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秋季南海中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摄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志超 林琳 +2 位作者 肖雅元 刘永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48,共9页
为探究南海中部海域初级生产力通过微型浮游动物向高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中部海域的10个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分析鉴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种类组成,同时运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 为探究南海中部海域初级生产力通过微型浮游动物向高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中部海域的10个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分析鉴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种类组成,同时运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微型浮游动物21种,其中主要类群为无壳纤毛虫,丰度为120~1 300个·L^(–1);2)多数站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大于浮游植物生长率,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92~1.1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17~1.58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5.6%~79.4%,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593.2%~187.7%。与其他海区结果相比,南海中部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摄食压力 稀释法 南海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体微藻群落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善龙 曹煜成 +3 位作者 徐煜 胡晓娟 李卓佳 吴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6,共8页
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溶藻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ZBC1对对虾养殖水体微藻群落的影响。根据用菌量,实验分为J0组(不施菌)、J3组(用菌量3.00×10~3CFU·m L^(-1))和J5组(用菌量3.00×105CFU·m L^(-... 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溶藻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ZBC1对对虾养殖水体微藻群落的影响。根据用菌量,实验分为J0组(不施菌)、J3组(用菌量3.00×10~3CFU·m L^(-1))和J5组(用菌量3.00×105CFU·m L^(-1)),每组3个平行,各实验水体优势种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和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的初始优势度为64.14%和16.42%,实验周期15 d。结果显示,经过15 d的实验,J0组绿色颤藻优势度显著高于J3组和J5组(P<0.01),波吉卵囊藻优势度显著低于J3组和J5组(P<0.01)。其中,J0组绿色颤藻优势度升高至81.86%,J3组和J5组则分别降低至16.7%和14.6%;J0组波吉卵囊藻优势度降低至3.13%,J3组和J5组则分别升高至32.42%和47.14%。J0组、J3组和J5组对虾死亡率在第6天时分别为82.2%、46.7%和31.1%,J0组显著高于J3组和J5组(P<0.01),第15天时J0组仍然高于J3组和J5组。可见,CZBC1可有效抑制绿色颤藻(蓝藻)的生长,从而为波吉卵囊藻(绿藻)占据生态优势提供有利空间,为养殖对虾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颤藻 微藻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 VpLITAF基因克隆及其对微生物侵染的应答研究
3
作者 张林宝 孙伟 +5 位作者 宁璇璇 蔡文贵 张喆 陈海刚 马胜伟 贾晓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5-901,共7页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LITAF)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节LPS诱导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结合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LITAF)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节LPS诱导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结合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菲律宾蛤仔LITAF基因cDNA全长(VpLITAF),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VpLITAF的组织分布以及鳗弧菌、藤黄微球菌刺激下的时序表达特征。VpLITAF基因序列包含39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4.39kD,理论等电点7.47。序列分析表明,VpLITAF具有高度保守的LITAF结构域,与其它贝类LITAF具有高度同源性,并在系统进化树中与海洋软体动物LITAF聚为一簇。VpLITAF基因主要表达于蛤仔肝胰腺,肌肉中的表达量则相对较低。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在某些时段可显著诱导VpLITAF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可达对照组表达量的3.5倍,且鳗弧菌对VpLITAF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明显强于藤黄微球菌。以上结果表明,VpLITAF在菲律宾蛤仔的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 微生物侵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作为缓释碳源及载体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平 刘青松 +4 位作者 石广辉 李华 董宏标 段亚飞 张家松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稻壳可作为废水处理的外加碳源,通过适当改性处理可提高其应用性能。为探索稻壳的改性条件,以不同浓度的NaOH、Ca(OH)_2、NaClO为改性试剂对稻壳进行改性处理,并研究了改性后稻壳的表面结构、芽孢杆菌吸附量、静态释碳量、可生化性以及... 稻壳可作为废水处理的外加碳源,通过适当改性处理可提高其应用性能。为探索稻壳的改性条件,以不同浓度的NaOH、Ca(OH)_2、NaClO为改性试剂对稻壳进行改性处理,并研究了改性后稻壳的表面结构、芽孢杆菌吸附量、静态释碳量、可生化性以及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6%NaOH、0.9%Ca(OH)_2和3%NaClO处理对稻壳表面糙化、芽孢杆菌吸附性和静态释碳能力有良好的提升效果。在此三组中, 6%NaOH处理后稻壳可生化效果最佳, CD_(600)增长率为其他处理组的4倍;纤维素含量增加了16.03%,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仅剩4.9%;且结构改性效果最为明显,适用于稻壳改性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化学改性 缓释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家系氨氮耐受性的比较 被引量:21
5
作者 黄建华 李永 +3 位作者 杨其彬 苏天凤 朱彩艳 江世贵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43,共7页
以非洲(F)、泰国(T)、印尼(Y)3个地理群体的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亲本构建家系,通过96 h氨氮急性毒性试验对其中45个家系进行氨氮耐受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96 h高氨氮的胁迫下各家系的死亡率为15.56%~100%,斑节对虾家... 以非洲(F)、泰国(T)、印尼(Y)3个地理群体的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亲本构建家系,通过96 h氨氮急性毒性试验对其中45个家系进行氨氮耐受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96 h高氨氮的胁迫下各家系的死亡率为15.56%~100%,斑节对虾家系间对氨氮的耐受性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死亡率低于30%的高氨氮耐受性家系有7个,死亡率在30%~60%的中等氨氮耐受性家系有29个,死亡率高于60%的低氨氮耐受性家系9个。不同父本和母本来源的家系氨氮耐受性由高到低分别为来源非洲、印尼和泰国。不同交配组合氨氮耐受性由高到低分别为F♀×F♂、Y♀×Y♂、Y♀×T♂、T♀×Y♂和T♀×T♂。对印尼和泰国杂交组合家系的氨氮耐受性进行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氨氮耐受性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1.98%~19.80%),其中Y♀×T♂组合的杂交优势高于T♀×Y♂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家系 氨氮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鱼贝养殖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4 位作者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93,共16页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53个·m^-3 和73.48 mg·m^-3 。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动物 养殖活动 种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养殖系统潜在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晓娟 曹煜成 +4 位作者 文国樑 袁翠霖 杨莺莺 林小涛 李卓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3-1239,共7页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机物的降解率最高,达53.49%,其次为菌株D11,降解率为48.83%。各菌株对饲料原液的有机物均具有明显降解作用,菌株D51、D11和D45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15 d饲料原液的COD分别降低了52.46%、46.03%和46.03%,饲料干重分别减少了58.25%、53.08%和52.08%。各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菌株D45对31种碳源表现出很强的代谢活性,菌株D51和D11次之,菌株D52和D53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D1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和D53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鉴于菌株D11、D45和D51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将其作为降解养殖池塘有机物的备选菌株开展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降解菌株 罗非鱼养殖系统 降解率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混养罗非鱼对底质有机负荷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虞为 李卓佳 +10 位作者 林黑着 陈利雄 朱李春 张燕娃 黄春阳 陈志红 黄忠 黄小林 杨育凯 李涛 朱长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3期8-12,共5页
采用18个36 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实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单养和混养围隔底质有机负荷进行研究。实验分为6组,每组3个围隔。各围隔放养体长为(0.45±0.01)cm的凡纳滨对虾3 000尾,放养体重为(201±... 采用18个36 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实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单养和混养围隔底质有机负荷进行研究。实验分为6组,每组3个围隔。各围隔放养体长为(0.45±0.01)cm的凡纳滨对虾3 000尾,放养体重为(201±25)g的罗非鱼分别为0(Ⅵ组)、4(Ⅰ组)、8(Ⅱ组)、12(Ⅲ组)、18(Ⅳ组)和24尾(Ⅴ组),放养对虾1个月后再放养罗非鱼。实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实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各围隔底质中N、P、S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对虾-罗非鱼混养围隔底质中N、P、S的积累量均小于对虾单养围隔。其中,Ⅲ组的N、P、S增长率最小。各组围隔相对污染指数排列如下:Ⅵ(10.78)>Ⅴ(8.30)>Ⅰ(7.68)>Ⅳ(7.40)>Ⅱ(6.09)>Ⅲ(4.12),其中Ⅲ组的相对污染指数显著小于Ⅵ组(P<0.05)。Ⅲ组为本实验的效果最佳组,即混养最佳配比为凡纳滨对虾8.3×105尾/hm2、罗非鱼3 320尾/hm2,罗非鱼均重为(201±25)g/尾。本研究可为对虾–罗非鱼混养中选定合适的养殖容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罗非鱼 单养 混养 底质有机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孙涛 肖雅元 +3 位作者 王腾 刘永 付亚男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为探讨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海域的石油烃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大亚湾表层水体石油烃质量浓度为0.005~0.268 mg·L^(–1),均值为... 为探讨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海域的石油烃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大亚湾表层水体石油烃质量浓度为0.005~0.268 mg·L^(–1),均值为0.067 mg·L^(–1),水质为国家三类海水,平均污染指数(Pi)为1.34,水体已经受到石油烃的污染。水体中石油烃的分布主要受湾内顺时针方向水平环流的影响,春季石油烃的高值区位于湾内东部海域,夏季位于湾内南部海域,秋季位于湾内西南部海域,冬季则位于湾内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质量分数为7~559 mg·kg^(–1),均值为183.4 mg·kg^(–1),平均Pi为0.367,表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除了A9站位受污染之外,整体未受石油烃污染。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呈点源分布,高值区位于中央列岛区、南澳镇东北海域以及大辣甲东面海域,主要分布于石化排污区、进港航道和油码头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沉积物 石油烃 油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