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沿海2种江蓠对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吸收效应研究
1
作者 李婷 张文文 +3 位作者 李俊伟 陈素文 颉晓勇 张菀铃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5-245,共11页
为探索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var.liui)和菊花江蓠(G.lichevoides)在低盐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吸收利用和净化效果,以半咸水池塘养殖尾水(盐度6.7‰~23.5‰,无机氮1.07~2.39 mg/L,无机磷0.075~0.12 mg/L)为处理对象... 为探索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var.liui)和菊花江蓠(G.lichevoides)在低盐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吸收利用和净化效果,以半咸水池塘养殖尾水(盐度6.7‰~23.5‰,无机氮1.07~2.39 mg/L,无机磷0.075~0.12 mg/L)为处理对象,以网箱养殖区海水(盐度32.1‰,无机氮0.53 mg/L,无机磷0.036 mg/L)为对照,构建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菊花江蓠的静水处理系统,比较和分析2种江蓠在低盐高营养(半咸水养殖尾水T1、T2、T3)和高盐低营养(对照海水T4)条件下的水质净化效果和营养盐吸收特性。处理20 d后,各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磷盐含量基本趋于稳定。在半咸水处理中,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菊花江蓠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8.1%~88.3%和76.9%~88.5%,显著高于对照处理(68.8%和70.0%);无机磷去除率分别为51.6%~82.7%和54.7%~68.5%,显著高于对照处理(25.5%和31.6%);相对生长速率(RGR)分别为1.753%~3.081%和3.909%~4.840%,高于对照处理(1.478%和3.722%)。在3个半咸水处理间,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T2尾水(盐度14.1‰)中无机氮、磷去除率最高(P<0.05),菊花江蓠在T3尾水(盐度6.7‰)中无机氮、磷去除率最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菊花江蓠在不同盐度和氮磷负荷的养殖水体中都具有较好的无机氮、磷去除率;菊花江蓠RGR显著高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且在高盐(32.1‰)和低盐(6.7‰)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去除率也较高,说明菊花江蓠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氮、磷水平和盐度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研究可为江蓠在海水和半咸水净化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养殖尾水 生物净化 无机氮 大型海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武杰 文国樑 +4 位作者 曹煜成 胡晓娟 徐煜 苏浩昌 虞为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第3期46-48,共3页
我国一直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能力和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重大,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最终会被我国水... 我国一直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能力和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重大,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最终会被我国水产养殖领域淘汰,而生物絮团技术具有净化水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特点,这种新型的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吸引了水产养殖领域的注意力。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已经有部分养殖场引进了这种技术。本文将从水产养殖中生物絮团的应用和作用进行论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生态环境 净化水质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3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铜绿微囊藻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的耐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小林 劳智鸿 +5 位作者 杨育凯 李涛 黄忠 虞为 舒琥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为黄斑蓝子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幼鱼适宜水温为23.0~28.0℃,可耐受的水温范围为12.1~32.5℃;适宜盐度为8.0‰~59.0‰,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3.5‰~75.0‰;正常环境下窒息临界点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47±0.52)mg·L^(-1)。临近耐受极限的水温和盐度均对黄斑蓝子鱼幼鱼的窒息临界点、窒息点以及极限低氧耐受有较大影响,其中低盐对窒息点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较广,但超出适宜范围时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出现应激反应;黄斑蓝子鱼幼鱼窒息点高,易缺氧,建议养殖全过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不低于6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耐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养殖主产区渔业微生物菌剂市场现状、问题及建议
5
作者 胡晓娟 李秋芬 +6 位作者 张洪玉 孙承文 杨移斌 陈凯 罗亮 谢国驷 曹煜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第6期32-39,共8页
本研究对中国养殖主产区渔业微生物菌剂市场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检测和评价微生物菌剂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效果的技术体系。通过调研粤、桂、闽、琼、鲁、冀、津、京、豫、鄂、湘、赣、苏、皖、浙、辽、吉、黑等18个主产区的渔业微... 本研究对中国养殖主产区渔业微生物菌剂市场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检测和评价微生物菌剂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效果的技术体系。通过调研粤、桂、闽、琼、鲁、冀、津、京、豫、鄂、湘、赣、苏、皖、浙、辽、吉、黑等18个主产区的渔业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调查了生产厂家21个、经营商户101个、养殖用户205个,检测了芽孢杆菌菌剂130份、光合细菌菌剂109份、乳酸菌菌剂123份。结果表明,渔业微生物菌剂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分析所测试菌剂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与其产品说明上的标注存在差别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中国渔业微生物菌剂行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市场现状 发展建议 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的生长性能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俊伟 区又君 +5 位作者 温久福 胡瑞萍 朱长波 蓝军南 李加儿 周慧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室内循环水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叉长、体长、头长、尾柄高和全长;与池塘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尾柄高、叉长、体长和体高。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和眼径对室内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1.418;全长、尾柄高、体高、躯干长、头长对池塘养殖群体的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8。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环境鱼体的变异系数较大有利于良种选育,而室内循环水养殖规格较均匀利于生产。不同养殖模式下,四指马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为其规模化养殖和选育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室内循环水养殖 池塘养殖 通径分析 形态性状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晓娟 文国樑 +5 位作者 田雅洁 苏浩昌 徐武杰 徐煜 许云娜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6,共8页
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 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P>0.05)。在盐度45、35和25条件下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24%、88.93%和75.08%;pH 7.5和9.0条件下分别为99.53%和99.37%;温度30、25、15和35℃条件下分别为99.53%、97.22%、97.29%和71.26%;通气量为2和1 L·min^−1时分别为99.87%和99.82%。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条件组(P<0.05)。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NO2−-N浓度变化无显著作用(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NB5鉴定为海水硝酸盐还原菌(Nitratireductor aquimarinus)。研究表明,菌株NB5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尤其适合中高盐度(25~45)养殖池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硝酸盐还原菌 氨氮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摄食、耗氧节律和胃肠排空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莘溢 黄小林 +7 位作者 黄忠 曹晓聪 周婷 林黑着 舒琥 虞为 杨育凯 李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3,共7页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时间实验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取样1次)。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属于白天摄食类型,分别在10:00和14:00—16:00间出现2个摄食高峰(P<0.05);耗氧高峰期分别在08:00和16:00出现(P<0.05);饱食后,胃内含物比率下降迅速(P<0.05),7 h下降约50%,第15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19 h后胃内含物为0。在摄食后3 h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第11小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1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研究建议在卵形鲳鲹网箱养殖生产中,宜在光线较强、耗氧和摄食高峰的上午(09:00—10:00)和下午(14:00—16:00)时段进行投喂,投喂频率2~3次·d^-1,投喂间隔7~9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摄食节律 耗氧节律 胃肠排空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藻耦合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邓云龙 曹煜成 +6 位作者 徐煜 文国樑 苏浩昌 胡晓娟 徐武杰 卢洁 余招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为探讨贝、藻偶合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分析了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耦合对富含氮(N)、磷(P)营养盐的生物絮团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共设置5组,小规格组(S)、中规格... 为探讨贝、藻偶合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分析了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耦合对富含氮(N)、磷(P)营养盐的生物絮团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共设置5组,小规格组(S)、中规格组(M)和大规格组(L)添加的牡蛎个体均质量分别为(50.99±7.01)、(100.25±8.87)和(148.81±15.61)g,阴性对照组(NC)只添加螺旋藻,空白对照组(BC)不添加牡蛎和螺旋藻,实验组中螺旋藻密度约为8×10^(5)个·mL^(−1),牡蛎生物量为3 kg·m^(−3)。记录牡蛎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显微镜计数螺旋藻密度,测定水体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活性磷酸盐(PO_(4)^(3-)-P)、总无机氮(TIN)、总氮(TN)、总磷(TP)、总悬浮物(TSS)等的浓度。结果显示,成活率S组>M组>L组,M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NC组的螺旋藻密度最高[(1.30±0.25)×10^(7)个·mL^(−1)];M组能去除30.61%的TSS;NC组的TIN和PO_(4)^(3-)-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9.29%和98.93%;M组的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8.91%和55.10%。研究表明螺旋藻净化无机氮、无机磷效果明显,牡蛎能有效摄食水体中的螺旋藻,将个体均质量(100.25±8.87)g的牡蛎与螺旋藻耦合,对去除养殖尾水中TN、TP和TSS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尾水 水质净化 香港牡蛎 钝顶螺旋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变化特征
10
作者 武思雨 苏浩昌 +5 位作者 曹煜成 徐煜 文国樑 徐武杰 沈斌 胡晓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7-2006,共10页
【目的】分析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变化特征,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和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茂名市主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斑点... 【目的】分析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变化特征,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和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茂名市主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在养殖前期、中期、后期分别采集水样和浮游微藻样品,分析养殖过程中水质指标和浮游微藻群落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随着养殖阶段的推移,池塘水体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氮营养盐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微藻密度为1.65×10~6~9.34×10~6 cell/L,浮游微藻总生物量随着养殖阶段的推移呈升高趋势。在不同养殖阶段,共鉴定出浮游微藻8门53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有28属,蓝藻门(Cyanophyta)有10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有6属,蓝藻门的平裂藻属(Merismopedia)、颤藻属(Oscillatoria)等为数量优势属,硅藻门的小环藻属(Cyclotella)、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蓝藻门的鱼腥藻属(Anabaena)等为生物量优势属。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微藻群落数量多样性指数为1.32~2.83,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为2.85~3.89。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氮、磷营养盐。【结论】凡纳滨对虾、草鱼、斑点叉尾鮰和缢蛏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可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微藻的增殖,维持浮游微藻群落多样性,有利于养殖水体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微藻 池塘环境 群落结构 多营养层次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
11
作者 林长宏 张博 +7 位作者 杨铿 李太初 闫路路 李傲 赵倩 崔雅贤 邱丽华 赵超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7-2016,共10页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改善碱性水环境下草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对照(CON)、20 mmol/L碱度(20 mmol/L)、40 mmol/L碱度(40 mmol/L)、2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20 m...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改善碱性水环境下草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对照(CON)、20 mmol/L碱度(20 mmol/L)、40 mmol/L碱度(40 mmol/L)、2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试验结束后,测定草鱼的生长性能指标。从草鱼背部白肌切取肌肉组织,测定肌肉质构特性。采集草鱼背部肌肉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肌肉组织结构观察。取各组草鱼背部肌肉组织,计算离心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贮存损失率。利用MS-222麻醉草鱼,使用1 mL无菌注射器从草鱼尾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浓度。【结果】生长性能指标测定结果显示,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下同),而饲料系数高于CON组,尤其是40 mmol/L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CON组;2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终末体质量较20 mmol/L组有所升高,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终末体质量与40 mmol/L组无显著差异(P>0.05);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内脏体指数显著高于40 mmol/L组,且基本恢复至CON组水平。肌肉质构特性测定结果显示,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硬度、黏附性和咀嚼性均高于40 mmol/L组。肌肉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与20 mmol/L组相比,2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组织结构略有改善但仍有损伤,肌纤维排列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与40 mmol/L组相比,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组织结构更为紧密,肌肉组织明显改善,但仍有损伤。肌肉持水力测定结果显示,40 mmol/L组草鱼肌肉蒸煮损失率最低,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贮存损失率显著低于20 mmol/L和40 mmol/L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尿素浓度显著降低;20 mmol/L、40 mmol/L、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均低于CON组,尿酸浓度均显著低于CON组;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血糖浓度升高,添加丁酸梭菌后,血糖浓度进一步升高;40 mmol/L组草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浓度均高于20 mmol/L组,添加丁酸梭菌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浓度有所降低;40 mmol/L组草鱼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高于20 mmol/L组,添加丁酸梭菌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有所降低;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浓度有所升高,添加丁酸梭菌处理后浓度有所降低。【结论】高碱环境能通过扰乱营养代谢、降低肠道健康水平和损伤肌肉组织等途径,削弱草鱼生长性能和生理功能。丁酸梭菌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营养代谢、改善肠道健康和增强抗应激能力,缓解碱胁迫对草鱼的负面影响,但在高碱环境下,丁酸梭菌的调节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碱胁迫 草鱼 丁酸梭菌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藻段凋落分解对环境的影响及细菌群落演替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晓娟 赵秀 +1 位作者 杨宇峰 曹煜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42,共13页
为解析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阴干藻段凋落分解对环境的影响及细菌群落演替规律,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凋落实验,分析了龙须菜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及藻体、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发现,龙须菜阴... 为解析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阴干藻段凋落分解对环境的影响及细菌群落演替规律,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凋落实验,分析了龙须菜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及藻体、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发现,龙须菜阴干藻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凋落分解,50d时,藻体分解率达到83.5%。凋落过程中,水体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的含量分别较初始时升高了241.2%、229.8%和101.3%。水体溶解氧含量从初始的1.87mg/L降至第50天的0.32mg/L,降幅达82.9%。凋落过程中,龙须菜藻体附着细菌数量维持在107copy/g。凋落物藻体附着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在凋落分解过程中持续升高。优势菌群落结构变化受水体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影响显著,其中浮霉菌门、螺旋体门、厚壁菌门、δ-变形菌相对丰度不断上升,拟杆菌门、α-变形菌、γ-变形菌相对丰度不断下降。凋落过程中,凋落物藻体附着细菌中与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持续下降。结果表明,龙须菜藻体凋落会导致水体营养盐浓度升高,浮霉菌门、螺旋体门、厚壁菌门、δ-变形菌等细菌对龙须菜的凋落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凋落 环境因子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免疫消化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创文 蒋魁 +5 位作者 虞为 林黑着 王鹏飞 赵超 刘曦瑶 杨铿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377,共12页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丁酸梭菌在花鲈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设饲料中丁酸梭菌添加...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丁酸梭菌在花鲈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设饲料中丁酸梭菌添加量为0(D0,对照)、0.25%(D1)、0.50%(D2)、1.00%(D3)、2.00%(D4)和4.00%(D5)6组,投喂花鲈幼鱼56 d,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及肠道形态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下同),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的终末平均体质量,D3、D4和D5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D0组。与D0组相比,D4组肠道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D4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0组,D3组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D0组;与D0组相比,D3和D5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D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D2、D3和D5组花鲈幼鱼肠道肌层厚及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D0组。D3组花鲈幼鱼肠道菌群OTU数量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D0组,各试验组花鲈幼鱼肠道菌群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D0组;在门分类水平上,丁酸梭菌降低了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放线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在属分类水平上,丁酸梭菌降低了劳尔氏菌属、肠弧菌属和弧菌属有害菌相对丰度,提高了节杆菌属和KD4-96_unclassified有益菌相对丰度。【结论】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提高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及其相对丰度,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以2.00%添加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花鲈 生长性能 免疫 消化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钢 胡晓娟 +4 位作者 苏浩昌 徐武杰 徐煜 文国樑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 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溶珊瑚弧菌(V.coral-liilyticus)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牛津杯法和液体培养法结合PCR荧光定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评价了嗜酸乳杆菌对上述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哈维氏弧菌的菌量显著高于在好氧环境培养后的菌量(P<0.05)。不同培养基配比对4种细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嗜酸乳杆菌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处理组的弧菌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高菌量组的有益菌属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对上述3种弧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能够优化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弧菌 拮抗 凡纳滨对虾 肠道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点雪印小丑鱼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谭泽宇 李涛 +2 位作者 姜敬哲 黄小林 杨育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2,共10页
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 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等;在水温为(27±0.5)℃时,受精卵约需197 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415±0.412)mm,身体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剩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9日龄全长(6.813±0.835)mm,鳍膜消失,各鳍基本形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21日龄全长(10.581±2.659)mm,身体被鳞,体色、纹路开始分化。35日龄全长(15.512±4.927)mm,形成4种不同体色、纹路的幼鱼。作为人工选育的品系,喷点雪印小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幼鱼期体色、纹路等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点雪印小丑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仔、稚鱼 纹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对花鲈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虞为 杨育凯 +7 位作者 林黑着 黄小林 黄忠 李涛 周传朋 马振华 荀鹏伟 杨长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6,共9页
采用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0(N0)、0.4%(N1)、0.8%(N2)、1.2%(N3)和1.6%(N4)的5组试验饲料,投喂均质量(7.2±0.07)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56 d,研究其对花鲈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牛磺酸可... 采用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0(N0)、0.4%(N1)、0.8%(N2)、1.2%(N3)和1.6%(N4)的5组试验饲料,投喂均质量(7.2±0.07)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56 d,研究其对花鲈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牛磺酸可提高花鲈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摄食率,其中N2、N3和N4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全鱼的粗蛋白含量并降低粗脂肪含量(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花鲈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牛磺酸添加组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2、N3和N4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添加组的溶菌酶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4(C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花鲈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浓度(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增重率为目标,花鲈对牛磺酸的最适需求量为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牛磺酸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抗氧化能力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育凯 黄小林 +6 位作者 舒琥 林黑着 王岚 荀鹏伟 虞为 黄忠 李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为给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和野生黄斑篮子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探讨了生境对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给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和野生黄斑篮子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探讨了生境对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野生鱼,2种养殖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而水分、灰分较低,其中工厂化养殖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实验鱼均测得17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中以赖氨酸最高;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以高位池养殖鱼最高而野生鱼最低。2种养殖鱼测得26种脂肪酸而野生鱼仅测得24种;比较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组成,养殖鱼以n-6系列的C18:2n6c (亚油酸)为主,而野生鱼以n-3系列的C22:6n3 (DHA)、C20:5n3 (EPA)为主,n-3/n-6比值、EPA+DHA含量野生鱼均显著大于2种养殖鱼(P<0.05)。研究表明,养殖黄斑篮子鱼肌肉氨基酸营养和风味优于野生鱼,但相对缺乏DHA、EPA等n-3 PU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生境 一般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拌料投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铿 蒋魁 +6 位作者 洪敏娜 胡晓娟 陈海谊 徐创文 冷加华 曹煜成 文国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76-3583,共8页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d后停3 d菌剂拌料投喂,以此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添加丁酸梭菌。分别于0和60 d取样测定对虾体重和体长,并取对虾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加菌组对虾的终体质量和终体长分别达9.54±0.38 g和9.12±0.12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0.36 g和8.25±0.10 cm(P<0.05,下同)。加菌组对虾的食物肠道饱满,肠道上色素呈稳定规则的星状结构,而对照组出现空肠现象,肠道上色素呈淡红色,且分散无固定的形态。加菌组对虾的肠道上皮细胞高度可达40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0μm)。在对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方面,60 d时,加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44%和1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和3.05%,而加菌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03%和15.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38.23%。在属水平上,60 d时,加菌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2.49%和2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和0.03%,而弧菌属(Vibrio)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6%和9.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9%和55.81%。【结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对虾生长性能,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高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丁酸梭菌 肠道上皮细胞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对WSSV潜伏感染对虾的致死效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煜成 徐煜 +5 位作者 黄小帅 胡晓娟 李卓佳 李凡 陈勇贵 文国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48-1653,共6页
【目的】明确池塘优势蓝藻对潜伏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致死效应,为完善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阳性对照组(PC)、阴性对照组(NC)、铜... 【目的】明确池塘优势蓝藻对潜伏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致死效应,为完善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阳性对照组(PC)、阴性对照组(NC)、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活藻组(MAL)和铜绿微囊藻死藻组(MAD),加藻组的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均为106cells/mL,每组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144 h。除NC组对虾不携带WSSV外,其他组的对虾均经WSSV人工注射感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检测对虾样品中的WSSV携带状况,并通过显微计数法统计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结果】NC组对虾在试验结束时(144 h)的累计死亡率为11.1%;PC、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明显升高趋势,至试验结束时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4.4%、82.2%和88.9%,表现为加铜绿微囊藻(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远高于2个对照组(PC和NC)。MAL、MAD和PC组对虾肌肉样品均携带104copies/g以上的WSSV,其中又以MAD组的WSSV携带量最高。在铜绿微囊藻试验组中,对虾死亡率与铜绿微囊藻呈显著相关(P<0.05),与WSSV的相关性则未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铜绿微囊藻能有效加速WSSV感染对虾的死亡速率,增加对虾累计死亡率,即使是死亡的微囊藻细胞也能促进对虾体内WSSV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铜绿微囊藻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累计死亡率 致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月龄豹纹鳃棘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虞为 林黑着 +8 位作者 马振华 吴洽儿 陈雪晴 杨育凯 黄小林 黄忠 赵旺 李涛 周传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151,共6页
摸清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对其选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同一批次159尾4月龄豹纹鳃棘鲈为试验对象,测量并探寻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吻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为显著水平(... 摸清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对其选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同一批次159尾4月龄豹纹鳃棘鲈为试验对象,测量并探寻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吻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为显著水平(P<0.05),其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发现,体长、体高、体宽、头高和吻长是影响4月龄豹纹鳃棘鲈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中体高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影响体质量,而体长、体宽和头高则主要通过体高间接影响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头高和吻长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大于0.85,说明4月龄豹纹鳃棘鲈体质量主要受这5个性状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剔除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形态性状,所得方程保留的形态指标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