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
29
1
作者
张宏昇
张小曳
+8 位作者
李倩惠
蔡旭晖
范绍佳
宋宇
胡非
车慧正
权建农
康凌
朱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2-536,共15页
大气边界层高度是表征边界层特征的重要参量,影响边界层内水热、物质、能量的垂直分布,也是数值模拟、环境评估中的重要参数。从湍流运动、热力作用、动力作用以及物质分布等多视角总结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回顾了采用直...
大气边界层高度是表征边界层特征的重要参量,影响边界层内水热、物质、能量的垂直分布,也是数值模拟、环境评估中的重要参数。从湍流运动、热力作用、动力作用以及物质分布等多视角总结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回顾了采用直接观测手段和遥感手段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不同方法,对比了大气边界层高度不同获取手段的优缺点,梳理了大气边界层高度参数化方案,探讨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和应用可能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湍流边界层
物质聚集层
遥感反演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沈阳市O_(3)与PM_(2.5)关系及污染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洪也
马雁军
+5 位作者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王继康
王东东
徐晓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8,共14页
PM_(2.5)与O_(3)的协同控制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厘清PM_(2.5)与O_(3)的关系,识别O_(3)主控因素以及量化气象和人为排放贡献是实施二者协同控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沈阳市大气复合立体超级站2019−2022年地面观测数据,分析PM_(2.5...
PM_(2.5)与O_(3)的协同控制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厘清PM_(2.5)与O_(3)的关系,识别O_(3)主控因素以及量化气象和人为排放贡献是实施二者协同控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沈阳市大气复合立体超级站2019−2022年地面观测数据,分析PM_(2.5)和O_(3)协同关系及成因;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得到影响O_(3)变化的主控因素,并估算各气象因素对O_(3)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沈阳市2019−2022年夏季PM_(2.5)浓度与O_(3)浓度呈正相关,有明显的协同增长效应,其余三季均呈明显负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夏季高温和高太阳辐射条件利于大气光化学反应,促进了O_(3)、PM_(2.5)中二次无机成分〔主要是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和铵盐(NH_(4)^(+)),简称“SNA”〕共同增长所致;而冬季高排放和高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利于SNA和二次有机碳(SOC)非均相生成,但弱太阳辐射和低温等条件不利于O_(3)光化学生成,加之高NO的滴定效应,使SNA和SOC浓度均与O_(3)浓度呈负相关.②在观测的相关污染物和气象因子中,过氧乙酰硝酸酯(PAN)与O_(3)浓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在夏季.③气象因素中,O_(3)浓度与气温高度相关,与风速也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则在各季节均呈负相关.冬、春、秋三季PM_(2.5)均对O_(3)起抑制作用,冬季尤为突出.在高浓度O_(3)污染(O_(3)浓度>160μg/m^(3))过程中,主控因素中气温和风速的抬升促进O_(3)浓度升高,而高NO2和相对湿度(RH)则有利于降低O_(3)浓度.在2019−2022年高浓度O_(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对沈阳市O_(3)浓度变化的贡献高于O_(3)前体物排放的贡献,总贡献为57μg/m^(3),对污染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PM_(2.5)与O_(3)协同作用
气象因素
逐步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7
3
作者
马肖琳
高西宁
+1 位作者
刘煜
郭增元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利用NCAR/UCAR CAM5.1模式研究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模式从1991-2010年运行20年,取2001-2010年冬季的结果。模式结果可以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风的主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气溶胶增加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东北亚地区(35°~55...
利用NCAR/UCAR CAM5.1模式研究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模式从1991-2010年运行20年,取2001-2010年冬季的结果。模式结果可以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风的主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气溶胶增加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东北亚地区(35°~55°N,115°~150°E)冬季风减弱,同时,造成我国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其中,热源热汇的变化和无辐散风减弱为主要原因。气溶胶增加改变了大气热源的分布,造成在我国东南部地区热源减弱,热汇加强;我国东北地区热汇减弱,日本列岛热源加强;气溶胶增加使这些区域全位能的产生减弱,消耗加强。同时,凝结潜热的变化主要影响热源和热汇,其中大尺度过程产生的凝结潜热变化起主要作用。在我国东南部和东北亚地区辐散风动能向全位能的转换增加,造成辐散风减弱。故该区域辐散风向无辐散风的转换减弱,导致无辐散风减弱,最终造成东亚冬季风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CAM5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
29
1
作者
张宏昇
张小曳
李倩惠
蔡旭晖
范绍佳
宋宇
胡非
车慧正
权建农
康凌
朱彤
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大气
与海洋
科学
系气候与海-气
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环境
科学
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
重点
联合
实验室
中山大学
大气
科学
学院
中国
科学
院
大气
物理
研究
所
大气
边界层物理和
大气
化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北京城市
气象
研究院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2-536,共15页
基金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DQGG0104、DQGG01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209600、2016YFC0203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544216)。
文摘
大气边界层高度是表征边界层特征的重要参量,影响边界层内水热、物质、能量的垂直分布,也是数值模拟、环境评估中的重要参数。从湍流运动、热力作用、动力作用以及物质分布等多视角总结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回顾了采用直接观测手段和遥感手段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不同方法,对比了大气边界层高度不同获取手段的优缺点,梳理了大气边界层高度参数化方案,探讨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和应用可能突破方向。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湍流边界层
物质聚集层
遥感反演
参数化
Keywords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ABLH)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Aerosol accumulation layer
Remote sensing retrieval
Parameterization
分类号
P40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沈阳市O_(3)与PM_(2.5)关系及污染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洪也
马雁军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王继康
王东东
徐晓斌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沈阳
大气
环境
研究
所
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
气象
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8,共14页
基金
辽宁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202306)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项目(No.2021SYIAESZD2)
中国气象局重点预测核心业务发展项目(No.CMAHX20160307)。
文摘
PM_(2.5)与O_(3)的协同控制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厘清PM_(2.5)与O_(3)的关系,识别O_(3)主控因素以及量化气象和人为排放贡献是实施二者协同控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沈阳市大气复合立体超级站2019−2022年地面观测数据,分析PM_(2.5)和O_(3)协同关系及成因;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得到影响O_(3)变化的主控因素,并估算各气象因素对O_(3)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沈阳市2019−2022年夏季PM_(2.5)浓度与O_(3)浓度呈正相关,有明显的协同增长效应,其余三季均呈明显负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夏季高温和高太阳辐射条件利于大气光化学反应,促进了O_(3)、PM_(2.5)中二次无机成分〔主要是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和铵盐(NH_(4)^(+)),简称“SNA”〕共同增长所致;而冬季高排放和高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利于SNA和二次有机碳(SOC)非均相生成,但弱太阳辐射和低温等条件不利于O_(3)光化学生成,加之高NO的滴定效应,使SNA和SOC浓度均与O_(3)浓度呈负相关.②在观测的相关污染物和气象因子中,过氧乙酰硝酸酯(PAN)与O_(3)浓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在夏季.③气象因素中,O_(3)浓度与气温高度相关,与风速也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则在各季节均呈负相关.冬、春、秋三季PM_(2.5)均对O_(3)起抑制作用,冬季尤为突出.在高浓度O_(3)污染(O_(3)浓度>160μg/m^(3))过程中,主控因素中气温和风速的抬升促进O_(3)浓度升高,而高NO2和相对湿度(RH)则有利于降低O_(3)浓度.在2019−2022年高浓度O_(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对沈阳市O_(3)浓度变化的贡献高于O_(3)前体物排放的贡献,总贡献为57μg/m^(3),对污染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
PM_(2.5)
O_(3)
PM_(2.5)与O_(3)协同作用
气象因素
逐步回归模型
Keywords
PM_(2.5)
O_(3)
PM_(2.5) and O_(3) synergistic effect
meteorological factors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分类号
X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7
3
作者
马肖琳
高西宁
刘煜
郭增元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7YFA0603501)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8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37213)
文摘
利用NCAR/UCAR CAM5.1模式研究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模式从1991-2010年运行20年,取2001-2010年冬季的结果。模式结果可以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风的主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气溶胶增加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东北亚地区(35°~55°N,115°~150°E)冬季风减弱,同时,造成我国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其中,热源热汇的变化和无辐散风减弱为主要原因。气溶胶增加改变了大气热源的分布,造成在我国东南部地区热源减弱,热汇加强;我国东北地区热汇减弱,日本列岛热源加强;气溶胶增加使这些区域全位能的产生减弱,消耗加强。同时,凝结潜热的变化主要影响热源和热汇,其中大尺度过程产生的凝结潜热变化起主要作用。在我国东南部和东北亚地区辐散风动能向全位能的转换增加,造成辐散风减弱。故该区域辐散风向无辐散风的转换减弱,导致无辐散风减弱,最终造成东亚冬季风减弱。
关键词
气溶胶
CAM5
东亚冬季风
Keywords
aerosol
CAM5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宏昇
张小曳
李倩惠
蔡旭晖
范绍佳
宋宇
胡非
车慧正
权建农
康凌
朱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沈阳市O_(3)与PM_(2.5)关系及污染主控因素分析
洪也
马雁军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王继康
王东东
徐晓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马肖琳
高西宁
刘煜
郭增元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