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茜素络合物在青鱼幼鱼耳石上的标记效果评价
被引量:
4
1
作者
朱亚华
姜涛
+2 位作者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放流标记技术研究是支撑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该研究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茜素络合物(ALC)对约2月龄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进行48 h浸泡,随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20 d。对其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不同...
放流标记技术研究是支撑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该研究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茜素络合物(ALC)对约2月龄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进行48 h浸泡,随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20 d。对其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了茜素络合物在不同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与标记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观察,其3种耳石上均可见明显的标记区,标记率达100%。在对标记鱼恢复续养20 d后发现,耳石上的荧光标记区强度仍很高,表现出了较好的标记效果。此外,相关标记的最佳检测光源为蓝色激发光,绿色激发光次之。微耳石是用于青鱼幼鱼耳石荧光标记观察的最适类型,同时也是用于时滞检测的最适类型,其次是星耳石。此外,将鱼体浸泡入茜素络合物溶液中至其在耳石上形成标记沉积,以及将鱼体移出浸泡溶液至其耳石上标记区域消失,均存在1 d时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鱼
耳石
荧光标记
茜素络合物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爽
李耕
+8 位作者
潘玉洲
张力
申旭东
李忠红
郑文军
杨文波
袁立来
姜涛
杨健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为探讨利用外源锶(Sr)在牙鲆耳石上进行人工标记的可行性以及最适浓度,配制了不同浓度SrCl_2·6H_2O溶液(对照组浓度为0,试验组浓度为8、12、16、20mg/L),再将褐牙鲆幼鱼养于各浓度溶液中,进行20d的浸染试验,之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
为探讨利用外源锶(Sr)在牙鲆耳石上进行人工标记的可行性以及最适浓度,配制了不同浓度SrCl_2·6H_2O溶液(对照组浓度为0,试验组浓度为8、12、16、20mg/L),再将褐牙鲆幼鱼养于各浓度溶液中,进行20d的浸染试验,之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养殖20d,最后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其耳石Sr标记结果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浸染组鱼耳石上能形成十分明显的红色环带,对照组则无变化。整体上Sr在牙鲆耳石上的沉积量与水体中锶的浓度呈正相关,对8~16mg/L组观察,耳石Sr/Ca的峰值会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在16~20mg/L组,Sr/Ca的峰值变化不明显。所有试验组幼鱼经恢复养殖后耳石Sr水平均能降到与对照组的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外源Sr标记对褐牙鲆这种海生鱼类而言可行,且符合放流标记技术要求,对褐牙鲆而言最佳暴露浓度应以16mg/L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褐牙鲆
电子探针
锶标记
最适浓度
侵染试验
沉积
放流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茜素络合物在青鱼幼鱼耳石上的标记效果评价
被引量:
4
1
作者
朱亚华
姜涛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
渔业
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
出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基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JBFM06)
农业部财政专项(CJDC-2017-22)。
文摘
放流标记技术研究是支撑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该研究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茜素络合物(ALC)对约2月龄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进行48 h浸泡,随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20 d。对其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了茜素络合物在不同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与标记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观察,其3种耳石上均可见明显的标记区,标记率达100%。在对标记鱼恢复续养20 d后发现,耳石上的荧光标记区强度仍很高,表现出了较好的标记效果。此外,相关标记的最佳检测光源为蓝色激发光,绿色激发光次之。微耳石是用于青鱼幼鱼耳石荧光标记观察的最适类型,同时也是用于时滞检测的最适类型,其次是星耳石。此外,将鱼体浸泡入茜素络合物溶液中至其在耳石上形成标记沉积,以及将鱼体移出浸泡溶液至其耳石上标记区域消失,均存在1 d时滞。
关键词
青鱼
耳石
荧光标记
茜素络合物
增殖放流
Keywords
Mylopharyngodon piceus
Otolith
Fluorescent marking
Alizarin complexone
Enhancement release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爽
李耕
潘玉洲
张力
申旭东
李忠红
郑文军
杨文波
袁立来
姜涛
杨健
机构
中国
水产
科学研究院
营口增殖
实验
站
中国
水产
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2014A07XK08)
温带区海参优质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应用(编号:21301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2010C004)
文摘
为探讨利用外源锶(Sr)在牙鲆耳石上进行人工标记的可行性以及最适浓度,配制了不同浓度SrCl_2·6H_2O溶液(对照组浓度为0,试验组浓度为8、12、16、20mg/L),再将褐牙鲆幼鱼养于各浓度溶液中,进行20d的浸染试验,之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养殖20d,最后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其耳石Sr标记结果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浸染组鱼耳石上能形成十分明显的红色环带,对照组则无变化。整体上Sr在牙鲆耳石上的沉积量与水体中锶的浓度呈正相关,对8~16mg/L组观察,耳石Sr/Ca的峰值会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在16~20mg/L组,Sr/Ca的峰值变化不明显。所有试验组幼鱼经恢复养殖后耳石Sr水平均能降到与对照组的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外源Sr标记对褐牙鲆这种海生鱼类而言可行,且符合放流标记技术要求,对褐牙鲆而言最佳暴露浓度应以16mg/L为宜。
关键词
耳石
褐牙鲆
电子探针
锶标记
最适浓度
侵染试验
沉积
放流标记技术
分类号
S917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茜素络合物在青鱼幼鱼耳石上的标记效果评价
朱亚华
姜涛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
李爽
李耕
潘玉洲
张力
申旭东
李忠红
郑文军
杨文波
袁立来
姜涛
杨健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