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山东长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监测数据集
1
作者 李娜 张雨轩 +4 位作者 栾青杉 韦超 赵永松 张婉茹 单秀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息地,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至12月,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岛毗邻海域开展10航次,每航次10站的底层渔业生物逐月调查与样品测定。通过对渔获物的生物学测定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物种更替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包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构成了本数据集。基于多人全样本交叉复核完成审查与校对过程,确保数据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本数据集可为渤黄海底层渔业生物时空格局和海岛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渔业生物 长岛毗邻海域 群落结构 海岛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秋季黄海颗石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
2
作者 栾青杉 袁涌铨 +2 位作者 时永强 刘永健 韩青鹏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8,共15页
为查明秋季黄海颗石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于2021年秋季对黄海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群落进行了大范围海水膜过滤采样,使用扫描电镜方法对颗石藻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颗石藻分布与水体溶解无... 为查明秋季黄海颗石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于2021年秋季对黄海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群落进行了大范围海水膜过滤采样,使用扫描电镜方法对颗石藻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颗石藻分布与水体溶解无机营养盐含量和结构分布的关系。共记录颗石藻31种(含6种形态型),优势种主要有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条结藻(Syracosphaera delicate)、亚得理亚海麦氏藻(Michaelsarsia adriaticus)、粗壮环翼球藻(Algirosphaera robusta)及四棘针刺藻(Acanthoica quattrospina)。定量研究清晰地展示了颗石藻沿黄海50m等深线的斑块分布格局,海水表层总颗石球丰度变动在(0~178.4)×10^(3)个/L,平均37.4×10^(3)个/L,50 m以深海域的平均丰度显著高于50 m以浅水域,差异达6.43倍之多。赫氏艾密里藻主要分布于外海深水海域,对总颗石球丰度的贡献在表、底层分别达到45.5%和51.7%,大洋桥石藻则主要出现在近岸浅水区域。50 m以深水域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50 m以浅的5.03倍和3.65倍。秋季黄海颗石藻高丰度及其多样性的形成,主要与表层水体较低的氮磷比以及氮营养盐的潜在限制有关,未来应关注营养盐缺乏与限制条件下颗石藻对水体有机氮、磷营养盐的利用,以及对黄海季节性酸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颗石藻 营养盐 氮磷比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