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程家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74-78,107,共6页
渔业水域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优良的渔业水域环境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与必然条件。近年来中国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日趋严峻,依据海洋渔业水域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现状;概括了中国海... 渔业水域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优良的渔业水域环境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与必然条件。近年来中国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日趋严峻,依据海洋渔业水域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现状;概括了中国海洋渔业水域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破坏原因;综述了海洋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方向与内容上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水域环境 现状 保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拖网新伏季休渔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3 位作者 李圣法 凌建忠 李建生 李志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Et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Et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的角度,着重分析研究拖网在6月上半月这一时段休渔的渔业生态效果和资源增殖效果。结果表明,6月上半月禁止拖网作业,主要养护了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等资源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带鱼的产卵亲体繁殖,对带鱼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养护了带鱼和日本鲭幼鱼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但对分布在拖网渔场外的小黄鱼幼鱼保护作用甚微。应用Richer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以带鱼为代表种,提前增加半个月伏季休渔期其资源增殖效果较以往3个月伏季休渔期可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11.86%,渔获量增加8.06%,平均渔获体重增加9.33%。东海区以拖网占捕捞主导地位的伏季休渔时间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繁殖群体栖息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季休渔 渔业生态 资源增殖 Richer动态综合模型 拖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2种海洋贝类对Cu、Pb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磊 沈新强 +2 位作者 王云龙 沈盎绿 黄厚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首次通过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Cu、Pb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 首次通过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Cu、Pb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和缢蛏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富集平衡浓度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文蛤K1为4.63—69.41,K2为0.05—0.08,CAmax为9.83—40.57,BCF为60.77—1444.56,B1/2为9.09—14.43;缢蛏K1为4.27—122.92。K2为0.05—0.07。CAmax为5.12—32.84。BCF为65.68—2112.02。B1/2为9.81—14.1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和缢蛏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Amax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文蛤和缢蛏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和缢蛏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文蛤和缢蛏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和缢蛏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在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重金属 生物富集 动力学 沉积物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61
4
作者 唐峰华 沈新强 王云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5-341,共7页
根据2008年春、秋两个季度的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渔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特征、群落结构、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等。本次调查共有渔获物62种,其中鱼类28种、虾类12种、蟹类7种、头足类4种、贝类11种。春季在种类数、尾数渔获... 根据2008年春、秋两个季度的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渔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特征、群落结构、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等。本次调查共有渔获物62种,其中鱼类28种、虾类12种、蟹类7种、头足类4种、贝类11种。春季在种类数、尾数渔获量和尾数资源密度上明显高于秋季;而在质量渔获量和质量资源密度方面,即资源单位个体质量秋季显然高于春季。该海域有一些经济种类,如小黄鱼、银鲳、带鱼、中国明对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日本蟳等能在海州湾形成小规模的渔汛。经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种类较丰富,分布较均匀,这可能与实施休渔保护措施有一定关系;而春秋两季污染相差不大,海域生态质量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且呈严重趋势,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人为活动扰动有关。建议继续实施调查和监测,以了解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后期变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资源密度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重金属Cu、Pb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磊 王云龙 +3 位作者 沈盎绿 蒋玫 黄厚见 沈新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5,共6页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Cu、Pb的生物富集,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Cu、Pb的生物富集,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s)、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为4.6333—72.3754;K2为0.0512—0.0798;BCF为60.7646—1414.9634;B1/2为8.69—13.5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文蛤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重金属 生物富集 动力学 沉积物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时空分布及污染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磊 平仙隐 +3 位作者 王云龙 蒋玫 唐峰华 沈新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45-2252,共8页
根据2005-2009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并对其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体分布格局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并在泥质... 根据2005-2009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并对其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体分布格局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并在泥质区普遍存在一个重金属含量的高值区;陆源输送、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送、大气干湿沉降、有机物释放、重金属存在形态之间的转换是重金属来源的重要途径;基于因子总得分的污染分析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及遥感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樊伟 伍玉梅 +1 位作者 陈雪忠 黄洪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101,共7页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时空分布 遥感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1 位作者 程家骅 李惠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4-449,共6页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夏秋季 沙海蜇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潘绪伟 杨林林 +1 位作者 纪炜炜 刘尊雷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6-240,共5页
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水域如何选择和确定放流物种,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另外,放流种苗的数量、放流时间以及放流后... 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水域如何选择和确定放流物种,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另外,放流种苗的数量、放流时间以及放流后的效果评价也对增殖放流和资源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内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少,很多增殖放流工作带有盲目性。本研究对增殖放流技术的内容、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增殖放流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渔业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增殖放流 标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建钢 唐保军 +1 位作者 乔振国 邹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5-350,共6页
在盐度20、温度28.0±0.2℃条件下,采用密封流水方法进行了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拟穴青蟹Ⅴ期幼蟹的平均耗氧率高于Ⅵ期幼蟹,Ⅴ期幼蟹的窒息点也高于Ⅵ期幼蟹。其中,当蟹苗体质量为1.00±0.22 g时,耗氧... 在盐度20、温度28.0±0.2℃条件下,采用密封流水方法进行了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拟穴青蟹Ⅴ期幼蟹的平均耗氧率高于Ⅵ期幼蟹,Ⅴ期幼蟹的窒息点也高于Ⅵ期幼蟹。其中,当蟹苗体质量为1.00±0.22 g时,耗氧率为0.437 2±0.083 mg/(g.h),耗氧量0.423 7±0.080 mg/(ind.h),窒息点为0.716 0±0.017 mg/L;当蟹苗体质量为1.81±0.30 g时,耗氧率为0.381 6±0.081 mg/(g.h),耗氧量0.671 7±0.140 mg/(ind.h),窒息点为0.698 7±0.011 mg/L。实验发现,拟穴青蟹幼蟹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其峰值出现在20∶00及02∶00左右,谷值出现在08∶00及16∶00。研究结果可为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苗种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幼蟹 耗氧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大磷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辉 许柳雄 +4 位作者 朱国平 黄洪亮 冯春雷 孙坚强 吴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5-411,共7页
根据201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极半岛周边CCAMLR辖区48.1区和48.2区的拖网磷虾渔获数据,对南极大磷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南极大磷虾的体长范围为33.65~65.80 mm,优势体长为50.00~58.00 mm,占60.66%;平均体长... 根据201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极半岛周边CCAMLR辖区48.1区和48.2区的拖网磷虾渔获数据,对南极大磷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南极大磷虾的体长范围为33.65~65.80 mm,优势体长为50.00~58.00 mm,占60.66%;平均体长48.1区略大于48.2区,雌性大于雄性,生长指数为2.75。雌雄性比48.1区和48.2区分别约为1∶0.5和1∶1.5。样本中多为成体(II),而幼体(I)和抱卵雌体(III)较少。平均摄食等级48.2区高于48.1区。体长分布显示48.1区为3+~5+龄虾,48.2区为2+~5+龄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性比 性成熟度 摄食等级 体长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在海水中降解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晓蕾 石建高 +3 位作者 史航 刘永利 张忭忭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8,共7页
研究聚己内酯(PCL)样条在海水中历经10个月的可降解性能。对每个月取样样品的降解性能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并对试样的内部形貌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观察... 研究聚己内酯(PCL)样条在海水中历经10个月的可降解性能。对每个月取样样品的降解性能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并对试样的内部形貌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观察。SEM照片显示,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材料内部并没有出现明显空洞和裂纹,但样品淬断面变得平整,显示材料的脆性增加。GPC结果显示,随着在海水中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分子量及其分布均逐渐减小;样条的力学性能下降,由于水分子的增塑作用,在海水中降解4~7月期间,样条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的趋势变缓。DSC分析显示,由于分子链段的断裂和优先降解无定形区域这两方面的共同因素,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的结晶度略为增加。FTIR分析测试进一步证明了GPC和DSC的测试分析结果。分析表明PCL样品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降解性,但是降解速度较为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降解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俊芳 房文红 +3 位作者 胡琳琳 周帅 李新苍 朱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5,共5页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拟穴青蟹 感染 体内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2SrRNA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万全 郑将臣 +1 位作者 程起群 赵金良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4-275,共12页
为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龟鳖类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15种龟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为433 bp,有19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43.2%,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8个。A、T、G、C的平均... 为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龟鳖类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15种龟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为433 bp,有19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43.2%,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8个。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46%、34.42%、25.85%和18.27%。A+T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2%)。在433个核苷酸位点中,有插入/缺失35个,转换为34,颠换为21,转换/颠换比率为1.67。与NCBI上其它一些龟鳖的序列进行比对后,得到414 bp的一致序列,其中236个为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57.00%;简约信息位点181个。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7%、22.2%、18.1%、24.0%。A+T含量(57.9%)高于G+C含量(42.1%)。在414个核苷酸位点中,转换为30,颠换为14,转换/颠换比率为2.12。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龟鳖类种间、属间、科间遗传距离,并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7种闭壳龟种间差异在0~0.043,平均为0.022;淡水龟科属间遗传距离为0.007~0.140,平均为0.074;曲颈龟亚目9个科间(不包括平胸龟)遗传距离为0.055~0.197,平均为0.139。由此认为,淡水龟科与陆龟科亲缘关系比龟科更近;不支持将闭壳龟属拆分为闭壳龟属和盒龟属;支持将平胸龟属归为鳄龟科的一个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类 12SRRNA基因 遗传趋异 分子分类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养殖水体中重金属Cu的安全限量值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磊 王云龙 +2 位作者 沈新强 沈盎绿 黄厚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通过引入沉积物因子,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Cu的动态监测和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 通过引入沉积物因子,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Cu的动态监测和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Cu的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1为71.18、排出速率常数k2为0.03,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平均值为4283.86。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根据双箱动力学模型推算出来的文蛤养殖水体中Cu的安全限量值为0.017mg·L-1。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富集动力学研究的。通过对比室内模拟实验与实地调查所得BCF发现本研究得出的Cu的安全限量值略高于现有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养殖水体 CU 限量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周边南极大磷虾群体体长组成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辉 许柳雄 +4 位作者 朱国平 黄洪亮 冯春雷 孙坚强 吴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8-1004,共7页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俗指南极磷虾,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生物资源[1],在南大洋一半以上海域均有分布[2],尤以南极半岛海域最为密集[3,4]。其个体较大,最大体长可达60 mm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磷虾种。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大洋 体长组成 分布混合分析 秩和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个核基因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将臣 万全 +1 位作者 程起群 赵金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7,共6页
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 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对后得到620 bp的一致序列,二者合并后,比对排序后得到1561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共有505个可变核苷酸位点,总变异率为32.35%;简约信息位点为239个,插入/缺失为139个,转换/颠换比率为1.64。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5%、22.8%、19.2%。海龟科和鳄龟科之间Kimura双参数(K-2-P)遗传距离最小(0.025),鳖科和南美侧颈龟科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82)。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陆龟科与潮龟科先聚在一起,再与龟科聚在一起,陆龟科与潮龟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2)支持陆龟总科与鳄龟科+海龟总科构成姐妹群;3)鳄龟科和海龟总科是姐妹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类 R35基因 RAG2基因 遗传趋异 分子分类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对中华绒螯蟹和RAW264.7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孟庆国 陈静 +3 位作者 黄艳青 靳明建 顾伟 王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3,90,共7页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后,用以感染中华绒螯蟹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宿主免疫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类螺旋蛋白SLP25刺激后,中华绒螯蟹的抗脂多糖因子、酚氧化酶原、消极素轻链和Peroxiredoxin 6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RAW264.7细胞内的TNF-α、IL-1β和IL-10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而TGF-β1和CD40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同时RAW264.7细胞内P38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显著,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类螺旋蛋白SLP25可以引起宿主广泛的免疫变化,进而证明其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中华绒螯蟹 螺旋蛋白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基氮胁迫下WSSV对凡纳滨对虾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金龙 王元 +3 位作者 李新苍 周俊芳 陈甜甜 房文红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45,共7页
为评价养殖水环境中亚硝基氮(NO_2^--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危害性,开展NO_2^--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在患病对虾体内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研究。试验设置NO_2^--... 为评价养殖水环境中亚硝基氮(NO_2^--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危害性,开展NO_2^--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在患病对虾体内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研究。试验设置NO_2^--N胁迫浓度为6.68 mg·L^(-1),分别注射10^(-4)和10^(-5)稀释度的WSSV提取液,结果显示,胁迫下感染10-4WSSV的凡纳滨对虾144 h死亡率达90.00%,显著高于无胁迫组(60.00%),相同试验条件下高浓度病毒感染组死亡率高于低浓度组。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O_2^--N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内WSSV增殖加快,感染48 h后10-4攻毒浓度胁迫组病毒量是无胁迫组1.33倍,72 h时病毒量达到无胁迫组2.00倍。此外,免疫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NO_2^--N浓度突变导致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先升后降。由此可见,NO_2^--N胁迫会加快WSSV在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增殖,导致高死亡率,这可能是胁迫造成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降低和抗病原感染能力下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WSSV 胁迫 亚硝基氮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幼鱼优势音响驯化时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方 黄六一 +4 位作者 刘群 王志伟 邓招超 石建高 唐衍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7-50,124,共5页
音响驯化技术是控制鱼群和提高放流回捕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对海水鱼类进行音响驯化时关于音响驯化时段选择的研究积累尚少。本试验研究了在7:20、10:20、13:20、16:20和19:20 5个不同驯化时段水平下,许氏平鲉幼鱼在430Hz正弦波连续音... 音响驯化技术是控制鱼群和提高放流回捕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对海水鱼类进行音响驯化时关于音响驯化时段选择的研究积累尚少。本试验研究了在7:20、10:20、13:20、16:20和19:20 5个不同驯化时段水平下,许氏平鲉幼鱼在430Hz正弦波连续音刺激下的行为反应,分别探究了在不考虑非音频刺激因素和减轻(甚至避免)非音频刺激因素对音响驯化效果干扰的前提下,许氏平鲉幼鱼的优势音响驯化时段。结果表明,无论考虑非音频刺激因素对音响驯化效果的影响与否,7:20时段都是许氏平鲉幼鱼的优势音响驯化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音响驯化 优势音响驯化时段 总体聚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