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林龙山 郑元甲 +2 位作者 程家骅 刘勇 凌建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5,42,共6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15种鱼类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其中,4种为重度超额开发,开发率大于0.8,7种为中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介于0.7~0.8之间,4种为轻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为0.5~0.7。建议加强保护和管理,以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经济鱼类 底拖网 渔业资源评估 东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兆礼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16-23,共8页
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 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分提取了东海浮游动物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已经形成了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渤海、南海和长江口等区域浮游动物生态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对浮游动物在东海近海赤潮形成中作用、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生化方面研究有明显突破.对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功能和生态特征系统研究这两个方面未来将继续成为这一学科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水产品监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席寅峰 尹飞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10期9-15,共7页
海马(Hippocampus spp.)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其生境的严重破坏,许多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因此,通过人工养殖生产来补充市场需求和恢复自然资源显得十分迫切。但是由于目前海马的养殖成本高、存活率低等问... 海马(Hippocampus spp.)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其生境的严重破坏,许多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因此,通过人工养殖生产来补充市场需求和恢复自然资源显得十分迫切。但是由于目前海马的养殖成本高、存活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海马主要品种的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海马人工养殖技术的提升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小黄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严利平 胡芬 +1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圣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0,共6页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体长范围在75~220mm,平均体长为135.42mm;年龄组成为当龄鱼~4龄鱼,共5个年龄序列,并以当龄鱼和1龄鱼为主,占81.39%,1~4轮组的年轮形成时间为2~6月;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L∞=233.23mm,K=0.29/a,t0=-1.4a。分析和比较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目前小黄鱼较以往任何年代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小黄鱼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80年代变慢,低年龄段的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加快,生长参数随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小黄鱼 年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刘勇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凯 严利平 +1 位作者 程家骅 李建生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LVPA B-H动态综合模型 捕捞死亡系数 开捕年龄 开捕叉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勇 严利平 +1 位作者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年轮 生长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严利平 胡芬 +2 位作者 李建生 刘勇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2期139-142,共4页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年龄 生长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篮子鱼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赵峰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刘鉴毅 张涛 冯广朋 黄晓荣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65-370,共6页
关键词 篮子鱼 人工繁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黄宁宇 夏连军 +4 位作者 么宗利 周凯 高露姣 来琦芳 施兆鸿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08-212,248,共6页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0和160ind/m3两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SGR=2.4328-0.0041SD(r2=0.9948);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SGR=-0.0049T2+0.2669T-1.7871(r2=0.9645),当水温为27.2℃,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1.847,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6~2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幼鱼 密度 温度 设施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小型鱼类生态研究Ⅰ——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龙山 郑元甲 +1 位作者 刘勇 张寒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63,共6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东海区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海区小型鱼类共有98种,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宴乏鱼(Engraulis jap...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东海区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海区小型鱼类共有98种,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宴乏鱼(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尖牙鲈(Synagrop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各季节小型鱼类出现种类数及出现频率变化较小,渔获尾数和渔获质量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鱼类 东海区 种类组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鲳繁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赵峰 施兆鸿 庄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6,共7页
关键词 银鲳 生物学 印度尼西亚 繁育 日本北海道 西太平洋 东海北部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爆破对渔业生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蒋玫 沈新强 杨红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本文根据2003年11月19日于洋山深水港航道工程进行的炸礁爆破试验,就渔业生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效应与水下冲击波的关系。结果表明冲击波的大小与生物致死率有一定的关系,爆破对生物的致死率随距爆破中心的距离的增大而... 本文根据2003年11月19日于洋山深水港航道工程进行的炸礁爆破试验,就渔业生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效应与水下冲击波的关系。结果表明冲击波的大小与生物致死率有一定的关系,爆破对生物的致死率随距爆破中心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渔业生物的致死具有延时性。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致死率因个体大小和种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鱼类对爆破产生的效应最为敏感,其次为虾类,蟹类和贝类的敏感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破 渔业生物 致死率 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凌建忠 林龙山 李圣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303-307,共5页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评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11种鳀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春艳 沈盎绿 +2 位作者 马凌波 倪勇 张永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6-360,共5页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差异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从0.22%(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刀鲚和凤鲚)到18.54%(长颌棱鳀和康氏侧带小公鱼),以金色小沙丁鱼作为外群构建的系统树,棱鯷属依次与鲚属、黄鲫属相聚,再与棱鳀属的赤鼻棱鳀相聚;最后与鳀属和侧带小公鱼属形成的分支相聚。赤鼻棱鳀自成单独的一支,建议将赤鼻棱鳀从棱鳀属中划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科鱼类 线粒体DNA 16S RRNA 分子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海洋防附着涂层的制备及释放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航 陈晓蕾 +2 位作者 石建高 刘永利 王鲁民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3,共4页
以吡啶硫酮钠(NaPT)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层的基料,进行了有关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PT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并测得PDMS在加入NaPT后涂层... 以吡啶硫酮钠(NaPT)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层的基料,进行了有关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PT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并测得PDMS在加入NaPT后涂层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未发生太大变化,得出结论NaPT在涂层表面未形成团聚而影响涂层的低表面能特性。采用标准曲线法,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NaPT的累积释放量,发现含NaPT的防附着涂层没有发生"暴释"的现象。采用GBT/5370—1985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将防污网片浸泡在浅海中,逐月观察网片上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种类、附着量及繁殖程度,同时与空白网片作比较。观察到涂有防附着涂层的网片被附着面积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防污性能相当优异;而且在涂有防污涂层的网片上,没有藤壶等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附着涂层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吡啶硫酮钠(Na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与黄海南部黄鲫群体洄游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陈学刚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海南部水域。本文主要对分布在北部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四季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不同大小的黄鲫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区域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索饵、越冬等洄游活动行为,并根据研究结果描绘出黄鲫的产卵育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大致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鲫 东海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航 陈晓蕾 +2 位作者 石建高 刘永利 王鲁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4-45,82,共3页
以苯甲酸钠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硅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料的基料,并对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料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B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测得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加入苯甲酸钠... 以苯甲酸钠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硅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料的基料,并对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料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B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测得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加入苯甲酸钠后涂层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未发生太大变化,得出结论苯甲酸钠在涂层表面未形成团聚而影响涂层的低表面能特性。采用标准曲线法,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苯甲酸钠的累计释放量,发现含苯甲酸钠的防附着涂层没有发生"暴释"的现象。采用GB5370-85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将防污网片浸泡在浅海中,逐月观察网片上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种类、附着量及繁殖程度,同时与空白网片作比较。观察到涂有防附着涂层的网片被附着面积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的降低,防污性能相当优异;而且在涂有防污涂层的网片上,几乎没有藤壶等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附着 涂层 有机硅 苯甲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4期336-341,共6页
海洋小型鱼类对整个渔业资源变动起到指示作用,而且对经济鱼种资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海洋小型鱼类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海洋小型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渔业生物学、资源数量评估的研究,并论述其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海洋 小型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20
作者 范帆 尹飞 +1 位作者 王建 李杰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6期6-9,19,共5页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我国主要的海产捕捞对象,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捕捞、自然产卵场破坏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养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工放流取得显著的效果,资源量...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我国主要的海产捕捞对象,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捕捞、自然产卵场破坏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养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工放流取得显著的效果,资源量有显著回升。本文简单介绍近年来曼氏无针乌贼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绩,并且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生物学 人工养殖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