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军 蔡立哲 +10 位作者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98,共18页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牧场渔业碳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娇 李梦迪 +1 位作者 公丕海 关长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50,共9页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_(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_(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碳汇 固碳 “双碳”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策略对水产动物生长生理及行为特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笑天 刘宝良 +3 位作者 费凡 张涛 黄滨 王国强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0年第2期7-15,共9页
近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水产动物投喂策略逐渐受到重视。列举与分析了一系列国内外水产动物饲料投喂策略的相关研究内容,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投喂策略是现代集约化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管理要素,其技术内涵... 近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水产动物投喂策略逐渐受到重视。列举与分析了一系列国内外水产动物饲料投喂策略的相关研究内容,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投喂策略是现代集约化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管理要素,其技术内涵可简要概括为投喂频率、投喂率和投喂作业方式等,不同的水产动物种类以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的适宜养殖投喂策略亦不相同。叙述了投喂策略对养殖动物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能力、应激免疫水平、行为响应以及存活率等影响,为水产动物饲料投喂策略的选择和相关技术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投喂策略 生长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细纹狮子鱼的骨学和肌肉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亢世华 金显仕 王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79,共18页
本研究解剖了中国产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标本,并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骨骼系统、骨骼肌系统及相关神经,包括围眶骨、脑颅、颌骨、悬器和鳃盖骨、舌弓、鳃弓、肩带、腰带、中轴骨架和奇鳍支鳍骨、尾部骨架的10个部分骨骼,以及颊肌... 本研究解剖了中国产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标本,并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骨骼系统、骨骼肌系统及相关神经,包括围眶骨、脑颅、颌骨、悬器和鳃盖骨、舌弓、鳃弓、肩带、腰带、中轴骨架和奇鳍支鳍骨、尾部骨架的10个部分骨骼,以及颊肌、脑颅与悬器–鳃盖骨间肌肉、头部腹面肌肉、鳃弓肌肉、胸鳍肌肉、腹鳍肌肉、奇鳍相关肌肉、尾鳍肌肉的8个部分骨骼肌。阐明了骨学和肌肉学名词术语的更新和同物异名等情况,并对舌弓展肌和鳃弓背面牵缩肌等部分进行中文命名。讲解了腹鳍吸盘的特殊构造及其运动机制,以及颊肌的分化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学 肌肉学 细纹狮子鱼 形态学 鱼类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及其脱氮过程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秋芬 田文杰 +5 位作者 孙波 迟赛赛 罗梓峻 徐爱玲 宋志文 崔正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脱氮是人工湿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基质上栽培的植物和附着的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是人工湿地生物脱氮的主要路径,植物和多种氮代谢菌群在人工湿地内部相互协同与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脱氮是人工湿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基质上栽培的植物和附着的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是人工湿地生物脱氮的主要路径,植物和多种氮代谢菌群在人工湿地内部相互协同与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氮代谢网络。海水养殖尾水的高盐度和低碳氮比(C/N)又决定了此类人工湿地独特的处理环境和生物脱氮机制。同时,人工湿地的供氧模式、水力负荷(HRT)、水力停留时间(HLR)等水力条件参数对脱氮效能也有很大影响,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控和优化,可以提高湿地的整体脱氮性能。本文从海水人工湿地的构建、基质的选取、耐盐植物的筛选、氮循环相关微生物以及运行参数调控四个方面,对近年来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生物脱氮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机制和优化运行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 人工湿地 生物脱氮 耐盐植物 氮循环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21
6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娇 公丕海 +3 位作者 常青 孟振 关长涛 李佳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199,共8页
岩礁鱼类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岩礁鱼类及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量锐减,栖息地退化。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重重压力,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础措施... 岩礁鱼类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岩礁鱼类及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量锐减,栖息地退化。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重重压力,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础措施的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世界沿海国家的战略性选择。开展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解析生物对鱼礁结构物和人工生境的响应行为及人工环境对岩礁鱼类行为的影响,对优化水生生物放流策略、提高增殖物种成活率、养护生物资源、科学开展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岩礁鱼类在栖息地选择、索饵、繁殖、集群、领域、防御等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梳理了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更高效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礁鱼类 行为生态学 研究进展 人工鱼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探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2 位作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贝藻类 捕捞群体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海中南部越冬鳀资源密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1 位作者 吴强 孙坚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0,共10页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利用2000~2015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海水温度梯度等遥感数据,在定性分析黄海中南部越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资源密度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利用2000~2015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海水温度梯度等遥感数据,在定性分析黄海中南部越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资源密度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时空和环境因子构建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时空因子(年、下网时间、经度和纬度)和环境因子对越冬鳀资源密度的总偏差解释率为44.76%,其中,时空因子对其的影响均显著,以空间因子影响最大,对总偏差的解释率为35.4%;环境因子中,水深、海表温度和温度梯度对其影响显著,而叶绿素a浓度影响不显著;越冬鳀分布的最适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温度梯度范围分别为7~11℃、1.2~2.3 mg/m^3和0.7~2.5℃。研究结果对环境变动下的渔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海洋遥感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桑沟湾硅藻群落结构对硅酸盐加富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凯 姜娓娓 +3 位作者 万东杰 高亚平 张义涛 蒋增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2021年5月,在水温13.83~16.96℃下,用现场陆基围隔实验方法研究添加硅酸盐对山东荣成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丰度(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粒径结构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体积为100 L的直筒型透明聚乙烯袋围隔而成的实验单元,设置3个处理组... 2021年5月,在水温13.83~16.96℃下,用现场陆基围隔实验方法研究添加硅酸盐对山东荣成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丰度(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粒径结构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体积为100 L的直筒型透明聚乙烯袋围隔而成的实验单元,设置3个处理组,每组三个平行:自然海水组1.41μmol/L SiO_(3)-Si(对照组);低浓度组20.00μmol/L SiO_(3)-Si(LS组);高浓度组100.00μmol/L SiO_(3)-Si(HS组);取桑沟湾近岸表层海水70 L,经200μm筛绢过滤后注入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中均配置2 W的小型抽水泵,保持海水始终处于混匀状态,不与外部水体交换,添加的硅酸盐为分析纯九水硅酸钠,并固定在长200 cm、宽160 cm、高120 cm,容积约3 800 L的陆基围隔中,实验持续时间7 d。结果显示:(1)添加硅酸盐可提高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LS组和HS组叶绿素a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95倍和1.94倍,主要是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浓度显著提高;(2)硅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优势种,占物种丰富度的77.27%,硅藻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0.96×103~1.62×103cells/L,LS组和HS组的硅藻细胞丰度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53.53%和69.77%;(3)添加硅酸盐显著促进了小环藻(Cyclotella)、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等生长(P<0.05),其中小新月菱形藻的藻细胞丰度增加显著,比对照组增加了181.69%;(4)添加硅酸盐对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物种丰富度(P<0.05)。本结果将为后续探索养殖水域关键时段硅元素补充策略、研发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提升技术进而提高贝类养殖容量的可能性提供基础数据和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 硅藻 群落结构 粒径结构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金超 边力 +6 位作者 潘滢 李凤辉 潘鲁莹 张子阳 吴丹 常青 陈四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R2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d,21~30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d为线性递增,13~22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仔鱼 稚鱼 早期发育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营养盐及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茂双 李瑞环 +4 位作者 刘素美 宁晓燕 董书航 宁志铭 周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5,共13页
为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营养盐循环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影响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本文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培养实验。结果显示,NO_(3)^(-)是秋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栉孔扇贝养殖会引起NH_(4)^(+)的累积,实验结束时NH_(4)^(+)浓... 为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营养盐循环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影响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本文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培养实验。结果显示,NO_(3)^(-)是秋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栉孔扇贝养殖会引起NH_(4)^(+)的累积,实验结束时NH_(4)^(+)浓度为初始浓度12.8倍;同时栉孔扇贝会对甲藻选择性摄食,从而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而大型藻类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盐,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使浮游植物粒径向小型化转变。此外,浮游植物还受到微型浮游动物的上行控制,调查期间湾内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39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7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54.6%和169%。本研究有助于加深营养盐及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活动响应机制的理解并为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营养盐 围隔实验 浮游植物 摄食率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永松 单秀娟 +2 位作者 杨涛 金显仕 韦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具有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对了解生物间的摄食关系和食物网结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SIMMs)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水生食物网...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具有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对了解生物间的摄食关系和食物网结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SIMMs)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水生食物网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尤其是在确定食物来源贡献和构建营养生态位方面。在本研究中,作者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模型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型的特点以及运行这类模型的条件;同时,对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生食物网 食物来源 贝叶斯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鱼类耳石研究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岳 单秀娟 金显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耳石蕴藏了鱼类个体生活史全过程的信息,是研究鱼类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年以来关于鱼类耳石研究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 耳石蕴藏了鱼类个体生活史全过程的信息,是研究鱼类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年以来关于鱼类耳石研究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目前对耳石的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性论文主要发表在水产和渔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其次为生态学、生物学等相关期刊;研究国家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排名第六;以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等单位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网络,我国台湾大学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耳石研究热点方向主要包括:1)基于耳石的年龄与生长;2)耳石微结构及其生态学含义;3)耳石形态特征;4)耳石微化学与稳定同位素分析;5)基于耳石的标记放流。最后,分析了当前耳石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利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整合耳石研究成果,可深入解析长期环境变化对鱼类的生态影响,并减少生物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重点关注深海、极地和淡水鱼类的耳石研究,以深入了解鱼类生活史策略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耳石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生活史 年龄与生长 微化学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在水体中存留时间的检测研究——以中国对虾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苗 单秀娟 +4 位作者 王伟继 丁小松 戴芳群 吕丁 吴欢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7,共7页
精确地掌握物种的分布与种群动态是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然而,对于某些具有特殊生活史的物种以及群体数量非常少的种群而言,物种分布检测极其困难。DNA条形码技术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的结合使以上困难得以解决。鉴于eDNA易... 精确地掌握物种的分布与种群动态是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然而,对于某些具有特殊生活史的物种以及群体数量非常少的种群而言,物种分布检测极其困难。DNA条形码技术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的结合使以上困难得以解决。鉴于eDNA易降解、在环境中含量低的特性,探究其在环境中的持续存留时间对于后续准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分析了水环境中eDNA随时间的降解情况,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选择了最适于eDNA随时间降解的统计模型。结果显示,当eDNA的释放源头被去除后,eDNA在水体中的含量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在环境中的存留时间为30 d左右。本研究旨在为合理规划物种的定性检测与定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将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存留时间 中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8模型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强度量化及分类方法研究
16
作者 王磊 赵海翔 +6 位作者 崔鸿武 黄桢铭 高阳 李皓 崔正国 曲克明 朱建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2-1293,共12页
为实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强度量化及分类,克服投喂主观性,优化饲料利用率。实验采用YOLOv8模型对凡纳滨对虾进行识别和检测以及YOLOv8-segment模型对凡纳滨对虾的虾头进行分割,根据饲料区域内对虾的数量和虾头的像... 为实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强度量化及分类,克服投喂主观性,优化饲料利用率。实验采用YOLOv8模型对凡纳滨对虾进行识别和检测以及YOLOv8-segment模型对凡纳滨对虾的虾头进行分割,根据饲料区域内对虾的数量和虾头的像素面积,实现对虾摄食强度的量化,并利用Convnext模型将图像中对虾的摄食强度划分为强摄食、中摄食和低摄食3个级别。实验结果显示,迭代200次后,YOLOv8模型对饲料区域内对虾目标检测的mAP50达到了99.5%,YOLOv8-segment模型对虾头分割的mAP50达到了92.1%,展现了YOLOv8模型的强大性能。经实验验证发现,在不同摄食强度下饲料区域内对虾的数量和虾头的像素面积存在明显差异。Convnext模型对凡纳滨对虾3种摄食强度的图像分类准确率为98.8%。该方法可以客观有效地将对虾摄食强度进行量化,并将对虾的摄食强度进行分类,为实现对虾的精准投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摄食强度量化 计算机视觉 YOLO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庆昌 李显森 +1 位作者 孙珊 张孝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0,共8页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本文利用套网法在黄海区海州湾海域开展了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选择性研究。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渔...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本文利用套网法在黄海区海州湾海域开展了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选择性研究。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主要渔获物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选择性曲线。研究显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和逃逸率均逐渐增加;竹荚鱼、小黄鱼和带鱼的50%选择体长(L 0.5)逐渐增大,且L 0.5与网囊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按照底拖网54 mm网目尺寸标准执行偏小。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小黄鱼、竹荚鱼和带鱼最小可捕规格,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佳网目尺寸分别为65.78、78.82和67.36 mm。在目前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小黄鱼等中小型经济鱼类,建议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网目内径)设定为66 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捕捞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 渔获物 选择性 套网法 网囊网目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资源调查采样设计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唐政 单秀娟 金显仕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7,共10页
渔业资源调查是指利用一定的采样设计,对渔业种群进行空间布点采样,以获取研究区域内鱼类时空分布以及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的鱼类分布适合不同的采样设计,需要根据鱼类的分布特点和调查目标(种群丰度等)优化采... 渔业资源调查是指利用一定的采样设计,对渔业种群进行空间布点采样,以获取研究区域内鱼类时空分布以及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的鱼类分布适合不同的采样设计,需要根据鱼类的分布特点和调查目标(种群丰度等)优化采样设计,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有很多,涉及不同采样设计的比较和应用以及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探究。作者着重介绍了定点采样、传统方法、适应性方法和基于地理统计学方法,叙述了计算机模拟及重采样技术在采样设计优化中的应用以及相对偏差、相对估计误差、设计效果和变异系数等评价采样设计性能的指标,同时对采样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调查 采样设计 优化 计算机模拟 重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生物量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庆轩 崔正国 +3 位作者 曲克明 王庆奎 魏玉秋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依旧受到传统技术和方法的限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检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测定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黑白瓶法、遥感估算法、碳同位素测定、快速重复率荧光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的主要方法有细胞体积转换法、流式细胞术、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同位素与快速重复率荧光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测定出初级生产力,而最具优势与应用前景的碳生物量检测方法是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其中,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具有拟合异常值、测定结果准确等优势,能够实现现场浮游植物群落以及各个功能群碳生物量的估算,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估算。通过本文的综述,一方面为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含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深入研究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以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碳生物量 碳循环 检测方法 分位数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空间插值法的黄海和东海北部游泳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政 单秀娟 +3 位作者 关丽莎 金显仕 胡芷君 韩青鹏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共11页
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插值法在该领域应用广泛。本研究以2017年5月黄海和东海北部游泳动物多样性为例,选取种类数(S)、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来衡... 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插值法在该领域应用广泛。本研究以2017年5月黄海和东海北部游泳动物多样性为例,选取种类数(S)、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来衡量该海域物种多样性,应用反距离加权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径向基函数法(Radial basis function,RBF)、局部多项式法(Local polynomial interpolation,LPI)、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OK)和协同克里格法(Ordinary cokriging,COK)对上述4种多样性指数进行插值,通过jackknife检验的方法选择适合每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插值法。结果表明,对于4种多样性指数,COK结果均最好,而其他4种方法精度较低,且差别不大。COK预测结果表明,S和d都呈现出东南部高,北部次之,中部最低的格局。H′和J也是中部最低,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差异不大。4种多样性指数在32°N以南海域的高值区范围大致相同。COK可以作为黄海和东海北部游泳动物多样性空间插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多样性 空间插值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