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英珊
孙维君
+4 位作者
丁明虎
刘伟刚
杜文涛
秦翔
张东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冰川是冰冻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探明该地区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评估海平面和水资源变化以及预警冰雪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受“高原放大效应”影响,青藏高...
冰川是冰冻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探明该地区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评估海平面和水资源变化以及预警冰雪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受“高原放大效应”影响,青藏高原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持续增暖,高原气候向暖湿化发展。西风和季风是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青藏高原冰川近年来基本处于退缩状态并在20世纪末加速损失,其中季风影响区的冰川退缩强烈,西风影响区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出现前进现象,西风-季风过渡地区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加速亏损,西北部冰川萎缩速率较小,冰川总面积在未来持续减小。高原大部分冰川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对降水的敏感性,极端天气和大尺度环流对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仍面临很多挑战,是冰冻圈科学领域未来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响应
气候敏感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冰前湖与冰川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车彦军
陈丽花
+4 位作者
吴佳康
谷来磊
武荣
张东启
丁明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9-533,共15页
基于已有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冰川与冰湖(主要为冰前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进行梳理,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后退与冰湖扩张的过程和模式,加深对冰川与冰湖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冰前湖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
基于已有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冰川与冰湖(主要为冰前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进行梳理,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后退与冰湖扩张的过程和模式,加深对冰川与冰湖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冰前湖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有记录和查明冰湖溃决成因的事件中,冰川动态引起冰前湖溃决事件占到冰湖溃决总事件的55%,且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藏东南地区。冰川与冰前湖的相互作用模式表现为:冰川对冰前湖的作用和冰前湖对冰川的反作用。其中,冰川对冰湖的作用主要包括冰川退缩为冰湖发育提供了空间、冰川融水为冰湖形成和扩张提供了充足水源、冰川极端事件(冰面/内水系溃决、冰川前进/运动、冰崩等)引起冰湖溃决;冰前湖对冰川的反馈机制体现在冰前湖对冰川的热力融冰、冰前湖动力过程导致末端冰川崩解等物质亏损、冰前湖的演变对母冰川的气候效应。需要说明的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孤立的,是彼此依存、同时发生。未来冰川与冰前湖研究中,应致力于:(1)建立统一的冰川观测规范和冰湖-冰川数据集;(2)集成“气候-冰川-冰湖-灾害”为一体的综合观测体系,实现数据共享;(3)耦合冰川与冰湖模型,模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4)统一冰湖溃决灾害的评价体系和完善预警机制。此外,冰川与冰湖变化的理论相对成熟,但冰川与冰前湖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依然不够,亟需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前湖
冰川
冰湖扩张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南极地区WRF模式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评估
3
作者
胡杰
杨堤益
+1 位作者
邹小伟
丁明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5,共15页
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大气观测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是在该地区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Polar WRF 4.1.1模式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东南极近地面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对模式中3种边界...
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大气观测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是在该地区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Polar WRF 4.1.1模式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东南极近地面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对模式中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适用性评估,并利用4个从东南极海岸至冰盖穹顶分布的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沿海站点,ACM2方案考虑了热量和湍流通量的多层结构,对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的模拟效果最好(偏差分别为–12.53%,–1.38 m·s^(–1)和0.37 hPa),整体表现出最好的模拟效果;在内陆站点,ACM2和YSU方案较强的非局地作用使得热力强迫引导的湍流混合增加,模拟效果更好;在穹顶站点,下垫面类型较为单一,局地方案(MYJ)对气温和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好(偏差分别为3.32℃和3.76 m·s^(–1))。本研究结果对未来极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改进与更系统地开展极区边界层数值模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WRF
东南极
数值模拟
边界层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研究进展
4
作者
衡福新
田彪
+2 位作者
孙维君
吴雪梅
丁明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8-439,共12页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能够准确指示多种海洋循环过程,也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变化。随着近几十年采样范围的扩大和分析技术的提高,大洋表层海水δ^(18)O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主要体现在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归因...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能够准确指示多种海洋循环过程,也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变化。随着近几十年采样范围的扩大和分析技术的提高,大洋表层海水δ^(18)O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主要体现在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归因等研究方向。但是,受到海洋调查范围的限制,现在仍存在对δ^(18)O时空范围深入认知的不足。本文对大洋表层海水δ^(18)O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稳定同位素比率
盐度
大洋表层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O_(2)埋藏的法律和监管问题简介
5
作者
于洋
王欢
+2 位作者
徐佳佳
李鹏
祁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38-2040,共3页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视为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必要手段。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CCUS的实施规模将增长近200倍,年捕集CO_(2)超过76亿t。CCUS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走向零排放的道路...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视为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必要手段。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CCUS的实施规模将增长近200倍,年捕集CO_(2)超过76亿t。CCUS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走向零排放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要成功部署CCUS项目,对CCUS工程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安全可靠地埋藏CO_(2),依赖于相关法律和监管框架的建立,一些国家已经为CCUS制定了全面的法律和监管框架(见本刊2022年第4期)。截至2022年初,已有25个以上国家正在开发商业CCUS项目,随着更多商业项目的开发,现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排放
国际能源署
监管问题
监管框架
必要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英珊
孙维君
丁明虎
刘伟刚
杜文涛
秦翔
张东启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
中国
气象
局兰州干旱
气象
研究所
中国
科学
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
研究院
冰冻圈
科学
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灾害防治智能装备及大数据行业技术中心
张掖市
气象
局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2019QZKK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145)
+1 种基金
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tsqn202312158)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项目(2023KJ195)。
文摘
冰川是冰冻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探明该地区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评估海平面和水资源变化以及预警冰雪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受“高原放大效应”影响,青藏高原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持续增暖,高原气候向暖湿化发展。西风和季风是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青藏高原冰川近年来基本处于退缩状态并在20世纪末加速损失,其中季风影响区的冰川退缩强烈,西风影响区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出现前进现象,西风-季风过渡地区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加速亏损,西北部冰川萎缩速率较小,冰川总面积在未来持续减小。高原大部分冰川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对降水的敏感性,极端天气和大尺度环流对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仍面临很多挑战,是冰冻圈科学领域未来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点工作。
关键词
冰川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响应
气候敏感性
青藏高原
Keywords
Glacier mass balanc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Climate sensitivity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分类号
P343.7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冰前湖与冰川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车彦军
陈丽花
吴佳康
谷来磊
武荣
张东启
丁明虎
机构
宜春学院地理
科学
系
米堆冰川-光谢错冰湖灾害西藏自治区野外
科学
观测
研究
站
中国
科学
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
研究院
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
研究
站/冰冻圈
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
科学
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9-533,共15页
基金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135,42461022)
+2 种基金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2BAB203060)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21xjkk0101)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2JR5RA091)。
文摘
基于已有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冰川与冰湖(主要为冰前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进行梳理,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后退与冰湖扩张的过程和模式,加深对冰川与冰湖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冰前湖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有记录和查明冰湖溃决成因的事件中,冰川动态引起冰前湖溃决事件占到冰湖溃决总事件的55%,且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藏东南地区。冰川与冰前湖的相互作用模式表现为:冰川对冰前湖的作用和冰前湖对冰川的反作用。其中,冰川对冰湖的作用主要包括冰川退缩为冰湖发育提供了空间、冰川融水为冰湖形成和扩张提供了充足水源、冰川极端事件(冰面/内水系溃决、冰川前进/运动、冰崩等)引起冰湖溃决;冰前湖对冰川的反馈机制体现在冰前湖对冰川的热力融冰、冰前湖动力过程导致末端冰川崩解等物质亏损、冰前湖的演变对母冰川的气候效应。需要说明的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孤立的,是彼此依存、同时发生。未来冰川与冰前湖研究中,应致力于:(1)建立统一的冰川观测规范和冰湖-冰川数据集;(2)集成“气候-冰川-冰湖-灾害”为一体的综合观测体系,实现数据共享;(3)耦合冰川与冰湖模型,模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4)统一冰湖溃决灾害的评价体系和完善预警机制。此外,冰川与冰湖变化的理论相对成熟,但冰川与冰前湖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依然不够,亟需不断完善。
关键词
冰前湖
冰川
冰湖扩张
青藏高原
Keywords
Proglacial lake
Glacier
Expansion of glacial lake
Qinghai-Tibet Plateau
分类号
P343.6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南极地区WRF模式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评估
3
作者
胡杰
杨堤益
邹小伟
丁明虎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
浙江省海宁市
气象
局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研究
中心
出处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5,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22047,4220115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项目(2021Z006)资助。
文摘
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大气观测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是在该地区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Polar WRF 4.1.1模式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东南极近地面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对模式中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适用性评估,并利用4个从东南极海岸至冰盖穹顶分布的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沿海站点,ACM2方案考虑了热量和湍流通量的多层结构,对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的模拟效果最好(偏差分别为–12.53%,–1.38 m·s^(–1)和0.37 hPa),整体表现出最好的模拟效果;在内陆站点,ACM2和YSU方案较强的非局地作用使得热力强迫引导的湍流混合增加,模拟效果更好;在穹顶站点,下垫面类型较为单一,局地方案(MYJ)对气温和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好(偏差分别为3.32℃和3.76 m·s^(–1))。本研究结果对未来极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改进与更系统地开展极区边界层数值模拟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PolarWRF
东南极
数值模拟
边界层方案
Keywords
Polar WRF
East Antarctica
numerical simulation
boundary layer scheme
分类号
P43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研究进展
4
作者
衡福新
田彪
孙维君
吴雪梅
丁明虎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8-439,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22047,4220115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1Z006)资助。
文摘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能够准确指示多种海洋循环过程,也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变化。随着近几十年采样范围的扩大和分析技术的提高,大洋表层海水δ^(18)O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主要体现在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归因等研究方向。但是,受到海洋调查范围的限制,现在仍存在对δ^(18)O时空范围深入认知的不足。本文对大洋表层海水δ^(18)O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氧稳定同位素比率
盐度
大洋表层海水
Keywords
stable oxygen isotope ratio
salinity
ocean surface seawater
分类号
P736.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O_(2)埋藏的法律和监管问题简介
5
作者
于洋
王欢
徐佳佳
李鹏
祁威
机构
中国
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中国
地质
科学
院矿产资源
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38-2040,共3页
文摘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视为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必要手段。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CCUS的实施规模将增长近200倍,年捕集CO_(2)超过76亿t。CCUS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走向零排放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要成功部署CCUS项目,对CCUS工程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安全可靠地埋藏CO_(2),依赖于相关法律和监管框架的建立,一些国家已经为CCUS制定了全面的法律和监管框架(见本刊2022年第4期)。截至2022年初,已有25个以上国家正在开发商业CCUS项目,随着更多商业项目的开发,现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
关键词
零排放
国际能源署
监管问题
监管框架
必要手段
分类号
D912.6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X70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王英珊
孙维君
丁明虎
刘伟刚
杜文涛
秦翔
张东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冰前湖与冰川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车彦军
陈丽花
吴佳康
谷来磊
武荣
张东启
丁明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南极地区WRF模式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评估
胡杰
杨堤益
邹小伟
丁明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研究进展
衡福新
田彪
孙维君
吴雪梅
丁明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CO_(2)埋藏的法律和监管问题简介
于洋
王欢
徐佳佳
李鹏
祁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