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水域四种鱼类的耳石微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洪波 姜涛 +1 位作者 邱晨 杨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8-1364,共7页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对长江口不同水域中捕获的焦氏舌鳎、皮氏叫姑鱼、鮸鱼和光泽黄颡鱼耳石中的Sr含量进行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焦氏舌鳎是典型的海水鱼类,不仅Sr:Ca比(按惯例标准化...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对长江口不同水域中捕获的焦氏舌鳎、皮氏叫姑鱼、鮸鱼和光泽黄颡鱼耳石中的Sr含量进行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焦氏舌鳎是典型的海水鱼类,不仅Sr:Ca比(按惯例标准化为Sr:Ca×10~3)的移动平均值高(>7),而且Sr含量面分析图亦呈现为对应高盐度海水的黄色或红色图谱。虽然皮氏叫姑鱼和鮸鱼从出生直至被捕Sr:Ca比的移动平均值都在3—7间波动,总体上属河口半咸水栖息鱼类,但从Sr含量面分析图来看,皮氏叫姑鱼生活史履历更为复杂,可包括淡水(对应蓝色图谱)和半咸水生境(对应绿色图谱);而鮸鱼仅在长江口较高盐度半咸水或海水生境中活动,未见进入过淡水的履历。光泽黄颡鱼表现出仅利用淡水生境的履历,其Sr:Ca比的移动平均值仅在1.5—3间窄幅波动,整个生活史均在淡水区域里活动,表现为长江口典型的淡水栖息鱼类。本研究从新的角度提供了较为客观、直观和最新的信息,用以较为准确地重建和掌握长江口这些不同鱼类的生境利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化学 焦氏舌鳎 皮氏叫姑鱼 鮸鱼 光泽黄颡鱼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根系生态化学特性及其生态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婉婉 郭丽芸 吴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1-236,共6页
植物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原位修复环境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的主要技术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显著效益。浮床植物根系构建了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物膜,导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在根系着生,对净... 植物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原位修复环境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的主要技术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显著效益。浮床植物根系构建了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物膜,导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在根系着生,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浮床植物根系的生理生态化学特性,植物根际周围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分布状况,根系与根系分泌物间的相互关系,根系泌氧状况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响应,并对未来浮床植物根系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便为研究浮床植物的净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根系 化学特性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2 位作者 苏彦平 姜涛 杨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9-205,共7页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h铜暴露下背角无齿蚌1~2 d稚蚌的急性毒性实验。对应于各DOC浓度组的96 h-Cu-EC50值分别为19(95%置信区间:13~27,下同),23(17~31),17(12~23),13(8~19)和10(5~14)μg·L-1;DOC浓度与稚蚌的96 h-Cu-EC50值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968,P=0.00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稚蚌对环境中Cu浓度的变化十分敏感,96 h-Cu-EC50值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Cu的限量值十分接近,适于预警水环境中Cu的污染水平;但仅调整DOC浓度这一个水化学指标对降低铜毒性、减少稚蚌的死亡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DOC) 背角无齿蚌 稚蚌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黄河垦利段刀鲚生活史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丛旭日 李秀启 +5 位作者 董贯仓 王亚楠 孙鲁峰 客涵 杨健 姜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低,表明其淡水孵化特征,但随着个体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履历。个体D2生活史较复杂,其生长轨迹多次往返于淡水—半咸水生境,不具备洄游型刀鲚应有的规律性特征;个体D1、D4、D5和D6具有明显的洄游特征,不同的是个体D1和D4的Sr/Ca最大值分别为6.1和6.2,D5、D6生境已延伸至Sr/Ca值较高的区域,最大值分别达到8.44、8.63,但是由于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盐度变化影响较大,尚不能判断D5、D6个体生境已延伸至海水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同样的特征,个体D1、D4核心区表现为蓝色,外缘区域表现为蓝绿色;个体D2核心区表现为蓝色、绿色、黄色交替出现,个体D5、D6核心区域表现为Sr值较低的蓝色区域,随着生长耳石外围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黄色圆环。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重新建立了黄河口刀鲚的生境履历,多数个体孵化和早期的生活主要在淡水生境完成,之后进入盐度较高的区域,往返于半咸水—海水生境中进行索饵、育肥,直至被捕获。以个体D2为代表的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推测可能是由于当年山东东平湖汛期放水而被动进入黄河的定居型刀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垦利段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溯河洄游型刀鲚MHCⅡβ基因克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6,共9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中高度多态的基因家族,其编码的蛋白质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件,其中MHCⅡβ基因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外源性抗体的呈递,与生物抗性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关系。使用R...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中高度多态的基因家族,其编码的蛋白质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件,其中MHCⅡβ基因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外源性抗体的呈递,与生物抗性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关系。使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溯河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MHCⅡβ基因,全长为917 bp,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765 bp,共编码254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性分析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刀鲚MHCⅡβ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硬骨鱼类和哺乳类的相似性在32.09%~71.79%,和鲱形目的鱼类同源性最高(71.79%)。研究结果可为溯河洄游型刀鲚MHCⅡ基因相关的多态性及生态适应等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洄游型刀鲚 MHCⅡβ基因 CDNA全序列 生态抗性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床水芹(Oenanthe javanica)的生态特性及对池塘水体环境的反馈与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婉婉 郭丽芸 +1 位作者 周国勤 吴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3-439,共7页
在原位生态循环养殖池塘中构建生态浮床,研究水芹(Oenanthe javanica)的植株生长、生态特性以及对池塘水体环境的反馈和响应。结果表明,在80 d中,浮床水芹植株的平均高度、干重和单株根表面积均随种植时间的推移持续增加,50~80 d时植株... 在原位生态循环养殖池塘中构建生态浮床,研究水芹(Oenanthe javanica)的植株生长、生态特性以及对池塘水体环境的反馈和响应。结果表明,在80 d中,浮床水芹植株的平均高度、干重和单株根表面积均随种植时间的推移持续增加,50~80 d时植株总高度为23.05~38.37 cm;30~50 d内,植株根系无论是主根数、根尖数、主根直径还是一级根直径均明显增加。浮床水芹植株中氮含量随着植株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植株干重呈高度正相关(r=0.952);但磷含量较为稳定,并未随植株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株水芹的平均磷含量为3.45~4.14 mg,平均N/P比为2.51~6.80。与茎、叶相比,其根部N/P比为4.27~4.67,较为稳定。水芹根系具有径向泌氧特性,泌氧率为2.74~3.27μmol·h^(-1)·g^(-1),泌氧率与每克根表面积呈正相关(r=0.795)。根系泌氧导致水中Fe和Mn被氧化并被吸附于根系,形成铁锰氧化膜。水芹可稳定水温和pH值,调节DO含量,降低TN和TP含量,但对TP的去除有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床 水芹 水生态 根系 泌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孟孟 姜涛 +2 位作者 KHUMBANYIWA Davison Daniel 刘洪波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4-1061,共8页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生境履历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 安徽和县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标点法的九龙江口和珠江口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7
8
作者 姜涛 郑朝臣 +4 位作者 黄洪辉 轩中亚 邱晨 刘洪波 杨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6,共7页
为把握珠江口、九龙江口鲚属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与七丝鲚(C. grayii)的耳石形态特征,并了解这2种鱼类在不同河口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文章首次引入地标点法研究了耳石形态的地理差异性。选择耳石轮廓上6个地标点和主凹槽上4个地标... 为把握珠江口、九龙江口鲚属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与七丝鲚(C. grayii)的耳石形态特征,并了解这2种鱼类在不同河口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文章首次引入地标点法研究了耳石形态的地理差异性。选择耳石轮廓上6个地标点和主凹槽上4个地标点并进行地标点法分析。这2个水域的2种鲚属鱼类种间及种内不同群体的判别分析正确率均达100%。其中主凹槽上的地标点相对扭曲贡献率达76.1%,余下23.9%为轮廓上地标点所贡献,说明主凹槽上的地标点位置为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在耳石种群形态区分中起到较大作用。2种鱼耳石形态的种间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要宽;而种内不同河口群体间的差异表现为珠江的七丝鲚主凹槽较九龙江的更窄,而珠江凤鲚则较九龙江凤鲚的更宽。研究还发现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群体均为互相独立的不同地理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七丝鲚 耳石形态 地标点法 群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中是否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 被引量:14
9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3 位作者 刘洪波 邱晨 陈修报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8-843,共6页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从耳石核心到边...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淡水生境的锶钙比值<3的低值区,对应于半咸水生境的3-7高值区和再次为对应于淡水生境<3的低值区。面分布分析结果更直观显示两尾刀鲚个体的耳石从核心到边缘对应于不同盐度生境的锶含量变化图谱,即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对应长江口外半咸水生境的黄绿色区域和再次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这种淡水-半咸水-淡水的生境转换显示出了上述个体的典型溯河洄游生活史"履历"。研究显示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400 km的洞庭湖中仍可能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洞庭湖 溯河洄游 微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太湖湖鲚与短颌鲚种群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40,共8页
为了解太湖的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开展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47条序列共有变异位点2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2个,共得到22... 为了解太湖的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开展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47条序列共有变异位点2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2个,共得到22个单倍型。两物种间Fst值达0.703,分化程度较高,种群间的基因流仅为0.212。湖鲚种群内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2,短颌鲚种群内为0.001,而湖鲚与短颌鲚种间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5,湖鲚与短颌鲚种间遗传距离高于湖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也高于短颌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分成2个大的类群,但有1个湖鲚个体与短颌鲚具有共有单倍型。总体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yt-b序列可用于区分湖鲚与短颌鲚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鲚 短颌鲚 Cyt-b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角无齿蚌对麦粉浜河道重金属污染监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洋 陈修报 +2 位作者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67-274,共8页
为评价江苏太仓市麦粉浜河道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响应国家河长制的政策,作者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且污染本底值较低的监测专用背角无齿蚌)移殖至麦粉浜河道作为"监测组",... 为评价江苏太仓市麦粉浜河道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响应国家河长制的政策,作者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且污染本底值较低的监测专用背角无齿蚌)移殖至麦粉浜河道作为"监测组",并以仍养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组",进行连续3个月的主动监测研究。逐月采集水样、蚌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同步分析13种重金属(包括重金属Al、Cr、Mn、Fe、Ni、Cu、Zn、Mo、Cd、Ba、Tl、Pb和类金属As)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南泉基地和麦粉浜河道水样中重金属含量总体低于《地表水水质标准》(GB 3838-2002);南泉基地和麦粉浜河道蚌样的均值污染指数(AP)分别为0.0633~0.0995和0.1076~0.1669,总体处于正常背景水平(AP<0.2),然而麦粉浜河道蚌样的Pb残留量指数(Ⅰ)达到0.3273~0.3977,处于轻度污染水平(0.2≤Ⅰ<0.6)。提示麦粉浜河道总体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但Pb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粉浜河道 重金属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主动监测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