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产致病菌对氟甲砜霉素敏感性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杨红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127,共4页
研究了氟甲砜霉素对7种水产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进行了氟甲砜霉素及其它24种抗菌药物对7种水产致病菌的药敏试验,并测定了7种水产致病菌对氟甲砜霉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氟甲砜霉素对水产致病菌有较好的抑菌... 研究了氟甲砜霉素对7种水产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进行了氟甲砜霉素及其它24种抗菌药物对7种水产致病菌的药敏试验,并测定了7种水产致病菌对氟甲砜霉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氟甲砜霉素对水产致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测试的7种菌中有5种菌对氟甲砜霉素高度敏感,1种菌中度敏感,1种菌产生耐药性,而且测试菌对氟甲砜霉素的耐药性获得速率也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甲砜霉素 水产致病菌 敏感性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温下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杨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条件下,单剂量(10mg/kg b.w)强饲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可以同时检测血浆中氟甲砜霉素及其代谢物氟甲砜霉素的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条件下,单剂量(10mg/kg b.w)强饲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可以同时检测血浆中氟甲砜霉素及其代谢物氟甲砜霉素的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室开放式模型。药时规律符合理论方程C血浆=7.921(e-0.036t-e-0.18t)和C血浆=9.061(e-0.081t-e-0.301t)。18℃和28℃的条件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3.845h和2.301h,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19.118h和8.519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11.136h和5.953h,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4.074μg/mL和4.226μ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74.547(μg/mL)/h和81.279(μg/mL)/h,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27.581h和12.290h,相对表观分布容积V/F(c)分别为1.580L/kg和1.5121L/kg。采用氟甲砜霉素防治斑点叉尾细菌性疾病,建议在1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2d给药1次;在2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1d给药1次。试验过程中在斑点叉尾血浆样品中未检测到氟甲砜霉素的主要代谢物氟甲砜霉素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甲砜霉素 氟甲砜霉素胺 斑点叉尾 药代动力学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同时测定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2 位作者 李荣 杨红 袁科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6-318,共3页
建立了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以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0.01mol/L,含0.005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0%三乙胺)(体积比2:3)为流动相,流速为0.6mL/min,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25nm,发射波长... 建立了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以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0.01mol/L,含0.005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0%三乙胺)(体积比2:3)为流动相,流速为0.6mL/min,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25nm,发射波长为280nm。本方法氟苯尼考在10-10000μg/L,氟苯尼考胺在2-2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和0.9999。当空白样品中氟本尼考添加水平为20-200μ/kg,氟苯尼考胺添加水平为4-50μ/k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79%-91%,相对标准偏差为3.66%-6.21%,检出限分别为5μg/kg和1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与北里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1 位作者 邹世平 杨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建立了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UPLC—TUV)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浓缩至近干,用4%NaCl溶解残渣,正己烷除脂,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乙腈洗脱;以乙腈-25mmol... 建立了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UPLC—TUV)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浓缩至近干,用4%NaCl溶解残渣,正己烷除脂,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乙腈洗脱;以乙腈-25mmol/L磷酸二氢铵(pH2.5,含10%乙腈)为流动相,以ACQUITYUPLCBEHC18为分离柱,柱温为45℃,流速为0.3mL/min,紫外检测。方法在0.100—20.0mg/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7、0.9993、0.9994和0.9980。平均回收率为70%~102%,相对标准偏差为2.9%-11.2%,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25、25、50、75μg/kg。方法满足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残留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螺旋霉素 替米考星 泰乐菌素 北里霉素 残留量 超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泡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组织中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1 位作者 索纹纹 杨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以7 mg/L的孔雀石绿浸泡斑点叉尾苗种5min后将其饲养于池塘的网箱中,研究了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苗种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 以7 mg/L的孔雀石绿浸泡斑点叉尾苗种5min后将其饲养于池塘的网箱中,研究了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苗种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血液、肌肉、皮肤、肝脏、肾脏组织中的浓度水平。采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3p97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孔雀石绿=683.063 e 0.248 t+11.176e 0.006 t 694.239e 0.333 t,C隐色孔雀石绿=757.240 e 0.222 t+14.474 e 0.007 t–771.714 e 0.382 t。血液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3.480和3.623h,峰浓度值Cmax分别为81.560和159.619 ng/mL,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37.689和21.125 L/kg,分布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α分别为0.248和0.222/h,消除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β分别为0.006和0.007/h,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2.794和3.124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13.068和105.841h,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12分别为0.020和0.015/h,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21分别为0.159和0.12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493.944和3601.863 ng.h/mL。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浓度水平的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皮肤>肌肉>肾脏>肝脏,其中斑点叉尾皮肤组织易蓄积孔雀石绿,其残留时间最长,肝脏组织由于对孔雀石绿有极强的代谢转化功能而浓度较低。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5.570 e 0.009t、C=6.302 e 0.007t、C=4.791 e 0.006t和C=4.591 e 0.002t,相关系数r2≥0.773,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3.2、4.1、4.8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分别在45、60、30和60d才未被检测到;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肝脏>皮肤>肌肉>肾脏,残留时间最长的组织也是皮肤组织。隐色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6.491 e 0.004t、C=6.958 e 0.003t、C=6.722 e 0.007t和C=6.162 e 0.002t,相关系数r2≥0.673,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7.2、9.6、4.1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隐色孔雀石绿分别在90、90、60和90d才未被检出。试验期间(2011年5月17日至7月15日)平均水温为26.4℃,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90d后在各组织中才未检测到,因此,使用7 mg/L孔雀石绿浸泡2龄斑点叉尾苗种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至少应经过2376℃.d后才能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斑点叉尾鮰 组织分布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在斑点叉尾体内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2 位作者 索纹纹 余少梅 杨秋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4,共7页
研究了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下,平均水温为30.6℃,以100 mg/kg鱼体重的剂量投饲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苗种(95±20.9)g含呋喃唑酮的药饵,连续5 d,每天2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了呋喃唑酮主要代... 研究了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下,平均水温为30.6℃,以100 mg/kg鱼体重的剂量投饲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苗种(95±20.9)g含呋喃唑酮的药饵,连续5 d,每天2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了呋喃唑酮主要代谢产物3-氨基-2-噁唑烷酮(3-amina-2-oxazolidinone,AOZ)在斑点叉尾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于停药后在4 h时的浓度分别为(2 649.0±463.1)ng/mL,(1 169.4±194.5)、(2 308.5±100.5)、(7 816.2±568.5)和15 938.1μg/kg,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在60 d时平均浓度分别为6.66 ng/mL,4.50、33.7、17.1和21.3μg/kg,分别是AOZ判定限1μg/kg的6.66、4.5、33.7、17.1和21.3倍。90 d时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检测不到。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肾脏>肝脏>皮肤>血液>肌肉,消除半衰期T1/2皮肤(11.1 d)>肌肉(7.8 d)>血液(7.2 d)>肝脏(6.9 d)>肾脏(6.7 d)。斑点叉尾皮肤中AOZ的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在此养殖条件下,AOZ在斑点叉尾各组织中消除至少需要2 75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 呋喃唑酮 3-氨基-2-噁唑烷酮 组织分布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丁俊仁 艾晓辉 +3 位作者 汪开毓 刘永涛 袁科平 袁丹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消除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单次口服剂量20 mg/kg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时数据符... 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消除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单次口服剂量20 mg/kg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药-时曲线呈明显双峰现象:第一次达峰时,强力霉素在肾、血和肌肉中浓度迅速上升,达峰时间Tmax(1)出现在30min,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浓度上升缓慢,出现在1h;肝、肾、血和肌肉第二次达峰的时间Tmax(2)出现在8h,第二次达峰浓度Cmax(2)大于第一次的浓度Cmax(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63.242、1282.077、142.379、62.348μg.h/mL。消除半衰期[T1/2b]: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40.668、48.767、36.527、31.091h,平均滞留时间(MRT):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46.585、56.989、48.859、42.428h;(2)连续口服剂量20 mg/kg的强力霉素5d,停药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肝脏中浓度最高,肌肉+皮中浓度最低。在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药物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皮、肾脏、肝脏。若以肝脏为靶组织,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休药期不低于30d;若以可食组织肌肉+皮为靶组织,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休药期不低于1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 强力霉素 组织分布 残留消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烯酮在建鲤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永涛 郭东方 +3 位作者 杨莉 杨红 袁科平 艾晓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8,共4页
以含喹烯酮75mg/kg的饲料,在池塘中饲喂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60d,研究饲养条件下喹烯酮及其代谢物脱二氧喹烯酮在这2种鱼体内的残留。结果表明,喹烯酮平均回收率为75.4%~80.5%,脱二氧喹烯... 以含喹烯酮75mg/kg的饲料,在池塘中饲喂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60d,研究饲养条件下喹烯酮及其代谢物脱二氧喹烯酮在这2种鱼体内的残留。结果表明,喹烯酮平均回收率为75.4%~80.5%,脱二氧喹烯酮平均回收率为74.5%~79.1%,喹烯酮和脱二氧喹烯酮的检测限分别为7.35和16.23μg/kg。在饲喂结束后1~15d采集的建鲤和斑点叉尾鮰肌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喹烯酮及脱二氧喹烯酮。因停药1d后鱼体肌肉中喹烯酮及其代谢物浓度均低于计算所得的安全浓度,故喹烯酮用在水产养殖上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烯酮 脱二氧喹烯酮 建鲤 斑点叉尾鮰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条件下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组织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2 位作者 索纹纹 余少梅 陈建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6,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呋喃西林主要代谢物氨基脲(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在停药1 h后,血液和肾脏中的SEM浓度达最大值,分别为(37.5±7.45)ng·mL-1和(383.3±89.2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呋喃西林主要代谢物氨基脲(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在停药1 h后,血液和肾脏中的SEM浓度达最大值,分别为(37.5±7.45)ng·mL-1和(383.3±89.20)μg·kg-1;在停药2 h后,肌肉、皮肤、肝脏中的SEM达到最大值,其浓度分别为(33.3±8.25)、(168.2±43.47)和(105.0±48.40)μg·kg-1;在480 h时,肌肉中的SEM浓度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倍;在1080 h时,血液、皮肤、肝脏和肾脏中的SEM分别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7倍、8.75倍、1.0倍和5.47倍;在1440 h(60 d)时,血液、肌肉和皮肤中的SEM平均浓度分别为(0.57±0.25)ng·mL-1、(0.28±0.03)和(0.83±0.24)μg·kg-1,而在肝脏和肾脏中,未检测出SEM;在2160 h(90 d)时,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出SEM.SEM在血液和各组织中消除半衰期T1/2为血液(11.11 d)>皮肤(9.02 d)>肌肉(8.25 d)>肾脏(7.40 d)>肝脏(6.71 d).皮肤中SEM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整个实验期间平均水温为28℃,在斑点叉尾鮰苗种各组织中,消除SEM至少需要252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呋喃西林代谢物 氨基脲 组织分布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苯咪唑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杨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0-645,共6页
建立了同时分析水产品中甲苯咪唑及其代谢物羟基甲苯咪唑和氨基甲苯咪唑的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向样品中添加磷酸二氢钠溶液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用氮气吹干后经2mL甲醇-0.1%甲酸溶液(体积比1:1)溶解,正己烷去... 建立了同时分析水产品中甲苯咪唑及其代谢物羟基甲苯咪唑和氨基甲苯咪唑的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向样品中添加磷酸二氢钠溶液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用氮气吹干后经2mL甲醇-0.1%甲酸溶液(体积比1:1)溶解,正己烷去脂。以Hypersil GOLD为色谱分离柱,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2mL/min,用配有加热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极杆质谱进行选择反应离子监测。3种化合物在0.5~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92。在草鱼、克氏原螯虾和甲鱼空白肌肉中加标水平为1~40μg/kg时,方法的回收率为91%-112%,相对标准偏差为1.5%~10.7%,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下限为1.0μg/kg。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快速,适用于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甲苯咪唑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 甲苯咪唑 羟基甲苯咪唑 氨基甲苯咪唑 代谢物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索纹纹 刘永涛 +3 位作者 艾晓辉 吕思阳 杨秋红 余少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2,共6页
为了研究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lus)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在静水条件下经安全性试验确定安全浓度后,直接对水族箱泼洒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NES)粉剂后采集斑点叉尾皮肤、肌肉和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E... 为了研究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lus)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在静水条件下经安全性试验确定安全浓度后,直接对水族箱泼洒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NES)粉剂后采集斑点叉尾皮肤、肌肉和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ESI/MS/MS)测定样品中氯硝柳胺的浓度,结果表明,静水条件下25%氯硝柳胺乙醇胺对斑点叉尾的安全浓度为0.113 mg/kg;养殖水环境中氯硝柳胺能快速消解,实验第2天即低于1μg/L,并呈无规律性持续较长时间;用药24 h内,氯硝柳胺在鱼体肌肉和鱼皮中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48 h后,其在鱼皮和肌肉中呈现快速消除至较低浓度,但后期消除缓慢,并会持续一定时间;氯硝柳胺(NIC)在斑点叉尾肌肉和鱼皮中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0.66和9.24 d,显著大于在水体中的消除半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lus) 消解 残留 (鱼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水系细鳞斜颌鲴形态特征及生化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林 周剑光 +1 位作者 张涛 何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丰富长江水系细鳞斜颌鲴(Xenocygris microlepis)的遗传特性资料,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30尾长江水系细鳞斜颌鲴的生物学性状进行描述,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及同工酶电泳等分子生... 为丰富长江水系细鳞斜颌鲴(Xenocygris microlepis)的遗传特性资料,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30尾长江水系细鳞斜颌鲴的生物学性状进行描述,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及同工酶电泳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长江水系细鳞斜颌鲴的细胞遗传特性及生化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水系的细鳞斜颌鲴的8个可数性状依次为侧线鳞数(73.37±2.08)、侧线上鳞数(13.63±0.55)、侧线下鳞数(7.60±0.41)、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36.50±1.18)、背鳍不分支鳍条数(3.00±0.00)、背鳍分支鳍条数(7.00±0.00)、臀鳍不分支鳍条数(3.00±0.00)、臀鳍分支鳍条数(11.37±0.25);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8,核型公式为20M+24SM+4ST,臂数(NF)为92,未发现性染色体;其肾脏和肌肉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各有5条同工酶谱带,由Ldh-A、Ldh-B两个基因编码,且肾脏LDH1~LDH2表达丰度略高于肌肉组织。本研究中长江水系的细鳞斜颌鲴的形态特征与长江中游的梁子湖细鳞斜颌鲴群体生物学性状吻合,与淮河水系淮河细鳞斜颌鲴生物学性状不一致,存在着群体差异性。本研究可为细鳞斜颌鲴种质评估、种质标准制定、种质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斜颌鲴 形态特征 核型 染色体 同工酶 遗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氨基脲消解规律及对斑点叉尾鮰残留评估 被引量:6
13
作者 索纹纹 刘永涛 +3 位作者 艾晓辉 杨秋红 吕思阳 沈丹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1-688,共8页
为研究环境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在池塘和鱼体中的蓄积消解规律,采用全池泼洒呋喃西林的给药方式,采集环境(水样和底泥)和斑点叉尾鮰组织(皮肤和肌肉)样品,采样工作持续1年,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 为研究环境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在池塘和鱼体中的蓄积消解规律,采用全池泼洒呋喃西林的给药方式,采集环境(水样和底泥)和斑点叉尾鮰组织(皮肤和肌肉)样品,采样工作持续1年,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对样品中SEM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SEM初始阶段具有较高的消除速率,随后消除速率趋于平缓,并维持较长时间,底泥中SEM浓度随时间呈非线性下降;实验前5d,鱼皮中SEM出现了短暂蓄积后随时间呈线性下降,肌肉中SEM消除规律与水体中相似;水体、肌肉和鱼皮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7、2.09、2.42d,水环境与斑点叉尾鮰组织中SEM浓度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至实验结束时,水体中和鱼体内氨基脲最终降至低于检出限(0.5μg·kg-1),底泥中氨基脲仍高于检出限;斑点叉尾鮰体内氨基脲含量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但鱼体中SEM并未出现明显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环境 斑点叉尾鮰 呋喃西林代谢物 氨基脲 消除 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各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秋红 艾晓辉 +2 位作者 刘永涛 胥宁 赵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1-786,共6页
分别在18℃和28℃水温下,以20 mg/(kg·d)鱼体质量对斑点叉尾给药恩诺沙星,连续灌胃7d。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斑点叉尾体内(血液、肌肉、皮肤、肝脏... 分别在18℃和28℃水温下,以20 mg/(kg·d)鱼体质量对斑点叉尾给药恩诺沙星,连续灌胃7d。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斑点叉尾体内(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不同组织、不同水温消除速率不同:水温为18℃,皮肤、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1022.1e^(–0.034t)、C=2601.3e^(–0.046t)、C=2903.6e^(–0.072t)和C=1186.5e^(–0.036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1.79d、45.29d、16.15d和35.54d;水温为28℃,皮肤、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8805.5e^(–0.04t)、C=3154e^(–0.08t)、C=4145.1e^(–0.1t)和C=1302.1e^(–0.068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8.33d、6.26d、12.44d和10.34d。恩诺沙星在斑点叉尾体内可代谢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在斑点叉尾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斑点叉尾体内的消除速度比恩诺沙星快;在18℃水温下,斑点叉尾肉中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完全消除需要150d以上;在28℃水温下,斑点叉尾肉中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完全消除需要120d。在实验条件下,建议水温为18℃和28℃时,休药期分别为3240℃·日和420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消除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体内及养殖环境中的消解规律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秋红 刘永涛 +4 位作者 艾晓辉 王群 宋怿 索纹纹 吕思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9,共7页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MG及其代谢物LMG在斑点叉尾体内及环境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皮肤中MG于用药后第1天最高浓度分别为:(42.77±5.26)μg/kg和(6.36±0.11)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57.76 d、31.51 d;皮肤和肌肉中LMG分别在用药后第3天和第1天达到最高(502.27±20.43)μg/kg和(125.26±12.76)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3.01 d、38.51 d。这表明MG在斑点叉尾体内会迅速转化为LMG,且LMG残留在皮肤中的浓度大于肌肉中的浓度。养殖环境底泥中同时存在MG和LMG,以LMG为主,并且LMG呈现蓄积的趋势,在第360天出现最高浓度(5.92±1.23)μg/kg;水体中MG最高浓度出现在第1天,为(46.44±7.39)μg/L,随后急剧降至1μg/L左右,水体中几乎不存在L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 孔雀石绿(MG) 养殖环境 消除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烯酮在草鱼血浆中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凤 刘永涛 +3 位作者 胥宁 杨秋红 吕思阳 艾晓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76,共6页
为了研究喹烯酮(Quinocetone,QCT)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喹烯酮的质量浓度,计算QCT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 为了研究喹烯酮(Quinocetone,QCT)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喹烯酮的质量浓度,计算QCT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HE C18分离柱,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为0.3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20 nm。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5~3.0μg/mL,相关指数r2≥0.998。添加水平为0.05、0.1、0.2μg/mL时,平均回收率75%~90%,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结果显示:QCT在质量浓度为0.05、0.2、1μg/mL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1.40±0.80)%、(79.60±0.80)%、(80.54±0.30)%,达到平衡的时间为36 h。喹烯酮的血浆蛋白结合无浓度依赖性,且具有高强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喹烯酮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法检测鱼体组织中19种有机氯农药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荣 何力 +1 位作者 徐进 吴翠玲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建立了鱼体组织中1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方法。试样用V(正己烷)∶V(丙酮)=1∶1溶液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和固相萃取联合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EI电离模式,选择不同的监测特... 建立了鱼体组织中1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方法。试样用V(正己烷)∶V(丙酮)=1∶1溶液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和固相萃取联合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EI电离模式,选择不同的监测特征离子,GC-IT-MS/MS法能灵敏测定加标试样中全部目标化合物。添加浓度为5.0μg.kg-1和10μg.kg-1时的加标回收率在76.2%~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8%~11%范围内;检测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03~1.42μg.kg-1和0.1~4.27μ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不同地理群体中华鳖pomc基因PCR-RFLP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林 吴涛 何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RFLP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群(太湖鳖群体、沙鳖群体、台湾鳖群体和黄河鳖群体)中华鳖的pomc基因,比较4个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同源...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RFLP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群(太湖鳖群体、沙鳖群体、台湾鳖群体和黄河鳖群体)中华鳖的pomc基因,比较4个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同源性,构建遗传进化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用AccⅡ、BscBⅠ、AsuⅠ和Tsc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omc基因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4个不同地理群的中华鳖均能扩增出786 bp的pomc基因。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遗传上台湾鳖和沙鳖亲缘关系较近,而太湖鳖与黄河鳖亲缘关系较近。用酶切分析pomc基因扩增产物,结果表明:用AccⅡ内切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沙鳖切出303 bp和483 bp 2个条带,而其他3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BscB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沙鳖切出351 bp和435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bp的条带。用Asu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黄河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TscⅠ酶对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黄河鳖和太湖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这4个限制性内切酶的联合使用分析,可使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在分子水平都得到明确的鉴定。从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pomc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显著差异和酶切位点的变化,进一步证明pomc基因可以作为区分这4个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pomc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林 邹世平 +1 位作者 艾晓辉 吴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5-649,共5页
为探讨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鳖种群、沙鳖种群、台湾鳖种群和黄河鳖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 为探讨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鳖种群、沙鳖种群、台湾鳖种群和黄河鳖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对所测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SNP位点,并对所得的SNP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所扩增的POM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为786bp;以megalign软件比较分析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发现该序列中共有15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经过验证,第129位核苷酸的变异为台湾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441位核苷酸变异为太湖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168和396位核苷酸为黄河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531和618位核苷酸为沙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结果表明,中华鳖的POMC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均有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作为区分中华鳖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不同地理种群 POMC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子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替米考星预混剂的含量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永涛 杨红 艾晓辉 《中国兽药杂志》 2009年第12期27-28,共2页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替米考星预混剂的含量。结果表明,在5~25μ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42%;相对标准偏差RSD=1.10%。本方法适合于替米考星预混剂含量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 替米考星预混剂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