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佳佳 汪金涛 +2 位作者 陈新军 雷林 关长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9,共8页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短生命周期物种,其生活史和生物量受环境和气候因子影响明显。基于2004—201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捞日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 a)浓度及太平洋年...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短生命周期物种,其生活史和生物量受环境和气候因子影响明显。基于2004—201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捞日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 a)浓度及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热点分析和小波分析法研究PDO冷期与暖期两种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PDO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呈正相关,且CPUE滞后PDO 8个月(R2=0.548,P<0.05),CPUE与PDO指数的共轭周期为2~4个月。不同气候模态下的渔场热点分布特征为,暖期时渔场重心向高纬方向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强;冷期时向低纬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相对较差。PDO冷暖时期对西北柔鱼时空分布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 热点分析 小波分析 滞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夕 吴彪 +3 位作者 王岩 孙秀俊 周丽青 刘志鸿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2,共7页
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 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体系。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体积为300μL,主要包括0.2%蒽酮硫酸溶液200μL,样品待测液100μL;沸水浴反应时间为10 min。该方法的葡萄糖最低检出限为0.001 5 mg·mL^(-1),标准曲线变异系数小于4%,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显色反应完成后,室温条件下120 min内其吸光值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测定牡蛎外套膜、鳃、唇瓣、性腺、肝胰腺、闭壳肌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5.3%-105.8%,说明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该研究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测定牡蛎糖原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单样品成本低等优势,同时重复性、稳定性、精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大批样品批量测定。该研究为快速、高效完成牡蛎样品糖原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糖原 微量反应体系 蒽酮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发育及生长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振通 田永胜 +8 位作者 成美玲 吴玉萍 张晶晶 李子奇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孙礼娟 翟介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开展以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为母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为父本的杂交育种试验。借助人工授精技术,同时以驼背鲈作为对照,利用显微镜(Nikon E200)以及解剖... 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开展以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为母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为父本的杂交育种试验。借助人工授精技术,同时以驼背鲈作为对照,利用显微镜(Nikon E200)以及解剖镜(Olympus)对杂交子代以及驼背鲈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观察、测量与比较。结果显示,在水温27℃、盐度30、pH 8.1,微流水、微充气的条件下,杂交子代受精卵经历24 h 50 min完成胚胎发育,驼背鲈为25 h 8 min。胚后发育经历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40日龄)、稚鱼期(41~60日龄)和幼鱼期(61日龄以后)4个时期完成变态发育。至330日龄时杂交子代与驼背鲈全长分别为(23.57±0.94)cm、(18.35±0.72)cm,体质量分别为(220.5±25.3)g、(142.6±0.58)g,杂交子代生长速度快,全长与体质量分别是驼背鲈的1.28与1.55倍;与驼背鲈在外部形态上相比,杂交子代体型细长,头部较大,体表有无序分布的黑色圆斑纹,各部分鳍小。通过对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发现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远缘杂交组合是可行的,而且杂交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的杂交优势,为石斑鱼远缘杂交和石斑鱼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背鲈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 胚胎发育 变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虎石斑鱼和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排空特征及消化酶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段鹏飞 田永胜 +10 位作者 邱弈树 王心怡 丁小雨 李振通 陈帅 黎琳琳 王林娜 刘阳 王清滨 李文升 赵侠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 【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养殖条件相同的EFT和EFL幼鱼,在水温(24.04±1.87)℃条件下一次性饱食投喂颗粒饲料,在摄食后测定两者胃内容物湿质量,分析胃排空特征,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EFT、EFL幼鱼摄食后胃排空特征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型,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两种鱼类胃内容物(Y)与摄食后时间(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0586-0.0142 t(R^(2)=0.9018,P<0.0001)、Y0.5=0.9690-0.0187 t(R^(2)=0.8835,P<0.0001);随着胃排空程度增加,除EFT幼鱼肠淀粉酶、EFL幼鱼肠脂肪酶、肠糜蛋白酶及胃淀粉酶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均变化显著(P<0.05),且EFT幼鱼肠脂肪酶和肠糜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EFL幼鱼(P<0.05)。【结论】EFT幼鱼的摄食水平及胃排空率均大于EFL幼鱼,且在胃排空过程中EFT对蛋白质和脂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强于EFL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虎石斑鱼 珍珠龙胆石斑鱼 胃排空模型 胃排空率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