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回顾 被引量:58
1
作者 姚展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6-795,共10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围绕人工增雨技术与外场试验、雹云物理与人工防雹、雾结构观测与人工消雾、云的宏观结构与云图、云降水模式与数值模拟、云物理室内实验与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围绕人工增雨技术与外场试验、雹云物理与人工防雹、雾结构观测与人工消雾、云的宏观结构与云图、云降水模式与数值模拟、云物理室内实验与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成果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实际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人工增雨 人工防雹 人工消雾 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飞机联合探测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佃国 姚展予 +1 位作者 龚佃利 樊明月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利用北京、山西和河北三省市飞机在环北京地区探测的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特征资料,结合卫星等宏观观测资料,分析了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系空间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冷锋云系前部,云内部微物理参数空间分布不均匀,2700m以上较大... 利用北京、山西和河北三省市飞机在环北京地区探测的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特征资料,结合卫星等宏观观测资料,分析了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系空间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冷锋云系前部,云内部微物理参数空间分布不均匀,2700m以上较大,垂直方向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呈正相关关系,浓度极值间差7个量级,大滴粒子浓度差7个量级,降水粒子浓度差6个量级,水平方向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分布不均匀,呈反相关关系。冷锋云系中部,云微物理参数垂直分布不均匀,在2500~3600m和4000m以上高度层出现云粒子峰值,且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呈反相关关系,云滴粒子浓度极值间差6个量级,大滴粒子浓度差7个量级,降水粒子浓度差5个量级,水平方向云粒子分布不均匀,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呈反相关关系。冷锋云系前部,云粒子谱在4800m高度谱型为单峰谱,4200m高度谱型多峰分布,3600m高度谱型为双峰谱。云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差异不大,4800m高度谱型为单调递减谱,峰值在小粒子端(≤100μm),4200m和3600m高度谱型相似,为双峰谱,峰值分别在≤小于100μm和230μm处。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相似,都为单峰谱,峰值相差不大。冷锋云系中部,云粒子谱在三高度层谱型差异较大,4800m高度谱型为单峰谱,峰值在小滴端,4200m高度谱型为单峰谱,峰值在15μm处,3600m高度谱型为双峰谱,峰值分别在7μm和30μm处。云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差异不大,4800m高度谱型为单调递减谱,峰值在小粒子端(≤100μm),4200m和3600m高度谱型相似,为双峰谱,峰值分别在≤100μm和200μm处。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相似,都为单峰谱,峰值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北京地区 积层混合云 飞机探测 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模式云物理方案和地形云结构 被引量:37
3
作者 刘卫国 刘奇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共15页
对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的云降水微物理方案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ARPS模式模拟了祁连山地区夏季的两个地形云个例,通过对各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实况资料研究了夏季祁连山地区地形云的发展状况、动力场特征、降水特征以及... 对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的云降水微物理方案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ARPS模式模拟了祁连山地区夏季的两个地形云个例,通过对各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实况资料研究了夏季祁连山地区地形云的发展状况、动力场特征、降水特征以及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形云的发展受地形影响很大,地形的抬升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地形的作用也改变了地面降水特征,使云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PS 云微物理 祁连山 地形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I):云微物理过程和地形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刘卫国 刘奇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9,共14页
本文是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模拟的第II部分。文中利用第I部分中祁连山夏季两个地形云降水个例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地形云及其降水发展期间云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及变化,并通过与平坦地面条件下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了云发展... 本文是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模拟的第II部分。文中利用第I部分中祁连山夏季两个地形云降水个例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地形云及其降水发展期间云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及变化,并通过与平坦地面条件下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了云发展过程中的地形影响。研究表明,地形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受地形影响很大,冰相微物理过程明显增强;地形影响下云的主要降水机制也受到影响甚至被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微物理过程 地形云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暴雨个例模拟及其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孙晶 楼小凤 +1 位作者 胡志晋 赵思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8,共1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一次梅雨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相比基本吻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暴雨过程α中尺度到γ中尺度的回波结构以及动力特征和云降水粒子...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一次梅雨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相比基本吻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暴雨过程α中尺度到γ中尺度的回波结构以及动力特征和云降水粒子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低空切变线,切变线北侧偏东气流中回波较弱,而南侧西南气流中不断出现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合并分裂现象,形成沿着切变线分布的α中尺度对流带。对流带中有多个东北西南向的β中尺度波列,这些波列由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γ中尺度回波所构成。新回波大多产生在老回波的后部。γ中尺度回波具有相应尺度的气流辐合辐散结构。各种云降水粒子与动力场相互配合,上升运动位置和强弱决定云水的位置和强弱。云发展初期降雨首先产生于低层,以暖雨过程为主,成熟期云中冰相粒子对降水非常重要。强回波区的降水会在近地面产生出流。在西南气流中,远离切变线的回波移速大于靠近切变线的回波,容易产生回波合并;强回波由于降水而产生下沉和辐散气流,易导致回波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达回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春季一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彭亮 姚展予 +3 位作者 戴进 濮江平 汪晓滨 廖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1,共9页
云降水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建立典型的云降水多尺度结构模型,为确定科学的人工增雨催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借助于雷达、卫星等多种遥感探测手段,结合飞机的云中观测,对2004年3月31日河南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31.5-35&... 云降水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建立典型的云降水多尺度结构模型,为确定科学的人工增雨催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借助于雷达、卫星等多种遥感探测手段,结合飞机的云中观测,对2004年3月31日河南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31.5-35°N,111-114°E)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此次云降水系统属于比较典型的低槽、冷锋活动所造成的一次小至中雨过程。根据GOES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可以看出,沿锋面云系的后部,有一槽线,它对试验区的降水起主要作用,地面冷锋位于云带的前沿。雷达PPI回波显示为一条窄而长的回波带,宽度较窄,强度不大;RHI显示回波高度不高,回波云顶高度平均在5-6km左右,除存在一些20-30dBz的回波团外,回波强度比较均匀,回波中存在明显的0℃层亮带。这次降水为锋上高积云(Ac)和其下部液水较为丰沛的层积云(Sc)结合而成,在Ac云的4340m(-4.8℃)和3670m(0℃)液态水含量出现高值,分别为0.072g/m^3和0.086g/m^3,在Sc云中的0℃附近液态水含量出现高值。降水形成前,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单峰型,粒子直径大部分在5-10μm之间变化,大粒子浓度很低,不到0.1个/cm^3,且呈不连续分布,随着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和降水的形成,粒子谱型逐渐转为双峰或多峰型,粒子浓度明显增高,粒子直径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云降水 宏微观特征 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冬季大气冰核特征及其与气溶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磊 银燕 +2 位作者 杨绍忠 苏航 蒋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3-993,共11页
2011年11月15日~12月2日期间对南京地区近地面大气气溶胶和冰核进行了同步观测,综合分析了冰核浓度的特征及其与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活化温度Ta为-20°C,水面过饱和度为1%时,南京地区冰核浓度NIN为0.352 L–1,与0.01... 2011年11月15日~12月2日期间对南京地区近地面大气气溶胶和冰核进行了同步观测,综合分析了冰核浓度的特征及其与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活化温度Ta为-20°C,水面过饱和度为1%时,南京地区冰核浓度NIN为0.352 L–1,与0.01~10μm气溶胶数浓度比值仅为4×10-8。冰核活化温度越低,湿度越大,冰核浓度越高。雾和降雨对冰核都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对比不同气团对南京地区冰核的影响发现,偏东方向的污染气团中冰核以及气溶胶的浓度最高,但是来自西北地区的气团中冰核占气溶胶的比例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冰相核化能力较强的沙尘气溶胶导致的。分析冰核与不同粒径段气溶胶的相关性发现,较大粒径气溶胶的表面积浓度与冰核相关性更高,本文也得到了由活化温度Ta和粒径大于0.5μm气溶胶数浓度N0.5~10μm共同计算冰核浓度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核 气溶胶 凝结冻结和凝华 静力扩散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晶碰并勾连增长的实验与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黄庚 苏正军 +1 位作者 关立友 张纪淮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1-567,共7页
冰雪晶碰并勾连成雪花或雪团的过程是降水的重要机制之一。冰雪晶形态不同导致各类晶动力特性的差异,因此,无论从理论、数值试验还是室内模拟研究这一过程都有很大困难。该文就室内、外场试验和自然云的观测,讨论分析其发生机理和条件... 冰雪晶碰并勾连成雪花或雪团的过程是降水的重要机制之一。冰雪晶形态不同导致各类晶动力特性的差异,因此,无论从理论、数值试验还是室内模拟研究这一过程都有很大困难。该文就室内、外场试验和自然云的观测,讨论分析其发生机理和条件。结果表明:冰晶的增长过程有一个与云滴碰并增长相似的加速过程,冰晶碰并过冷滴形成霰(雹胚),凇附长成冰雹;冰雪晶相互碰并勾连、攀附增长为雪花或雪团,都是降水质点加速增长的重要过程。此过程仅在水面饱和、过饱和条件下发生,而水面欠饱和、无液滴(无云)时,冰晶很薄、晶型简单,无碰并勾连、攀附现象。冰晶在液滴存在的云雾中伴随气流对流、乱流运动中接触碰并勾连成雪花或雪团,其碰并勾连效率既受晶体形状影响,亦受晶体表面附着力的影响,其机制有勾连亦有粘连,晶型多样,以相同晶型为主,温度范围广(-3^-17℃);其中-13^-17℃碰并勾连效率最高,该层的枝、星状晶是勾连、攀附的主要区域,亦为冰晶繁生的主要区域、生长率最快,是人工增雨播撒人工冰核催化效率较高的温度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晶碰并勾连 加速降水形成 室内 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金华 王广河 +1 位作者 游来光 酆大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10,I0001,共9页
河南2000年4月14日的降水由冷锋和西南涡产生,降水云系分布不均匀,云图上云区间有带状云隙,雷达回波图上出现两条带状回波,云带内部分布也不均匀,垂直方向上降水云系有分层现象。分析了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根据可播度的PMS指标确定了... 河南2000年4月14日的降水由冷锋和西南涡产生,降水云系分布不均匀,云图上云区间有带状云隙,雷达回波图上出现两条带状回波,云带内部分布也不均匀,垂直方向上降水云系有分层现象。分析了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根据可播度的PMS指标确定了航线上过冷水丰富的区域,结合卫星、雷达资料讨论了过冷水丰富区域的分布特征,还讨论了降水云系内部存在的对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西南涡 云降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的雨滴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俊 姚展予 +1 位作者 侯淑梅 龚佃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0-464,共15页
利用4台Thies激光雨滴谱仪组成的观测网和CINRADA/SA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通过单点雨滴谱和积分参数时间序列分析、以及γ谱拟合参数和Z-R关系等的统计分析,研究成熟平行层状飑线不同部位雨滴谱和积分参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部位... 利用4台Thies激光雨滴谱仪组成的观测网和CINRADA/SA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通过单点雨滴谱和积分参数时间序列分析、以及γ谱拟合参数和Z-R关系等的统计分析,研究成熟平行层状飑线不同部位雨滴谱和积分参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部位雨滴谱和积分参数演变特征存在明显差别,但有一致的基本特征,即在雨强增大阶段为较小的小粒子数浓度,较大的大粒子数浓度和谱宽,而雨强减弱阶段为较大的小粒子数浓度,较小的大粒子数浓度和谱宽,所以,雨强增大阶段具有较低的雨滴浓度和较大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以及较小的γ谱斜率参数λ和形状参数μ。但有时雨强减弱阶段存在较大的大粒子数浓度和谱宽,因此,具有较大的雷达反射率因子;统计表明,γ谱三参数N0、μ、λ与雨强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拟合,N0随雨强增大而增大,μ、λ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减小。λ-μ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对流云Z-R关系为Z=324R1.60。不同部位雨滴谱演变特征的差异对Z-R关系等统计关系影响明显,但对λ-μ关系影响较小。平行层状飑线不同部位雨滴谱和积分参数演变特征与拖曳层状飑线对流带典型雨滴谱演变特征类似,但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别,这些差异是否与平行层状飑线动力结构的不同有关,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层状飑线 雨滴谱 Thies激光雨滴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增雨作业物理检验方法探究及个例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晴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59-1368,共10页
人工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为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提供物理依据,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根据2009年5月1日在河北张家口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探测资料,尝试了从不同高度上寻找对比区,来进行作业效果的物理检... 人工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为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提供物理依据,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根据2009年5月1日在河北张家口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探测资料,尝试了从不同高度上寻找对比区,来进行作业效果的物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反证法思路,发现温度在-10℃时,FSSP 100ER量程1(测量范围为2-47 μm)测量的云粒子中并不全是液相的,也有一定量冰相云粒子存在;而且不同高度粒子浓度急速增大的时刻与冰相云粒子陡增的时刻是趋于一致的,观测的实际结果基本符合冷云催化原理;降雨区域面积是扩大的,某种程度上讲,作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检验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飞机增雨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MSU资料反演西北太平洋海域大气湿度廓线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曦 宋国琼 +1 位作者 姚展予 李万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8,共10页
采用快速辐射传输模式RTTOV对AMSU所有通道进行水汽廓线的敏感性分析,并根据模式计算结果逐步剔除相关性小的预报通道,建立两种水汽廓线反演的统计回归模型;之后利用2006年7月NOAA-16卫星AMSU亮温资料,计算不同算法下的反演系数矩阵,回... 采用快速辐射传输模式RTTOV对AMSU所有通道进行水汽廓线的敏感性分析,并根据模式计算结果逐步剔除相关性小的预报通道,建立两种水汽廓线反演的统计回归模型;之后利用2006年7月NOAA-16卫星AMSU亮温资料,计算不同算法下的反演系数矩阵,回归得出大气水汽廓线。反演廓线经与NCEP廓线比较,得到0600UTC和1800UTC比湿反演的各层偏差(RMS)分别在1.4g/kg及1.7g/kg以内。个例分析发现,反演廓线与NCEP廓线趋势一致;反演比湿场可定位台风云区及水汽供应输送带,具有一定的揭示台风结构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U RTTOV 水汽廓线 西北太平洋 统计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林磊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73-1480,共8页
利用WRF 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4月18日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进行模拟。首先,对实况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反射率及垂直剖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垂直剖面对其流场结构概念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 利用WRF 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4月18日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进行模拟。首先,对实况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反射率及垂直剖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垂直剖面对其流场结构概念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和雷达反射率的垂直剖面与实测结果也基本一致;通过分析云中各要素的分布,了解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和动力特征;最后对积层混合云降水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水凝物含水量分布不均匀,对流云和层状云相互粘连跨接,水平方向充分混合,雨水的大值中心、云水的大值中心及冰晶的大值区相互对应,存在播撒-供给机制。从动力场来看,在低层对流云区域垂直上升速度较大,高层对流云区域的旁侧有较明显的下沉气流,云区低层存在辐合,高层存在辐散,此种配置有利于维持云系的发展。积层混合云不仅在层状云区有层状云的简单的"播撒-供给"机制,或在积状云区有粒子群的循环增长机制,而且可以发生层云—积云间的粒子群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系 WRF中尺度模式 雷达反射率 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展予 彭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1-341,共11页
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的研究在近30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卫星遥感仪器的不断进步、探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为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提供了技术和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针对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技术而发展的一些统计反演... 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的研究在近30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卫星遥感仪器的不断进步、探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为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提供了技术和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针对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技术而发展的一些统计反演方法和物理反演方法不断地得到改进、完善和提高。文中主要就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反演方法做了简要回顾,概括了这些反演方法的关键技术,评述了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由于海表和陆表的辐射特性的巨大差异,分别就海洋上空和陆地上空云中液态水的统计和物理反演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比较。针对地表比辐射率这一制约陆地上空云中液态水反演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进行了相关评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云中液态水 微波 比辐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降水云中液态水的卫星微波反演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亮 姚展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6,共8页
云中液态水分布对全球气候和局地天气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判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潜力区的重要依据。利用TRMM卫星微波成像仪(TMI)85.5GHz通道垂直极化亮温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VDISORT模式采用逐步逼近方法反演了河南地区地表比辐射率... 云中液态水分布对全球气候和局地天气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判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潜力区的重要依据。利用TRMM卫星微波成像仪(TMI)85.5GHz通道垂直极化亮温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VDISORT模式采用逐步逼近方法反演了河南地区地表比辐射率;再利用TRMM/TMI85.5GHz通道垂直极化亮温资料、TRMM/VIRS红外辐射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VDISORT模式采用迭代的方法反演了河南地区云中液态水的垂直积分总含量。与红外卫星云图、TRMM卫星2A12产品及NCEP资料对比分析表明:该研究提出的反演陆地上空非降水云中液态水方法是可行的,且对云中液态水垂直积分总含量水平分布的反演结果较对比产品结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中液态水 卫星微波 反演试验 河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云盐粉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邢 王广河 +1 位作者 楼小凤 胡志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57-1068,共12页
利用三维对流云盐粉催化模式对一次对流云降水进行了盐粉催化模拟试验。模式中考虑了盐粉与云雨滴和冰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显示,当采用20μm粒径的盐粉进行单次催化时,催化效果较好,地面总雨量可增加20%,催化次数的增多会导致... 利用三维对流云盐粉催化模式对一次对流云降水进行了盐粉催化模拟试验。模式中考虑了盐粉与云雨滴和冰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显示,当采用20μm粒径的盐粉进行单次催化时,催化效果较好,地面总雨量可增加20%,催化次数的增多会导致降水的减少。霰融化成雨是雨滴增长的主要机制,霰碰并过冷云水是霰增长的主要机制,催化后霰融化成雨和霰碰并过冷云水的速率均有提高。催化会引起水成物云滴、冰晶、霰和雨滴的比质量变化。霰和云滴的粒径也在催化后出现了明显的增大。催化后短时间内动力过程出现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粉催化 三维对流云模式 催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Y-2C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云分类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跃 李万彪 +1 位作者 姚展予 金元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使用2006年8月的31次FY-2C卫星资料进行地理定位研究,发现定位误差小于0.13条扫描线,此精度满足云分类研究需求;在此基础上,使用云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进行分类试验,分类结果与FY-2C业务云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分析法确定的云... 使用2006年8月的31次FY-2C卫星资料进行地理定位研究,发现定位误差小于0.13条扫描线,此精度满足云分类研究需求;在此基础上,使用云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进行分类试验,分类结果与FY-2C业务云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分析法确定的云型比业务云产品类型多,并对中低云有很好的识别;而聚类分析结果要优于业务云产品分类结果,在云分布细节上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2C 定位 云分析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速度场特征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判据指标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红斌 何玉科 +2 位作者 姚展予 赵繁盛 张家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6,I0002,I0003,共7页
对大连市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43次降水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给出了几种常见的雷达回波零速度线特征分别呈"S"型、"弓"型和速度不对称型等分布特征时对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分析和作业条... 对大连市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43次降水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给出了几种常见的雷达回波零速度线特征分别呈"S"型、"弓"型和速度不对称型等分布特征时对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分析和作业条件判别的几个判据指标,作为增雨作业决策的辅助判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速度场特征 人工增雨 作业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测量及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杨磊 银燕 +5 位作者 杨绍忠 蒋惠 肖辉 陈倩 苏航 陈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9-594,共16页
2011年5~8月期间使用5L混合型云室以及静力扩散云室对南京不同成核机制的大气冰核进行了观测,进而分析了近地层冰核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为-20℃时,5L混合型云室观测的总冰核浓度为20.11个/L,静力扩散云室模拟高水汽(计算的云... 2011年5~8月期间使用5L混合型云室以及静力扩散云室对南京不同成核机制的大气冰核进行了观测,进而分析了近地层冰核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为-20℃时,5L混合型云室观测的总冰核浓度为20.11个/L,静力扩散云室模拟高水汽(计算的云室内水面过饱和度为5%)和低水汽(计算的云室内冰面过饱和度为5%)条件下冰核浓度分别为0.93个/L以及0.29个/L。晴好条件下冰核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冰核浓度高于夜间;在下午时段冰核浓度达到全天最高值,这说明大气冰核可能与大气湍流强度、人类活动以及工业污染有关。降水对冰核的清除作用明显,台风系统过程中冰核浓度明显增加。南京地区冰核浓度随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加而增加。后向轨迹模式分析表明东北海洋气团冰核浓度最高,不同气团中冰核浓度的差异随着活化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个例分析秸秆燃烧生成的PM1(大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1μm的颗粒物)与冰核关系发现燃烧产物对冰核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冰核 混合型云室 静力扩散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AgI人工冰核粒子的电镜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苏正军 郑国光 +2 位作者 关立友 张纪淮 黄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为深入认识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广泛使用的AgI焰剂的成冰特性,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含AgI焰剂产生的人工冰核粒子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环境场扫描电镜对焰剂颗粒的尺度分布和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利用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镜纳米区域... 为深入认识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广泛使用的AgI焰剂的成冰特性,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含AgI焰剂产生的人工冰核粒子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环境场扫描电镜对焰剂颗粒的尺度分布和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利用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镜纳米区域的X射线成分分析(EDS)对实验样品的颗粒结构特点和主要组成成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焰剂燃烧产生的颗粒谱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所取5种焰剂产生的颗粒平均谱分布,其直径在0.02~0.50μm之间的粒子数占98.96%,即产生粒子绝大部分都可直接参加云内的成冰核化过程,但其谱宽、峰值直径,分布特征都不相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焰剂颗粒的主要组成是KCl,其表面附着AgI小颗粒,该结构特征可能更有利于焰剂颗粒的成冰核化。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 m3等温冷云室对AgI焰剂阈温对比实验表明:5种焰剂的成冰阈温在-3.5^-4.4℃范围内,不同焰剂配方的阈温不同,最大相差1℃。焰剂成冰核化速率主要由颗粒的大小(均立方根直径)决定,同时受到谱宽、主峰位置等多种分布特征量影响,改进配方时应综合考虑。同时,由于高于-4.4℃时,焰剂产生颗粒接触过冷水滴缺少活性,即含AgI焰剂不适于云中较暖区的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焰剂 电子显微镜 粒子尺度 成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