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龙羊峡水库水质评价研究
1
作者 胡烨 吴金明 +3 位作者 刘旭 马宝珊 杜浩 沈丽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5.59%和25.42%。在调查月份中,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显示出5月最多,其次是9月,12月最少。具体到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在9月达到最高,而浮游动物则在5月最为丰富。此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67、0.62和3.35。冗余分析显示铵态氮、水温、化学需氧量与浮游植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铵态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水温与浮游动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研究结果得出,龙羊峡水库水环境变化较大,其中总氮、总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羊峡水库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与野生群体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抗氧化酶及肠道菌群研究
2
作者 宋荣群 王桢璐 +5 位作者 郭星辰 王艺舟 熊冬梅 叶欢 李志刚 邵俭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亚成体在不同群体的消化系统特性,并为其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资源养护利用提供参考,运用组织学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子二代[Bt,体长(15.40±0....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亚成体在不同群体的消化系统特性,并为其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资源养护利用提供参考,运用组织学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子二代[Bt,体长(15.40±0.82) cm,体质量(51.50±11.90) g]与自然生境野生群体[WBt,体长(18.17±2.57) cm,体质量(85.68±34.85) g]肠道组织、消化酶、抗氧化酶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特征。结果显示:Bt和WBt肠道组织结构一致,均有肠腺组织;其中,WBt的肌层厚度显著高于Bt (p<0.05)。两者在肠道消化酶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Bt显著高于WBt (p<0.05)。Bt与WBt的肠道菌群优势菌门相似,均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而两者的优势菌属差异较大,Bt的优势菌属为产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狭义梭菌属_18 (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和鞘氨醇单胞菌属(Novosphingobium),而WBt的优势菌属为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和ZOR0006。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显示,Bt中革兰氏阴性菌、好氧菌、移动元件菌、潜在致病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丰度更高,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的丰度较低。研究表明,秦岭细鳞鲑野生群体在肠道发育、消化吸收能力、抗氧化应激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均优于子二代群体,而子二代的肠道菌群引发致病性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肠道组织 消化酶 抗氧化酶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龙飞 姚邓雕 +6 位作者 杨原伟 郭星辰 李君轶 姜海波 安苗 董响红 邵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25-2735,共11页
【目的】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并综合评估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也为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红枫湖... 【目的】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并综合评估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也为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红枫湖和阿哈湖为代表采集水样,以Tele 02硬骨鱼类通用引物PCR扩增e DNA,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完成高通量测序;对优质序列按照98%相似性进行OTU聚类,生成OTUs表格,通过基因注释获得鱼类物种信息,并以R语言分别进行PerMANOVA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在红枫湖鉴定出鱼类32种,隶属于5目11科27属,其中鲤形目鱼类18种,红枫湖南、北湖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R2=0.08,P=0.562>0.05);在阿哈湖鉴定到鱼类33种,隶属于6目12科2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18种,各采样点检出鱼类总数差异不明显,保持在28~32种。现阶段的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但存在以日鲈目为主的养殖鱼类生态入侵。红枫湖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决定系数(R2)排序为溶解氧(DO)>总溶解固体(TDS)=水温(WT)>pH>离子氨(NH4+),DO(P=0.034)是引起红枫湖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阿哈湖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决定系数(R2)排序为TDS>WT>Tra>NH4+>DO,TDS(P=0.005)是引起阿哈湖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现阶段的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但存在以日鲈目为主的养殖鱼类生态入侵。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喀斯特高原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方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快速监测到鱼类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但通用引物可能对某些鱼类存在扩增偏好性;此外,不同人工湖泊水质理化因子特异性较强,研究环境因子与湖泊鱼类群落的关系时应对每个湖泊单独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eDNA宏条形码技术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
作者 胡晓娜 吴兴兵 +6 位作者 朱永久 陈思奇 史则超 张远松 王龙 李晓莉 李学梅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8,共8页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长江流域的特色土著鱼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探究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瓦氏黄颡鱼幼鱼对不同密度的响应,设置了低密度组[LD,(2.03±0.09)kg·m^(−3)]、中密度组[MD,(3.49±0.37)kg&...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长江流域的特色土著鱼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探究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瓦氏黄颡鱼幼鱼对不同密度的响应,设置了低密度组[LD,(2.03±0.09)kg·m^(−3)]、中密度组[MD,(3.49±0.37)kg·m^(−3)]和高密度组[HD,(5.03±0.11)kg·m^(−3)]3个密度组,对其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MD组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饲料系数低于其他组,表现出更优的生长性能。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低值均出现在MD组,表明MD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生长离散程度较低,规格较均匀。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在HD组达到最大值(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在LD组达到最大值(p<0.05)。溶菌酶(LZM)活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皮质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MD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P-Px)活性最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各密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胰蛋白酶(Trypsin)、脂肪酶(LP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在MD组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在本陆基循环水系统中,瓦氏黄颡鱼幼鱼在3.49 kg·m^(−3)养殖密度下表现出最佳的生长性能和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基循环水养殖 瓦氏黄颡鱼 养殖密度 血液生化 抗氧化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5
作者 廖木兰 朱永久 +5 位作者 李学梅 李晓莉 朱挺兵 魏念 吴兴兵 柴毅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0 mg/(g·h)和12.289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杞麓湖水质分析及评价
6
作者 孙昳 崔丽莉 +3 位作者 龚进玲 杨德国 缪祥军 朱挺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0期119-122,126,共5页
分别于2021年3月、6月、9月、12月以及2022年3月、6月、9月、12月,对杞麓湖水质进行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值、透明度(SD)、叶绿素a(Chl a)、溶解氧(DO)、氨氮(NH_(3)-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_(cr))。采用加拿大环... 分别于2021年3月、6月、9月、12月以及2022年3月、6月、9月、12月,对杞麓湖水质进行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值、透明度(SD)、叶绿素a(Chl a)、溶解氧(DO)、氨氮(NH_(3)-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_(cr))。采用加拿大环境部长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 WQI)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杞麓湖2021—2022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21—2022年杞麓湖水质相对较差,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标准,主要超标物为TN、TP和COD_(cr),超标率为100%;杞麓湖富营养状态由2021年的中度富营养转为2022年的轻度富营养,呈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 水质评价 CCME WQI评价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富营养 2021—202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鲟自噬基因MAP1LC3B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伟 许巧情 +5 位作者 郭慧芝 李由申 韩盼盼 袁汉文 张书环 陈敦学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452,共8页
【目的】掌握达氏鲟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基因(MAP1LC3B)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MAP1LC3B基因功能及揭示达氏鲟的抗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从达氏鲟组织中克隆MAP1LC3B基因,通过ProtParam、TMpred、Phyre2及Sin... 【目的】掌握达氏鲟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基因(MAP1LC3B)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MAP1LC3B基因功能及揭示达氏鲟的抗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从达氏鲟组织中克隆MAP1LC3B基因,通过ProtParam、TMpred、Phyre2及Singal 4.1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P1LC3B基因在达氏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达氏鲟MAP1LC3B基因cDNA序列全长2208 bp,包含378bp的开放阅读框(ORF)、202 bp的5’端非编码区(5’-UTR)和1628 bp的3’端非编码区(3’-UTR),编码125个氨基酸。MAP1LC3B氨基酸序列含有GABARAP泛素结构域、Agt7结合位点、脂化位点和维管束蛋白结合位点。达氏鲟MAP1LC3B蛋白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占9.6%)、丙氨酸(Ala)含量最低(占1.6%);蛋白分子量为14743.01 Da,理论等电点(pI)为8.92,不稳定系数为65.12,总平均亲水性为-0.484,是一种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也无信号肽序列。MAP1LC3B基因在达氏鲟鳃、脑、皮肤、头肾、前肾、脾脏、中肾、心脏和肠道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以在鳃和肠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达氏鲟MAP1LC3B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鳃和肠道黏膜免疫组织中高表达,表明自噬参与达氏鲟黏膜免疫过程,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鲟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MAP1LC3B) GABARAP泛素结构域 抗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思奇 朱永久 +2 位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李晓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70,共11页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特性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鳍鳠受精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卵径为(3.46±0.3)mm;平均水温26.2℃下,大鳍鳠胚胎发育历时79 h,积温为2065.26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典型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共8个阶段2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7.31±0.52)mm,仔鱼期历时10 d,仔鱼前期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9.79%,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m)为12.31%,出膜后7~8 d仔鱼大部分开口,9 d卵黄囊消失,仔鱼后期SGRL为4.15%,SGRm为12.25%。稚鱼期历时11 d,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SGRL为4.30%,SGRm为13.17%,全长22~24 mm。统计模型显示,大鳍鳠仔稚鱼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胚胎发育 仔稚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