h的升温速率,对驯化温度为18±1℃的苗种进行96 h急性胁迫实验,统计各温度组96 h成活率... 为探讨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大规格幼鱼热耐受性和热应激过程中敏感指标的变化,本研究设定18℃、21℃、24℃和27℃4个温度梯度,采用1℃/h的升温速率,对驯化温度为18±1℃的苗种进行96 h急性胁迫实验,统计各温度组96 h成活率和测定血浆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pH 7.85、盐度29.5和溶解氧高于6.5 mg/L的环境条件下,平均体质量183.65±15.99 g的大菱鲆幼鱼96h高起始致死温度(UILT50)为28.05℃;温度和胁迫时间对血浆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tisol)、血糖(GLU)、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活性都存在显著影响,除GSH外,温度和胁迫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作用;热应激组血浆EPI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同一胁迫时间以21℃组含量最高;热应激组Cortisol含量的响应时间随温度升高相应提前、随胁迫时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48 h达最高值;24℃和27℃组GLU含量随胁迫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胁迫3h^6h即达最高值,上升幅度与温度正相关,21℃组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热应激组GSH含量和SOD活性仅在胁迫初期(0 h^3 h)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热应激组AKP活性处理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 48 h后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升高幅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热应激 血液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为 房景辉 +5 位作者 梁博 蒋增杰 毛玉泽 方建光 姜娓娓 高亚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9-126,共8页
潮汐更替对潮间带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影响显著,底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过程建立适宜的微环境适应潮间带环境变化。本实验运用行为学观测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特征。实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20℃和25℃)和4个时间段(... 潮汐更替对潮间带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影响显著,底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过程建立适宜的微环境适应潮间带环境变化。本实验运用行为学观测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特征。实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20℃和25℃)和4个时间段(T1:退潮前、T2:退潮后、T3:涨潮30 min内和T4:涨潮30 min后),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径向起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和头尾对调次数呈增大的趋势,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同一温度下,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内的径向起伏频率、轴向爬行速度、径向起伏泵水速率、径向起伏泵水效率、轴向爬行时间和头尾对调次数均高于其他时间段,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均有短于其他时间段的趋势;T1和T4时间段内的所有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0℃时,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比T1时间段的径向起伏频率和泵水速率的增幅均高于15℃和25℃时。同一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径向起伏时间的最大值和轴向爬行时间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15℃和20℃时,双齿围沙蚕在T1和T3时间段内的轴向爬行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25℃时,T3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显著高于T1时间段(p<0.05)。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水温为20℃时,其在沉积物中的运动状态较佳。退潮后双齿围沙蚕轴向爬行运动较为缓慢;刚涨潮时,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显著增加;涨潮30 min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逐渐恢复到与退潮前相近的状态。双齿围沙蚕可以通过一系列运动行为应对潮汐更替产生的不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内动物 沙蚕 行为 潮汐更替 生物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