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鳅溃疡病及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晓君 邴旭文 +2 位作者 姚东瑞 朱明 秦国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96-702,共7页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RNA和gyrB2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采用PAUP4.0的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了基于2种基因的MP系统发生树。根据分离菌的致病性及表型与分子特征,确定本次引起泥鳅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病原菌溶血素基因片段;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中介,对菌必治等36种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温和气单胞菌 生物学特性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酪酸菌CB-7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秋红 孙梅 +6 位作者 匡群 施大林 张维娜 刘淮 胡凌虹 何义进 谢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22-5925,共4页
[目的]考察酪酸菌CB-7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耐高温性能及其对动物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对肠道有益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酪酸菌CB-7... [目的]考察酪酸菌CB-7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耐高温性能及其对动物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对肠道有益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酪酸菌CB-7在pH值为3.0的培养基中37℃培养4 h后,存活率达90.0%;在含0.3%牛胆盐的培养基中37℃培养4 h后,存活率达到91.8%;经90℃水浴处理10 min、100℃水浴处理5 min后,存活率均在90.0%以上;对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提取物可显著促进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的生长。[结论]酪酸菌CB-7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和耐高温性能,对肠道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可显著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因此是一株性能优良的饲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酸菌 生物学特性 存活率 致病菌 有益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病原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晓君 阎斌伦 +3 位作者 邴旭文 毕可然 秦蕾 秦国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53,61,共8页
从患病鲤(Cyprinus carpio L.)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生长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对鲤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分离菌的16S rRNA和gyr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与相关细菌16S rRNA和gyrB基因... 从患病鲤(Cyprinus carpio L.)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生长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对鲤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分离菌的16S rRNA和gyr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与相关细菌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构建了基于两种基因的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所扩增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鳗利斯顿氏菌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7%以上,其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49 bp(GenBank登录号:FJ824662),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202 bp(Gen-Bank登录号:GQ452957);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具有淀粉酶、蛋白酶、明胶酶、卵磷脂酶活性,但不具有脂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分离菌均具有金属蛋白酶基因及溶血素基因。根据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菌为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MacDonell and Colwell1986)的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12种药物耐药,对克林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对恩诺沙星等32种药物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L.) 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 生物学特性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野鲤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尹海富 杜刚 刘丹阳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共2页
黑龙江野鲤是我国淡水养殖业主要种类之一,也是黑龙江水系的主要经济鱼类。由于黑龙江野鲤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丰富、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已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北方地区的优良养殖品种。
关键词 黑龙江野鲤 人工繁殖技术 生物学特性 必需氨基酸含量 黑龙江水系 淡水养殖 经济鱼类 养殖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肌间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马良骁 董在杰 +4 位作者 苏胜彦 张建桥 刘伟 李灵玲 袁新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4-235,240,共3页
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 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的形态分布、形态发育以及作用等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为肌间刺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刺 分类 形态分布 形态发育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前景 被引量:11
6
作者 崔彦婷 刘波 +3 位作者 谢骏 周群兰 戈贤平 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06,共4页
在水产养殖中鱼类持续不断地受一些外界因素诸如温度、养殖密度、水体理化因子、鱼体运输、储存等各种应激因子的影响,严重地影响鱼体的生长。本文就热休克蛋白的分类、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研究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 应激 热休克蛋白 水产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光 周群兰 +2 位作者 谢骏 习丙文 徐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149-14151,共3页
通过对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比较,概括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展望分子流行病学在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流行病学上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分子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姚东瑞 邴旭文 +3 位作者 朱明 毕可然 陈丽 张晓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6-762,共7页
采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gyrB及rpoD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引起养殖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细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Q090701与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相近;16SrRNA、... 采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gyrB及rpoD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引起养殖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细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Q090701与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相近;16SrRNA、gyrB及rpoD基因Blast序列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均与温和气单胞菌相似性最高;综合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gyrB与rpoD基因的分子特征,确认分离菌株NQ0907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养殖生产中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氟哌酸杀菌作用最好,其次为盐酸沙拉沙星;甲砜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在所试验的药物浓度范围对温和气单胞菌无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温和气单胞菌 16SRRNA基因 gyrB基因 rpoD基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序列分析养殖与野生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8
9
作者 魏广莲 徐钢春 +2 位作者 顾若波 李建林 徐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6-1221,1244,共7页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3个淡水生活环境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刀鲚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为1 141 bp;在3个群体22尾个体中,找到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2,多态位点(S)为18,其中单一多态位点9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714,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 2。洄游刀鲚和养殖刀鲚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距离都比湖鲚高,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对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媛媛 刘波 +3 位作者 周传朋 戈贤平 谢骏 徐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239-18241,共3页
综述了团头鲂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的需要量,及其在配合饲料中的适宜含量、影响团头鲂营养需求的因素,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关键词 团头鲂 营养需求 饲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酪酸菌CB-7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秋红 孙梅 +6 位作者 施大林 刘淮 胡凌虹 张维娜 匡群 谢骏 何义进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0,21,共5页
通过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对酪酸菌CB-7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化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1.0%,牛肉蛋白胨1.0%,酵母膏0.5%,乙酸钠0.3%,NaC10.5%,CaCO30.3%,MgSO4.7H2O0.05%。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7.0,培养温度37... 通过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对酪酸菌CB-7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化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1.0%,牛肉蛋白胨1.0%,酵母膏0.5%,乙酸钠0.3%,NaC10.5%,CaCO30.3%,MgSO4.7H2O0.05%。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7.0,培养温度37℃,接种量7.5%,培养36h,菌体浓度可达8.5×108CFU/mL,芽孢率可达9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酪酸菌 单因子试验 正交试验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提取物对鲫鱼出血性病原菌抑菌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红连 张凌裳 +5 位作者 张东升 杜郭君 孙蔚榕 赵晓联 周群兰 谢骏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8-30,共3页
试验测定了杜仲叶主要提取物绿原酸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内和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绿原酸对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250mg/l,哈维氏弧菌... 试验测定了杜仲叶主要提取物绿原酸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内和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绿原酸对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250mg/l,哈维氏弧菌、苏伯利产气单胞菌的MIC与MBC均为500mg/l,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的MIC与MBC分别为500、1000mg/l。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绿原酸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圈的直径为(19.4±1.2)mm,氟哌酸的抑菌圈直径为(30.3±1.3)mm,土霉素为(28.5±2.5)mm。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在攻毒7d后,对照组死亡率为45%,饲料中添加0.5%绿原酸的试验组死亡率为10%,添加4%的试验组的死亡率为20%,添加1%和2%的试验组没有鱼死亡,表明饲料中添加1%的绿原酸能有效增强鱼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试验结果说明,绿原酸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与抗生素类抗菌药物相当,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抑菌效果 药敏试验 攻毒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育种实践中的个体标记技术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磊 董在杰 +2 位作者 明俊超 梁政远 苏胜彦 《水产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本文对鱼类育种实践中所采用的鱼类个体标记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综述。鱼类个体标记主要有外标和内标两种方式,每种标记方式中又有不同的具体方法。外标法主要包括鼻签、剪鳍、挂牌、烙印等,具有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标记的... 本文对鱼类育种实践中所采用的鱼类个体标记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综述。鱼类个体标记主要有外标和内标两种方式,每种标记方式中又有不同的具体方法。外标法主要包括鼻签、剪鳍、挂牌、烙印等,具有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标记的保留率相对较低;内标法有染料标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荧光色素可见标记和被动整合雷达标记等,内标法的标记保留率较高,但成本也较高。内标法在标记效率和个体存活率上比外标法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标记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骨鱼补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万金娟 刘波 +2 位作者 戈贤平 谢骏 徐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59-164,共6页
综述了各种硬骨鱼物种具体的补体成分的特点,以及鱼类补体在调理、吞噬、免疫应答、炎症介导及病原体的防御和清除中的作用,并从生理角度评估了影响补体活性水平及其组分的因子,此外,笔者还提出了一些硬骨鱼补体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硬骨鱼 补体系统 补体成分 功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刺鳊鮈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钢春 顾若波 韦宝莹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114,共5页
试验测定了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体重对其窒息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似刺鳊鮈的耗氧率与温度和体重之间有极显著复相关关系。在试验温度(15~30℃)条件下,似刺... 试验测定了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体重对其窒息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似刺鳊鮈的耗氧率与温度和体重之间有极显著复相关关系。在试验温度(15~30℃)条件下,似刺鳊鮈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R0)与温度(T)和体重(W)的二元线形回归方程是:R0=0.0160T+0.0002W-0.1600,复相关系数为0.9460;似刺鳊鮈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似刺鳊鮈的窒息点与体重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与体重W(g)的关系为:A=0.3463W0.2835,r=0.9050。研究结果可为似刺鳊鮈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刺鳊鮈 耗氧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胞杆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施大林 孙梅 +5 位作者 潘良坤 刘淮 胡凌 陈秋红 张维娜 匡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89-94,共6页
应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试验法对地衣芽胞杆菌在摇瓶水平上进行了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配方为山芋淀粉1.0%,豆粕0.6%,玉米芯粉0.8%,K_2HPO_4 0.1%,MgSO_40.1%。最适培养条件为37℃,摇床转速150 r/min,250... 应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试验法对地衣芽胞杆菌在摇瓶水平上进行了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配方为山芋淀粉1.0%,豆粕0.6%,玉米芯粉0.8%,K_2HPO_4 0.1%,MgSO_40.1%。最适培养条件为37℃,摇床转速150 r/min,250 mL三角瓶装液50 mL,接种量5.0%,振荡培养48 h,pH 7.0。在20 L自动发酵罐中进行了扩大培养试验,考察溶氧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扩大至1 m^3发酵罐,通过控制搅拌速度和通气量,1 m^3发酵罐中地衣芽胞杆菌培养液菌浓为7.2×10~9cfu/mL,芽胞率达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胞杆菌 培养条件 正交试验 扩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斑东风螺单孢子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景书 戈贤平 +4 位作者 李明 周文川 赵秋龙 徐跑 谢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3-807,共5页
文章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1807)单孢子虫病进行了首次报道,对其病理学特征、流行季节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方斑东风螺被单孢子虫侵袭后,吻管、足肌、肠、消化腺、鳃、胃和肝等器官引起一系列病变。病理组织... 文章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1807)单孢子虫病进行了首次报道,对其病理学特征、流行季节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方斑东风螺被单孢子虫侵袭后,吻管、足肌、肠、消化腺、鳃、胃和肝等器官引起一系列病变。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肠上皮黏膜组织细胞布满该虫营养体和各发育期的多核质体,造成肠结缔组织呈现炎症反应。寄生部位病灶肿胀、混浊、坏死、崩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单孢子虫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三种芽孢杆菌对建鲤生长及肠道菌群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尹恒 高启平 +2 位作者 谢骏 刘波 李云兰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6-19,共4页
以平均体重为(14.62±0.11)g的当年建鲤(Jian Carp)作为试验对象,设计4种实用饲料,对照组为基础日粮,试验组为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的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0.1%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0.1%枯草芽孢杆菌(Ba... 以平均体重为(14.62±0.11)g的当年建鲤(Jian Carp)作为试验对象,设计4种实用饲料,对照组为基础日粮,试验组为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的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0.1%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0.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芽孢杆菌添加浓度均为1.5×1010个/kg),在室外水泥池中(7 m×7 m×1.5 m)养殖94 d,测定了鱼体的生长及肠道菌群。生长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1%的凝结芽孢杆菌饲料系数下降5.0%(P>0.05),特定生长率增加3.00%(P<0.05);添加0.1%的蜡样芽孢杆菌饲料系数下降2.50%(P>0.05),特定生长率增加0.5%(P>0.05);添加0.1%的枯草芽孢杆菌饲料系数提高5.63%(P<0.05),特定生长率下降3.0%(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饲料中添加0.1%的凝结芽孢杆菌使鲤鱼肠道内的细菌总数增加0.15%(P>0.05),大肠杆菌下降8.16%(P<0.05),弧菌下降17.32%(P<0.05),乳酸菌上升6.74%(P<0.05);添加0.1%的蜡样芽孢杆菌使鲤鱼肠道内的细菌总数增加11.13%(P<0.05),大肠杆菌上升10.6%(P<0.05),弧菌下降0.56%(P>0.05),乳酸菌增加0.63%(P>0.05)。添加0.1%的枯草芽孢杆菌使鲤鱼肠道内的细菌总数增加12.17%(P<0.05),大肠杆菌增加8.32%(P<0.05),弧菌总数下降2.23%(P>0.05),乳酸菌下降6.90%(P>0.05)。因此,在鲤鱼饲料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对鲤鱼的生长和肠道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单独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凝结芽孢杆菌 生长 肠道菌群 建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3种遗传分析方法分析养殖鲤与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丽花 李巍 +2 位作者 吴春琳 董在杰 王成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应用基于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法、贝叶斯遗传聚类法和遗传重排技术对鲤4个人工选育群体(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和建鲤)和2个长江干流天然群体(湖北监利和江苏扬州)的10个微卫星标记结果进行分析,以有效检测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 应用基于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法、贝叶斯遗传聚类法和遗传重排技术对鲤4个人工选育群体(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和建鲤)和2个长江干流天然群体(湖北监利和江苏扬州)的10个微卫星标记结果进行分析,以有效检测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人工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荷包红鲤与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最大,其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解释了总遗传变异的48.23%;在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中,6个群体的最佳聚类数值为4,即兴国红鲤与2个天然群体聚为一类,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和建鲤3个群体分别单独聚为一类;贝叶斯遗传重排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遗传自排率较高,为81%~100%,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的遗传自排率最高,均为100%。研究结果综合表明:4个人工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而且天然群体已受到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影响;这3种方法能很好地检测鲤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主成分分析 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 贝叶斯遗传重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2种脂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cDNA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
20
作者 喻文娟 俞菊华 +5 位作者 李红霞 李建林 唐永凯 于凡 何枫 傅纯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探究脂酰辅酶A脱氢酶对脂肪酸β氧化的调控机制,使用RT-PCR在鲤鱼肝脏克隆了脂酰辅酶A脱氢酶家族中的MCAD和LCAD全长c DNA序列,阅读框分别为1 275,1 326 bp,编码424,441个氨基酸,分析表明他们均具备ACADs家族的特征序列:FAD结合位点... 为探究脂酰辅酶A脱氢酶对脂肪酸β氧化的调控机制,使用RT-PCR在鲤鱼肝脏克隆了脂酰辅酶A脱氢酶家族中的MCAD和LCAD全长c DNA序列,阅读框分别为1 275,1 326 bp,编码424,441个氨基酸,分析表明他们均具备ACADs家族的特征序列:FAD结合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催化位点等,与斑马鱼MCAD和LCAD的一致性分别为93.16%和94.56%。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MCAD和LCAD主要在肝脏和心脏表达;不同脂肪源对MCAD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鱼油对LCAD的表达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此外,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MCADs-p EASY(E2)和LCADs-pEASY(E2),经IPTG诱导获得了原核表达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3.0,43.6 kDa。经检测这2个蛋白在370,45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表明他们能自然结合FAD辅基。吩嗪硫酸甲酯反应法结果表明:MCAD和LCAD酶活性最适温度均为28℃,酶活分别为9.12,10.29 U/g。结果表明,与哺乳动物类似,鲤鱼MCAD和LCAD在肝脏和心脏表达量高;高不饱和脂肪酸对LCAD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MCAD LCAD 克隆 原核表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