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房世波 刘华杰 +2 位作者 张新时 董鸣 刘建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42-1845,共4页
介绍了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特性和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的变异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分析了生物结皮对区域植被遥感解译的影响。干湿生物结皮的光谱差异以及土壤浅表层水分的更替会造成植被动态的错误解译... 介绍了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特性和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的变异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分析了生物结皮对区域植被遥感解译的影响。干湿生物结皮的光谱差异以及土壤浅表层水分的更替会造成植被动态的错误解译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过高估计,经研究得出,100%盖度的干湿苔藓结皮NDVI之差大约0.35(干苔藓结皮0.30,而湿苔藓结皮0.65),100%盖度干湿藻类结皮NDVI之差大约0.15(干藻类结皮0.15,而湿藻类结皮0.30),最大值合成法(max value composite,MVC)会使分布有相当盖度的苔藓结皮的区域的NDVI求解受降水的影响很大,会造成该区域短时间内NDVI不稳定性,而影响植被动态解译。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生物结皮研究中,除了考虑不同土壤水分下生物结皮的光谱外,还应考虑生物结皮光谱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遥感 光谱 苔藓 地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77
2
作者 齐月 房世波 周文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444-7453,共10页
基于国内外有关地面太阳辐射研究,并根据中国大气气溶胶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了近50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各个地区、不同城市间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全球大部分地区类似,中国的地面太阳辐射经历了一... 基于国内外有关地面太阳辐射研究,并根据中国大气气溶胶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了近50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各个地区、不同城市间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全球大部分地区类似,中国的地面太阳辐射经历了一个从减少到增多的过程,即所谓的地球由"变暗"到"变亮";中国各个地区发生相同的变化过程,大致以1990年为界,之前以减少趋势为主,之后逐渐增加,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变化幅度有所差异;分析了城市类型和气溶胶厚度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多数大城市和工业城市的太阳辐射下降幅度大于中小型非工业城市,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太阳辐射下降趋势呈相似分布特征,说明城市工业化及其产生的气溶胶污染对太阳辐射的下降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太阳辐射 全球变暗 气溶胶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农业干旱遥感指数对比和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扬 房世波 +1 位作者 梁瀚月 柯丽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以辽西北为研究区域,选取典型干旱年2009年作物(春玉米)主要生长季,采用表观热惯量(apparent thermal inertia,ATI)、距平植被指数(anomalies of vegetation index,AVI)和植被供水指数(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VSWI)3种基于不同... 以辽西北为研究区域,选取典型干旱年2009年作物(春玉米)主要生长季,采用表观热惯量(apparent thermal inertia,ATI)、距平植被指数(anomalies of vegetation index,AVI)和植被供水指数(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VSWI)3种基于不同理论的遥感干旱指数方法对土壤水分进行反演,分析其监测效果。结果表明,3种指数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辽西北地区2009年的旱情趋势,但得到的反演结果并不一致;ATI在中高植被覆盖率下的监测效果高于预期结果,比较符合历史气象资料;AVI可以有效反映当年作物主要生长季各时期相对的受旱状况;VSWI夸大了植被的影响作用,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遥感监测 表观热惯量 距平植被指数 植被供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和不同灌溉量对东北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0
4
作者 孟凡超 张佳华 +5 位作者 郝翠 周正明 李辉 刘丹 王凯 张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6-2135,共10页
CO2和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大气CO2浓度升高或水分变化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玉米是重要的C4植物,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3左右,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CO2浓... CO2和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大气CO2浓度升高或水分变化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玉米是重要的C4植物,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3左右,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CO2浓度升高或水分变化共同作用对东北玉米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甚少。基于开顶式生长箱(OTCs),模拟研究了CO2浓度变化(390、450、550μmol/mol)和降水变化(0、+15%(以试验地锦州1981—2010年6、7、8月月平均降水量88.7,153.9 mm和139.8 mm为基准))共同作用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丹玉39为材料,利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6个处理(C550W+15%、C550W0、C450W+15%、C450W0、C390W+15%和C390W0)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升高和灌溉的共同作用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升高,且灌溉作用大于高CO2浓度作用;而蒸腾速率(Tr)则下降,使水分利用效率(WUE)升高。CO2浓度升高使气孔导度(Gs)降低,灌溉则使之升高,但灌溉的作用小于高CO2浓度作用;胞间CO2浓度(Ci)随CO2浓度增加而升高,灌溉对其影响不明显。高CO2浓度和灌溉共同作用下光响应参数差异明显。CO2浓度升高增加了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光饱和点(LSP),灌溉亦然;CO2浓度升高使得光补偿点(LCP)、光补偿点量子效率(φc)和暗呼吸速率(Rd)的灌溉处理和自然降水处理的差距变小。390、450、550μmol/mol CO2浓度下的灌溉处理与自然降水处理相比,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1.56%、3.31%和0.45%,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4.69%、8.09%和1.01%,最终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0.47%、12.07%和8.96%。可见,在高CO2浓度下,适量的灌溉对玉米的整个光合作用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表现为籽粒产量的增加。为研究者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作物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及决策者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方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灌溉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光合参数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4
5
作者 房世波 冯凌 +2 位作者 刘华杰 张新时 刘建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12-3321,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和极地、亚极地区等脆弱生态区广泛存在,生物土壤结皮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碳氮循环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概述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的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综合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和极地、亚极地区等脆弱生态区广泛存在,生物土壤结皮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碳氮循环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概述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的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综合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物结皮对气候变暖、降水变化和UV-B增加的响应。分析认为应该加强区域尺度下干旱与半旱区生物结皮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气候变化 苔藓 地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冬小麦开花及成熟期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邱美娟 刘建栋 +2 位作者 邬定荣 刘玲 王治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0-255,共6页
利用华北平原5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相对1980s而言,1990s开... 利用华北平原5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相对1980s而言,1990s开花期普遍提前2~5 d ,成熟期提前1~6 d左右,2000s开花期则一般提前3~9 d,成熟期提前1~7d左右。因此,随着年代推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趋势在进一步加剧。相对1980s而言,1990s生育期等值线普遍北移,而2000s等值线进一步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发现,3-5月月平均气温升高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化 开花期 成熟期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邬定荣 刘建栋 +2 位作者 刘玲 姜朝阳 于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4,共8页
利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对由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的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生产潜力在时空上的分异规律。首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小麦生理生态及干物质积累过... 利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对由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的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生产潜力在时空上的分异规律。首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小麦生理生态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等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了改进,获取了相关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充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随后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模拟了华北地区42个站点1961—2006年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对其进行EOF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变化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大致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EOF分析则表明,影响光温生产潜力最重要的因子是辐射,其次是温度。影响气候生产潜力最重要的是降水,其次是该区域光温条件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冬小麦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春玉米灾损风险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齐月 阳伏林 +2 位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房世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干旱是影响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应用甘肃省1980—2011年71个县(市)的春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资料,以风险理论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探讨了甘肃省县、市春玉米产量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波动和减产的风险水平,通过正... 干旱是影响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应用甘肃省1980—2011年71个县(市)的春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资料,以风险理论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探讨了甘肃省县、市春玉米产量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波动和减产的风险水平,通过正态分布判别和偏态分布正态化,研究了西北地区春玉米不同年型减产率变化特征,分析了甘肃省玉米产量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呈整体上分散、小面积连片的特点,河西地区减产率最高,其次为陇中地区。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陇东地区的东部,较高风险区分布在陇中、陇东大部分地区,河西地区通过灌溉可有效缓解旱灾,风险较低。不同减产率等级下风险分析可为春玉米产量风险预测及抗灾减损、农业保险指数制定和农业保险赔付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旱 减产率 风险概率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5
9
作者 徐嘉昕 房世波 +3 位作者 张廷斌 朱永超 吴东 易桂花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7-246,共10页
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不仅反映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的长势,还可以预测未来植被的变化趋势。基于2000—2016年间研究区MODIS13A1 C6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结合研究区1∶100万植被类型... 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不仅反映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的长势,还可以预测未来植被的变化趋势。基于2000—2016年间研究区MODIS13A1 C6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结合研究区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研究方法,分别就三江源区17 a间植被时空分布特征、植被NDVI变化及气象站点缓冲区内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与逐月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区生长季植被NDVI值在2000—2016年间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区生长季NDVI增速为0. 8%/10 a,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②气候因子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对植被生长影响较大,而在后期相关性则不明显;③研究区植被生长季初期,当月气温对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NDVI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量对其的影响,但在植被生长季中期,当月降水量对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3种不同类型植被的生长影响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因子 相关分析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