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0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研究50年进展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馥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8-785,共8页
该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我国农业气象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阐述了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农业气象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农业产量气象预测与卫星遥感估产、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拟与模式... 该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我国农业气象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阐述了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农业气象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农业产量气象预测与卫星遥感估产、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拟与模式以及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服务等所取得的若干重大进展,并从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探讨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未来发展中在农业气象研究领域的可能热点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区划 农业产量气象预测 农业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作物生长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被引量:7
2
作者 周秀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5-671,共7页
近50年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1986—1990年)... 近50年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1986—1990年)、“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1997—2003年)、“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1998—2003年)以及“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4—2009年)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独立自主地完成了数字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车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风廓线雷达系统、全自动扫描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网、中尺度气象资料自动收集、处理、分析及显示集成系统等研制工作,并且研制发展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利用现代中尺度大气探测网,组织实施了多次中尺度暴雨等大气综合观测试验,取得了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为我国中尺度气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了16项国家科技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尺度观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领域,推动业务,努力创新——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人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64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业务 高原气象学 创新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数值天气预报 人工影响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动气象站和"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为主体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硬件支撑体系。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是近30年来在我国有较大进展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对极地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在揭示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建立极地考察的业务天气预报系统;诊断和模拟极地海冰变化特征;研究极地不同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和中山站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探讨极地大气环境特征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气象科学研究体系;监测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仍是我国极地气象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气象科学 全球变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值模式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5
作者 陈昊明 李建 +3 位作者 李普曦 李娟 胡学林 周逸辉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81,共16页
评估是数值模式研发与应用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数值模式复杂程度的提升和精细化预报需求的增加,模式评估方法也有了迅速发展。首先概要回顾了中外在数值模式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而关注中国学者近些年在新一代数值模式动力... 评估是数值模式研发与应用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数值模式复杂程度的提升和精细化预报需求的增加,模式评估方法也有了迅速发展。首先概要回顾了中外在数值模式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而关注中国学者近些年在新一代数值模式动力框架评估、东亚季风多时空尺度变率和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模拟评估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针对降水这一关键过程,回顾了降水日变化及过程演变等精细化评估的工作。最后提出多源观测资料的应用、针对不同模式研发和应用场景的评估方法研究,以及模式评估与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结合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评估 模式诊断 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背景下中国高影响区域性极端事件及归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袁宇锋 廖圳 +1 位作者 周佰铨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5,共12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2010—2023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背景下中国区域发生的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重点分析这些事件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总结了这些事件最新的归因研究进展。2010年以来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占比最高的... 本文系统回顾了2010—2023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背景下中国区域发生的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重点分析这些事件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总结了这些事件最新的归因研究进展。2010年以来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占比最高的是极端降水与洪涝事件和台风,分别为27%和15%;其次为极端高温、干旱、低温雨雪相关的冷事件以及雾霾沙尘相关的污染事件,占比均在11%~12%之间;最后相对较少的是强对流天气和其他类型气象事件,占比分别是7%和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中国地区的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和干旱等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极端事件趋势归因关注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长期趋势的影响。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的增加主要归因于人为强迫,而极端降水、干旱、野火等极端事件也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增暖联系紧密。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我国极端事件长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单个(单类)事件归因关注极端事件自身发生概率和强度的变化。基于环流相似法、大气模式方法和“故事线”等归因方法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极端高温、干旱野火事件以及复合干旱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低温事件发生概率和强度;对降水事件的影响程度因事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风险。尽管近年来极端事件归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例如强台风、强对流天气以及其他类型复合事件等极端事件的归因研究尚有不足。此外,极端事件归因研究还面临观测资料不足、气候模式发展滞后等挑战。建立实时检测归因系统将对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极端事件 归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武炳义 逯昌贵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91,F003,共21页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大气科学 南极 海冰 中山站 北极 大气化学 气候 半岛地区 鹅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业务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鹏 李锐 +30 位作者 赵坤 王东晓 王劲松 雷勇 夏祥鳌 咸迪 陈玉宝 吴蕾 赵培涛 郭启云 杨荣康 李翠娜 颜鹏 刘超 王鑫 桂华侨 刘磊 关敏 黄浩 何建新 刘黎平 王宾宾 孙业乐 王一楠 黄勇 胡雯 李柏 王自发 马耀明 刘建国 傅云飞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9-760,共32页
气象观测技术是现代气象科学的基石,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业务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形成初期,老一辈气象学家就提出了“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的中国气象学会宗旨。中国气象观测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 气象观测技术是现代气象科学的基石,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业务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形成初期,老一辈气象学家就提出了“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的中国气象学会宗旨。中国气象观测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工到自动化、从地面到空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卫星遥感等多元化的业务观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气象观测的不断发展,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海洋气象观测、空间天气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地基和空基遥感系统等7个方面概述中国气象观测系统业务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气象观测试验作为气象探测技术发展、探测方法研究、探测装备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驱动力在中国观测系统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和技术支撑作用。概要介绍了中国多源综合观测与大型试验情况。气象观测系统不仅仅是对现有工程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充满未知科学问题、技术挑战和应用领域发展的学科分支。随着观测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更先进的遥感设备的应用,中国现有的观测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以保持技术的前沿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气象观测系统正在朝着智能化、立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将在未来气象观测系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观测 业务发展 地面气象观测 高空气象探测 海洋气象观测 空间天气观测 天气雷达 气象卫星 地基 和空基遥感系统 多源综合观测与大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佰铨 杨婷婷 +3 位作者 周波涛 孙建奇 王倩 翟盘茂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28,共13页
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可靠、不确定性更小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该综述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预估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估表明,未来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且... 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可靠、不确定性更小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该综述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预估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估表明,未来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且在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幅最大。未来中国区域极端冷事件将减少,极端高温将增多;极端降水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未来中国区域复合型极端事件也将显著增多,且越罕见的极端事件在未来增多越显著。统计订正、模式加权、基于归因结论的约束和萌现约束等观测约束方法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已比较广泛。整体来说,约束预估不会改变模式原始预估的定性结论,但在变化幅度上有所调整。观测约束方法在不同区域、不同变量的约束预估中体现出了减小预估不确定性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进步,需深化对气候系统及其反馈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观测资料的质量与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并加强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预估 极端事件 观测约束 模式加权 萌现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3
10
作者 王春乙 王石立 +2 位作者 霍治国 郭建平 李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9-671,共13页
频繁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一直是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开展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家科技攻关等计划的支持下,近1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和预... 频繁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一直是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开展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家科技攻关等计划的支持下,近1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和预报服务,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防御体系是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重点。基于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构建了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逐步建立集3S于一体的高空时空分辨率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研究主要包括:数理统计预报方法进一步发展,农业气象模式与气候模式结合的初步尝试,GIS和网络等高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中的应用,省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系统的研制。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影响)评估的研究,大致可以2001年为界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灾害风险分析技术方法探索研究为主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以灾害影响平度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方法为主的研究发展阶段,构建灾害风险分析、跟踪评估、灾后评估、应变对策的技术体系;具体研究包括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基于遥感监测信息的农业干旱评估。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研究主要是将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主动防御技术和开发防灾制剂的被动防御技术相结合,在防御农业干旱和低温冷害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气候模式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1 位作者 逯昌贵 何熙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共6页
近 2 0年来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 1 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1 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 ;2 0 0 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1 6 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 6 9自动气象站(A... 近 2 0年来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 1 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1 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 ;2 0 0 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1 6 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 6 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 (HRPT)接收等业务 ;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 (UV B)等要素的观测 ;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 ,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 ,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 ,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 ,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业务 南极冰盖 大气科学 中山站 科学考察 南极大陆 地面气象观测 长城 重要任务 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程彦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和东南极两个不同的气候区。近 10余年来 ,当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显著增温时 ,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恰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变化有较大差异。这种变化和差异很难简单地用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近 7年来 ,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减少趋势 ,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在南极地区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 ,积极获取代用资料 ,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气象观测 温室效应 变化趋势 全球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登陆台风外场科学试验"风廓线仪探测资料在四维同化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胜军 徐祥德 +1 位作者 吴庆梅 孟智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01-109,共9页
该文将"中国登陆台风外场科学试验"(CLATEX)中得到的风廓线仪探测资料加入到模式中进行牛顿张弛逼近(nudging)四维同化分析,并讨论在同化过程中不同nudging时间间隔以及不同逼近因子对风场及降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文将"中国登陆台风外场科学试验"(CLATEX)中得到的风廓线仪探测资料加入到模式中进行牛顿张弛逼近(nudging)四维同化分析,并讨论在同化过程中不同nudging时间间隔以及不同逼近因子对风场及降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风廓线仪探测资料通过nudging技术同化到模式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降水的数值模拟结果;单纯应用nudging技术及单点的风廓线仪探测资料,通过缩短nudging时间间隔以最终改进同化效果有一定局限性;合理的选择逼近因子值(4.0×10-4s-1)得到的同化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仪 登陆台风 四维同化 探测资料 降水 风场 时间间隔 外场 逼近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 被引量:48
14
作者 霍治国 刘万才 +1 位作者 邵振润 姜瑞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17-121,共5页
从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 状,提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长期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农作物病虫病综合防治的首要措施,并建 议围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宏观气候可预测性的机理、流... 从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 状,提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长期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农作物病虫病综合防治的首要措施,并建 议围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宏观气候可预测性的机理、流行的前兆性气候指标、流行气候区划、影响 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式的气象信息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 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病虫害 长期气象预测 虫害危害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春乙 张雪芬 +2 位作者 孙忠富 吕厚荃 潘学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5-824,共10页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农业气象的发展历程,并将现代农业气象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初创起步阶段、70—80年代恢复发展阶段及90年代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作物资源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研究、作物产量预报和遥感估产技...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农业气象的发展历程,并将现代农业气象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初创起步阶段、70—80年代恢复发展阶段及90年代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作物资源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研究、作物产量预报和遥感估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影响研究等方面重点介绍了现代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从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农业气象科研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方面,提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有关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农业气象现代化观测技术研究、作物生态系统模拟与定量化评估技术研究、设施与特色农业气象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农业气象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农业气象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路线上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汤洁 卞林根 +1 位作者 颜鹏 逯昌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8,共9页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航线黑碳浓度最低的海区,平均浓度为(5.3±3.7)ng/m3;在70°N以北的海区范围内黑碳浓度纬向梯度分布不显著。后向气流轨迹的分析显示,夏季期间环北冰洋陆地向北冰洋的输送作用很弱,是北冰洋海区内大气黑碳浓度较低、变化幅度较小、纬向分布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日本海、黄海海区的黑碳浓度比较接近,也是整个航线各海区中最高的。7月份去程期间,这两个海区的黑碳浓度均为140~160 ng/m3;9月回程期间为400~500 ng/m3,约为7月份的3倍。对不同海区黑碳浓度差异的分析以及后向气流轨迹的分析均显示,陆源输送是影响海洋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次北极考察 黑碳 气溶胶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伯民 李集明 +5 位作者 吴增祥 邓莉 臧海佳 刘黎平 刘瑞霞 吴贤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52-160,共9页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的影响因子、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模式和发布策略概念模型、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分类分级、共享用户分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技术方式和途径等诸方面简明地介绍了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布方式 影响因子 数据共享 气象科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北京气象铁塔上测量城市边界层辐射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正兴 江玉华 +2 位作者 李炬 刘伟东 王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7,共8页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的280m和2m高度上分...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的280m和2m高度上分别安装了长波辐射表和短波总辐射表,进行辐射测量。为提高辐射测量精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了较细致的误差分析和资料订正,使两层不同高度上仪器的一致性得到明显提高,计算订正了铁塔塔体发射的长波辐射对辐射测量的影响,取得了比较合理的结果。辐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边界层内辐射通量密度随高度的变化是明显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边界层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边界层 辐射测量 测量误差订正 气象铁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西部山区夜雨特征的农业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养才 叶一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0-37,共8页
根据1989~1990年在亚热带西部山区不同坡向,高度统一布设的气象观测资料和统计分析,指出亚热带西部山区夜雨>日雨主要发生在山区中、下层,夜雨量偏多主要是雨时、雨强所致,日晴夜雨的现象仅在部分山区和个别海拔高度出现.夜雨资源... 根据1989~1990年在亚热带西部山区不同坡向,高度统一布设的气象观测资料和统计分析,指出亚热带西部山区夜雨>日雨主要发生在山区中、下层,夜雨量偏多主要是雨时、雨强所致,日晴夜雨的现象仅在部分山区和个别海拔高度出现.夜雨资源将是亚热带西部山区抗御干旱对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山区 夜雨 日雨 农业气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14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车慧正 林金泰 +1 位作者 丁爱军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0-229,共10页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持续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其中,申请代码调整是优化学科布局改革的切入点。在战略研究类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工作组对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和下设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进行了优化调整。D0514(大气环境与健康...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持续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其中,申请代码调整是优化学科布局改革的切入点。在战略研究类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工作组对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和下设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进行了优化调整。D0514(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由原二级申请代码D0513(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调整而来,属于新申请代码的“发展领域”板块,延伸了大气环境的知识链,拓展了内涵,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本文梳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D0514下设研究方向的总体框架,解读了各研究方向的关键词设置,并提出基金申请人选择研究方向和关键词需注意的事项。D0514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即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室内空气污染、大气环境流行病学与毒理学和健康经济损失评估。四个研究方向既相互支撑、紧密关联,又可相对清晰地区分。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学问题等角度,每个研究方向下设20~30个左右关键词。为提升基金智能辅助指派的效率,建议申请人优先选择关键词库中的词汇。通过本文的解读,让科学界了解申请代码下设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设立过程,服务于申请人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请代码 大气环境 健康经济评价 代码解读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