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氯联苯(PCBs)胁迫下鲫鱼肝脏EROD酶活性与血清性激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伟 瞿建宏 +1 位作者 陈家长 胡庚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6,共5页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鱼类,研究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PCBs(多氯联苯)后鱼肝组织中EROD酶活性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2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鲫鱼在PCBs中暴露后,其肝脏组织中EROD酶被诱导,酶活性随PCBs浓度增大...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鱼类,研究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PCBs(多氯联苯)后鱼肝组织中EROD酶活性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2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鲫鱼在PCBs中暴露后,其肝脏组织中EROD酶被诱导,酶活性随PCBs浓度增大而增强,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EROD酶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而上升,10 d后达平衡;鲫鱼血清中睾酮含量随PCBs浓度增大和暴露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雌二醇含量则显著上升,表明PCBs对鱼类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EROD酶活性与血清睾酮含量呈负相关,与血清雌二醇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可用鱼肝EROD酶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协同变化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PCBs的早期污染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PCBs) 鲫鱼 肝脏 EROD酶 血清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背角无齿蚌发育关键阶段形态结构以及寄生有效积温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修报 杨健 +3 位作者 闻海波 刘洪波 赵颖 苏彦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04,共5页
显微观察椭圆背角无齿蚌原肠胚期的受精卵、双壳期的钩介幼虫、成熟的钩介幼虫以及刚脱落稚贝的形态特征,并统计研究了钩介幼虫寄生在黄颡鱼鳃丝上发育到刚脱落稚贝过程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在常... 显微观察椭圆背角无齿蚌原肠胚期的受精卵、双壳期的钩介幼虫、成熟的钩介幼虫以及刚脱落稚贝的形态特征,并统计研究了钩介幼虫寄生在黄颡鱼鳃丝上发育到刚脱落稚贝过程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在常见淡水双壳类中属大型;钩介幼虫寄生发育到稚贝的生物学零度为8.89℃,有效积温为86.39℃·d;寄生前后,稚贝的壳长和铰合线长生长显著(P<0.01),壳高变化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背角无齿蚌 钩介幼虫 寄生 稚贝 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家长 何尧平 +3 位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6,共6页
以TP、TN、PO4^3--P、NO3^--N、NO2^--N、NH4^+-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 以TP、TN、PO4^3--P、NO3^--N、NO2^--N、NH4^+-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H4^+N在各测定时间的去除率在25.58%-50.82%之间变化,平均去除率为38.05%,8月28日去除率最大,12月2日去除率最小;NO2^--N、NO3^--N、PO4^3--P、TN、TP和CODMn去除率分别在16.95%-45.45%、25.23%~48.48%、18.37%-52.43%、19.47%-49.39%、12.24%-50.00%和31.88%~49.63%之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3%、34.75%、36.50%、29.66%、32.49%和41.21%。且均在9月29日去除率达到最大,12月2日降低为最小。蚌、鱼混养对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83.49%。各测定时间的出水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明显低于进水。认为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循环经济模式 混养区 净化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背角无齿蚌体内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残留 被引量:9
4
作者 边学森 刘洪波 +2 位作者 甘居利 李荣 杨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56,共5页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6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6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T,p,p’-DDD,p,p’-DDT均在蚌样本中明显检出。∑DDTs湿重含量5.86~14.13ng·g^-1[平均(9.27±3.04)ng·g^-1],高于∑HCHs湿重含量2.45~6.46ng·g^-1[平均(4.00±1.22)ng·g^-1]。p,p’-DDE、p,p’-DDD与α型、γ型HCH异构体分别为∑DDTs和∑HCHs的优势组分,说明太湖五里湖水域目前DDT的污染源可能很少,但存在较明显的新输入HCH。各蚌样的残留水平没有超过农业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的最大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滴滴涕 六六六 五里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锌联合胁迫下鲫鱼组织中金属硫蛋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彦锋 吴伟 +1 位作者 尤洋 陈家长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7,共5页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重金属镉锌联合胁迫对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5、0.010、0.050、0.100、0.500 mg.L-1镉分别与1.0 mg.L-1锌联合胁迫下,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MT含量...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重金属镉锌联合胁迫对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5、0.010、0.050、0.100、0.500 mg.L-1镉分别与1.0 mg.L-1锌联合胁迫下,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MT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MT含量在第12小时达到峰值,肝脏MT含量达(5.735±0.016)^(10.640±0.023)μg.g-1,肾脏MT含量达(8.346±0.014)^(12.990±0.031)μg.g-1。在试验的0—12 h内肝脏中MT增加速率为0.22~0.69μg.g-1.h-1,在试验的0—6 h内肾脏中MT增加速率为0.83~1.67μg.g-1.h-1。在0—12 h内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MT增加量与镉含量呈正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水体中镉锌联合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诱导时间主要在0—12 h之内。研究表明,鲫鱼肝和肾组织中MT可作为评价外源重金属污染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组织 金属硫蛋白 联合胁迫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