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渝钦 孟顺龙 +4 位作者 徐慧敏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李丹丹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生物絮团模式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NH_(4)^(+)-N、NO_(2)^(-)-N、NO_(3)^(-)-N、TN和TP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分别减少了57.07%、80.22%、30.50%、24.64%和31.47%。饲料是养殖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90.60±0.08)%、(87.16±0.19)%,占磷总输入的(96.08±0.19)%、(92.30±0.24)%。收获的大口黑鲈是养殖系统氮输出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43.04±1.42)%、(44.17±1.53)%;而底泥累积是养殖系统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磷总输入的(75.92±0.47)%、(74.70±0.71)%。絮团组氮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44.17±1.53)%、(50.69±1.87)%,均高于空白组的(43.04±1.42)%、(47.51±1.6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絮团组磷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17.41±0.14)%、(18.87±0.20)%,均显著高于空白组(13.06±0.36)%、(13.59±0.38)%(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模式养殖大口黑鲈能调节养殖水质,降低氮、磷累积,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大口黑鲈 养殖水环境 氮磷收支 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8 位作者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6,共12页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菜共生 微生物群落 核心菌群 元素循环 群落构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池塘养殖环境环丙沙星暴露水平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高玉晓 陈曦 +4 位作者 马志远 方龙香 裘丽萍 孟顺龙 宋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0-758,共9页
为实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短期预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太湖流域养殖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样本进行恩诺沙星(ENR)与环丙沙星(CIP)残留量分析。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池塘水体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 为实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短期预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太湖流域养殖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样本进行恩诺沙星(ENR)与环丙沙星(CIP)残留量分析。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池塘水体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星含量以及沉积物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星含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数据,并进一步重点考察了关键理化指标(温度、溶氧、pH,以及样品的悬浮物含量、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与以下4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1)沉积物恩诺沙星含量与环丙沙星含量;(2)水体恩诺沙星含量与环丙沙星含量;(3)水体恩诺沙星含量与沉积物恩诺沙星含量;(4)沉积物环丙沙星含量与水体环丙沙星含量。通过细致的变量筛选与计算,最终构建了沉积物中环丙沙星含量的预测模型:C_(CIP)^((sed))=0.647+0.191C_(ENR)^((sed))-1.358CTP,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为0.80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还建立了沉积物中环丙沙星含量预测水体中环丙沙星含量的预测模型:C_(CIP)^((wat))=-0.413-0.017C_(CIP)^((sed))-0.063A+0.174B,其R达到了0.646,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模型的构建为水产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有效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可通过沉积物中环丙沙星的含量预估水体中环丙沙星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恩诺沙星 回归模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特拉津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2 位作者 瞿建宏 吴伟 陈家长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8,83,共6页
阿特拉津是中国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目前已存在于某些地区的湖泊和地下水中,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饮用水源造成潜在威胁。介绍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综述了阿特拉津在水环境中的残留状况及其对生物的生理生化毒性和遗传毒性研... 阿特拉津是中国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目前已存在于某些地区的湖泊和地下水中,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饮用水源造成潜在威胁。介绍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综述了阿特拉津在水环境中的残留状况及其对生物的生理生化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阿特拉津对生物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生殖毒性、蓄积毒性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阿特拉津与其他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水环境 残留 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早期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汪珂 刘凯 +4 位作者 徐东坡 段金荣 张敏莹 陈永进 施炜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8-1107,共10页
鱼类早期生活史主要指从胚胎到稚鱼期的早期阶段,其资源量可反映鱼类繁殖规模及种群数量变动趋势,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系统回顾了多年来国内外对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概况,重点综述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分... 鱼类早期生活史主要指从胚胎到稚鱼期的早期阶段,其资源量可反映鱼类繁殖规模及种群数量变动趋势,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系统回顾了多年来国内外对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概况,重点综述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种群数量变动机制及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形态 生理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甲萘威的毒理学及环境归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罗永宏 宋超 陈家长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6-318,321,共4页
甲萘威由于其本身的高效性优点,进入市场以后,很快成为防治害虫的第二代农药代表。然而,甲萘威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长期暴露,会对人的免疫系统、神经中枢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对于甲萘威及其主要降解产物1-萘酚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甲萘威由于其本身的高效性优点,进入市场以后,很快成为防治害虫的第二代农药代表。然而,甲萘威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长期暴露,会对人的免疫系统、神经中枢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对于甲萘威及其主要降解产物1-萘酚的研究就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甲萘威及其主要降解产物1-萘酚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该类物质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萘威 1-萘酚 毒理学 检测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博 郑尧 陈家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73-175,共3页
二溴海因是一种高效杀菌剂,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应用。介绍了二溴海因的理化性质和杀菌机理,讨论了二溴海因市场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点及缺点,并对二溴海因的应用... 二溴海因是一种高效杀菌剂,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应用。介绍了二溴海因的理化性质和杀菌机理,讨论了二溴海因市场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点及缺点,并对二溴海因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溴海因 应用 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环境激素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泽镕 宋超 陈家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942-10943,10946,共3页
介绍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环境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湖网围“轮种轮养”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陆骞书 施炜纲 刘凯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将东太湖庙港养殖区(8 hm2)用网围成4个区,进行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a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ri sinensiswere的轮种轮养试验。结果表明:网围区养殖蟹、鱼的年均产量为4 775.56kg/hm2,年均纯利润为20 411.55元/hm2,利润率为46.43%;... 将东太湖庙港养殖区(8 hm2)用网围成4个区,进行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a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ri sinensiswere的轮种轮养试验。结果表明:网围区养殖蟹、鱼的年均产量为4 775.56kg/hm2,年均纯利润为20 411.55元/hm2,利润率为46.43%;氮、磷输入与输出比分别为1∶1.58和1∶1.56,养殖全程中氮、磷投入量小于输出量。与网围单养模式相比,“轮种轮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养殖区内的植被与底栖动物资源,促进饵料资源再生并形成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湖区植被保护,又可显著降低湖区氮、磷负荷,兼有经济与生态效益高之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种轮养 生态保护 氮磷负荷 东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协同对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天宇 陈曦 +8 位作者 徐慧敏 孟顺龙 金渝钦 胡庚东 李丹丹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000 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000 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小球藻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菌藻混合组(水体中同时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体质量为(11.71±0.90)g的大口黑鲈,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水体中所测理化指标总体上均有所优化,各试验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差异较小,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差较大,尤其是菌藻混合组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多数时间点均达到了最低水平(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仅菌藻混合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鱼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活力总体上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菌藻混合组的抗氧化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添加小球藻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改善水质环境,促进大口黑鲈生长,提高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藻菌协同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小球藻 枯草芽孢杆菌 水质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净水材料及组合对水产养殖尾水去除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柯瑞林 徐慧敏 +6 位作者 陈曦 孟顺龙 胡庚东 李丹丹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为了对水质净化模式进行优化,以净化前后养殖尾水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为检测指标,对活性炭、火山石、麦饭石、珊瑚石、生物珠、陶瓷环、吸氨石、细菌环等8种... 为了对水质净化模式进行优化,以净化前后养殖尾水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为检测指标,对活性炭、火山石、麦饭石、珊瑚石、生物珠、陶瓷环、吸氨石、细菌环等8种净化材料进行筛选,深入研究不同净水材料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效果以及不同净水材料组合使用的净化效果,优化组合使用参数。结果显示:活性炭对TN去除效果较好,最大去除率可达31.3%;细菌环对TP去除效果较好,最大去除率可达38.1%;生物珠对NH^(+)_(4)-N、NO^(-)_(2)-N去除效果相对较好,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12%和25%;各净水材料对NO^(-)_(3)-N的去除效果普遍不佳,最大去除率不超过4%。将活性炭、细菌环、生物珠两两按1∶1体积比组合使用,整体来看,三种组合对多种污染物均有不错的去除效果,其中生物珠与细菌环的组合效果最好,TP去除率高达100%,TN、NH^(+)_(4)-N、NO^(-)_(2)-N去除效果均优于珊瑚石、细菌环材料,NO^(-)_(3)-N去除效果优于所有单种材料,去除率可达16%。结果表明组合使用净水材料效果优于单个净水材料效果,生物珠与细菌环组合净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材料 材料组合 养殖尾水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4 位作者 贾晓平 谭细畅 王超 李跃飞 邵晓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95-5805,共11页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南方长须鳅鮀Gobiobtia longibarba meridionalis为连江新纪录种。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鳈Sarcocheilichthys parv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餐Hemiculter lecuisculus等小型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对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连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下游河口类群、中下游类群及中上游类群;S2、S3两个站位鱼类物种多样性(H')、丰富度(D')和均匀度(J')均高于其他站位。通过对连江各站位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发现:河宽、温度、海拔、pH值和水坝之间的距离5个因子与鱼类群落相关性较强(P<0.05)。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连江鱼类种类、分布、生态类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江 鱼类群落 环境因子 典型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孟顺龙 瞿建宏 +4 位作者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陈家长 徐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3,共7页
采用更新式静态急性试验法,研究了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24、48、96 h-LC50分别为1.25、0.75、0.43 mg·L-1和13.30、6.98、4.58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43 mg·L-... 采用更新式静态急性试验法,研究了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24、48、96 h-LC50分别为1.25、0.75、0.43 mg·L-1和13.30、6.98、4.58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43 mg·L-1和0.458 mg·L-1。按照农药毒性分级标准,灭多威对罗非鱼是极高毒农药,辛硫磷对罗非鱼是高毒农药。联合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在24、48、96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24、0.26、0.06,相加指数均大于零;SOD活性研究显示,灭多威、辛硫磷以及灭多威+辛硫磷对SOD活性有显著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灭多威和辛硫磷联合染毒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的抑制效应较相同条件下单一灭多威或辛硫磷染毒时强;表明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它们的共存会对鱼类产生更强的毒性作用。在环境评价中,决不能简单地将各单一污染物毒性相加来判断其综合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多威 辛硫磷 罗非鱼 联合毒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动物螺蛳对池塘底泥及水质的原位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孟顺龙 吴伟 +3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陈家长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7,共4页
以螺蛳为净化生物,研究了直接向养殖塘中放养螺蛳对鲫鱼养殖塘的底泥和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直接放养螺蛳使得养殖塘水质的污染状况有所缓解,然而改善前后水体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仍同属于重污染等级。因此仅采用直接放养螺... 以螺蛳为净化生物,研究了直接向养殖塘中放养螺蛳对鲫鱼养殖塘的底泥和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直接放养螺蛳使得养殖塘水质的污染状况有所缓解,然而改善前后水体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仍同属于重污染等级。因此仅采用直接放养螺蛳的方法对养殖塘进行底泥修复还不能使养殖塘水质得以彻底净化,应与其他修复技术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底泥修复和水质净化效果;总体来说,螺蛳的放养量越大,水质净化效果越好,但并不是无限制地增加螺蛳的放养量都对水质净化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修复 螺蛳 养殖塘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鲫鱼对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家长 孟顺龙 +1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3-1318,共6页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鲫鱼(Caras siusauratus)肝脏、肾脏和肌肉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5、1.0、5.0和10.0mg·L-1)阿特拉津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鱼体中的富集速度较快;在试验所选浓度下,鲫鱼肝脏、肾脏和...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鲫鱼(Caras siusauratus)肝脏、肾脏和肌肉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5、1.0、5.0和10.0mg·L-1)阿特拉津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鱼体中的富集速度较快;在试验所选浓度下,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均在染毒后19d即对阿特拉津达到富集稳态,但各个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都较低。阿特拉津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富集系数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最大和最小富集系数分别出现在最低(0.1mg·L-1)和最高(10.0mg·L-1)浓度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为:13.08、11.00和6.02,最小富集系数分别为:5.22、4.37和2.94。而且,当阿特拉津暴露浓度相同时,鲫鱼不同组织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表现为:肝脏>肾脏>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鲫鱼 器官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变化规律和沉积物产污系数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志波 季丽 +2 位作者 李丹丹 宋超 陈家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8-174,共7页
试验从水质及沉积物2个方面对罗非鱼精养池塘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水质指标的时间尺度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都显示为3个子系统类型,因此可把罗非鱼精养过程归分为3个时期,即养殖前、中、后期。水质各指标含量值在养殖前... 试验从水质及沉积物2个方面对罗非鱼精养池塘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水质指标的时间尺度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都显示为3个子系统类型,因此可把罗非鱼精养过程归分为3个时期,即养殖前、中、后期。水质各指标含量值在养殖前中期较为平稳,后期波动较大。判别分析显示,养殖前期与NO3--N指标正相关性较为显著,与Chl.a、NO2--N成负相关;养殖中期主要与TP成正相关,与TN、NH4+-N成负相关;养殖后期与TN正相关性较为明显。沉积物检测结果表明,罗非鱼精养池塘沉积物中有机质、总氮、总磷、有效磷和氮磷比理化指标含量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25%~73.09%、0.269%~0.773%、0.078%~0.219%、3.242~14.540μg/g和2.665~4.175,由面积法计算的罗非鱼精养池塘沉积物中干泥、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产污系数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904~47.686 kg/m2、11.068~17.680 kg/m2、0.084~0.151 kg/m2、0.025~0.053 kg/m2和0.070~0.422 g/m2。同其他研究的比较发现,养殖池塘沉积物产污含量与养殖的水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该研究为罗非鱼精养池塘养殖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精养池塘 水质指标 沉积物 产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殖危害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孟顺龙 宋超 +3 位作者 范立民 裘丽萍 陈家长 徐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208,共7页
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EDCs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EDCs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 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EDCs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EDCs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本文介绍了EDCs的分类,详述了自然水体、饮用水源水以及自来水中EDCs污染情况,阐明了EDCs对鱼类的生殖危害。资料分析显示,EDCs能够扰乱生物体内分泌功能,导致生殖器官、生殖机能和生殖行为异常,引起生育力下降,甚至生物繁殖机能损害,并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以至物种灭绝。虽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EDCs对生物危害等方面的研究,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识别和鉴定困难或代价太大等问题,有关工作亟需全面、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水体 污染现状 鱼类 生殖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铝改性沸石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4 位作者 瞿建宏 李永丹 张田 陈家长 徐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75-1880,共6页
目前广泛应用的固体吸附法对高磷工业废水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对低ρ(磷)废水(<0.5mg.L-1)的除磷效果很差,然而富营养化水体的磷质量浓度一般都远远低于0.5mg.L-1,从而使固体吸附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技术瓶颈。为解决上述瓶颈性问题,... 目前广泛应用的固体吸附法对高磷工业废水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对低ρ(磷)废水(<0.5mg.L-1)的除磷效果很差,然而富营养化水体的磷质量浓度一般都远远低于0.5mg.L-1,从而使固体吸附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技术瓶颈。为解决上述瓶颈性问题,促进固体吸附法在富营养化水体除磷中的应用,试验以氯化镧、氯化铝、沸石为主要原料,通过配制金属离子溶液、配制沉淀剂溶液、沉淀反应、煅烧等工艺流程制成镧/铝改性沸石,并研究了镧/铝改性沸石对废水中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镧/铝改性沸石对高磷和低磷浓度废水都具有较好的除磷效果。30℃时,镧/铝改性沸石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为36 h,饱和吸附量为2.44 mg.g-1。8 g.L-1的镧/铝改性沸石用量可使废水中的磷质量浓度从20mg.L-1降低到0.515 mg.L-1,去除率高达97.43%。镧/铝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括快速吸附期和慢速吸附期,其中快速吸附期主要发生在前3 h,此时废水中的磷去除率达57.1%,对磷的吸附量达1.43mg.g-1,占饱和吸附量的58.6%。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试验研究显示,通过2次过滤可使富营养化湖水中的磷质量浓度低于检出限(0.01mg.L-1),通过3次过滤可使富营养化池塘水中的磷质量浓度低于检出限(0.01mg.L-1),说明镧/铝改性沸石对低磷废水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镧/铝改性沸石对加磷湖水具有较高的磷去除能力,饱和吸附量达2.02 mg.g-1,但比对人工废水的饱和吸附量(2.44mg.g-1)低0.42mg.g-1,降低率达17.2%,表明自然水体中其他离子的共存会降低镧/铝改性沸石的除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改性沸石 废水 富营养化 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在鱼体恩诺沙星及其转化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19
作者 朱磊 方龙香 +4 位作者 李丹丹 胡庚东 裘丽萍 孟顺龙 宋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1-749,共9页
为了识别养殖行业中常用抗生素恩诺沙星在复杂生物介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本研究通过结合恩诺沙星的质谱裂解规律以及高分辨率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构建分子网络并对其中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簇及主要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证,从而识别并鉴... 为了识别养殖行业中常用抗生素恩诺沙星在复杂生物介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本研究通过结合恩诺沙星的质谱裂解规律以及高分辨率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构建分子网络并对其中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簇及主要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证,从而识别并鉴定了罗非鱼不同组织部位的恩诺沙星转化产物,并进一步探讨了恩诺沙星生物转化的活性位点。结果表明:采用分子网络技术,在罗非鱼不同组织中成功识别出10种可能的恩诺沙星转化产物,其中所有组织中均发现环丙沙星的存在。恩诺沙星的喹诺酮环和哌嗪环是潜在的转化位点,因此罗非鱼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喹诺酮环(4种)与哌嗪环(6种)上的反应。研究表明,高分辨率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为恩诺沙星转化产物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为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识别与溯源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网络 转化产物 恩诺沙星 罗非鱼 产物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菜共生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细菌和 微真核生物群落特征对比
20
作者 范丁月 徐慧敏 +7 位作者 孟顺龙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刘祝萍 邴旭文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09,共16页
为探究鱼菜共生系统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解析两种养殖模式下细菌与微真核生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设置3组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对照组,3组鱼菜共生系统为实验组,开展78 d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鱼菜共生组与循环水养殖... 为探究鱼菜共生系统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解析两种养殖模式下细菌与微真核生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设置3组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对照组,3组鱼菜共生系统为实验组,开展78 d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鱼菜共生组与循环水养殖组间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微真核生物群落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优势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中发现,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在鱼菜共生组中的相对丰度更高,绿藻门(Chlorophyta)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在时间动态分析中发现,鱼菜共生组中的绿藻门相对丰度随时间变化持续降低,而在对照组中其相对丰度持续上升。在属水平上,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及Anurofeca属在鱼菜共生组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鱼菜共生系统养殖水体内的细菌与微真核生物群落内部具有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网络结构,微真核生物群落内部竞争关系比细菌群落更为明显。两组间细菌–微真核生物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相较于循环水养殖系统,鱼菜共生系统细菌–微真核生物互作网络中的竞争关系更为激烈,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阐明了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群落与微真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结构、微生物网络结构差异,明确了鱼菜共生系统微生物网络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凸显微真核生物群落对系统运行的重要意义,以期为鱼菜共生系统的运行提供微生物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菜共生 细菌群落 微真核生物群落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