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夏季华北乡村站点固城大气氨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孟昭阳 谢育林 +4 位作者 贾诗卉 张蕊 林伟立 徐晓斌 杨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利用2013年6—8月河北省定兴县固城站的NH_3连续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了NH_3体积分数水平、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固城站NH_3小时平均体积分数变化范围为0.9×10^(-9)~862.9×10^([-9]),平均体积分数为4... 利用2013年6—8月河北省定兴县固城站的NH_3连续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了NH_3体积分数水平、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固城站NH_3小时平均体积分数变化范围为0.9×10^(-9)~862.9×10^([-9]),平均体积分数为43.9×10^(-9)±65.9×10^(-9)。观测期间PM_(2.5)中NH_4^+平均质量浓度为(19.77±33.24)μg·m^(-3)。2013年夏季固城站NH_3和NH_4^+质量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浓度明显高于华北地区城市站点,说明由于农业施肥等活动导致固城站大气NH_3和NH_4^+质量浓度水平显著提高。夏季NH_3体积分数有明显日变化且呈单峰特征。2013年夏季固城站硫氧化率和氨转化率较高,说明SO_2和NH_3转化为SO_4^(2-)和NH_4^+的速率较大。华北地区应加大对由农业活动造成的NH_3排放的控制力度,以降低区域二次气溶胶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 PM2.5主要水溶性离子 氨转化率 华北乡村站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当雄地基紫外线指数观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树 郑向东 +3 位作者 林伟立 张勇 扎西达瓦 祁栋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2-491,共10页
基于西藏当雄2009年9月—2011年8月地基紫外线指数(UVI)观测,结合TUV辐射传输模式分析,该文检验太阳天顶角、云、臭氧、积雪和气溶胶对UVI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地面UVI主要因素是太阳天顶角和云。晴天地面UVI可简单用太阳天顶角拟合... 基于西藏当雄2009年9月—2011年8月地基紫外线指数(UVI)观测,结合TUV辐射传输模式分析,该文检验太阳天顶角、云、臭氧、积雪和气溶胶对UVI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地面UVI主要因素是太阳天顶角和云。晴天地面UVI可简单用太阳天顶角拟合函数表征;地面UVI的云调制因子总体上随云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但间隙性、未遮蔽日面的云可增强太阳散射辐射,使云调制因子值平均增加约3%~6%,个别情形达40%。臭氧低谷使当雄UVI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增加约12%;冬季短期、浅层积雪使UVI增加16%或更低,也低于模式模拟值(23%);气溶胶(光学厚度为0.02~0.1)对UVI衰减低于3%。因臭氧低谷导致青藏高原臭氧南北分布的差异,相同太阳天顶角下拉萨(海拔为3650 m)UVI较瓦里关(海拔为3810 m)偏高7%~10%。与卫星产品比较表明:OMI卫星UVI产品在当雄、沱沱河、瓦里关和拉萨较地基测值总体偏高65%以上,而晴天则平均分别偏高8.6%,13%,9%和50%。云、地基与卫星像元地理位置差异应是卫星UVI产品偏高的原因。当雄地基UVI测值大于14时,卫星UVI产品反而低3%应与间隙性云有效增强了地面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 西藏当雄 青藏高原 地基观测 卫星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3个典型站点NOx和CO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希文 徐晓斌 +1 位作者 赵花荣 林伟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2-257,共6页
为了研究华北平原北部区域不同类型站点光化学前体物的共性与差异,在华北平原北部地区西南-东北主导风向上选取间距大于100km的3个站点,即中国气象局(CMA)、上甸子(SDZ)和固城(GCH)依次代表北京城区、华北本底地区和相对污染的农... 为了研究华北平原北部区域不同类型站点光化学前体物的共性与差异,在华北平原北部地区西南-东北主导风向上选取间距大于100km的3个站点,即中国气象局(CMA)、上甸子(SDZ)和固城(GCH)依次代表北京城区、华北本底地区和相对污染的农村地区,进行了近地面NOx和CO观测。结果表明,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CMA、SDZ和GCH 3站NOx体积分数的年均值依次为(42.4±21.8)×10-9、(13.8±5.5)×10-9和(26.9±15.2)×10-9,CO体积分数的年均值依次为(1.13±0.37)×10-6、(0.67±0.17)×10-6和(1.11±0.62)×10-6。3站的NOx月均值体积分数及CMA、GCH两站的CO月均值体积分数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而SDZ站的CO 6月均值体积分数(1.03×10-6)为一年中最高。SDZ站的NOx和CO体积分数在中午12时前后出现一个低谷,比CMA和GCH站的提前3~4 h,此后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午后西南风输送对SDZ站的影响。尽管不同的源排放和大气输送影响导致3站的NOx和CO体积分数在日变化特征上有所差异,但3站的NOx和CO日平均体积分数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体现了区域性污染和气象条件共同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北京 NOx CO 区域性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夜间对流天气对地面O_3混合比抬升效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贾诗卉 徐晓斌 +3 位作者 林伟立 王瑛 何心河 张华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0-290,共11页
2013年6—9月在河北省固城站观测到多次夜间对流性天气伴随地面O_3混合比快速抬升的过程,并引起次日清晨到中午O_3混合比升高。大多数对流过程中,O_3混合比在半小时内升高至60×10^(-9)~80×10^(-9),同时NO_x等反应性气体混合... 2013年6—9月在河北省固城站观测到多次夜间对流性天气伴随地面O_3混合比快速抬升的过程,并引起次日清晨到中午O_3混合比升高。大多数对流过程中,O_3混合比在半小时内升高至60×10^(-9)~80×10^(-9),同时NO_x等反应性气体混合比下降,θ_(se)值降低,说明下沉气流将高空气团带到地面,造成了O_3混合比的升高。通过再分析资料得到下沉气团基本来源于对流层中下层,这一结论与当地进行的一次飞机观测结果吻合。多数对流过程中固城站和北京城区地面O_3混合比和θ_(se)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和程度。根据观测结果,推测华北地区在夏季和初秋时,对流层中下层存在O_3高值区,混合比约为60×10^(-9)~80×10^(-9)。对流性天气对地面O_3抬升的影响区域与对流系统的影响范围有关,可达到中尺度范围。华北地区光化学污染严重,对流性天气引起的地面O_3混合比抬升程度比较强,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混合比抬升 对流性天气过程 下沉气流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