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常熟江段渔业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敏莹 徐东坡 +2 位作者 段金荣 刘凯 施炜纲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6期525-530,共6页
对2000~2006年长江常熟江段渔业群落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该江段共有鱼、虾蟹类66种,分别隶属于13目29科。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经济鱼类... 对2000~2006年长江常熟江段渔业群落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该江段共有鱼、虾蟹类66种,分别隶属于13目29科。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经济鱼类占优势,群落优势种为鳊、鲫、刀鲚、铜鱼、翘嘴红鲌和条。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argalef指数(R)1.68,Wilhm改进指数(H")2.50,McNaughton指数(Dw)0.37,Pielou指数(J’)0.76。鱼类群落优势度较低,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探讨了水利工程、水域污染及水利调度对该江段渔业资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开发和保护该江段渔业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常熟江段 渔业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安庆江段鱼类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张敏莹 徐东坡 +1 位作者 刘凯 施炜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0-676,共7页
对1990-2004年长江安庆江段鱼类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46种,分别隶属于9目14科.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小型定居性鱼类占优势,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鲫、... 对1990-2004年长江安庆江段鱼类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46种,分别隶属于9目14科.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小型定居性鱼类占优势,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鲫、鲶、鲤.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argalef指数(R)1.54,Wilhm改进指数(H(?))2.14,McNaughton指数(Dw)0.44,Pielou指数(J’)0.75.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四大家鱼资源不容乐观.必须从根本上降低对长江的捕捞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安庆江段 鱼类调查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徐六泾河段渔业群落结构(2005-2006年)及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东坡 范立民 +3 位作者 刘凯 张敏莹 段金荣 施炜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2-598,共7页
根据2005-2006年间徐六泾河段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初步研究了徐六泾河段渔业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查到鱼类48种、虾类3种、蟹类2种,分别隶属于12目20科44属,其中江湖半洄游性渔业生物(青鱼、草鱼等)6种、江海洄游性渔业生物(刀鲚、鳗鲡... 根据2005-2006年间徐六泾河段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初步研究了徐六泾河段渔业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查到鱼类48种、虾类3种、蟹类2种,分别隶属于12目20科44属,其中江湖半洄游性渔业生物(青鱼、草鱼等)6种、江海洄游性渔业生物(刀鲚、鳗鲡等)7种、近海河口类渔业生物(斑尾复(?)虎、六带(?)等)9种,淡水定居性渔业生物31种.相对重要指数(IR1)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共有3种:日本沼虾、斑尾复(?)虎、鳊.多样性特征值为:Wilhm改进指数(H″)为3,Margalef指数(R″)为4.66,Pilou指数(E″)为0.76,McNaughton指数(D″)为0.22.利用生态类型、个体生物学特征、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指数等分析了徐六泾河段的渔业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表明徐六泾河段渔业群落属于河口渔业群落与淡水渔业群落交叉的类型,相比长江其他江段,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但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小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徐六泾河段 群落结构 渔业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68
4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范立民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马晓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研究了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6.3%;硅藻次之,共2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8.7%;浮游植物种数以冬春季多、夏秋季少.调查期间,浮游... 研究了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6.3%;硅藻次之,共2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8.7%;浮游植物种数以冬春季多、夏秋季少.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386.2×104-5581.9×104cells/L和0.541-3.491mg/L,均以绿藻最高;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除绿藻外,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PEG模型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五里湖1、3、4、5月份的生境相似,6、7、8、9、11月份的生境相似.优势度分析显示,五里湖各个月份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2种以上,优势种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 avulgaris)、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等14种,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在0.02-0.78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显示,五里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变化在1.5-2.7和0.26-0.59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好;表明2007年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完整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学特征 五里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65
5
作者 胡庚东 宋超 +4 位作者 陈家长 吴伟 孟顺龙 范立民 戈贤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6,共5页
构建了一个由水源地、养殖池塘、生态沟渠(1级净化)、2级净化塘和3级净化塘组成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该模式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2010年5—10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级净化后,养殖废水中氨氮水平能维持在约0.3... 构建了一个由水源地、养殖池塘、生态沟渠(1级净化)、2级净化塘和3级净化塘组成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该模式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2010年5—10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级净化后,养殖废水中氨氮水平能维持在约0.33 mg.L-1,6月仅为0.010 3 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低于0.02 mg.L-1,总氮含量在各月均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2.0 mg.L-1),总磷含量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1),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去除率为16.10%~91.22%。可见,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过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各级净化模块并不能逐级加倍发挥净化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孽生使得水生植物密度过大,从而引起水质变化反复。近2 a来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建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正处于功能完善阶段,尚未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马晓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7-584,共8页
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 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在298.2×104-368006.8×104cells/L和0.298-184.202mg/L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季(6月5日)最高,春季(3月20日)最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1-1.00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相似性指数高,在0.54-1.00之间,均在中度相似以上;其他时间下的相似性指数低,变化在0.11-0.50之间,为极不相似或轻度相似.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29和0.003-0.72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其他时间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表明1月8日-4月3日梅梁湾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复杂,而4月23日-12月9日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 生态学特征 太湖 梅梁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不同种植密度下四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对氮、磷的去除 被引量:18
7
作者 宋超 裘丽萍 +2 位作者 孟顺龙 范立民 胡庚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水产养殖中后期(每年9—11月)是水体污染排放最严重的阶段。通过构建池塘循环水养殖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对养殖污水进行净化,是目前国内养殖污水处理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选取四种水生植物(聚草、菹草、金鱼藻和浮萍),在9—11月进行为期7... 水产养殖中后期(每年9—11月)是水体污染排放最严重的阶段。通过构建池塘循环水养殖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对养殖污水进行净化,是目前国内养殖污水处理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选取四种水生植物(聚草、菹草、金鱼藻和浮萍),在9—11月进行为期7周的人工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种植物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在整个实验阶段,浮萍和聚草的生物量与种植时间、种植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表现出对总氮和总磷良好的去除效果;金鱼藻和菹草在实验前期也表现出上述现象,但是在实验最后一周,可能由于气温下降较大,开始死亡、破败,由于生物量下降,其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作用也停滞。多因子分析认为,时间对生物量和对总氮、总磷的去除贡献较种植密度和种类两个因子的影响大。研究表明,温度降低造成水生植物死亡势必会影响养殖末期污水处理的能力,聚草因其高净化能力、耐低温,优于其他3种水生植物;过高的种植密度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净化效果。在人工湿地中选取合适的种植品种,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对过量水生植物的及时收割显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水生植物 生物量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丁基锡(TBT)对罗非鱼两组织SOD和GSH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晓燕 范立民 +3 位作者 甘居利 胡庚东 瞿建宏 陈家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9-11,共3页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试验材料,研究腹腔注射染毒三丁基锡(TBT)后鱼类肝脏和精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剂量分别为0、1μg/kg、3μg/kg、5μg/kg、10μg/kg)。结果表明,雄性奥利亚罗非鱼肝脏...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试验材料,研究腹腔注射染毒三丁基锡(TBT)后鱼类肝脏和精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剂量分别为0、1μg/kg、3μg/kg、5μg/kg、10μg/kg)。结果表明,雄性奥利亚罗非鱼肝脏和精巢中的SOD正常值分别为(42.04±2.55)U/mg prot和(27.70±2.34)U/mg prot,GSH的正常值分别为(243.87±5.63)mg/g prot和(154.84±4.66)mg/g prot,精巢组织低于肝脏组织;染毒后各处理组肝脏与精巢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随着注射剂量的增高,不同处理时间内两组织SOD活性和GSH的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3μg/kg体重时都达到最高值,表明TBT对肝脏和精巢中SOD活性和GSH含量均具有一定的诱导激活作用。研究表明,TBT可以通过影响精巢中抗氧化防御系统对雄性生殖细胞造成伤害,并因此增加了破坏鱼类资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生物化学 三丁基锡 奥利亚罗非鱼 精巢 肝脏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家长 孟顺龙 +2 位作者 瞿建宏 胡庚东 冷春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长期暴露下(24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和肌肉GSTs活性基本表现为诱... 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长期暴露下(24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和肌肉GSTs活性基本表现为诱导作用,最大诱导率为110.81%和32.54%,且分别在0.15.0和1.01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对鲫鱼肾脏GST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14.42%,且在所设质量浓度(010 mg.L-1)范围内均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10.0 mg.L-1质量浓度暴露下第6—14天内,阿特拉津与鲫鱼肝脏及肌肉GSTs活性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其他情况下,任何组织器官在试验期间均未表现出时间-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 阿特拉津 鲫鱼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硒对镉胁迫下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秦粉菊 金琎 +2 位作者 顾华杰 钱伟 陈家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4-1050,共7页
通过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纳米硒(Nanometer Selenium,NSe),探讨其对镉暴露下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of farmed tilapia,GIFT)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保护作用。将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ontrol)、... 通过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纳米硒(Nanometer Selenium,NSe),探讨其对镉暴露下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of farmed tilapia,GIFT)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保护作用。将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ontrol)、镉胁迫组(Cd stressed,CdS)和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NSe L、M、H)。在NSe L、M和H3组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125、0.250、0.500mgSe·kg-1的纳米硒,连续30d,Control和CdS组投喂基础饵料。第15d,CdS组和NSe3组用0.5mg·L-1Cd2+的镉溶液进行为期16d的镉处理。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比较,0.5mg·L-1Cd2+的暴露降低了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YS)活力以及白细胞的吞噬活性(P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与CdS组比较,NSe增强了吉富罗非鱼血清GSH-Px、ACP、AKP和LYS活力,提高了白细胞PA和T-AOC水平,降低了MDA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纳米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镉胁迫所造成的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对镉暴露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罗非鱼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树花多糖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华杰 王琰 +4 位作者 奚红 金琎 秦粉菊 袁红霞 陈家长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3-458,共6页
为探究灰树花多糖对吉富罗非鱼免疫细胞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灰树花多糖。将规格相同、质量140-150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饲养在装有温度为26-30℃的曝气自来水的水箱(60cm×42cm×3... 为探究灰树花多糖对吉富罗非鱼免疫细胞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灰树花多糖。将规格相同、质量140-150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饲养在装有温度为26-30℃的曝气自来水的水箱(60cm×42cm×38cm)中,投喂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20%灰树花多糖的饲料,饲喂一个月。试验结果表明,灰树花多糖能增加吉富罗非鱼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但对白细胞吞噬活性无明显影响。灰树花多糖对血清、肝脏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低促高抑现象;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多糖的促进作用随时问延长逐渐减弱。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灰树花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吉富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多糖 罗非鱼 免疫细胞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三丁基锡(TBTCl)对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立民 胡庚东 +4 位作者 甘居利 马晓燕 瞿建宏 吴伟 陈家长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87,共5页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材料,分别以0、1、3、5和10μg.L-1氯化三丁基锡(TBTCl)通过接触染毒的方式,研究TBTCl对鱼类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染毒时间下,除染毒时间为24和48h,染毒浓度为1μg.L-1处理组与对...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材料,分别以0、1、3、5和10μg.L-1氯化三丁基锡(TBTCl)通过接触染毒的方式,研究TBTCl对鱼类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染毒时间下,除染毒时间为24和48h,染毒浓度为1μg.L-1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细胞凋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情况下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各相邻2个浓度处理组之间,3μg.L-1处理组和5μg.L-1处理组之间细胞凋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随着TBTCl浓度的升高,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剂量-效应关系显著。精巢细胞Ca2+-ATP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染毒时间下,除在染毒时间为24和96 h时,染毒浓度为1μg.L-1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情况下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在同一染毒时间下,各处理组之间,除染毒时间为24 h时,染毒浓度1μg.L-1处理组和3μg.L-1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情况下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Ca2+-ATP酶活性逐渐升高,并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P<0.05或P<0.01)。奥利亚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率与精巢Ca2+-ATP酶活性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三丁基锡 奥利亚罗非鱼 精巢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值法确定池塘采样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敬小军 袁新华 董在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9-421,共3页
对试验鱼池的净化区和养殖区15个不同点进行分点采样,再测试各点水样的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然后采用标准值法,得到全池15个采样点的水样标准值分别为4.62、3.00、2.63、3.70、2.15、4.47、2.81、3.09、2.57、3... 对试验鱼池的净化区和养殖区15个不同点进行分点采样,再测试各点水样的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然后采用标准值法,得到全池15个采样点的水样标准值分别为4.62、3.00、2.63、3.70、2.15、4.47、2.81、3.09、2.57、3.01、3.23、3.85、4.79、1.28、2.98,初步可以确定养殖区最佳采样点为5号点,净化区最佳采样点为14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值法 池塘 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