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式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水产品中11种青霉素残留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萌萌 李兆新 +4 位作者 王智 潘明轩 吴海燕 邢丽红 孙晓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7-342,共6页
采用通过式固相萃取净化策略去除样品基质中的脂肪和磷脂等杂质干扰,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建立了水产品中11种青霉素残留的同时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经80%乙腈水溶液提取,Oasis PRi ME HLB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C_(18)色谱柱分离,0.... 采用通过式固相萃取净化策略去除样品基质中的脂肪和磷脂等杂质干扰,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建立了水产品中11种青霉素残留的同时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经80%乙腈水溶液提取,Oasis PRi ME HLB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C_(18)色谱柱分离,0.05%甲酸乙腈溶液和0.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扫描,内标法定量。11种目标物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检出限为0.30~1.5μg/kg。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5.5%~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9%~14.3%。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实现水产品中多种青霉素药物残留的同时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 通过式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解析及能力验证工作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伟红 刘欢 +4 位作者 邢丽红 郭萌萌 孙晓杰 吴海燕 魏志强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第2期11-18,共8页
随着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兽药残留,已逐渐引起消费者极大的关注,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文章从水产品兽药残留常用的检测标准方法、方法操作要领和关键点以及做好水产品能力验证工作的建议... 随着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兽药残留,已逐渐引起消费者极大的关注,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文章从水产品兽药残留常用的检测标准方法、方法操作要领和关键点以及做好水产品能力验证工作的建议入手,详细阐述了中国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重点项目的标准方法差异及注意事项,旨在为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力验证通过率的增加及检验质量的保证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兽药残留 标准 检测技术 能力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检测技术鉴定水产加工品原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姚琳 江艳华 +4 位作者 李青娇 李晓川 朱文嘉 翟毓秀 王联珠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1期33-39,共7页
水产加工品原料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项研究对建立水产加工品的原料甄别技术,防止以低值鱼冒充高值鱼,促进公平贸易,维护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以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水产加工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 水产加工品原料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项研究对建立水产加工品的原料甄别技术,防止以低值鱼冒充高值鱼,促进公平贸易,维护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以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水产加工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鉴定方法的优缺点,并举例说明了其应用情况,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加工品 原料甄别 分子鉴定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3 位作者 郑关超 彭吉星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类脂溶性贝类毒素。研究发现,AZAs产毒藻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该毒素在双壳贝类中也多次被检出,已成为贝类质量安全的又一重要隐患。文章综述了AZAs的理化性质以及其毒性机理,现有的中国监控手段,并对生物检测法和液相色谱检测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全球化分布趋势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期为相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贝类 细胞毒性 生态分布 蓄积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加工品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琳 李青娇 +4 位作者 江艳华 姜薇 李风铃 王联珠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2期80-88,共9页
以冻鱼块、烤鱼片和鱼罐头3种主要水产加工品为研究对象,比较CTAB法、改良CTAB法、酚-氯仿法、SDS法以及5种试剂盒法等9种方法对3种水产加工品DNA的提取效果。通过比较DNA得率以及纯度,对各提取方法进行评价,并采用PCR方法对实验样品的... 以冻鱼块、烤鱼片和鱼罐头3种主要水产加工品为研究对象,比较CTAB法、改良CTAB法、酚-氯仿法、SDS法以及5种试剂盒法等9种方法对3种水产加工品DNA的提取效果。通过比较DNA得率以及纯度,对各提取方法进行评价,并采用PCR方法对实验样品的真伪进行了初步鉴别。结果表明,9种提取方法对于3种水产加工品所提取DNA得率相差较大。对于冻鱼块采用深加工食品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的得率最高(1.223μgmg),A260/A280比值为2.0;对于烤鱼片采用SDS法提取得率最高(0.505μgmg),A260/A280比值为2.03;对于鱼罐头采用SDS法提取DNA得率最高为(0.594μgmg),A260/A280比值为1.93。所提取DNA可满足后续PCR鉴定实验的要求。本研究改进并筛选出水产加工品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后续水产加工品的原料真伪鉴别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加工品 DNA提取 方法比较 真伪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CP-MS法研究我国三种经济海藻中稀土元素含量 被引量:9
6
作者 赵艳芳 尚德荣 +3 位作者 翟毓秀 宁劲松 丁海燕 盛晓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96-3199,共4页
为探讨我国主要经济海藻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我国海藻主产地采集的30份海带、30份紫菜和15份浒苔样品的15种稀土含量进行检测研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海藻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同,浒苔中15种... 为探讨我国主要经济海藻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我国海藻主产地采集的30份海带、30份紫菜和15份浒苔样品的15种稀土含量进行检测研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海藻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同,浒苔中15种稀土元素的总量最高,为16 012.0ng·g^-1,海带和紫菜中的含量相当,分别为3 887.4和4 318.1ng·g^-1。海带样品中15种稀土的含量在7.9-1 496.4ng·g^-1范围,紫菜中各稀土元素的含量范围为8.2-1 836.6ng·g^-1,浒苔中稀土元素含量最高,在19.2-6 014.5ng·g^-1范围,其中含量最高的三种稀土元素分别是铈Ce(6 014.5ng·g^-1)、镧La(2 902.9ng·g^-1)和钕Nd(2 601.0ng·g^-1)。不同海藻中不同种类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不同,海带中平均含量最高的是Ce(1 496.4ng·g^-1),其次为La(689.1ng·g^-1),紫菜中平均含量最高的是Y(1 836.6ng·g^-1),其次为Ce(682.8ng·g^-1);浒苔中平均含量最高的是Ce(6 014.5ng·g^-1),其次为La(2 902.9ng·g^-1)。三种海藻对轻稀土元素的富集能力远高于重稀土元素,海带、紫菜和浒苔中轻稀土元素分别占总稀土含量的90.9%,87.3%和91.1%。浒苔富含稀土元素为浒苔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新的研发方向,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江艳华 姚琳 +2 位作者 李风铃 翟毓秀 王联珠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4期96-102,共7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海产品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由于水产养殖业及临床上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其耐药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 副溶血性弧菌是海产品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由于水产养殖业及临床上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其耐药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概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耐药机制及相应的耐药性检测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资料,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耐药状况 耐药机制 耐药性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紫菜中的农药多残留 被引量:28
8
作者 孙晓杰 郭萌萌 +3 位作者 王苏玥 谭志军 李兆新 翟毓秀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24-1130,共7页
建立了紫菜中农药多残留的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PC-GC/MS)检测方法。以有机氯、有机磷、三嗪类和菊酯类的19种农药为目标物,对比了丙酮、丙酮/二氯甲烷(1∶1,v/v)和乙腈3种有机溶剂的提取效果,通过石墨化炭黑粉( ... 建立了紫菜中农药多残留的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PC-GC/MS)检测方法。以有机氯、有机磷、三嗪类和菊酯类的19种农药为目标物,对比了丙酮、丙酮/二氯甲烷(1∶1,v/v)和乙腈3种有机溶剂的提取效果,通过石墨化炭黑粉( GCB)和 N-丙基乙二胺粉( 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和 GPC 在线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此方法实现了在线净化与分析检测的自动化,缩短了分析时间。分析物在10~1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r﹥0.995;采取 GPC大体积进样和气相色谱进样口的程序升温方式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检出限为0.005~0.03 mg/kg。方法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0%-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该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复性,适用于紫菜样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固相萃取 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 农药 紫菜 多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4种食源性病毒检测靶标多联装甲RNA的制备、纯化与定值 被引量:6
9
作者 姚琳 张奇 +5 位作者 李风铃 张媛 逄凤娇 江艳华 王联珠 翟毓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299,共7页
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制备平台构建同时含有诺如病毒(norovirus,NoV)、甲肝病毒(hepatitis Avirus,HAV)、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检测靶标RNA的多联装甲RNA(multiplexarmoredRNA,AR-MulV),并进行纯化与初步... 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制备平台构建同时含有诺如病毒(norovirus,NoV)、甲肝病毒(hepatitis Avirus,HAV)、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检测靶标RNA的多联装甲RNA(multiplexarmoredRNA,AR-MulV),并进行纯化与初步定值。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产物大小约为14.1 kDa;制备的AR-MulV经纯化后无杂蛋白与残留重组质粒,电镜下可见大量结构形态完整的病毒样颗粒,大小约为25 nm。初步定值结果显示,AR-MulV中GⅠ型NoV、GⅡ型NoV、HAV、RV和AstV检测靶标RNA的含量分别为(1.24±0.2)×10~7、(2.54±0.6)×10~7、(2.24±0.3)×10~7、(2.96±0.5)×10~7 copies/μL和(3.19±0.4)×10~7 copies/μL。本研究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制备平台成功制备同时包含4种食源性病毒标准方法检测靶标的多联装甲RNA,为食源性病毒的分子检测以及多重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阳性质控样品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毒 多联装甲RNA Qβ噬菌体 阳性质控样品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氏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fukuyoi)——中国产毒拟菱形藻的新记录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春秀 董焕嫦 +2 位作者 吴海燕 谭志军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4-1021,共8页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福氏拟菱形藻(P.fukuyoi Lim,Teng,Leaw&Lim)。本文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与相似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ITS2-RNA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培养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分析,多个株系中均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02—0.23pg,这是我国报道的第二种产毒拟菱形藻。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水平进行了诱导,发现浮游动物能够提高福氏拟菱形藻的DA含量,增强幅度在4.7—28.5倍之间。本文提高了对我国拟菱形藻属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和水平,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拟菱形藻 物种多样性 形态学特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鱼糜中植物成分的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晓慧 姚琳 +3 位作者 王联珠 江艳华 李凤玲 隋哲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年第2期44-49,共6页
为了检测冷冻鱼糜中掺入的植物蛋白成分,本研究以冷冻鱼糜中掺入的植物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内源性基因tRNA leu为扩增片段,建立了一种冷冻鱼糜中掺入的植物成分的定性检测方法。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PCR体系,确定了最佳退火温度。该... 为了检测冷冻鱼糜中掺入的植物蛋白成分,本研究以冷冻鱼糜中掺入的植物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内源性基因tRNA leu为扩增片段,建立了一种冷冻鱼糜中掺入的植物成分的定性检测方法。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PCR体系,确定了最佳退火温度。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对植物成分含量为0.1%的冷冻鱼糜进行植物源性核酸成分检测,可以满足冷冻鱼糜质量实际检测的要求,对于规范鱼糜行业秩序,促进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鱼糜 植物成分 DNA提取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紫和盐酸环丙沙星在导电碳黑糊电极上的伏安检测
12
作者 刘文文 张旭志 +2 位作者 丁东生 陈碧鹃 曲克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3期27-33,共7页
以导电碳黑糊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结晶紫(CT)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的伏安行为,结果表明,B-R缓冲溶液(pH 4.5)中,二者具有互不干扰的灵敏电极响应.实验对缓冲液种类、pH、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等影响检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与优化,... 以导电碳黑糊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结晶紫(CT)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的伏安行为,结果表明,B-R缓冲溶液(pH 4.5)中,二者具有互不干扰的灵敏电极响应.实验对缓冲液种类、pH、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等影响检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与优化,进而建立了二者的伏安检测方法.采用半微分脉冲模式,CPFX共存情况下,CT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5×10^-8~ 1.325 ×10^-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CT共存情况下,CPFX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8~4.85×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S/N=3)分别为10.5和21.2 nmol/L.将所建立的电化学方法应用于测定淡水渔业水样中CT和CPFX的残留量,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CT和CPFX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和101.1%.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响应快和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因而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碳黑糊电极 结晶紫 盐酸环丙沙星 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虾夷扇贝柱菌群结构及腐败优势菌 被引量:11
13
作者 江艳华 王联珠 +4 位作者 许东勤 李风铃 翟毓秀 张媛 姚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40-145,共6页
为揭示虾夷扇贝柱的菌群结构及腐败优势菌,通过对宏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虾夷扇贝柱新鲜和腐败样品的菌群结构,同时对可培养细菌菌群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鲜和腐败样品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对宏基因... 为揭示虾夷扇贝柱的菌群结构及腐败优势菌,通过对宏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虾夷扇贝柱新鲜和腐败样品的菌群结构,同时对可培养细菌菌群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鲜和腐败样品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对宏基因组测序后获得的新鲜虾夷扇贝柱中细菌菌群多样性丰富,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有Candidatus kuenenia(10.73%)、弧菌属(Vibrio,8.15%)、别弧菌属(Aliivibrio,7.38%)、芽孢杆菌属(Bacillus,7.20%)和未分类菌(unclassified,16.08%);4℃的腐败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46.91%)、别弧菌属(36.82%)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11.01%),15℃的腐败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46.97%)和别弧菌属(43.33%),25℃的腐败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41.94%)、别弧菌属(23.10%)、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18.61%)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10.60%)。对可培养细菌菌群基因组测序后发现,新鲜样品可培养细菌菌群多样性大大降低,大部分为假交替单胞菌属(89.46%),在25℃腐败后,可培养的腐败优势菌为弧菌属(50.98%)、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17.43%)和乳酸菌属(10.68%)。本研究揭示了虾夷扇贝柱新鲜及腐败样品的菌群结构特征及腐败优势菌,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对虾夷扇贝柱品质劣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柱 高通量测序 菌群多样性 腐败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化海带中砷的脱除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舒本胜 翟毓秀 +6 位作者 刘俊荣 宁劲松 尚德荣 郭莹莹 赵艳芳 隋颖 盛晓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1-15,共5页
以总砷和无机砷脱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最佳食用脱除剂选择、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选出最佳脱砷工艺。结果表明,以3%柠檬酸脱除剂、料液比1:15(g/mL)、温度40℃、时间40min的脱砷工艺效果较为理想,总砷脱除率达到65.71%,无机... 以总砷和无机砷脱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最佳食用脱除剂选择、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选出最佳脱砷工艺。结果表明,以3%柠檬酸脱除剂、料液比1:15(g/mL)、温度40℃、时间40min的脱砷工艺效果较为理想,总砷脱除率达到65.71%,无机砷脱除率达到74.39%。对脱砷后的海带样品进行基本营养成分分析发现,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均显著增加,灰分和矿物质元素含量有所减少,未对营养成分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总砷 无机砷 砷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酸(PFOA)对菲律宾蛤仔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芝余 翟毓秀 +7 位作者 姚琳 江艳华 李风铃 王联珠 尚德荣 杨元昊 郭萌萌 谭志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5-704,共10页
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分别暴露于0.2、2、20μg·L-1的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中,在处理后第1、3、6、10、15、21天分别取样,测定整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 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分别暴露于0.2、2、20μg·L-1的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中,在处理后第1、3、6、10、15、21天分别取样,测定整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7-乙氧基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PFOA对菲律宾蛤仔组织SOD、CAT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低浓度组SOD活性在暴露第1天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高浓度组SOD活性在暴露第6天达到最低;暴露1~15 d,低浓度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CAT活性在暴露第6天得到显著诱导,其余时间基本处于抑制状态;中浓度组POD活性在暴露第3天即达到最高,高浓度组POD活性基本一直处于抑制状态;随着PFOA暴露时间的延长,菲律宾蛤仔组织LPO含量呈现了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浓度组中EROD的活力都显著被诱导(P<0.01),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中高浓度组的GST活性在胁迫期间变化比较显著,呈现诱导-抑制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PFOA暴露能够引起菲律宾蛤仔组织抗氧化酶和生物转化酶的变化,可以与其他敏感性指标一起作为指示早期海洋PFOA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A 菲律宾蛤仔 毒性效应 抗氧化酶系 生物转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四烯酸调控网络在贻贝麻痹性贝毒代谢中的作用——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倩茹 谭志军 +3 位作者 郑关超 董晨帆 杨越聪 吴海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2-152,共11页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是富集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能力很强的代表性双壳贝类,但研究表明紫贻贝暴露于PSTs也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其作用机理及对毒素代谢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与代...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是富集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能力很强的代表性双壳贝类,但研究表明紫贻贝暴露于PSTs也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其作用机理及对毒素代谢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技术,比较了产PSTs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暴发的不同时期,紫贻贝机体的基因表达量与代谢物含量差异,以解析PSTs胁迫下紫贻贝机体的炎症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紫贻贝暴露于PSTs后表达的基因和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差异表达基因17232个,差异代谢物341个。基于联合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花生四烯酸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基因PLA2G2F、ALOX5、TBXAS1以及代谢物ARA、PGH2、TXA2、LTA4、5-HETE对贻贝机体的促炎反应发挥重要作用;而基因GPX4、CYP2J2和代谢物15-HETE、GSH则调节机体炎症的消退。本研究揭示花生四烯酸相关通路在贻贝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下一步深度揭示PSTs胁迫下贻贝机体炎症网络化响应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紫贻贝 代谢 花生四烯酸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