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体健 李蒙蒙 +10 位作者 韩志伟 张华 周春红 谢旻 李树 庄炳亮 吴昊 曲雅微 傅宗玫 马丹阳 李亚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21-5933,共13页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化学耦合模式、地球系统模式等不同阶段,自主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环境模式,改进完善了国际先进的大气环境模式,在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在模式的应用研究、排放清单反演和动态源排放模式研发、多源观测资料与大气环境模式融合、集合预报技术研发、非结构网格系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大模型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整体性能,积极推进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开源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扩散模式 酸沉降模式 空气质量模式 气候-化学耦合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沂市夏季羰基化合物来源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2
作者 杨雪 赵世阳 +3 位作者 张根 胡书豪 王金鹤 朱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大气自由基丰度、大气氧化性强度以及臭氧(O_(3))光化学反应产率.通过对2022年8月临沂市大气羰基化合物及相关物种外场观测,结果发现甲醛(HCHO)体积分数φ(HCHO)和乙醛(CH3CHO)体积分数φ(C... 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大气自由基丰度、大气氧化性强度以及臭氧(O_(3))光化学反应产率.通过对2022年8月临沂市大气羰基化合物及相关物种外场观测,结果发现甲醛(HCHO)体积分数φ(HCHO)和乙醛(CH3CHO)体积分数φ(CH_(3)CHO)分别为(4.95±2.01)×10^(−9)和(3.34±1.40)×10^(−9).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二次生成是HCHO和CH3CHO主要来源,分别贡献其总体积分数的34.28%和35.95%.用基于观测约束的模式(Observation-Based Model,OBM)分析发现影响甲醛二次净生成速率的主要前体物为生物源烯烃和人为源烯烃(主要是正丁烯、乙烯和丙烯).影响乙醛二次净生成速率的主要前体物是人为源烯烃(正丁烯和丙烯)、烷烃(正己烷和正丁烷)和苯.烯烃类物质是影响临沂市羰基化合物体积分数水平的关键前体物物种.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的贡献最强,占比高达为74.64%.本研究强调了烯烃对羰基化合物污染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光化学污染日,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的重要作用,对未来国内外中小城市羰基化合物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合物 OBM模型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关键前体物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清洁大气环境背景下蒙自市PM2.5和O3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路佩瑶 赵天良 +3 位作者 牛涛 郑小波 史建武 张朝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87-1394,共8页
近年来蒙自市PM2.5和O3质量浓度均有所增加,分析两者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蒙自市大气环境治理具重要应用意义。应用蒙自市2015—2019年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云南高原清洁大气环境中PM2.5和O3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云南高原... 近年来蒙自市PM2.5和O3质量浓度均有所增加,分析两者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蒙自市大气环境治理具重要应用意义。应用蒙自市2015—2019年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云南高原清洁大气环境中PM2.5和O3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云南高原夏季风盛行的雨季(5—10月)相比,东亚冬季风控制的云南高原干季(11月至次年4月)是蒙自市PM2.5污染和O3污染多发季节,但与中国中东部地区相比大气污染水平均较低。干季和雨季的PM2.5和O3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干季相关性(r=0.62)大于雨季(r=0.43),两个相关性均通过了99%的置信检验,表明大气环境清洁的云南高原具有特殊的PM2.5和O3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气象和环境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PM2.5和O3的相互作用潜在机理。云南高原低纬度的蒙自市总辐射曝辐量无明显干雨季节差异,这与云和降水对太阳辐射影响的干雨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雨季高温多云、降水集中,降水的湿沉降降低PM2.5质量浓度,同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减弱大气光化学反应的O3产生;在云和降水缺少的干季,云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影响偏弱,大气光化学作用较为显著,O3质量浓度较高,大气氧化作用较强,但无明显干雨季节差异。高原清洁大气中低浓度水平的PM2.5季节性增加也难以有效地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对O3的生成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清洁大气环境背景下云南高原低纬度城市大气复合污染主要表现为O3主导的大气氧化性变化影响二次PM2.5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O3 云南高原 清洁大气环境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0年北极野火极端事件的气象成因解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彭道福 乐旭 +5 位作者 朱君 田晨光 宫成 马一勉 雷亚栋 周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象变量(降雪量、降水量、地表风速、相对湿度、2 m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构建1997~2020年间北极不同关键区内气象因子与野火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析北极地区2019~2020...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象变量(降雪量、降水量、地表风速、相对湿度、2 m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构建1997~2020年间北极不同关键区内气象因子与野火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析北极地区2019~2020年野火极端事件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在北极的3个关键区中,野火排放的主导因子都是火险指数之一的粗腐殖质湿度码(Duff Moisture Code, DMC)。2019~2020年北极地区850 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带来极端升高的日最高温和显著减少的降水,共同导致异常偏高的DMC值并促进了野火极端事件的爆发。这一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等气候异常对于目前频发的北极野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野火 温度 极端事件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1年四川盆地氮氧化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5
作者 胡芩 杨显玉 +4 位作者 王文雷 李豆旺 贲秉政 杨周 张小玲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3-1097,共15页
氮氧化物(NOx)排放水平是衡量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指标。研究NOx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识别热点排放区域,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OMI和TROPOMI数据分析了川渝地区2010-2021年不同区域对流层NO2柱浓度长期变化趋... 氮氧化物(NOx)排放水平是衡量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指标。研究NOx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识别热点排放区域,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OMI和TROPOMI数据分析了川渝地区2010-2021年不同区域对流层NO2柱浓度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面环境监测站NO2浓度数据和MEIC清单NOx排放量数据,评估了卫星观测的NOx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川渝地区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存在两个热点区域,分别为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与OMI相比,TROPOMI因其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识别更精细的空间分布特征;(2)对流层NO_(2)柱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成都平原、重庆以及川渝地区的下降趋势分别为-0.115×10^(15)、-0.096×10^(15)和-0.053×10^(15)molec·(cm^(2)·a)^(-1);(3)2010-2012年随着工业源和交通源的NOx排放量增加,NO2柱浓度逐渐上升。2012-2015年NO2柱浓度大幅下降,川渝地区下降幅度为19.91%,主要归因于电力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大幅减排。2015-2017年川渝地区NO2柱浓度上升10.76%,随后再次逐渐下降;(4)卫星观测的NO2柱浓度变化趋势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面监测NO2浓度的变化趋势;(5)NO2柱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四川盆地各地区冬季NO2柱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春秋两季次之,夏季最低;而川西高原地区受自然源影响,夏季NO2柱浓度高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卫星遥感 排放清单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30年亚洲降水情景预估及偏差订正 被引量:8
6
作者 杨阳 戴新刚 汪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54,共15页
借助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及英国气候研究所(Climatic Research Unit Time-Series version 4.0,CRU TSv4.0)的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在亚... 借助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及英国气候研究所(Climatic Research Unit Time-Series version 4.0,CRU TSv4.0)的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在亚洲的偏差分布特征,检验了三种偏差订正统计方法,并且预估了2021~2050年亚洲降水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在CMIP5历史气候模拟中,多模式集合降水在亚洲存在明显偏差,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其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蒙古国等地明显偏多达30%~40%,南亚偏少30%~40%,在越南和华南沿海偏少20%~30%等。2006~2015年预估降水偏差型与历史气候模拟相似,具有准定常性,可以通过二者之差将其消去。偏差订正检验表明,单纯除去模式气候漂移后的降水距平太小,尽管距平符号一致率较高。在暖季(5~10月),一元对数回归偏差订正结果在北方略优于一元差分回归,在冷季(11月至次年4月)与此相反,二者结合可以构成区域组合回归偏差订正法。最后,用组合订正法订正了RCP4.5情景下20个CMIP5模式集合2021~2050年亚洲降水预估偏差,又利用某些区域的去除模式漂移后的订正结果对其盲区进行了补充订正。结果表明,相对于1976~2005年气候平均,在暖季,中国南方、南亚东北部、中亚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等地降水可能减少10%~20%;从中国的三江源区到淮河流域带降水会增加约20%,东北南部的降水会增加约10%;新疆北部降水增加约10%,南部约20%;华北和东北大部降水减少约10%~20%;中南半岛北部降水增加约10%;亚洲高纬度地带降水也略有增加。在冷季,亚洲降水呈现北方增加,南方减少的格局,其中南亚降水减少最明显,达-10%左右,中国西南部减少约-5%;中国西部降水增加幅度为20%~40%,华北和东北增加约5%;亚洲高纬度降水增加约为10%~40%。因此,随着气候暖化,未来30年中国的淮河流域、长江和黄河上游可能降水增多,而西南地区的旱情可能会持续,建议有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降水预估 CMIP5 偏差订正 旱涝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WRF-Chem模式优化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江涛 安兴琴 +5 位作者 李清勇 余浩敏 汪巍 周心源 王超 崔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57-5466,共10页
采用人工智能算法XGBoost结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利用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模拟结果及站点监测数据,构建XGBoost统计预报算法模型,并对两种大气污染物(PM_(2.5)和O_(3))进行优化模拟,同时分析其特征贡献要素.结果表明,该统计预报模... 采用人工智能算法XGBoost结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利用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模拟结果及站点监测数据,构建XGBoost统计预报算法模型,并对两种大气污染物(PM_(2.5)和O_(3))进行优化模拟,同时分析其特征贡献要素.结果表明,该统计预报模型能够很好地优化大气化学模式模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模拟误差,对于北京地区站点模拟浓度优化呈现出城区>近郊>远郊的优化特点,且算法模型对O_(3)浓度优化程度更高,优化后相关系数提高达128%.此外,通过特征要素的贡献量分析表明,CO是影响O_(3)优化的重要特征变量,城郊区特征贡献得分均高达1000以上,Q2(近地面2m比湿)是影响PM_(2.5)优化的重要气象特征变量,城郊区特征贡献得分分别为950和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O_(3)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吸收性气溶胶时空分布
8
作者 王新莹 李颖芳 +1 位作者 桂柯 廖婷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096-3105,共10页
利用2006~2017年的MERRA-2再分析数据、CALIPSO卫星反演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吸收性气溶胶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7年吸收性气溶胶四川盆地与云南南部整体呈下降趋势,同... 利用2006~2017年的MERRA-2再分析数据、CALIPSO卫星反演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吸收性气溶胶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7年吸收性气溶胶四川盆地与云南南部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存在季节性差异.CALIPSO反演的烟尘气溶胶(主要由强吸收性的碳质气溶胶组成)的三维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表明,云贵高原的黑碳气溶胶消光系数最大,四川盆地次之;从高度分布上来看,黑碳气溶胶在青藏高原的夏季能够被抬升至8~10km(海平面高度以上)左右,而云贵高原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2~4km左右,四川盆地则集中在1~3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性气溶胶 CALIOP MERRA-2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