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强度与相关双CME事件关系的两个事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旻昊 陈玉林 +3 位作者 乐贵明 陆阳平 李仲怡 尹志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7-271,共5页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常伴随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出现,由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关键因素是双CME的相互作用,利用SOHO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强度、耀斑强度以及CME的相对高度与时间,通过高度与时间拟合得到...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常伴随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出现,由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关键因素是双CME的相互作用,利用SOHO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强度、耀斑强度以及CME的相对高度与时间,通过高度与时间拟合得到的速度,分析了2001年4月15日和2005年1月20日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强度与相关双CME事件的关系,发现这两个太阳高能粒子事件中E≥10 MeV质子的强度与双CME事件无关.因此在这两次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早期,E≥10 MeV质子的强度只与相关太阳耀斑和CME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双CME事件 粒子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3太阳活动周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对中低纬地磁场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仲怡 乐贵明 裴世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7,共9页
用特征向量分析法对第23太阳活动周天津静海磁场强度水平分量H的时均值进行研究,分析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地磁效应(简称扇形效应)对中低纬地磁场H分量日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扇形效应为3~11 nT,在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达到... 用特征向量分析法对第23太阳活动周天津静海磁场强度水平分量H的时均值进行研究,分析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地磁效应(简称扇形效应)对中低纬地磁场H分量日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扇形效应为3~11 nT,在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达到最大值(约11 nT),低年达到最小值(约3 nT).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引起的地磁H分量值变化与太阳活动低年的情况相反,但是扇形效应在夏季对地磁H分量的影响较小.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日均值的增减与上升年的相反,与下降年相同,夏季扇形效应平均增量最小且无规律.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扇形效应最大值都出现在太阳活动高年,冬季的扇形效应在太阳活动峰年一年后才出现最大值(约11 nT).在太阳活动低年(或高年),当扇形磁场背离(或指向)太阳时,夏季扇形效应白天引起地磁H分量增大(或减小),夜间导致地磁H分量减小(或增大),其他季节全天都会导致地磁H分量减小(或增大).用特征向量推断行星际磁场扇形极性的符合率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高达60%,在冬季为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磁场 扇形结构 地磁效应 特征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