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药残监控促进水产品出口
1
作者 陈毕生 《海洋与渔业》 2007年第10期28-30,共3页
本文阐述水产健康养殖与HACCP的关系、养殖环境的监测与控制、养殖种苗健康程度的检验、饲料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药物使用要则,提倡生态系、循环水、零排污的养殖模式,大力控制水产品有害药物残留,巩固中国水产品出... 本文阐述水产健康养殖与HACCP的关系、养殖环境的监测与控制、养殖种苗健康程度的检验、饲料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药物使用要则,提倡生态系、循环水、零排污的养殖模式,大力控制水产品有害药物残留,巩固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龙头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养殖 药物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PCB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清云 甘居利 +4 位作者 陈海刚 马胜伟 张喆 蔡文贵 贾晓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1-1798,共8页
于2008-2012年间在南海北部沿岸海域的23个重要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时空分布趋势、组成特征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 于2008-2012年间在南海北部沿岸海域的23个重要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时空分布趋势、组成特征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的含量范围在8.11~29.10ng/g之间(湿重,下同),平均值是(16.574±4.40)ng/g,出现频率呈正态分布.在时间上,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PCBs含量随时间呈下降的总体趋势;空间分布上,珠江口岸段PCBs含量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广西和海南4个岸段.PCBs同系物中以五氯联苯在总PCBs含量最高,占47.9%,其次是三氯和四氯联苯,二者之和占总PCBs的30.6%;同系物以PCB105、PCB118和PCB101+113为优势组分,3者之和占总量的百分比为24.O%.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残留量远低于国内外相关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估算的沿海居民食用牡蛎的PCBs暴露量为5.52ng/(kg·d),仅占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每日耐受量值的27.6%.PCBs的二噁(口英)毒性当量frEQ)平均值为39.4p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PCBS 时空变化 南海北部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海刚 贾晓平 +3 位作者 蔡文贵 马胜伟 王增焕 王学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5-1731,共7页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牡蛎 空间分布 单因子指数 非致癌性风险指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汉氏棱鳀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秦洁芳 陈海刚 +2 位作者 蔡文贵 杨涛 贾晓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2期29-34,共6页
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 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7 m.gL-1。DBP对汉氏棱鳀内脏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第24小时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而0.55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第72小时0.07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0.14 m.gL-1组被诱导升高,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脑中各浓度组则表现为第24小时受到明显的诱导而到第72小时被抑制。DBP胁迫下仅第24小时引起了2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明显升高。内脏团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升高而其他浓度组被抑制;而脑中0.55 m.gL-1浓度组为先受诱导升高后被抑制降低,其他浓度组则一直表现为受诱导升高。结果表明,DBP在此试验质量浓度下对汉氏棱鳀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海洋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氏棱鳀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 乙酰胆碱酯酶(AC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域秋、冬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雪辉 杜飞雁 +3 位作者 张汉华 李纯厚 林昭进 贾晓平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1-7,共7页
根据 2 0 0 1年 11至 2 0 0 2年 1月间北部湾海域秋、冬季 2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北部湾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渔获虾类 2 4种 ,隶属于 6科 11属 ;蟹类 30种 ,隶属 9科 19属 ;虾蛄 9种 ,隶属 2... 根据 2 0 0 1年 11至 2 0 0 2年 1月间北部湾海域秋、冬季 2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北部湾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渔获虾类 2 4种 ,隶属于 6科 11属 ;蟹类 30种 ,隶属 9科 19属 ;虾蛄 9种 ,隶属 2科 6属。各种类沿水深和地理分布有明显变化 ,主要集中分布于湾中部水深 2 1~ 80m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 种类组成 分布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六六六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清云 甘居利 +4 位作者 陈海刚 马胜伟 张喆 蔡文贵 贾晓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08-1615,共8页
于2006—2011年间每年的3月份,在海南岛沿岸选取的4个重要港湾(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成体30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六六六(HCHs,包括α-、β-、γ-、δ-HCH)含量。结果显示,2006—2... 于2006—2011年间每年的3月份,在海南岛沿岸选取的4个重要港湾(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成体30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六六六(HCHs,包括α-、β-、γ-、δ-HCH)含量。结果显示,2006—2011年近江牡蛎体中HCHs含量范围是未检出~1.16 ng.g-1,平均含量是0.15 ng·g-1,与1985年海南岛贝类体内的HCHs残留量相比,20多年间浓度降低至原来的1/45。在这6年中HCHs含量于2006—2008年先略微下降,之后小范围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平稳的趋势;样品中HCHs区域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通过对HCH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海南岛采样海域周围近年没有新的HCHs污染源输入。与世界其他海域贝类体内HCHs含量比较,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HCHs残留量较低,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通过计算安全消费量,认为海南岛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致癌风险和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沿岸 牡蛎 六六六 时空变化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砷As(V)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生长、叶绿素a含量及抗氧化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斌 陈亚男 +8 位作者 齐占会 白艳艳 徐东 马元庆 张娟 李焕军 孙珊 何鑫 张昀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459,共5页
研究了无机砷As(V)胁迫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培育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s(V)浓度梯度为0、7.3、10.2、23.9、45.2和114.0μg/L(分别记为Ctr和V1—V5),取样时间为2、3、... 研究了无机砷As(V)胁迫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培育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s(V)浓度梯度为0、7.3、10.2、23.9、45.2和114.0μg/L(分别记为Ctr和V1—V5),取样时间为2、3、5、7、14和21 d。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适当浓度As(V)暴露会促进牟氏角毛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度,而较低浓度暴露时则反之。所有处理组中仅V2组在14d时藻细胞密度增至最大值71×104ind./m L,其它处理组在整个试验期间藻细胞密度变化均不显著(P〉0.01)。2 d时各组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5 d时V5组显著升高(达102.16μg/108cell),而其它处理组却仍明显低于其初始值;21 d时,除V1组外各处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50.63μg/10~8cell)。在As(V)暴露2 d时,处理组GSH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3.23μg/10~8cell)(P〈0.01),且随着As(V)暴露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As(V)暴露对牟氏角毛藻GSH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随着As(V)浓度升高基本呈降低趋势。As(V)胁迫可能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活性,长期暴露还会对其生长繁殖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 牟氏角毛藻 生长 叶绿素含量 抗氧化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风险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增焕 贾晓平 +3 位作者 林钦 甘居利 蔡文贵 陈海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7-612,共6页
根据1997—2010年对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的监测结果,对近江牡蛎体重金属元素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近江牡蛎这一经济水产品种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风险... 根据1997—2010年对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的监测结果,对近江牡蛎体重金属元素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近江牡蛎这一经济水产品种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江牡蛎Cd、Cu、Pb、Zn的含量分别为(1.31±1.43)、(72.3±89.7)、(0.26±0.22)、(203±178)mg.kg-1,不同元素的含量与近江牡蛎对其累积能力有关。1997—2010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重金属Cu、Cd、Pb、Zn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为中部沿海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东部和西部沿海。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近江牡蛎体Pb、Cd的暴露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WHO/FAO)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推荐值,处于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重金属 时空变化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网多元复合混养模式
9
作者 朱长波 《海洋与渔业》 2013年第4期68-69,共2页
自2009年我国对虾病害再次大规模暴发以来,对虾单养的成功率急剧降低,鱼虾混养技术的优势得以突显。目前,我国鱼虾混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对虾一杂食性鱼类混养,用于提高对虾饲料利用率;2、对虾一肉食性鱼类混养,用于预防对虾... 自2009年我国对虾病害再次大规模暴发以来,对虾单养的成功率急剧降低,鱼虾混养技术的优势得以突显。目前,我国鱼虾混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对虾一杂食性鱼类混养,用于提高对虾饲料利用率;2、对虾一肉食性鱼类混养,用于预防对虾传染性病害;3、对虾一滤食性鱼类混养,用于改善池塘水质,减少养殖污水排放..尽管以上三种混养方式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仍然不够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模式 对虾病害 复合 围网 鱼类混养 鱼虾混养 饲料利用率 传染性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