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1
作者 石娟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宋晓宇 赵金发 王腾 孔啸兰 黄应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康志鹏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7,共11页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珊瑚礁鱼类 鱼体形态学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裂解性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B_VpS_BA27的特性及基因组研究
3
作者 张悦 赖晓芳 +6 位作者 刘畅 刘广锋 江丽玲 张洪赛 李梦瑶 王杏 姜敬哲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养殖厂的病螺池水样中分离出1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B_VpS_BA27),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vB_VpS_BA27在较宽的pH范围(3~11)内保持活性,且在低温环境(4~37℃)下生存能力较强。vB_VpS_BA27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爆发量可达285.67 PFU·细胞^(−1)。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vB_VpS_BA27为裂解性噬菌体,基因组中未检测出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有尾噬菌体纲(Caudoviricetes)中,vB_VpS_BA27与Delepquintavirus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与若干相关噬菌体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研究表明,vB_VpS_BA27噬菌体在方斑东风螺弧菌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分析 方斑东风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武杰 文国樑 +4 位作者 曹煜成 胡晓娟 徐煜 苏浩昌 虞为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第3期46-48,共3页
我国一直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能力和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重大,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最终会被我国水... 我国一直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能力和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重大,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最终会被我国水产养殖领域淘汰,而生物絮团技术具有净化水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特点,这种新型的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吸引了水产养殖领域的注意力。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已经有部分养殖场引进了这种技术。本文将从水产养殖中生物絮团的应用和作用进行论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生态环境 净化水质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5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铜绿微囊藻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的耐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小林 劳智鸿 +5 位作者 杨育凯 李涛 黄忠 虞为 舒琥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为黄斑蓝子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幼鱼适宜水温为23.0~28.0℃,可耐受的水温范围为12.1~32.5℃;适宜盐度为8.0‰~59.0‰,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3.5‰~75.0‰;正常环境下窒息临界点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47±0.52)mg·L^(-1)。临近耐受极限的水温和盐度均对黄斑蓝子鱼幼鱼的窒息临界点、窒息点以及极限低氧耐受有较大影响,其中低盐对窒息点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较广,但超出适宜范围时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出现应激反应;黄斑蓝子鱼幼鱼窒息点高,易缺氧,建议养殖全过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不低于6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耐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丁酸甘油酯提高凡纳滨对虾鳃组织抗周期性高温胁迫能力的研究
7
作者 朱轩仪 郑晓婷 +3 位作者 邢逸夫 黄建华 董宏标 张家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在水产养殖中,周期性高温(Periodic high temperature,PHT)对虾类的生物学功能会产生显著影响。鳃作为虾类的呼吸和代谢器官,在维持体内渗透平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功能易受高温等环境变化的干扰。为了探究有效的对虾PHT应对策略,研... 在水产养殖中,周期性高温(Periodic high temperature,PHT)对虾类的生物学功能会产生显著影响。鳃作为虾类的呼吸和代谢器官,在维持体内渗透平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功能易受高温等环境变化的干扰。为了探究有效的对虾PHT应对策略,研究了三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TB)对PHT[(34±1)℃,7 d]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T胁迫导致了显著的鳃组织损伤,诱导了氧化应激反应,进而造成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以及渗透调节功能障碍。不同饲喂策略下(胁迫前饲喂三丁酸甘油酯7 d;每天饲喂三丁酸甘油酯;胁迫后饲喂三丁酸甘油酯7 d),鳃组织损伤程度均显著减轻,同时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此外,三丁酸甘油酯还正向调节了PHT诱导的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以及渗透调节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尤其是每天饲喂三丁酸甘油酯能够有效保持鳃组织形态完整和生理功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三丁酸甘油酯 周期性高温 组织学变化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灰色模型的南海鸢乌贼资源丰度预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周茜涵 吴洽儿 +2 位作者 周艳波 谢恩阁 马胜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文章选择构建灰色预测模型GM(1,N),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9年春夏季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进行拟合预测,使用Simpson公式和Fourier级数改造原模型背景值并对拟合值残差做修正。结果显示,在鸢乌贼CPUE预测上,普通GM(1,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78%,优化灰色GM(1,N)模型为2.54%;在2019年鸢乌贼CPUE预测上,优化灰色GM(1,N)模型将相对误差从普通GM(1,N)模型的4.79%降至1.87%。结果表明,优化的灰色模型较普通多因素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为准确预测鸢乌贼资源相对丰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丰度 灰色模型 残差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胁迫对花鲈幼鱼摄食行为的分子调控研究
9
作者 张瑞琼 邱丽华 +5 位作者 李太初 张博 赵超 闫路路 张博 王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36-3443,共8页
【目的】探究饥饿胁迫对花鲈幼鱼摄食行为的分子调控,为应对花鲈饥饿胁迫和解析饥饿胁迫对花鲈摄食行为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花鲈幼鱼为研究对象,饥饿处理后检测饥饿胁迫对花鲈幼鱼体质量和摄食率的影响及饥饿胁迫对摄食相关... 【目的】探究饥饿胁迫对花鲈幼鱼摄食行为的分子调控,为应对花鲈饥饿胁迫和解析饥饿胁迫对花鲈摄食行为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花鲈幼鱼为研究对象,饥饿处理后检测饥饿胁迫对花鲈幼鱼体质量和摄食率的影响及饥饿胁迫对摄食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饥饿再投喂处理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饥饿再投喂对花鲈幼鱼摄食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短期饥饿和中长期饥饿处理后花鲈幼鱼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食欲生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厌食生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短期饥饿再投喂花鲈幼鱼摄食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食欲生成相关基因npy、agrp、mch和galanin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投喂3 d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厌食生成相关基因m-tor、pomc和α-msh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长期饥饿再投喂花鲈幼鱼食摄食率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食欲生成相关基因npy、agrp、mch、galanin和厌食生成相关基因leptin、m-tor、pomc和α-msh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升高。【结论】短期饥饿胁迫和中长期饥饿胁迫花鲈幼鱼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下降,短期饥饿再投喂花鲈幼鱼摄食率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食欲生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厌食生成相关基因(m-tor、pomc和α-msh)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中长期饥饿再投喂花鲈幼鱼摄食率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食欲生成相关基因和厌食生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饥饿胁迫 食欲生成因子 厌食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10
作者 石娟 刘永 +4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赵金发 宋晓宇 谢宏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δ13C为(-18.74±1.41)‰,δ15N为(12.35±0.57)‰,营养级为(3.25±0.17)‰。δ13C在体长小于100.00 mm时随体长增加逐渐上升,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下降;δ15N在体长<110.00 mm时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110.00~120.00 mm时出现骤降拐点,δ15N最小,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体长<100.00 mm和>120.00 mm两阶段的营养多样性较高,营养生态位宽幅较大;在体长100.00~120.00 mm阶段,种群冗余度与均匀度较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分布均匀,拥有相似营养特征的个体占比高。贝叶斯混合模型溯源表明,浮游动物对棘头梅童鱼的食物贡献比例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稳定同位素 生态位 营养级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的生长性能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俊伟 区又君 +5 位作者 温久福 胡瑞萍 朱长波 蓝军南 李加儿 周慧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室内循环水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叉长、体长、头长、尾柄高和全长;与池塘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尾柄高、叉长、体长和体高。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和眼径对室内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1.418;全长、尾柄高、体高、躯干长、头长对池塘养殖群体的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8。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环境鱼体的变异系数较大有利于良种选育,而室内循环水养殖规格较均匀利于生产。不同养殖模式下,四指马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为其规模化养殖和选育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室内循环水养殖 池塘养殖 通径分析 形态性状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干金枪鱼骨骼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蕊 于刚 +3 位作者 胡静 周胜杰 方伟 马振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共8页
为揭示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骨骼形态特征,文章采用X-ray透视成像系统及骨骼标本制作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青干金枪鱼骨骼包括附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两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支鳍骨,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尾骨。青干... 为揭示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骨骼形态特征,文章采用X-ray透视成像系统及骨骼标本制作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青干金枪鱼骨骼包括附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两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支鳍骨,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尾骨。青干金枪鱼头部骨骼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脑颅主要包括嗅区、额眼区、蝶骨区和枕骨区,咽颅即包围在消化管前端的骨骼,包括颌弓、舌弓、鳃弓和鳃盖骨系。青干金枪鱼脊柱则由39枚脊椎骨前后衔接构成,其中第35至第38节椎体的髓棘和脉棘向后延伸变形成尾上骨和尾下骨,第39节椎体演变成尾杆骨。开展青干金枪鱼骨骼系统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金枪鱼属鱼类的生物学基础,也为其分类及演化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干金枪鱼 X-ray透视系统 骨骼系统 骨骼标本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晓娟 文国樑 +5 位作者 田雅洁 苏浩昌 徐武杰 徐煜 许云娜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6,共8页
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 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P>0.05)。在盐度45、35和25条件下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24%、88.93%和75.08%;pH 7.5和9.0条件下分别为99.53%和99.37%;温度30、25、15和35℃条件下分别为99.53%、97.22%、97.29%和71.26%;通气量为2和1 L·min^−1时分别为99.87%和99.82%。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条件组(P<0.05)。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NO2−-N浓度变化无显著作用(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NB5鉴定为海水硝酸盐还原菌(Nitratireductor aquimarinus)。研究表明,菌株NB5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尤其适合中高盐度(25~45)养殖池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硝酸盐还原菌 氨氮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菖蒲挥发油和水溶性氮酮对鱼用麻醉剂的促皮渗透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文豪 董宏标 +5 位作者 孙彩云 段亚飞 李华 刘青松 张家松 曾祥兵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68,共7页
文章研究了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挥发油和水溶性氮酮2种常见透皮促进剂(PE)的4种不同质量分数(1%、4%、7%、10%和1%、3%、5%、10%)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药浴吸收MS-222和丁香酚的促透效果。结果显示:1) 2种PE可... 文章研究了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挥发油和水溶性氮酮2种常见透皮促进剂(PE)的4种不同质量分数(1%、4%、7%、10%和1%、3%、5%、10%)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药浴吸收MS-222和丁香酚的促透效果。结果显示:1) 2种PE可显著减少入麻和复苏时间,并降低丁香酚或MS-222的使用剂量以达到相似的麻醉效果;2) 2种PE的促透效果随质量分数增加先增强后减弱;3)石菖蒲挥发油与水溶性氮酮对丁香酚或MS-222的最佳促透质量分数分别为7%和3%。分析鳃组织抗氧化指标发现:1)丁香酚和MS-222浸泡对中国花鲈鳃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应激,表现为鳃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浓度显著(P<0.05)升高;2)协同使用PE,可减少麻醉剂用量,进而降低鳃组织氧化应激,表现为麻醉协同组鳃中SOD、CAT活性和MDA、GSH浓度显著(P<0.05)低于麻醉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花鲈 麻醉剂 透皮促进剂 石菖蒲挥发油 水溶性氮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乌贼为蛋白源的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旺 陈旭 +4 位作者 陈明强 黄星美 邓正华 温为庚 王江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115-122,共8页
【目的】鸢乌贼是丰富且极具开发潜力的软体动物资源,探究鸢乌贼作为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蛋白源的可行性。【方法】设计7种鸢乌贼质量分数(33.1%、43.1%、53.1%、63.1%、73.1%、83.1%、100%)的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以杂鱼为对照,... 【目的】鸢乌贼是丰富且极具开发潜力的软体动物资源,探究鸢乌贼作为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蛋白源的可行性。【方法】设计7种鸢乌贼质量分数(33.1%、43.1%、53.1%、63.1%、73.1%、83.1%、100%)的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以杂鱼为对照,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37(±0.03)g的方斑东风螺,养殖试验期90d,以日均增重、日增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指标,对养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以63.1%鸢乌贼处理的方斑东风螺日均增重0.034g、日增长率9.31%,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0.029 g和7.96%;该处理的饲料系数为1.33,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2.27;该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为3168.6 g/m^(2),高于对照处理(2856.8 g/m^(2)),但差异不显著;其他试验处理的日均增重和日增长率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添加鸢乌贼处理的方斑东风螺成活率均低于对照处理,其中添加63.1%以上鸢乌贼的处理与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无需清除残饵残渣,可减少养殖工作量;且可降低对杂鱼的依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从日均增重、日增长率及饲料系数来看,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鸢乌贼具有可行性,添加的质量分数参考值为63.1%。以鸢乌贼作为主要蛋白源,将成为方斑东风螺饲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方斑东风螺 配合饲料 生长 饲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养殖主产区渔业微生物菌剂市场现状、问题及建议
16
作者 胡晓娟 李秋芬 +6 位作者 张洪玉 孙承文 杨移斌 陈凯 罗亮 谢国驷 曹煜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第6期32-39,共8页
本研究对中国养殖主产区渔业微生物菌剂市场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检测和评价微生物菌剂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效果的技术体系。通过调研粤、桂、闽、琼、鲁、冀、津、京、豫、鄂、湘、赣、苏、皖、浙、辽、吉、黑等18个主产区的渔业微... 本研究对中国养殖主产区渔业微生物菌剂市场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检测和评价微生物菌剂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效果的技术体系。通过调研粤、桂、闽、琼、鲁、冀、津、京、豫、鄂、湘、赣、苏、皖、浙、辽、吉、黑等18个主产区的渔业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调查了生产厂家21个、经营商户101个、养殖用户205个,检测了芽孢杆菌菌剂130份、光合细菌菌剂109份、乳酸菌菌剂123份。结果表明,渔业微生物菌剂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分析所测试菌剂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与其产品说明上的标注存在差别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中国渔业微生物菌剂行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市场现状 发展建议 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小林 杨育凯 +4 位作者 李涛 虞为 黄忠 林黑着 舒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07,共9页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5个时期,未发现Ⅰ期性腺。1月全部为Ⅱ期;2月卵巢仍为Ⅱ期,部分精巢达Ⅲ期;3月卵巢约一半发育至Ⅲ期,个别Ⅳ期,精巢主要为Ⅳ期,部分Ⅴ期,能挤出精液;4月GSI最大,精巢基本都为Ⅴ期,卵巢少部分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停留在Ⅲ、Ⅳ期,少量为Ⅱ期;5月繁殖个体性腺短暂进入Ⅵ期后迅速退化,未成熟个体性腺停止发育并退化;6月性腺退化至Ⅱ期;7月保持Ⅱ期,GSI进一步降低。池养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雌性GSI为1.74‰~133.44‰,雄性GSI为1.06‰~138.51‰,均在3—5月出现一次高峰,HSI与GSI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提前1个月左右达到峰值。黄斑篮子鱼卵巢发育是完全同步型,为一次产卵鱼类,繁殖期为3月底至5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池塘养殖 初次性成熟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藻耦合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云龙 曹煜成 +6 位作者 徐煜 文国樑 苏浩昌 胡晓娟 徐武杰 卢洁 余招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为探讨贝、藻偶合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分析了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耦合对富含氮(N)、磷(P)营养盐的生物絮团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共设置5组,小规格组(S)、中规格... 为探讨贝、藻偶合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分析了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耦合对富含氮(N)、磷(P)营养盐的生物絮团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共设置5组,小规格组(S)、中规格组(M)和大规格组(L)添加的牡蛎个体均质量分别为(50.99±7.01)、(100.25±8.87)和(148.81±15.61)g,阴性对照组(NC)只添加螺旋藻,空白对照组(BC)不添加牡蛎和螺旋藻,实验组中螺旋藻密度约为8×10^(5)个·mL^(−1),牡蛎生物量为3 kg·m^(−3)。记录牡蛎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显微镜计数螺旋藻密度,测定水体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活性磷酸盐(PO_(4)^(3-)-P)、总无机氮(TIN)、总氮(TN)、总磷(TP)、总悬浮物(TSS)等的浓度。结果显示,成活率S组>M组>L组,M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NC组的螺旋藻密度最高[(1.30±0.25)×10^(7)个·mL^(−1)];M组能去除30.61%的TSS;NC组的TIN和PO_(4)^(3-)-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9.29%和98.93%;M组的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8.91%和55.10%。研究表明螺旋藻净化无机氮、无机磷效果明显,牡蛎能有效摄食水体中的螺旋藻,将个体均质量(100.25±8.87)g的牡蛎与螺旋藻耦合,对去除养殖尾水中TN、TP和TSS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尾水 水质净化 香港牡蛎 钝顶螺旋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肠-脑调节的潜在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再腾 赵小余 +5 位作者 张义宁 李亚梦 邱静 穆希岩 姜敬哲 钱永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74,共16页
双酚A及其典型替代物(双酚F、双酚S和双酚AF等)是重要的环氧树脂与聚碳酸酯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当中,同时也引起了环境健康危害。代谢异常和神经行为影响是双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2类重要健康效应,但2种效应之间的关联和机制... 双酚A及其典型替代物(双酚F、双酚S和双酚AF等)是重要的环氧树脂与聚碳酸酯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当中,同时也引起了环境健康危害。代谢异常和神经行为影响是双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2类重要健康效应,但2种效应之间的关联和机制尚未明确。为此,本文探讨了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总结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主要肠-脑调节途径,这些途径通过独立和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肠-脑轴正常功能。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双酚类污染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效应和肠道功能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此外,根据双酚类污染物对肠道菌群、神经递质和激素等已知肠-脑调节因子的影响,提出该类污染物干扰肠-脑调控的潜在能力。本文将为双酚类等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机制,以及相关效应的靶向防治手段等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类污染物 肠-脑轴 调节机制 肠道代谢干扰效应 神经行为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稻田湿地对半咸水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新新 李婷 +5 位作者 李少文 朱长波 张博 苏家齐 阮国良 张晓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8,共10页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大幅下降,单倍密度海水稻稻田净化效果最好,对应去除率分别为81.6%、68.2%、63.7%、91.0%和29.7%,均显著高于无水稻对照处理(P<0.05),其中-N及可溶性无机氮去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处理(P<0.05);冬季试验中,塘田联作塘海水稻收割,池塘进入冬棚养殖,水体中NH_(4)^(+)-N、NO_(3)^(-)-N、可溶性无机氮和总悬浮颗粒物(TPM)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单养对照池塘降低了51.5%、40%、36.7%和11.2%(P<0.05);NO_(3)^(-)-N、TP、COD、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的平均质量浓度与对照池塘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稻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具有相似作用,均具备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对虾生长所需的良好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田联作 养殖尾水 海水稻 无机氮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