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M观测的山谷风对伊犁河谷地形降水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智敏 冯婉悦 +3 位作者 杨璟 李圆圆 汪会 付亚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0-732,共13页
研究山谷风对地形降水的影响是深入认识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降水形成机制的关键。根据2014-2021年GPM/DPR数据,采用连通域法识别了伊犁河谷夏季地形降水系统,结合ERA5的10 m地表风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谷风型和山风型,对比分析了这两类“... 研究山谷风对地形降水的影响是深入认识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降水形成机制的关键。根据2014-2021年GPM/DPR数据,采用连通域法识别了伊犁河谷夏季地形降水系统,结合ERA5的10 m地表风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谷风型和山风型,对比分析了这两类“喇叭口”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垂直结构及宏微观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谷风降水集中在河谷南部和东部山麓迎风坡,降水时段主要在午后-傍晚(12:00-20:00,北京时,下同),山风降水在河谷平原较多,降水多发于夜间-清晨(01:00-06:00),谷风平均风速(0.79 m·s^(-1))比山风(0.74 m·s^(-1))大6.8%,谷风和山风降水的近地表降水率(R)和雨顶高度(STH)平均值分别为1.32 mm·h^(-1)、1.15 mm·h^(-1)和5.90 km、5.72 km,统计发现STH与R呈正相关;在上坡风影响下谷风降水的R、STH和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和粒子数浓度(dBNw)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出现增幅,在海拔2~3 km处达到极大值,迎风坡形成的上升气流促进了云滴凝结和碰并增长形成雨滴;谷风降水的平均dBN_(w)(33.5)比山风(34.5)偏小近3%,而前者平均D_(m)(1.63 mm)较后者(1.38 mm)大18.1%。由于山风比谷风降水在0℃层以下液相区域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偏小,当雨滴下降到近地面的干燥层时,大液滴破碎蒸发导致dBNw偏多而D_(m)较小。山谷风影响着地形降水的宏观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未来在判别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及数值模拟山区降水精细结构等研究中,将注重考虑山谷风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降水系统 山谷风 GPM/D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杂波反射率因子的天气雷达在线标校方法
2
作者 雷永恒 王黎明 +3 位作者 杨亭 傅一原 刘宜萱 叶飞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7-226,共10页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地杂波反射率因子天气雷达在线标校方法,旨在及时发现并纠正由于雷达硬件故障或性能退化导致的反射率因子测量误差偏移,提高降水定量估测的准确性。利用Gabella天气雷达杂波识别算法,对未滤波的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地杂波反射率因子天气雷达在线标校方法,旨在及时发现并纠正由于雷达硬件故障或性能退化导致的反射率因子测量误差偏移,提高降水定量估测的准确性。利用Gabella天气雷达杂波识别算法,对未滤波的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地杂波标记,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采样获得固定维度的地杂波数据矩阵,统计地杂波的出现频次,计算地杂波数据的累计概率密度函数,并选取其95%分布对应的反射率因子值作为监测值,以识别稳定的地杂波数据;再利用金属球标校方法得到地杂波反射率因子的基值,最终通过监测值与基值的差值计算雷达的相对校准值。并进行了地杂波数据选取范围、去距离订正以及大范围降水条件下的敏感性试验,优化了筛选阈值,显著提高了雷达系统偏差在线标校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长沙莲花山CINRAD/SA-D型天气雷达的试验结果表明,2024年3月28日,在大范围降水条件下,雷达逐小时相对校准值平均为0.22 dB,标准偏差为0.76 dB;3月逐日相对校准值标准差为0.75 dB,并在3月8日~9日有效监测到雷达标定常数变化约2 dB;9月11日,金属球定点扫描获得的地杂波反射率因子基值与理论值对比,雷达系统偏差为-0.13 dB,标准差为0.26 dB。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天气雷达系统偏差的在线监测灵敏度和可靠性,为天气雷达的在线标校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地杂波 反射率因子 在线标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CFD与LSTM技术对低空风切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泽新 吴硕岩 +5 位作者 叶芳 陈丽晶 李毅 孙辰博 徐峰 刘磊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62,共17页
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 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FNL全球再分析资料(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兰州中川机场的实况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WRF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长短期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方法,对2021年4月15-16日兰州中川机场的两次风切变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在小于1 km的网格中使用大涡模拟,WRF模式在单个站点风速模拟任务中表现更好,但在近地面水平风场风速模拟效果上,不如WRF模式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方案;(2)对于飞机降落过程中遭遇的两次低空风切变的模拟,WRF-LES和WRF-CFD两种模式都可以模拟出第一次低空风切变,而第二次受传入模式的WRF风速数据值较小的影响,两种模式风速差都没有达到阈值,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验证;(3)低风速条件(6 m·s^(-1))下,基于LSTM的单变量风速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基本维持在0.59 m·s^(-1),能较好地把握不同地形与环流背景条件下风速变化的非线性关系,虽然受到WRF误差和观测要素不全的限制,多变量风速预测能在保证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6.60%的情况下,以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泛化能力实现风速预测。本文不仅验证了WRF-CFD和WRF-LES耦合方案在风场和低空风切变预报中的差异,还探讨了基于LSTM的风速预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期望为提高风场模拟精度,缩短精细风场模拟时间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 WRF模式 大涡模拟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小区风环境与居民活动舒适度研究
4
作者 汤亦豪 刘臻婧 +3 位作者 粟志钢 段丽洁 张剑明 吴贤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以湖南省湘乡市某住宅小区为例,结合小区精细化建筑模型与湘乡国家气象站的常年观测资料,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小区的风环境展开仿真计算,形成了精细化风场结果,风速比的模拟结果与实地观测有一致的线性关系,表明模型能... 以湖南省湘乡市某住宅小区为例,结合小区精细化建筑模型与湘乡国家气象站的常年观测资料,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小区的风环境展开仿真计算,形成了精细化风场结果,风速比的模拟结果与实地观测有一致的线性关系,表明模型能反映小区风场特征。文末考虑冬季和夏季两种典型工况,从风速、风适宜性、换气率3个方面定量化评价小区风环境。结果表明:小区人行高度冬季平均风速为0.80 m/s,夏季平均风速为1.11 m/s,小区内最大风速出现在冬季,达到3.34 m/s。冬季夜间温度较低导致生理等效温度较低,不适宜在小区静坐,但可以在室外进行行走、运动类活动;夏季小区日间受到太阳辐射等影响,生理等效温度较高导致不适宜在小区内进行行走、运动类活动;夜间适宜风速区间较大,风速适宜居民活动。在风压差方面,冬季小区建筑表面风压差为1.75 Pa,保证了室内通风要求;小区内冬夏两季换气率较高,有利于洁净空气进入小区与污染物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CFD) 风环境 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气温预报技术在湖南的应用
5
作者 陈鹤 周莉 +2 位作者 卢姝 兰明才 许霖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9-514,共16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格点实况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综合预报系统(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Integrated Fore... 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格点实况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综合预报系统(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Integrated Forecast System,ECMWF-IFS)模式最优因子集,构建了Res-STS(residual spatio-temporal stacking)网络气温预报订正模型,旨在提高湖南省气温预报的准确性。Res-STS模型在深度学习框架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s,ResNets)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面-点”结构进行建模,有效保留了环境背景场特征和时序特征,包含ECMWF-IFS特征融合模块(EC feature fusion,ECFF)和降尺度模块(downscaling module,DM),前者利用卷积残差块提取特征,后者通过反卷积层实现分辨率降低,最终生成逐小时气温预报。在湖南省逐小时、日最高、日最低气温预报产品的误差分析中,Res-STS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为1.21、1.38、1.07℃,相较于ECMWF-IFS和国家气象中心指导预报表现出更低的误差,特别是在最高气温预报中表现尤为优异(误差比国家气象中心指导预报降低23.8%)。在高海拔地区的误差分布对比中,Res-STS模型表现出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其误差分布更为集中,中位数最低。在寒潮和高温天气过程中,Res-STS模型的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逐1 h气温预报分别高于其他客观产品和人工订正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Res-STS模型 气温预报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散射激光测风雷达探测性能分析
6
作者 赵世军 陈剑峰 +2 位作者 单雨龙 阳超 胡帅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9,共16页
中高层大气风场与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航空航天活动关系极为密切,而瑞利散射激光测风雷达在中高层大气风场探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评估基于双边缘技术的瑞利散射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探测性能,考虑到激光雷达探测高度范围大,通过对同步观... 中高层大气风场与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航空航天活动关系极为密切,而瑞利散射激光测风雷达在中高层大气风场探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评估基于双边缘技术的瑞利散射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探测性能,考虑到激光雷达探测高度范围大,通过对同步观测的激光雷达结果、无线电探空结果和ERA5再分析数据分高度进行比对,统计得到了激光雷达的测量性能。结果表明:在10~31.5 km高度内,无线电探空与再分析数据整体一致性较好,风速偏差在2 m/s以内,风向偏差在5°以内,可作为比对标准评估激光雷达探测性能;激光雷达与无线电探空相比,在11.5~32 km高度范围内,风速偏差小于3 m/s,风向偏差小于10°,风向的随机偏差在20 km高度以上迅速增大;激光雷达与再分析数据相比,在11.5~32 km高度内,整体一致性较好,风速偏差小于3 m/s,在32~38 km高度内,风速偏差小于10 m/s,风向偏差总体在10°以内,二者在45 km高度以下整体趋势一致,45 km高度以上,风速偏差大于25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散射 激光测风雷达 性能比对 中高层大气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的模式PM_(2.5)订正预报方法
7
作者 刘超 宫宇 +1 位作者 张碧辉 柯华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6-905,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深刻影响着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对PM_(2.5)浓度进行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和XGBoost(Extreme Gradient...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深刻影响着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对PM_(2.5)浓度进行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和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构建了基于中国气象局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MA Unified Atmospheric Chemistry Environment,CUACE)V3.0版本的京津冀地区PM_(2.5)订正预报模型,并对比分析各个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报效果和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误差(M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较CUACE雾霾模式明显降低,而且在不同预报时效下的ME和MAE变化幅度更小,反映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得到的PM_(2.5)订正预报稳定性较好。此外,在三种机器学习算法中,RF算法预报性能最佳,ME和MAE分别为-3.0μg·m^(-3)和23.6μg·m^(-3),RF平均绝对误差的改善幅度最为突出,达到11.5%,而且对区域内“正订正”的站点比例达到97.7%,明显优于LightGBM和XGBoost算法。另外,对2024年3月9日至12日雾霾天气过程进行预报检验评估,RF算法的TS评分最高,其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以及重度污染及以上TS评分分别为0.43、0.19和0.03。由此可以看出,RF算法的预报效果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PM_(2.5) 中国气象局雾-霾数值预报系统 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