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被引量:
65
1
作者
赵平
陈军明
+3 位作者
肖栋
南素兰
邹燕
周波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9,共14页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5.5a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大气环流
季风降水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模式集合预报及其降尺度技术在东亚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25
2
作者
康红文
祝从文
+1 位作者
左志燕
张人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利用动力季节模式输出的匹配域投影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对多个国家和城市的站点月平均降水进行预报。预报变量是北京1个站、韩国60个站和曼谷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预报因子是从多个业务动力季节预报模式输出的多个大尺度变量...
利用动力季节模式输出的匹配域投影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对多个国家和城市的站点月平均降水进行预报。预报变量是北京1个站、韩国60个站和曼谷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预报因子是从多个业务动力季节预报模式输出的多个大尺度变量。模式回报数据和站点观测降水数据时段是1983—2003年。降尺度预报降水的技巧是在交叉验证的框架下进行的。匹配域投影方法是设定一个可以活动的窗口在全球范围内大尺度场上进行扫描,寻求与目标站点降水最优化的因子和最相关的区域,目标站点的降水变率就是由该匹配域上大尺度环流场信息决定的。最终预报是用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DMME)。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能显著地提高站点降水的预报技巧。北京站,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的预报和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可以提高到0.71;韩国地区,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平均技巧提高到0.75;泰国,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技巧是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动力模式
降尺度
多模式集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景鑫
任宏利
+2 位作者
陆波
刘景鹏
康延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30-3744,共15页
利用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格点数据,诊断研究了前期春季(4-5月份)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SAM)在不同位相配置下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协同影响作用.分析结...
利用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格点数据,诊断研究了前期春季(4-5月份)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SAM)在不同位相配置下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协同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剔除ENSO最强信号影响后,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分布显著地依赖于前期春季两个较为独立的年际变率主模态(NAO和SAM)位相的不同配置,即降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两个因子单独作用的叠加效果,当前春SAM正位相偏强而NAO负位相偏强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正效应,我国南方夏季(6-7月份)降水表现为全区正异常,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附近地区最为显著;反之,当前春SAM呈偏强的负位相而NAO偏强的正位相配置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负效应,对应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表现为显著负异常.对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SAM与NAO位相相反情况下,二者均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到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的异常变化,进而形成协同作用,增强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异常信号,从而通过欧亚大陆的遥相关波列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南方降水产生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当SAM与NAO同位相时,可能表现为抵消效应,不利于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发展,从而削弱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影响,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O
SAM
协同影响
中国南方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半球降水对南极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
1
4
作者
窦挺峰
效存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2,共8页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别在南美洲大陆以东大西洋和以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上存在两个正负值中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冰涛动异常可以通过改变地表热通量,影响对流层中层大气,进而驱动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加强或减弱费莱尔环流的强度,最终对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分布产生影响。在阿蒙森/别林斯高晋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少的海域,向上的热通量增加,局地加热会使得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异常偏强,费莱尔环流的经向输送增强,对应其在中低纬的下沉支也偏强,局地下沉气流异常偏强则会抑制降水的生成,导致降水异常偏少。在威德尔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多的海域,经向环流和降水的响应几乎相反,但因受西南极半岛和南美洲陆面作用的影响,对应经度带费莱尔环流对海冰异常的响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涛动
费莱尔环流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西南季风期NCEP2湍流热通量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
5
5
作者
张增海
姜华
+1 位作者
王辉
左军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8,共10页
以5次南海现场观测试验数据(Xisha2002,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为参照,对NCEP2再分析资料中湍流热通量在南海西南季风期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2估算的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在试验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
以5次南海现场观测试验数据(Xisha2002,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为参照,对NCEP2再分析资料中湍流热通量在南海西南季风期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2估算的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在试验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期间分别高估了6(11%),2(2%),7(7%)和13W/m2(16%),而在Xisha2002试验中低估了10 W/m2(11%).在5个试验中低估的感热通量分别为7(130%),3(64%),7(170%),5(53%)和5 W/m2(72%).NCEP2与5个现场观测试验的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均没有达到95%的置信度.模式中湍流热通量损失的误差来源于基本变量和算法,基本变量中以海表温度和海面风速的误差产生的影响最大.应用COARE2.6a算法和NCEP2的基本变量重新计算的湍流热通量更加符合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湍流热通量
NCE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6
作者
黄青兰
刘伯奇
李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0-1026,共17页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雨季的形成发展联系紧密。2~3月,江南地区的大气热源以感热加热为主,这时降水以大尺度层云降水为主;而在4月初之后,江南地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相应地对流凝结潜热成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动力和热力诊断分析说明,青藏高原南部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是导致4月初江南地区降水性质和大气热源首先发生季节转换的重要原因。2~3月,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随之加强,此时对流层中部的纬向西风令江南地区的对流层中部暖平流加强,引起上升运动并加强局地大尺度层云降水,令土壤湿度加大,为随后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之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在4~5月期间继续加强,这时高原南坡的"感热气泵"令其四周的低空水汽向北辐合,从而加强了江南地区的低空南风,使大量水汽自南海—西太平洋向北输送,令江南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快速发展,地面感热迅速减小,对流凝结潜热进而成为江南地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大气热源
季节转换
江南春雨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被引量:
65
1
作者
赵平
陈军明
肖栋
南素兰
邹燕
周波涛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中国
气象
局国家
气候
中心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9,共14页
基金
财政部/科技部公益类行业专项(GYHY20070600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项目
文摘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5.5a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大气环流
季风降水
台风
Keywords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nsoon rainfal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分类号
P62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模式集合预报及其降尺度技术在东亚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25
2
作者
康红文
祝从文
左志燕
张人禾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基金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560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9Y001和2010Z001)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200801012)
文摘
利用动力季节模式输出的匹配域投影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对多个国家和城市的站点月平均降水进行预报。预报变量是北京1个站、韩国60个站和曼谷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预报因子是从多个业务动力季节预报模式输出的多个大尺度变量。模式回报数据和站点观测降水数据时段是1983—2003年。降尺度预报降水的技巧是在交叉验证的框架下进行的。匹配域投影方法是设定一个可以活动的窗口在全球范围内大尺度场上进行扫描,寻求与目标站点降水最优化的因子和最相关的区域,目标站点的降水变率就是由该匹配域上大尺度环流场信息决定的。最终预报是用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DMME)。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能显著地提高站点降水的预报技巧。北京站,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的预报和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可以提高到0.71;韩国地区,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平均技巧提高到0.75;泰国,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技巧是0.61。
关键词
降水
动力模式
降尺度
多模式集合
Keywords
Precipitation, Dynamical model, Downscaling, Multi-model ensemble
分类号
P435.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景鑫
任宏利
陆波
刘景鹏
康延臻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国家
气候
中心
气候
研究
开放实验室
中国
气象
局-南京大学
气候
预测
研究
联合实验室
兰州大学大气
科学
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30-3744,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430203)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22)
+2 种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业务关键技术发展项目(YBGJXM(2017)0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5Z001
2017Y005)联合资助
文摘
利用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格点数据,诊断研究了前期春季(4-5月份)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SAM)在不同位相配置下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协同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剔除ENSO最强信号影响后,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分布显著地依赖于前期春季两个较为独立的年际变率主模态(NAO和SAM)位相的不同配置,即降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两个因子单独作用的叠加效果,当前春SAM正位相偏强而NAO负位相偏强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正效应,我国南方夏季(6-7月份)降水表现为全区正异常,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附近地区最为显著;反之,当前春SAM呈偏强的负位相而NAO偏强的正位相配置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负效应,对应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表现为显著负异常.对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SAM与NAO位相相反情况下,二者均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到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的异常变化,进而形成协同作用,增强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异常信号,从而通过欧亚大陆的遥相关波列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南方降水产生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当SAM与NAO同位相时,可能表现为抵消效应,不利于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发展,从而削弱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影响,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NAO
SAM
协同影响
中国南方
夏季降水
Keywords
NAO
SAM
Collaborative effects
Southern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半球降水对南极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
1
4
作者
窦挺峰
效存德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
科学
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
研究所
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2,共8页
基金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2012-02-02)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CS09-07)资助
文摘
运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结合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南极海冰涛动异常对南半球降水的影响,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南半球中纬度降水对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较为显著,且异常响应的空间分布与海冰涛动类似,分别在南美洲大陆以东大西洋和以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上存在两个正负值中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冰涛动异常可以通过改变地表热通量,影响对流层中层大气,进而驱动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加强或减弱费莱尔环流的强度,最终对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分布产生影响。在阿蒙森/别林斯高晋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少的海域,向上的热通量增加,局地加热会使得费莱尔环流的上升支异常偏强,费莱尔环流的经向输送增强,对应其在中低纬的下沉支也偏强,局地下沉气流异常偏强则会抑制降水的生成,导致降水异常偏少。在威德尔海外围海冰异常偏多的海域,经向环流和降水的响应几乎相反,但因受西南极半岛和南美洲陆面作用的影响,对应经度带费莱尔环流对海冰异常的响应较弱。
关键词
南极海冰涛动
费莱尔环流
降水异常
Keywords
Antarctic sea ice oscillation, Ferrel cell,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分类号
P731.1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941.6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西南季风期NCEP2湍流热通量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
5
5
作者
张增海
姜华
王辉
左军成
机构
中国
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1240531006)
文摘
以5次南海现场观测试验数据(Xisha2002,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为参照,对NCEP2再分析资料中湍流热通量在南海西南季风期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2估算的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在试验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期间分别高估了6(11%),2(2%),7(7%)和13W/m2(16%),而在Xisha2002试验中低估了10 W/m2(11%).在5个试验中低估的感热通量分别为7(130%),3(64%),7(170%),5(53%)和5 W/m2(72%).NCEP2与5个现场观测试验的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均没有达到95%的置信度.模式中湍流热通量损失的误差来源于基本变量和算法,基本变量中以海表温度和海面风速的误差产生的影响最大.应用COARE2.6a算法和NCEP2的基本变量重新计算的湍流热通量更加符合物理意义.
关键词
南海
湍流热通量
NCEP2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turbulent heat fluxes
NCEP2
分类号
P731.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6
作者
黄青兰
刘伯奇
李菲
机构
江门市
气象
局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0-1026,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5049
41406033
+4 种基金
9163731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5Z001
2017R001
广东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6B47
江门市气象局气象科技项目201403~~
文摘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雨季的形成发展联系紧密。2~3月,江南地区的大气热源以感热加热为主,这时降水以大尺度层云降水为主;而在4月初之后,江南地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相应地对流凝结潜热成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动力和热力诊断分析说明,青藏高原南部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是导致4月初江南地区降水性质和大气热源首先发生季节转换的重要原因。2~3月,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随之加强,此时对流层中部的纬向西风令江南地区的对流层中部暖平流加强,引起上升运动并加强局地大尺度层云降水,令土壤湿度加大,为随后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之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在4~5月期间继续加强,这时高原南坡的"感热气泵"令其四周的低空水汽向北辐合,从而加强了江南地区的低空南风,使大量水汽自南海—西太平洋向北输送,令江南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快速发展,地面感热迅速减小,对流凝结潜热进而成为江南地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
关键词
副热带大气热源
季节转换
江南春雨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
Keywords
Subtropical atmospheric heating source
Seasonal transition
Spring rainfall over the region to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ermal forcing of Tibetan Plateau
分类号
P466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赵平
陈军明
肖栋
南素兰
邹燕
周波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6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多模式集合预报及其降尺度技术在东亚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康红文
祝从文
左志燕
张人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李景鑫
任宏利
陆波
刘景鹏
康延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南半球降水对南极海冰涛动异常的响应
窦挺峰
效存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南海西南季风期NCEP2湍流热通量的质量分析
张增海
姜华
王辉
左军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黄青兰
刘伯奇
李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