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导线观测的电线积冰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许艳 朱江 +3 位作者 高峰 冯冬霞 李俊 何文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369,共8页
应用直径26.8和4 mm两种导线平行观测的电线积冰资料,对比分析两种观测资料中电线积冰直径、厚度、重量和标准厚度的差异,并对不同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下两种电线积冰观测资料的差异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总体上,2011年1—5月全国大部分... 应用直径26.8和4 mm两种导线平行观测的电线积冰资料,对比分析两种观测资料中电线积冰直径、厚度、重量和标准厚度的差异,并对不同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下两种电线积冰观测资料的差异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总体上,2011年1—5月全国大部分台站观测的两种导线电线积冰直径、厚度和标准厚度值差异不明显,重量差异较明显,且差值较大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分析不同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下两种观测资料的差异后发现,两种电线积冰直径和厚度值差异在雾凇和混合凇条件下较显著,而重量值差异在雨凇、风力0~3级和气温-5~0℃的条件下时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线积冰 重量 直径 厚度 标准厚度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线积冰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区划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颖 王晓云 +2 位作者 江志红 曾宪宁 赵铁松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118,共9页
中国有关电线积冰方面的观测资料太少,难以直接用于灾害评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1960-2009年现有的电线积冰和常规气象资料,在分析观测冰重和常规气象指标相关性的基础上,逐步筛选出影响冰重的主要气象指标,构建了电线积冰灾害危险... 中国有关电线积冰方面的观测资料太少,难以直接用于灾害评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1960-2009年现有的电线积冰和常规气象资料,在分析观测冰重和常规气象指标相关性的基础上,逐步筛选出影响冰重的主要气象指标,构建了电线积冰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常规气象指标体系,再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估算积冰量,对中国电线积冰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在综合考虑相关性和空间代表性的基础上,影响雨凇和混合凇冰重的主要气象指标为过程平均风速、积冰时间、过程累计降水量;影响雾凇的为过程平均风速、过程浓雾时间。(2)中国大部分地区电线积冰灾害危险性较低,中高危险区面积较小,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中高危险区呈带状分布于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北方地区则呈点状分布,具体位置与山地丘陵、江河湖泊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线积冰 危险性 评估 中国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测场四周障碍物对日照记录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志彪 陈永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分别计算赤道、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测站的太阳高度角和日出、日落方位,分析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给出我国纬度范围内日照记录受障碍物影响的范围。以宜昌站(30°42′N,111°18′E)为例,给出了测站障碍... 分别计算赤道、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测站的太阳高度角和日出、日落方位,分析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给出我国纬度范围内日照记录受障碍物影响的范围。以宜昌站(30°42′N,111°18′E)为例,给出了测站障碍物对日照记录影响分析流程,有利于指导气象台站对障碍物影响程度的定量计算,还可为日照、太阳辐射测量仪器的安装位置的确定,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广州站(23°10′N,113°20′E)、宜昌站(30°42′N,111°18′E)和北京站(39°48′N,116°28′E)为例,给定障碍物,统计分析出可能影响日照记录的日数和日期、影响日内可能受到影响的时间和日照时数,以及全年最大可能影响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结果表明:在我国,各地日出所处方位为37°~143°,日落所处方位为217°~323°,在323°~37°方位(正北偏东或偏西)的任何障碍物对日照记录都不会产生影响;南面的障碍物及其偏东或偏西一定范围内,由于太阳高度角较高,不容易对日照产生影响;相同宽度角和高度角的障碍物,单日影响日照时数的最大值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最大影响方位的障碍物对年日照百分率影响程度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碍物 影响 日照记录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波段探空系统高空风平滑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缅 李伟 +6 位作者 陈永清 赵培涛 郭启云 张宇 胡姮 郭月红 刘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91,共7页
在分析现行业务L波段探空系统测风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改进高空测风数据的平滑计算方法。首先比较了业务分钟风与滑动平均风两种高空测风数据的平滑计算方法,并与GPS RS92测风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批统计处理,特别是对业务L波段雷达在1-21... 在分析现行业务L波段探空系统测风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改进高空测风数据的平滑计算方法。首先比较了业务分钟风与滑动平均风两种高空测风数据的平滑计算方法,并与GPS RS92测风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批统计处理,特别是对业务L波段雷达在1-21、22-42和43分钟及以后采取不同的时间间隔计算风的规定给出了分时段以及低仰角、远距离和小风速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滑动平均法在选取合适的滑动平均窗口的条件下,其计算的高空风与GPS RS92测风结果一致性更好且动态误差小。建议未来改进业务L波段探空系统的高空风平滑计算方法时,采用窗口为1分钟的滑动平均方式或者前20分钟采用30秒,以后采用1分钟的分段滑动平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 探空系统 高空风 平滑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奥帆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系统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苗世光 孙桂平 +8 位作者 马艳 徐晓亮 王晓云 林行 蒋维楣 刘红年 张宁 孙林 王耀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0-379,共10页
该文初步建立了青岛奥帆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系统(包括预报模式和释用模式)。预报模式基于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WRF)模式V3.0,模式设计为网格数60×50×38,水平分辨率500m。在IBM小型机上用8个线程作15 h预报所需机... 该文初步建立了青岛奥帆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系统(包括预报模式和释用模式)。预报模式基于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WRF)模式V3.0,模式设计为网格数60×50×38,水平分辨率500m。在IBM小型机上用8个线程作15 h预报所需机时约为1 h 20 min,可满足实时业务预报需要。利用高分辨率边界层模式和城市小区尺度模式对该预报结果进行了动力释用(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00 m和10 m)。该模式系统于2008年夏季进行了实时运行试验,模式产品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青岛分中心使用。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对城市热岛、海陆风、地形及建筑物影响等局地环流特征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数值试验分析表明:城市化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增大了海陆温差,使海风加强;城市建筑物拖曳作用使风速减小,从而使海风推进速度减缓;精细下垫面资料的引入对海风等局地环流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奥帆赛 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系统 WRF模式 动力释用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秋季一次低槽冷锋积层混合云宏微物理特征与催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秦彦硕 蔡淼 +3 位作者 刘世玺 蔡兆鑫 胡向峰 吕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5-849,共15页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结构由冷、暖两层云配置,云层发展厚实,冷云区云粒子浓度平均为62 cm^(-3),液态水含量最大0.05 g/m^3;2DC和2DP探测的冰晶及降水粒子平均浓度分别为1.9和2.2 L^(-1);暖云内云粒子数浓度集中在300 cm^(-3)左右,液态水含量约0.1 g/m^3。探测区域云粒子数浓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利用云内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等参数判断,该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播撒作业层具有强可播性。对比作业前后云中粒子浓度及平均直径发现,云粒子在作业前时段内的平均浓度为31 cm^(-3),远高于作业后平均浓度(17.6 cm^(-3));但平均直径变化不大。作业后冰晶粒子通过贝吉龙过程消耗过冷水长大,浓度由之前的0.86 L^(-1)增至4.27 L^(-1),平均直径也增至550μm。冰晶粒子逐渐长大形成降水,降水粒子浓度也相应有所升高,谱明显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微物理特征 催化响应 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邻雷达回波差异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林 杨洪平 +1 位作者 裴翀 高玉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文章介绍相邻雷达在重叠区回波差异的检测方法,造成邻近两部雷达在重叠区回波差异的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排除遮挡、地物/超折射杂波及大气衰减等外界因素,根据雨滴直径与下落末速度的关系,对相邻两部雷达基数据进行时间、空间... 文章介绍相邻雷达在重叠区回波差异的检测方法,造成邻近两部雷达在重叠区回波差异的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排除遮挡、地物/超折射杂波及大气衰减等外界因素,根据雨滴直径与下落末速度的关系,对相邻两部雷达基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一致性匹配,比较邻近两部雷达在重叠区域中相同时间、相同采样空间上的回波观测值,若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则是由雷达自身一些因素造成的。文章采用了郑州雷达一次频率源故障过程和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的数据作为个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出相邻两部雷达在重叠区的观测值差异,在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实时运行监控业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检测出某一部雷达与邻近几部雷达存在明显的观测差异时,可通过报警方式将信息传送至雷达机务人员,以便及时查找和解决雷达的故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雷达 重叠区 回波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08年南方地区冰冻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颖 王晓云 +4 位作者 江志红 曾宪宁 赵铁松 邹晨曦 王美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28-35,共8页
利用1960—2008年南方地区240个站点结冰日值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累计距平、离散功率谱、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该地区冰冻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看,1960—2008年南方地区年平均冰冻日... 利用1960—2008年南方地区240个站点结冰日值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累计距平、离散功率谱、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该地区冰冻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看,1960—2008年南方地区年平均冰冻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6年缓慢增加,1987—2008年则迅速减少),冰冻主要集中在1、12、2月这3个月,周期以中长周期为主,主要的潜在周期有49.0、24.5、16.3和4.1a;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冰冻频率和冰冻强度均呈现出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整体趋势为由北向南逐渐下降,东西方向上两边高、中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地区 冰冻 离散功率谱 冰冻 周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浓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冯冬霞 高晓清 +2 位作者 周亚 杨丽薇 惠小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6-354,共9页
利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观测数据对美国Aqua卫星的AIR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研究了2003~2012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突变时间比... 利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观测数据对美国Aqua卫星的AIR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研究了2003~2012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突变时间比较一致,可以用于青藏高原区域的甲烷浓度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对流层甲烷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值带及其南北侧存在4个固定的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阿里、那曲、山南和玉树。3)青藏高原甲烷浓度呈现显著随高度而降低的趋势,年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1.810ppm(1 ppm=10-6)、1.797 ppm和1.781 ppm。在对流层中层和中上层,甲烷浓度基本呈现低值带最低、南北侧均高的山谷型分布特征。在对流层层顶,以低值带为分界线,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特征。4)青藏高原甲烷浓度随时间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速度为0.0018 ppm/a,夏季上升最快,秋季上升最慢。5)青藏高原甲烷存在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化特征,夏秋季高,冬春季低,与东部地区冬、夏双峰型特征不同,随着高度上升季节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 时空分布特征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瓦里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RS反演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冬霞 高晓清 +2 位作者 杨丽薇 惠小英 周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22-2830,共9页
利用AIRS反演结果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03~2015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IRS反演资料与瓦里关观测资料具有一致的月、年、季度变化趋势和分段变化特征.... 利用AIRS反演结果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03~2015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IRS反演资料与瓦里关观测资料具有一致的月、年、季度变化趋势和分段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甲烷浓度沿羌塘高原东缘——三江源西北地区一线,东南高、西北低,随高度上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高原中部偏南地区甲烷浓度变率最大且异常敏感.2003~2015年青藏高原甲烷浓度持续上升,秋季最快、冬季最慢,年增长速度为5.2nmol/(mol?a),2013~2015期间小于全球增速;季节变化为典型单峰分布,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随着高度上升季节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 时空分布特征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瓦里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大茂山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增雪作业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秦彦硕 段英 +3 位作者 李二杰 刘世玺 刘妹妹 贾媛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高斯模拟,分析了2012年11月10日唐县大茂山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增雪作业的作业条件。结果发现,此次天气背景为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冷涡云系,根据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得...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高斯模拟,分析了2012年11月10日唐县大茂山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增雪作业的作业条件。结果发现,此次天气背景为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冷涡云系,根据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得出作业时间段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态;高斯模式模拟得出,有效的AgI浓度向上扩散范围高达3.0 km;作业点作业时段上空至3.2 km均处于上升气流区,计算出作业点发生器出口温度1.0℃。因冬季人工观测云底高度多为2.5~3.0 km,综合分析认为,该作业点的选址是合适的,此次作业条件较好,可以将催化剂输送到云中,起到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碘化银发生器 高斯模拟 作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