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澎溪河鱼类时空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任玉芹 陈大庆 +4 位作者 刘绍平 段辛斌 李世健 王生 王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4-1744,共11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鱼类时空分布变化,2009—2010年的秋季、冬季和春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澎溪河的鱼类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7.07尾/1000 m3,19... 为了解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鱼类时空分布变化,2009—2010年的秋季、冬季和春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澎溪河的鱼类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7.07尾/1000 m3,19.66尾/1000m3,17.25尾/1000m3且不同季节上层、中层鱼类密度水平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3);各季节鱼类密度垂直分布也有一定差异,冬季上层鱼类密度和下层鱼类密度差异较为显著(P=0.05);另外鱼类密度昼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鱼类的昼夜垂直节律(Diel Vertical Migration,DVM)引起;3个季节的鱼类目标强度(TS值)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其中秋季鱼类TS最高((-57.0±5.6)dB),春季TS值最低((-58.6±4.9)dB),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是4—6月是长江上游鱼类繁殖季节,仔稚鱼居多。鱼类空间分布及其位点的水深关系分析显示,鱼类密度水平分布秋季、冬季与水深不相关(︱r︱<0.2),春季与水深中度负相关(r=-0.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澎溪河 三峡水库 时空分布 水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牙鲆幼鱼摄食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慧 朱建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4-67,共4页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体长3~6cm,体重0.23~2.759牙鲆幼鱼的摄食情况,摄食率最高时环境条件为最适。
关键词 牙鲆 摄食率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砗磲研究现状及在我国南海开展养殖的前景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勤 王玉芬 姜秀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3,共7页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中开展了砗磲增养殖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生态和经济学等基础研究。砗磲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中开展了砗磲增养殖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生态和经济学等基础研究。砗磲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这一特性使得砗磲生长速度极快。砗磲的单位面积保有量可达400t·hm-2,使得它们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养殖意义。不仅如此,砗磲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珊瑚礁修复价值以及碳汇渔业价值对于海洋开发和保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南海拥有环境优越的广阔热带海域,可开展砗磲养殖的面积达3000km2以上。结合以上认识,作者认为砗磲养殖具有形成热带海洋贝类养殖重大产业的潜力,可以为我国南海珊瑚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增养殖 南海 珊瑚礁保护 碳汇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6个花鲈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侯吉伦 赵雅贤 +5 位作者 任建功 王桂兴 陈睿毅 骆明飞 王玉芬 刘海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9-467,共9页
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东港、绥中、秦皇岛、青岛、舟山以及珠海等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地理群体的8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花鲈群体可被分为两支:来自黄... 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东港、绥中、秦皇岛、青岛、舟山以及珠海等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地理群体的8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花鲈群体可被分为两支:来自黄海、渤海海域的东港、秦皇岛、绥中和青岛群体为一支(北方群体);东海海域的舟山群体和南海海域的珠海群体为另一支(南方群体)。南北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和舟山群体相比,珠海群体和北方群体的亲缘关系更近。主成分分析获得的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726%、27.744%和14.075%,累计贡献率为73.545%。利用8个变量构建的6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在63.6%~84.4%之间,综合判别准确率72.7%。本研究结果为花鲈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评价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多元分析 形态差异 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核发育与正常二倍体条斑星鲽胚胎发育比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忠红 刘海金 +2 位作者 张世奎 姜秀凤 王玉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52-756,共5页
在用牙鲆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同时,对条斑星鲽单倍体、雌核发育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与普通胚胎发育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单倍体胚胎,卵裂开始至64细胞期,发育速度较普通胚胎发育发育速度明显缓慢,至多细胞期发育速... 在用牙鲆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同时,对条斑星鲽单倍体、雌核发育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与普通胚胎发育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单倍体胚胎,卵裂开始至64细胞期,发育速度较普通胚胎发育发育速度明显缓慢,至多细胞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14 h;到达高囊胚期比普通二倍体慢1.5 h,到达低囊胚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31 h;到达原肠末期、神经胚期、晶体形成期历时相同,其他发育时期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孵化仔鱼具有明显的单倍体综合症。(2)雌核发育与普通胚胎的发育的特征相比无明显区别,在卵裂期发育速度明显迟缓,但在囊胚期以后,所用时间基本相同;孵化时间比普通胚胎长约1 h。(3)与普通胚胎相比,雌核发育胚胎、单倍体胚胎孵化率较低,仔鱼畸形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 胚胎 雌核发育 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的黄河河南-山东段鲤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6
作者 薛向平 孙朝徽 +4 位作者 刘霞 惠筠 李学军 李秀启 司飞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为了解黄河河南-山东段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黄河河南-山东段的6个野生和2个养殖群体,共计204尾黄河鲤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4条长... 为了解黄河河南-山东段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黄河河南-山东段的6个野生和2个养殖群体,共计204尾黄河鲤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4条长度为628 bp的COI基因序列中,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74%、27.41%、28.01%和17.84%,A+T的含量(54.15%)高于C+G的含量(45.85%),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8个黄河鲤群体共检测到18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7个单倍型,Hap2、Hap4和Hap5出现频次最高,其中Hap4和Hap5为8个黄河鲤群体共有单倍型,分布于133个样本中,占总样本数的65.2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97~0.00254,单倍型多样性(Hd)为0.451~0.837,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偏低,表现出高Hd低Pi。山东东阿(DE)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河南三门峡(SMX)群体、河南恼里(NL)群体,最低为河南养殖群体(HNYZ)群体。群体间Fst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黄河口(HHK)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遗传分化,但不显著,HHK和DE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河南段柳园口(LYK)群体和河南养殖(HNYZ)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8个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占总变异86.04%;中性检验和碱基错配分布结果分析表明,黄河鲤群体历史上可能经历过扩张或持续增长,当在环境、捕捞等外部压力减小的情况下种群可能实现快速补充,这为当前种群资源量匮乏形势下黄河鲤的种群资源恢复提供了良好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线粒体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鲆鲽鱼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世奎 刘海金 +2 位作者 李忠红 张晓燕 王玉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8,共6页
使用扫描电镜对牙鲆、大菱鲆和条斑星鲽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结果表明,3种精子形态结构在核前凹陷位置、精子头部形状、中段线粒体数及鞭毛长度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卵子表面形态结构中,牙鲆和大菱鲆比较相似... 使用扫描电镜对牙鲆、大菱鲆和条斑星鲽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结果表明,3种精子形态结构在核前凹陷位置、精子头部形状、中段线粒体数及鞭毛长度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卵子表面形态结构中,牙鲆和大菱鲆比较相似,而条斑星鲽成熟卵子壳膜具有4点特异性:外表面粗糙、有点状和斑块状突起、网纹较深;壳膜上微小孔孔径差距大;卵膜厚度最厚为(3.87±0.24)μm,约为牙鲆和大菱鲆卵膜厚度的2倍;受精孔的管道螺旋层为4-6层,约为前两者的1/2。条斑星鲽与牙鲆和大菱鲆的精卵表面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大菱鲆 条斑星鲽 精子 成熟卵子 表面形态结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本高温驯化和囊胚期热应激对刺参幼体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姗姗 王青林 董云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2,共7页
文章探讨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亲本南方驯化和囊胚期幼体热应激对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刺参亲本分为未度夏(DA)组和已度夏(XP)组,每组设置对照组(C)和热应激组(H),在囊胚期对H组进行45min、26℃的高温应激,然后分别在1... 文章探讨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亲本南方驯化和囊胚期幼体热应激对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刺参亲本分为未度夏(DA)组和已度夏(XP)组,每组设置对照组(C)和热应激组(H),在囊胚期对H组进行45min、26℃的高温应激,然后分别在18℃和23℃下培育至变态。结果表明,培育温度对H组和C组幼体的生长有显著影响,C组幼体在23℃下的特定生长率高于18℃,而H组正好相反。从耳状幼体第2天开始,DA组和XP组幼体的最大体长开始出现在H组,这与幼体对饵料的摄取有关。H组幼体的变态率要显著低于C组,这归因于高温应激导致的高畸形率。DA组和XP组幼体的生长、成活以及附着变态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鉴于之前研究结果,可通过下述途径获取耐高温刺参苗种:首先在囊胚期进行高温应激获取耐高温幼参,然后在南方进行幼体培育和中间养成,性成熟后进行苗种繁育,最后经过累代选育固定耐高温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高温驯化 热应激 生长 发育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杀鲑气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盐酸多西环素给药方案制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博 张培 +4 位作者 彭嘉琪 程波 赵雅贤 穆迎春 孙慧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9,共11页
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 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30、40和60 mg/kg盐酸多西环素在染病虹鳟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3株杀鲑气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盐酸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在2~4μg/mL之间,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为1μg/mL;恩诺沙星的MIC在0.25~1μg/mL之间,MBC为4μg/mL,MPC为1.5μg/mL;氟苯尼考的MIC为1μg/mL,MBC为8μg/mL,MPC为2μg/mL;硫酸新霉素MIC为4μg/mL,MBC为8μg/mL,MPC为12μg/mL。4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中的峰浓度为1.19μg/mL,达峰时间为4 h,且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16 h,可以满足虹鳟杀鲑气单胞菌病治疗需要。6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肌肉、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3、18、23.5和23.5 h,在患病虹鳟血浆、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PC之上的时间分别为6、23.5和23.5 h,此使用剂量既能达到虹鳟杀鲑气单胞菌治疗作用,又能有效防止产生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耐药 盐酸多西环素 给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鳍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立民 王卫民 王玉芬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5,共4页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鳍组织 细胞培养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单倍体牙鲆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桂兴 朱以美 +5 位作者 侯吉伦 张晓彦 王玉芬 孙朝徽 姜秀凤 刘海金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41,共9页
本文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了双单倍体牙鲆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结果显示:双单倍体牙鲆中除雌性外,还有雄性和未分化鱼出现,所占比例分别为56%、38%和6%。双单倍体牙鲆雌性的性别分化晚于普通牙鲆。雌鱼至100日龄,卵巢腔... 本文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了双单倍体牙鲆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结果显示:双单倍体牙鲆中除雌性外,还有雄性和未分化鱼出现,所占比例分别为56%、38%和6%。双单倍体牙鲆雌性的性别分化晚于普通牙鲆。雌鱼至100日龄,卵巢腔仍未闭合;110日龄雌鱼的产卵板上存在大量向卵母过渡的卵原细胞,未见Ⅰ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双单倍体牙鲆雄鱼精巢的分化在时间上和普通牙鲆的基本相同。随着发育的进行,双单倍体牙鲆雌鱼的卵巢出现部分异常的卵母细胞以及卵巢退化现象;部分雄鱼的精巢也有退化现象出现。9~11月龄,双单倍体牙鲆雄鱼的精巢发育到Ⅲ期,而普通牙鲆性腺在同期进入了Ⅳ期;11月龄开始双单倍体牙鲆雄鱼精巢有退化的迹象;13~15月龄,精巢退化成精小叶,其中只含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消失不见,似Ⅱ期精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双单倍体 性腺 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鲆一号”“北鲆二号”与野生牙鲆规模化苗种培育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宫春光 殷蕊 +2 位作者 孙桂清 于清海 崔健斌 《科学养鱼》 2017年第3期47-49,共3页
牙鲆为黄渤海本地种,是我国重要的增殖放流和养殖对象,在我国规模化养殖已有近20年的历史。牙鲆雌雄异体,由于其雌性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因此,进行牙鲆的雌性化改良可以有效提升其生产性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近... 牙鲆为黄渤海本地种,是我国重要的增殖放流和养殖对象,在我国规模化养殖已有近20年的历史。牙鲆雌雄异体,由于其雌性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因此,进行牙鲆的雌性化改良可以有效提升其生产性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近几年对于牙鲆全雌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开发出了全雌牙鲆“北鲆一号”和“北鲆二号”,目前正在面向广大养殖户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 牙鲆 苗种培育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野生 养殖对象 增殖放流 雌雄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鲆一号”与野生牙鲆大规模苗种培育比较研究
13
作者 宫春光 于骞 +3 位作者 何忠伟 殷蕊 孙桂清 于清海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2-43,共2页
牙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雌雄异体,在人工养殖过程中,雌性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据报道,雌性牙鲆在养成时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牙鲆快20%以上。因此,牙鲆的雌性化是改良其生产性能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牙鲆 苗种培育 野生 海水养殖鱼类 生长优势 雌性化 雌雄异体 养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捕牙鲆生长和摄食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立民 于清海 +5 位作者 袁立来 司飞 任玉芹 任建功 张红涛 李楠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33-38,共6页
以秦皇岛海域回捕牙鲆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将其分成放流和非放流2组,采用形态学测量、鉴定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比分析了2组牙鲆的生长和摄食状况。结果显示:(1)放流牙鲆的体长和体质量略大于非放流牙鲆,肥满度、脂肪含量和肠体比... 以秦皇岛海域回捕牙鲆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将其分成放流和非放流2组,采用形态学测量、鉴定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比分析了2组牙鲆的生长和摄食状况。结果显示:(1)放流牙鲆的体长和体质量略大于非放流牙鲆,肥满度、脂肪含量和肠体比值略小,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各参数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2) 2组牙鲆的空胃率较高,摄食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3)胃含物组成和种类基本一致,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虾类;(4)针对4种不可辨认的胃含物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4.0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鉴定出一种鰕虎鱼(Gobiidae sp.)、一种石首鱼(Sciaenidae sp.)、赤鼻绫鯷(Thryssa kammalensis)和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进而说明放流牙鲆经过禁渔期的适应,已经恢复了在增殖海域生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增殖放流 生长指标 胃含物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彦 赵海涛 +3 位作者 孙桂清 殷蕊 赵雅贤 李雪梅 《河北渔业》 2018年第12期1-3,20,共4页
通过养殖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对水环境和养殖生物影响的分析,对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不仅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还明显提高了养殖生... 通过养殖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对水环境和养殖生物影响的分析,对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不仅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还明显提高了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污染物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江鲈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
16
作者 刘佳奇 何忠伟 +6 位作者 李猛超 徐子雄 李鸿彬 王桂兴 王玉芬 宫春光 刘玉峰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1,共7页
采用人工繁育的松江鲈子一代为亲本,人工授精,在水温6℃、盐度32的条件下人工脱黏孵化,观察了胚胎发育。结果显示:松江鲈受精卵经过7 h进入卵裂期,经过2 d发育至囊胚期,5 d进入原肠期,经过9 d发育至眼囊期,17 d出现围心腔,22 d时肌节形... 采用人工繁育的松江鲈子一代为亲本,人工授精,在水温6℃、盐度32的条件下人工脱黏孵化,观察了胚胎发育。结果显示:松江鲈受精卵经过7 h进入卵裂期,经过2 d发育至囊胚期,5 d进入原肠期,经过9 d发育至眼囊期,17 d出现围心腔,22 d时肌节形成,29 d时体色素开始沉积,30~35 d孵出。在水温11.37℃~16.88℃、盐度32的条件下进行仔稚鱼培育。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98 mm,出膜后4 d卵黄囊完全吸收,出膜后28 d背鳍、腹鳍、胸鳍和尾鳍发育完全,体表黑色素沉积增加,进入稚鱼期,出膜后55 d身体不透明,进入幼鱼期。结果显示,由于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原因,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气象服务指标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静楠 何忠伟 尹紫薇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29-36,共8页
为科学指导稻田养蟹、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增产增效,开展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追踪河蟹的生长状况,同时对七里海地区稻田养蟹的水体生态和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该地区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溶解氧、酸碱... 为科学指导稻田养蟹、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增产增效,开展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追踪河蟹的生长状况,同时对七里海地区稻田养蟹的水体生态和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该地区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等生态条件和气温、气压、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归纳总结得到适宜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不同阶段的气象服务指标,并提出气象服务要点及养殖建议。结果表明: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适宜在6月上旬投放蟹苗,适宜气温18~31℃、气压1 002~1 008 hPa、日照时数8 h;6月中旬-8月中旬多发高温、连续性暴雨、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应提前做好天气趋势预测,采取措施维持稻田水质相对稳定,避免河蟹应激,并做好防逃逸措施;8月下旬-9月下旬为快速生长期,适宜水温20~26℃、气温18~29℃、气压1 009~1 014 hPa、平均最小相对湿度50%,应注意饵料投喂,促进河蟹生长;10月为育肥捕捞期,适宜水温10~18℃、气温7~21℃、气压1 019~1 025 hPa、日照时数7 h,应关注冷空气大风预报,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饵料,以利于幼蟹储能越冬和成蟹增膏捕捞;全养殖阶段水体以pH值在7.8~9.0的微碱性水质为宜,水体溶解氧为7.19~9.00 mg·L-1利于河蟹快速生长。综上,该研究为开展精细化的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气象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里海河蟹 稻田养蟹 气象 生态 气象服务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人工高密度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18
作者 刘德良 刘树海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2-33,共2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生产中从溞状幼体培育成大眼幼体期间的有关攝食食性、育苗管理技术及其防病害等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密度育苗生产工艺能在4m^3水体中培育出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416800吸,为三疣梭子蟹工厂...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生产中从溞状幼体培育成大眼幼体期间的有关攝食食性、育苗管理技术及其防病害等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密度育苗生产工艺能在4m^3水体中培育出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416800吸,为三疣梭子蟹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我们了解国内外在三疣梭子蟹育苗生产中,从溞状幼体培育成大眼幼体这一节段的出苗量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人工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mstn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19
作者 李兵部 王桂兴 +9 位作者 张晓彦 刘玉峰 何忠伟 曹巍 任建功 任玉芹 张祎桐 伞利择 王玉芬 侯吉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为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多态性,开发其分子辅助育种新标记,采用重测序方法对120尾牙鲆(3个双克隆杂交家系:60尾;3个雌核发育家系:60尾)的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为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多态性,开发其分子辅助育种新标记,采用重测序方法对120尾牙鲆(3个双克隆杂交家系:60尾;3个雌核发育家系:60尾)的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及SNP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个SNPs位点,均为颠换型突变;外显子区3个(Exonl 1:G2063A;Exonl 3:C3883T,C4009A),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3个(Intron 1:A2444T;Intron 2:T3816C,A3832C);3'端非编码区1个(3'UTR:C4564A)。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与牙鲆体质量、体长、体高等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中A3832C位点AA基因型和C4564A位点A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优势,A3832C位点CC和C4564A位点AA、C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劣势,其他5个SNPs位点对牙鲆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将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在牙鲆生长快速群体(F:60尾)和生长缓慢群体(S:60尾)中验证,验证结果与多重比对结果一致,表明2个SNPs位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综上所述,研究筛选出了牙鲆mstn基因中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A3832C和C4564A两个标记位点,为牙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肌肉生长抑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周期对牙鲆幼鱼胃排空率的影响及其模型分析
20
作者 徐岩 孙朝徽 +2 位作者 刘霞 任建功 司飞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了4个光照周期对2种规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饱食后胃肠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了牙鲆幼鱼摄食的最佳光照周期和最佳投喂时间、最优胃排空率数学模型。结果显示,牙鲆幼鱼饱食后其瞬时胃排空率随时间先上升... 本研究探讨了4个光照周期对2种规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饱食后胃肠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了牙鲆幼鱼摄食的最佳光照周期和最佳投喂时间、最优胃排空率数学模型。结果显示,牙鲆幼鱼饱食后其瞬时胃排空率随时间先上升后趋于平缓,最后达到100%。70 d牙鲆幼鱼24L∶0D组胃含物湿重比最高,18L∶6D组次之,对照组最低;24L∶0D组胃排空速率最快,18L∶6D组次之,对照组最慢。100 d牙鲆幼鱼18L∶6D胃含物湿重比最高,12L∶12D组次之,24L∶0D组最低;18L∶6D组胃排空速率最快,24L∶0D组次之,对照组最慢。70 d和100 d牙鲆不同光照周期实验数据都能很好的拟合3种模型,但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存在明显差异;线性模型更适合70 d对照组、24L∶0D组和100 d 12L∶12D组;指数模型更适合70 d 12L∶12D组和18L∶6D组;平方根模型更适合100 d对照组、18L∶6D组、24L∶0D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70 d、100 d牙鲆幼鱼摄食量产生显著影响,70 d、100 d牙鲆幼鱼光照周期应为18L∶6D,70 d在饱喂18.5 h、100 d在饱喂22.5 h后进行2次投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胃排空率 光照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