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7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十大重点学科领域介绍之二: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领域 被引量:1
1
作者 沈新强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95,共2页
一、学科领域的发展 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命脉。我国的渔业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配合天然渔场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渔场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研究经济鱼虾产卵... 一、学科领域的发展 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命脉。我国的渔业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配合天然渔场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渔场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研究经济鱼虾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涸游通道的分布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渔场形成机制和渔场预报等。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出现,为保护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学科开始进行污染生态学研究,研究化学品、石油、重金属、农药对渔业生物的影响,并逐步开展了污染区域与污染程度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渔业发展 重点学科 保护 生态环境学 水域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食品科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常仁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5-151,共7页
一 加强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坚实基础。在开展“九五”计划以来,我国水产加工工业以食用加工品为主,开展综合利用,在提高质量、创立品牌、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上下功夫。首先注... 一 加强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坚实基础。在开展“九五”计划以来,我国水产加工工业以食用加工品为主,开展综合利用,在提高质量、创立品牌、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上下功夫。首先注重大宗产品和低值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更加重视贝类和藻类的质量管理和产品开发应用;把内陆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冷链建设提到计划开发的议事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加工 水产食品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婷婷 赵峰 +3 位作者 王思凯 杨刚 张涛 袁瑞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河口鱼类生态廊道是陆海联动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渔业资源和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鱼类提供迁徙、繁殖、觅食和生存的必要通道,对于保持河口水生生态系统“三场一通道”(繁殖场、育幼... 河口鱼类生态廊道是陆海联动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渔业资源和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鱼类提供迁徙、繁殖、觅食和生存的必要通道,对于保持河口水生生态系统“三场一通道”(繁殖场、育幼场、觅食场和迁徙通道)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然而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的研究面临着目标物种观测跟踪难、河口维度复杂、生境因子高度动态性等挑战。因此,需要对河口鱼类迁徙行为、生态廊道主要生境类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并且采取综合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生态廊道识别评估、保护修复和规划构建方法,以确保其连通性和生态功能的长期维持。本文对河口鱼类多样化的迁移行为和生态廊道内复杂的生境类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识别河口鱼类潜在的迁移路线和生活史周期中关键生境的技术进展,从功能效益和经济成本两个方面总结了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的评估方法,探讨了河口鱼类生态廊道保护措施和工程修复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结合结构和功能连通性能进行更有效的河口鱼类生态廊道规划和构建的观点。展望未来,本文强调了多尺度规划、生态网络集成、采用新型生境恢复技术以及整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开展跨学科合作、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以实现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的长期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鱼类 生态廊道 通道路径识别 生境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4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5
作者 张辉 姜亚洲 +4 位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0-689,共10页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南部 银鲳 栖息地 环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转化及在其他生物体内的代谢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冉茂霞 吴迪 +7 位作者 史永富 顾润润 黄冬梅 席寅峰 汤云瑜 叶洪丽 张璇 方长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9-1084,共16页
砷作为全球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污染物,普遍存在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累积性与生物毒性.水生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砷在全球生物化学循环的过程中通过迁移、累积、转化、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产生毒性作用,而砷对... 砷作为全球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污染物,普遍存在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累积性与生物毒性.水生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砷在全球生物化学循环的过程中通过迁移、累积、转化、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产生毒性作用,而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与其在水生生物中的赋存形态有关.目前关于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生物转化及其代谢毒理的基础科学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少有对该领域内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趋势方向的系统整合,本文针对这一领域文献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情况;概述了砷在水生生物、小鼠/大鼠、人体、微生物等生物中的毒性作用及代谢机制;并提出了未来有关砷研究可关注的重点及方向.本文可为进一步阐明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转化规律及砷的代谢毒性作用,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该领域内科学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水产品安全、环境生态、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生物累积 生物转化 毒理效应 代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水产养殖区七种海鞘优势种相关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与利用前景 被引量:10
7
作者 樊成奇 陆亚男 +2 位作者 缪宇平 邵盛男 郑成兴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7-214,共8页
海鞘是主要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养殖和生态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本文简述了中国东海几个主要水产养殖区7种海鞘优势种生物量、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开发... 海鞘是主要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养殖和生态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本文简述了中国东海几个主要水产养殖区7种海鞘优势种生物量、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鞘 海洋污损生物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拉利昂近海大眼裸颌鲈体长-体质量关系及相对体质量研究
8
作者 赵国庆 李帅 +4 位作者 杨嘉樑 饶欣 申丰源 黄洪亮 李灵智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3,共10页
大眼裸颌鲈(Brachydeuterus auritus)是西非塞拉利昂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为深入了解其体长-体质量关系及健康状况,本文根据2019-2021年6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和相对体质量的方法,按性别分别拟合了大眼裸颌鲈的体... 大眼裸颌鲈(Brachydeuterus auritus)是西非塞拉利昂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为深入了解其体长-体质量关系及健康状况,本文根据2019-2021年6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和相对体质量的方法,按性别分别拟合了大眼裸颌鲈的体长-体质量关系(WLR),并计算了其相对体质量(W_(r))指数,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因子的作用。结果显示,月份和性别极显著影响体长和体质量分布(P<0.01);WLR中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盐度显著影响b(P<0.05);lg a与b的比值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可能与自身体型及鱼体密度有关;雌雄群体间b差异极显著(P<0.01);9月、10月和12月呈负向异速生长,1月、4月和5月呈正向异速生长。W_(r)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性别和体长对其影响极显著(P<0.01),随体长增加,W_(r)表现出两种变化类型-连续增加和先增后降。盐度和b显著影响其变化类型(P<0.05),深度对其影响极显著(P<0.01)。塞拉利昂近海大眼裸颌鲈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生长特征,雌雄个体间生长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认为,盐度可能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其繁殖旺期可能发生于旱季,始于12月,结束于翌年4月之前。本研究对西非塞拉利昂近海大眼裸颌鲈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了更新、更全面的见解,可为当前该海域大眼裸颌鲈的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裸颌鲈 体长-体质量关系 相对体质量 环境因子 塞拉利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栖息地研究
9
作者 陈俊霖 张胜茂 +4 位作者 崔雪森 唐峰华 李家胜 赵国庆 韩海斌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为分析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潜在栖息地分布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根据2016年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数据,使用1/4°×1/4°与1/12°×1/12°两种经纬度分辨率的同源卫星遥感数据... 为分析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潜在栖息地分布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根据2016年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数据,使用1/4°×1/4°与1/12°×1/12°两种经纬度分辨率的同源卫星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thickness,MLT)、纬向风速(zonal wind velocity,ZWV)、经向风速(meridional wind velocity,MWV)等环境参数,构造最大熵模型,并对比了结果。根据模型评估结果,择优分析了较高分辨率模型(1/12°×1/12°分辨率模型,higher resolution model,HRM)的结果,并分析了鸢乌贼潜在栖息地月间变化规律,选择每月贡献率排名前三的环境因子,筛选出关键影响因子及其最适范围。结果显示:1)两种分辨率的最大熵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95;2)对比较低分辨率模型(1/4°×1/4°分辨率模型,lower resolution model,LRM)与HRM两种分辨率的模型,发现二者模拟鸢乌贼分布的范围差距较大,某些月份环境因子贡献率差值较大;3)5月鸢乌贼栖息地分布最广,为54°~68°E、8°~18°N;9月分布区域最为集中,仅为60°~61°E、15°~17°N;其他月份分布较为平均,都在56°~64°E、12°~18°N范围;4)SST为长期关键因子,MLT为周期性的显著关键因子,SSH与SSS为周期性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最大熵模型适用于分析鸢乌贼栖息地的分布,能得出栖息地各月份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与最适范围,研究结果可为渔船作业范围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 鸢乌贼 栖息地模拟 最大熵模型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建生 张其永 +1 位作者 郑元甲 洪万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5-575,共11页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鳓(Ilisha elongata)、灰鲳(Pampus cinere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黄海鲱(Clupea harengus pallasi)和黄鲫(Setipinna taty)等6种主要种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动,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同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 资源生物学 回顾 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研究
11
作者 冉茂霞 莫晓 +6 位作者 张晓莹 史永富 黄冬梅 方长玲 李思曼 田良良 吴双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6-485,共10页
砷的毒性效应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贝类热加工过程中砷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贝类膳食风险评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蒸制处理贝类,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胃肠道消化,分析了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同时评估了当地沿海居民... 砷的毒性效应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贝类热加工过程中砷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贝类膳食风险评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蒸制处理贝类,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胃肠道消化,分析了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同时评估了当地沿海居民长期食用贝类的砷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蒸制前花蛤、贻贝和扇贝中主要砷形态为砷甜菜碱(AsB),占比为14.77%~49.79%,砷胆碱(AsC)占比为0.68%~5.66%,二甲基砷酸(DMA)占比为0.86%~1.67%,而无机砷(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仅占0.22%~1.59%,一甲基砷酸(MMA)仅在扇贝中检出;蒸制后贝类中的总砷和其他砷化合物含量与蒸制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蒸制未造成贝类中砷形态发生转化;经人工胃肠液消化后,扇贝中的AsC的生物可及性从5.71%降至2.40%,花蛤、贻贝、扇贝中AsB的生物可及性分别增加了12.14%、21.04%、13.17%,MMA、DMA、AsⅢ和AsⅤ的生物可及性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膳食途径摄入富砷贝类后低毒性有机砷没有转化为高毒性无机砷;当地沿海居民膳食摄入花蛤、贻贝和扇贝由As引起的健康风险都属于低关注级别。本研究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膳食砷暴露的健康风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生物可及性 蒸制 三门湾 体外消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4个不同河口刀鲚群体形态的比较研究
12
作者 艾龙威 俞正森 +7 位作者 郑春芳 秦松 范青松 叶深 冯广朋 孙述好 邱文致 刘伟成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体长(C6/SL)、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9/SL)和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10/SL)指标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瓯江口与长江口刀鲚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与黄河口、鸭绿江口刀鲚群体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对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0.95%、16.24%、11.00%、7.49%、5.64%、4.67%、4.63%,累计贡献率为70.62%。判别分析显示:群体内综合判别率为97.4%。研究表明,4个刀鲚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头部性状上,差异形成可能与摄食习性和栖息地环境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刀鲚的种群鉴别、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河口 框架结构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细菌素肠球菌筛选鉴定及其对耐万古霉素菌跨膜抑菌效应的研究
13
作者 张海涛 马丽艳 +1 位作者 张俊杰 迟海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12,共8页
细菌素是一种对亲缘微生物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抗菌肽,是可以有效代替抗生素的抗菌物质之一。从江苏琼港采集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中特异性分离肠球菌(Enterococcus),并以非入侵性的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f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VR... 细菌素是一种对亲缘微生物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抗菌肽,是可以有效代替抗生素的抗菌物质之一。从江苏琼港采集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中特异性分离肠球菌(Enterococcus),并以非入侵性的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f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为指示菌,筛选具有抑制耐万古霉素菌株的肠球菌细菌素。结果显示,从江苏文蛤共提取出36株肠球菌,其中,有2株肠球菌对VREfm有抑制作用,经分子鉴定,这2株肠球菌分别为耐久肠球菌(E.durans)和海氏肠球菌(E.hirae);有1株肠球菌对VREfm和VRSA均有抑制作用,经分子鉴定为粪肠球菌(E.faecalis)。该粪肠球菌所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强、耐低pH和易被蛋白酶分解等细菌素典型特征。此外,利用粪肠球菌细菌素粗提物对VREfm进行处理发现,粪肠球菌细菌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性,随着浓度的升高,宏观上,菌液中蛋白质浓度、电导率、核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P<0.05);微观上,从荧光、透射和扫描显微镜的结果看,粪肠球菌细菌素对耐万古霉素菌的细胞壁结构有破坏作用,可以形成孔状结构,造成细胞质泄漏,从而对耐万古霉素菌有跨膜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细菌素 筛选鉴定 抑菌机理 细胞壁成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浸泡法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技术研究
14
作者 杨祖长 胡望娇 +3 位作者 冯广朋 张辉 郑跃平 季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0.77)cm、体质量(7.89±2.57)g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锶标记对淞江鲈死亡率和生长影响不明显;外源锶质量浓度与耳石边缘的Sr/Ca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锶质量浓度的增加,标记后的Sr/Ca值逐渐增高,标记效果显著增加;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和鳃中的锶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标记后30 d内代谢完全。锶标记原理和方法在淞江鲈的大规模放流群体标记中可靠和安全,建议选择36 mg/L作为外源锶的最佳标记质量浓度,标记持续时间为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江鲈 耳石 锶标记 锶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贸易相似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岳冬冬 王鲁民 +3 位作者 周雨思 王茜 熊敏思 鲍旭腾 《山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12期1311-1315,共5页
在中国—东盟框架下探讨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贸易相似度,对于提高中国水产品贸易水平和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借助产品相似度指数,对2002—2013年间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在美国、日本市场上的竞争性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印尼... 在中国—东盟框架下探讨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贸易相似度,对于提高中国水产品贸易水平和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借助产品相似度指数,对2002—2013年间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在美国、日本市场上的竞争性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印尼2个国家水产品出口美国和日本市场的产品结构相似度仅为61.58和57.85,竞争性不强,但有增加趋势,应引起相关领域加工贸易企业关注;中国水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市场主要以037鱼类及甲壳软体制品为主,而印尼则以036鲜活冷藏冷冻及腌甲壳软体为主。中国水产品相关企业应通过提高出口美国市场产品种类的稳定性、巩固加强出口日本市场产品种类比例及拓展其他种类出口比例等方式,提高其在美国、日本市场贸易方面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C分类 中国—东盟 印度尼西亚 出口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流能力大黄鱼组织抗氧化能力、肌肉超微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张静静 王亚冰 +3 位作者 乔光德 王倩 韩多彩 彭士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8,共9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借助自制跑道式水槽装置,在水平流速1.0 m·s^(-1)条件下,筛选得到强抗流组(HM组,顶流时间>30 min)和弱抗流组(SM组,顶流时间<5 min),并比较分析了两组鱼抗氧化能...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借助自制跑道式水槽装置,在水平流速1.0 m·s^(-1)条件下,筛选得到强抗流组(HM组,顶流时间>30 min)和弱抗流组(SM组,顶流时间<5 min),并比较分析了两组鱼抗氧化能力、肌肉超微结构及肌纤维相关基因表达的特征。结果显示:1)HM组肝脏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SM组(P<0.05),HM组鳃总抗氧化酶(T-AOC)和T-SOD活性显著高于SM组(P<0.05);2)使用透射电镜对肌肉观察发现,HM组肌原纤维直径、肌原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大于SM组(P<0.05),但是肌节缩短(P<0.05),且SM组肌原纤维较为松散;3)肌纤维相关基因qPCR结果显示,HM组igf-1、col7a1、myosin-7、mmp2、ppar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SM组(P<0.01),而SM组ubiquitin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M组(P<0.05)。结果表明,抗流能力强的大黄鱼具有较发达的肌纤维结构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抗流性状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开展大黄鱼抗流性状的遗传选育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抗流能力 组织结构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伊氏菌素的大肠杆菌抗菌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17
作者 李金燕 王作春 +7 位作者 徐嘉泉 田晓清 杨丽雯 俞晶 邵欧文 杨桥 张晓玲 杨希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4,共12页
为探究罗伊氏菌素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的分子机制,通过产罗伊氏菌素罗伊氏乳杆菌ATCC 55730的摇瓶发酵及甘油诱导制备获得罗伊氏菌素,比较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分析了其对8种标准病原菌的抗菌效果。利用大肠杆菌K-12全基因敲... 为探究罗伊氏菌素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的分子机制,通过产罗伊氏菌素罗伊氏乳杆菌ATCC 55730的摇瓶发酵及甘油诱导制备获得罗伊氏菌素,比较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分析了其对8种标准病原菌的抗菌效果。利用大肠杆菌K-12全基因敲除Keio文库,对其抗菌活性功能基因进行了筛选,并探讨了其抗菌活性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菌株ATCC 55730经甘油诱导及发酵制备所得罗伊氏菌素的浓度为26.13 mmol·L^(-1),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0℃、25℃、37℃)均表现出良好的产物稳定性。罗伊氏菌素对5种亚型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LT2、白色念珠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2~1.83、1.12、1.67、0.79 mmol·L^(-1)。从Keio文库中筛选获得了60个罗伊氏菌素抗性基因及69个敏感基因,其中两个关联核心基因cyaA及yheS分别与细胞膜通道蛋白及药物外排泵形成有关。由此推测,上述两个通路可能是罗伊氏菌素抗菌活性的关键分子作用靶点。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罗伊氏菌素的抗菌机制并推动其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菌素 大肠杆菌K-12 抗菌活性 Keio文库 系统生物学 遗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