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1
作者 赵雯钰 苗润 +1 位作者 程诚 王琪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0-880,共11页
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的各种生态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能通过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控土壤养分供给。目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增温的响应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从已经发表的206篇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收集了1020组数据,通过整合分... 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的各种生态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能通过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控土壤养分供给。目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增温的响应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从已经发表的206篇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收集了1020组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法研究实验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讨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增温幅度、增温年限、增温方式、种植方式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响应,挖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增温处理的响应与环境因子(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增温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下降6.7%的同时使土壤抗氧化类酶、土壤碳(C)转化相关酶、氮(N)转化相关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7.5%、10.8%和19.7%。高增温幅度(≥4℃)更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增加土壤抗氧化酶和C转化酶活性;低增温幅度(≤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N转化酶和磷(P)转化酶具有更显著影响。长期(>2 a)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多样性、抗氧化酶和C转化酶有显著影响,而N转化酶和P转化酶对中期(0.5~2 a)增温的响应更显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对增温响应也存在差异。土壤P转化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与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平均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实验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同时提高了土壤酶活性,而增温幅度、增温年限和生态系统类型均会影响增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增温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与其控制因子关系的一致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良侠 周德成 +2 位作者 樊江文 张海燕 岳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96-10105,共10页
生态脆弱性评估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法和单一指标法,但有关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尚缺乏系统性的量化研究。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基于依据“暴露⁃敏感性⁃适应力”模型框架的综合指标法和以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为指... 生态脆弱性评估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法和单一指标法,但有关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尚缺乏系统性的量化研究。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基于依据“暴露⁃敏感性⁃适应力”模型框架的综合指标法和以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为指标的单一指标评价法,定量评估了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与其控制因子关系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得到的生态脆弱性分布格局整体类似,中度及以上等级生态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8%—63%,且呈现向西北递增的趋势;(2)像元尺度上,虽然两种方法估算的生态脆弱性指数显著正相关(r=0.80,P<0.001),但近一半像元(45%)的脆弱性等级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单一指标法估算的生态脆弱性程度比综合指标法高一个等级,尤其在植被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3)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表明,两种方法估算的生态脆弱性格局与驱动因子的关系整体一致,气候湿润程度与植被覆盖度均为主控因子,且年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具有最高的解释力,其对两种方法估算生态脆弱性格局的平均解释力高达85%。研究结果强调了两种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格局的一致性,但在植被较好区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考虑到综合指标评估法存在指标计算复杂和结果年际波动大等问题,单一指标法可能是评估生态脆弱性分布格局更快速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空间格局 控制因子 净初级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中国人为CO_(2)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关系
3
作者 王震山 李新妹 +2 位作者 肖薇 蒋宁萱 柳艺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11-3121,共11页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大气输送模型研究我国人为CO_(2)与大气污染物(NO_(2)和CO)排放协同关系以及新冠疫情管控期间污碳排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人为CO_(2)排放对应高浓度的NO_(2)和CO排放,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018~2020年非生长季X...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大气输送模型研究我国人为CO_(2)与大气污染物(NO_(2)和CO)排放协同关系以及新冠疫情管控期间污碳排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人为CO_(2)排放对应高浓度的NO_(2)和CO排放,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018~2020年非生长季XCO_(2)异常与XNO_(2)的相关性(r=0.79)高于与XCO的相关性(r=0.61),且高人为CO_(2)排放地区燃烧排放效率更高;2020年2月(疫情管控期)我国XCO_(2)异常、XNO_(2)、XCO下降的区域范围为2019年2月(疫情同比期)面积的50%、70%和49%,2020年2月XCO_(2)异常与XNO_(2)的相关性(r=0.71,P<0.01)高于2019年2月(r=0.59,P<0.01),而XCO_(2)异常与XCO的相关性(r=0.44,P<0.01)低于2019年2月(r=0.68,P<0.01);受大气输送的影响,2020年2月京津冀受西南方向人为排放地区输送的影响高于2019年2月,而长三角受北部长距离输送的影响降低,珠三角受大气输送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遥感可有效用于区域污碳协同排放时空变化特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CO_(2)排放 大气污染 协同关系 新冠疫情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紫外线辐射对菹草生理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王锦旗 宋玉芝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7-885,共9页
为探究强辐射中紫外线A(UV-A)和紫外线B(UV-B)辐射对菹草生理特征的影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菹草置于4种不同辐射处理下,分别为:仅光合有效辐射(PAR)、PAR+UV-A辐射、PAR+UV-B辐射、PAR+UV-A+UV-B辐射,每天辐射8 h,共处理28 d,分别测定... 为探究强辐射中紫外线A(UV-A)和紫外线B(UV-B)辐射对菹草生理特征的影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菹草置于4种不同辐射处理下,分别为:仅光合有效辐射(PAR)、PAR+UV-A辐射、PAR+UV-B辐射、PAR+UV-A+UV-B辐射,每天辐射8 h,共处理28 d,分别测定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丙二醛含量(MDA),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和表型可塑性指数。结果表明,UV-B辐射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UV-A辐射在短期内对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但长期无显著影响;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在UV-A、UV-B联合处理及UV-B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单独UV-A作用下,这些指标略高于对照组;UV-B辐射还促进了变异系数和表型可塑性指数的增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UV-B辐射对菹草生长有明显的伤害作用,UV-A长期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且远小于UV-B辐射的伤害作用;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联合作用时,UV-A对UV-B辐射无显著协同和减缓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了解春末夏初菹草在强辐射下的生理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含量 抗氧化酶系统 丙二醛 活性氧自由基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紫外辐射对菹草表型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王锦旗 宋玉芝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9-677,共9页
为评估强光照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紫外线-A(UV-A,320~400 nm)和紫外线-B(UV-B,280~320 nm)辐射对菹草生长的影响,利用人工诱导光源将菹草植株暴露于4种不同的辐射条件下,分别为PAR处理组、PAR+UV-A辐射处理组、PAR+UV-B辐射处理组、PA... 为评估强光照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紫外线-A(UV-A,320~400 nm)和紫外线-B(UV-B,280~320 nm)辐射对菹草生长的影响,利用人工诱导光源将菹草植株暴露于4种不同的辐射条件下,分别为PAR处理组、PAR+UV-A辐射处理组、PAR+UV-B辐射处理组、PAR+UV-A辐射+UV-B辐射处理组,观测植株形态、克隆分枝数及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暴露28 d后,相较于PAR,菹草株高、节间距、叶面积、叶片数、生物量等指标在UV-B作用下显著下降,在UV-A辐射作用下略有下降,在两者联合作用下,上述指标极显著降低,但两者协同作用较弱。在UV-A辐射作用下,植株出现少量分枝;在UV-B辐射作用下,植株出现较多分枝;在两者联合作用下,产生的分枝数最多;仅PAR作用下,植株不产生分枝。随辐射时间延长,植株各项指标的总变异系数及表型可塑性指数均逐渐增大。因此,紫外线在促进菹草分枝及表型改变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菹草在春末夏季大批衰亡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分枝数 株高 叶面积 觅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高密度监测网在城市CO_(2)浓度监测中的可行性——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晋辉 肖薇 +3 位作者 陈亮 胡凝 王君 刘远泽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77-2389,共13页
基于杭州搭建的低成本CO_(2)分析仪高密度观测网络,对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完整一年的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外观测条件下低成本仪器存在数据缺测,各站点一年数据收集量在38.58%~99.39%,两款非色散红外(NDIR)仪器MBE为(3.2&... 基于杭州搭建的低成本CO_(2)分析仪高密度观测网络,对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完整一年的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外观测条件下低成本仪器存在数据缺测,各站点一年数据收集量在38.58%~99.39%,两款非色散红外(NDIR)仪器MBE为(3.2±1.4)μmol/mol,进行高密度组网时要提高站点的数据收集率.(2)基于NDIR的低成本仪器观测结果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机器学习的校正方案可有效校正,组网数据校正后与高精度观测相关性R2由0.33提升至0.77,MBE为1.2μmol/mol.(3)低成本的高密度组网可以观测到城市内部CO_(2)浓度的时空变异性,站点的日变化及空间浓度分布均反映出城市CO_(2)源汇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搭建的组网验证了低成本高密度网络在中国这种下垫面复杂的城市运行的可行性,为估算城市排放量和评估减排措施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组网 低成本仪器 杭州 CO_(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STILT模式的长三角大气CO_(2)排放反演
7
作者 杨樱 马心怡 +6 位作者 黄文晶 胡诚 胡凝 张弥 曹畅 柳艺博 肖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22-3633,共12页
准确估算区域尺度特别是大城市群的CO_(2)排放对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利用WRF-STILT模式结合三种先验人为CO_(2)排放清单(EDGAR v6.0、EDGAR v6.0与GCG v1.0相结合的改进清单、ODIAC清单)模拟2018年冬季长三角地区大气CO_(2)浓度,... 准确估算区域尺度特别是大城市群的CO_(2)排放对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利用WRF-STILT模式结合三种先验人为CO_(2)排放清单(EDGAR v6.0、EDGAR v6.0与GCG v1.0相结合的改进清单、ODIAC清单)模拟2018年冬季长三角地区大气CO_(2)浓度,并以安徽全椒70m高塔的大气CO_(2)浓度观测数据作为参考值,通过比例因子贝叶斯反演的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实现了长三角区域人为CO_(2)排放通量的估算.结果表明:WRF-STILT模式模拟的CO_(2)浓度能够较好地显示长三角的CO_(2)排放特征.冬季,改进清单模拟的CO_(2)浓度值较仅使用EDGAR v6.0模拟的CO_(2)浓度值更接近于观测值;基于EDGAR清单和改进清单估算的后验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0.199±0.005)和(0.200±0.007)mg/(m^(2)·s),相较于这两个清单的先验CO_(2)排放通量,后验排放通量分别下降了0.02和0.01mg/(m^(2)·s),比例因子贝叶斯反演法对基于EDGAR清单先验排放的优化幅度较大,用改进清单计算长三角CO_(2)排放总量时电力与工业排放是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夜晚边界层高度较低,模型在模拟时将边界层外的排放计算进来导致模拟值的高估.在未来进行模拟时首先应确保WRF模型模拟的夜晚小时边界层高度是准确的,其次排放清单产品在制作过程中还应考虑垂直方向上不同排放源的高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WRF-STILT模式 长三角区域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的校准方案
8
作者 卢芷若 曹畅 +4 位作者 李旭辉 胡凝 肖薇 徐家平 刘远泽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24,共15页
利用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进行高密度组网观测是准确量化城市CO_(2)排放量和明晰城市大气CO_(2)浓度时空变化精细特征的重要手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开展了跨季节的... 利用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进行高密度组网观测是准确量化城市CO_(2)排放量和明晰城市大气CO_(2)浓度时空变化精细特征的重要手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开展了跨季节的外场平行比对实验,明确了环境要素对该仪器的影响。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校准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中等观测精度、切实可行的城市高密度组网观测校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是影响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性能的主要环境要素,且这一影响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校准结果可知,RF和Lasso回归的校准性能更为稳定;最优训练集时长为7 d,零点漂移的维护频率可控制在2个月;当外推比例较高时(大于50%),采用机器学习和线性回归的混合模型可有效提升校准效果。该研究可为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的校准提供方法参考,从而为城市CO_(2)浓度高密度组网观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 机器学习 校准 城市高密度组网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高温热浪时期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解析
9
作者 杨钟昊 肖薇 +6 位作者 朱梦晶 胡诚 胡凝 杨樱 黄文晶 单萌 李旭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34-3643,共10页
为明晰高温热浪时期城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基于WRF-STILT大气传输模型、EDGAR人为源排放清单和高精度激光光谱分析仪的观测数据结合贝叶斯优化反演算法对长三角典型城市——杭州大气CO_(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热浪对大... 为明晰高温热浪时期城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基于WRF-STILT大气传输模型、EDGAR人为源排放清单和高精度激光光谱分析仪的观测数据结合贝叶斯优化反演算法对长三角典型城市——杭州大气CO_(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热浪对大气CO_(2)浓度产生显著影响:高温热浪期间的日间大气CO_(2)浓度低于非高温热浪时期,而夜间的CO_(2)浓度高于非高温热浪时期;观测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和CO_(2)排放变化是影响杭州市大气CO_(2)浓度的主要原因;高温热浪使得大气CO_(2)浓度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产生显著差异:高温热浪使得局地排放占80.5%,而非高温热浪时期仅占51.6%,高温热浪时期空间代表范围较小;高温热浪时期不同人为源部门的CO_(2)排放表现出显著差异:制造业部门,能源部门和炼油转化部门CO_(2)排放水平在高温热浪时提高,运输部门在高温热浪期间的CO_(2)排放水平则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WRF-STILT模型 CO_(2)排放 空间代表性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亏缺加剧了冬小麦光合作用的臭氧伤害效应
10
作者 沈新智 吴荣军 +3 位作者 徐彦森 尚博 冯燕茹 冯兆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0-889,共10页
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臭氧(O_(3))污染与土壤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的复合作用机制,本研究依托O_(3)-FACE平台,设置了O_(3)暴露和水分处理各2个水平的4个处理组(ACK:环境O_(3)+水分对照;AWS:环境O_(3)+水分胁迫;ECK:升高O_(3)+... 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臭氧(O_(3))污染与土壤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的复合作用机制,本研究依托O_(3)-FACE平台,设置了O_(3)暴露和水分处理各2个水平的4个处理组(ACK:环境O_(3)+水分对照;AWS:环境O_(3)+水分胁迫;ECK:升高O_(3)+水分对照;EWS:升高O_(3)+水分胁迫),开展土壤水分亏缺和O_(3)胁迫单独及复合作用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灌浆期开始,相比于ACK,AWS使冬小麦饱和光合速率(A_(sat))、叶片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表观电子转移速率(ETR)、叶绿素相对含量(Chl)和总抗氧化能力(TAC)分别下降了23.7%~44.7%、30.1%~56.3%、8.0%、27.3%~30.3%、14.9~18.7%、29.2%,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升高23.3%;相比于ECK,EWS分别下降了17.4%~66.4%(A_(sat))、49.8%~50.3%(g_(s))、1.3%(C_(i))、29.7%~44.9%(ETR)、22.1%~37.7%(Chl)、26.2%(TAC),MDA含量升高32.7%;而相比于ACK,EWS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53.4%~78.2%(A_(sat))、63.5%~75.5%(g_(s))、9.9%(C_(i))、32.7%~56.9%(ETR)、36.6%~73.1%(Chl)、47.0%(TAC),MDA含量升高68.1%。同时,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亏缺和O_(3)胁迫对A_(sat)、g_(s)、C_(i)、Chl、TAC、MDA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研究表明,土壤水分亏缺加剧了O_(3)对冬小麦的伤害效应,其影响机制为土壤水分亏缺降低了g_(s)和Chl,从而导致碳同化物不足,影响植物抗氧化系统功能,进而加剧O_(3)胁迫导致的叶片膜质过氧化并显著降低A_(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土壤水分亏缺 冬小麦 光合作用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1
作者 张志杰 梁燕 +3 位作者 王志楠 张瑾 周雪松 马秀枝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17,共10页
内蒙古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是我国北部边疆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作为该区域面积最大、保存率最高、生长最好的森林群落,开展其碳交换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对推进半干旱区碳交换模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内蒙古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是我国北部边疆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作为该区域面积最大、保存率最高、生长最好的森林群落,开展其碳交换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对推进半干旱区碳交换模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资料和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观测的空气温度(T_(a))、降水量(P)、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_(s))、土壤体积含水量(VSWC)等气象资料,分析2022年生长季油松人工林净碳交换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生长季(5—10月)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各月平均日变化均呈“U”形变化,日间为碳汇,夜间为碳源。在季节尺度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产力(GEP)分别为524.2、611.8和1136.0 gC·m^(−2),5—10月各月均表现为碳汇。8月份,较高的降水量对油松人工林白天的最大光合速率和呼吸强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9月份,白天呼吸强度显著下降,为碳吸收最强月。在半小时尺度上,白天NEE主要受光合作用控制,NEE与PAR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白天适宜油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VPD为10~20 hPa,VPD过高或过低均对碳吸收有抑制作用;夜间RE主要受5 cm土层VSWC影响,夜间RE与5 cm土层T_(s)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表示(R^(2)=0.84),其温度敏感系数为1.84。本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对半干旱区人工林碳循环的理论认知,还为人工林可持续管理、区域碳循环模拟及全球碳收支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净碳交换 涡度相关法 油松人工林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温度异常对夏季北极气旋发展与维持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白亚雯 卢楚翰 +3 位作者 粟云鹏 孔阳 陶玮 丁留贯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91,共16页
北极气旋是影响北极的重要天气系统,与温带气旋不同,一些气旋发展与维持过程受到对流层顶极涡(tropopause polar vortex,TPV)作用,其增强、维持以及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不同气旋过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 北极气旋是影响北极的重要天气系统,与温带气旋不同,一些气旋发展与维持过程受到对流层顶极涡(tropopause polar vortex,TPV)作用,其增强、维持以及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不同气旋过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数值模拟方法,设计模拟试验,分析平流层热力异常对夏季不同类别北极气旋及对应降水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与TPV联系紧密的气旋个例,其发展和维持受平流层高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向下侵入到对流层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准正压以及上暖下冷结构的特征。敏感性试验中,减弱对流层上部及以上水平热力差异后,对流层顶的折叠特征明显减弱,与之对应气旋中心区域的平流层下侵位涡以及绝对涡度明显减弱,导致气旋中心强度及对应降水均发生显著的降低。与之相反,在另一个与TPV活动无关的北极气旋过程中,其形成发展主要受到斜压不稳定的作用,平流层的水平热力差异对气旋强度、降水量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气旋 平流层温度异常 位涡 斜压不稳定 北极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砷吸附解吸的影响
13
作者 李仁英 全红 +6 位作者 李绍通 刘雨霏 简静 李玉聪 芦文皓 段盛芹 普布次松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9-1325,共7页
为筛选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砷的高效钝化剂,通过批处理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质炭(MBC)、花生壳生物质炭(PBC)、凹凸棒石(ATP)和羟基磷灰石(HAP)4种钝化剂对土壤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钝化剂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砷的吸附量和吸... 为筛选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砷的高效钝化剂,通过批处理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质炭(MBC)、花生壳生物质炭(PBC)、凹凸棒石(ATP)和羟基磷灰石(HAP)4种钝化剂对土壤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钝化剂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砷的吸附量和吸附率(P<0.05),且HAP>ATP>PCB>MBC>对照。土壤对砷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Langmuir方程(P<0.01)。不同钝化剂均增加了土壤砷的最大吸附量和结合强度,最大吸附量顺序为:ATP>PBC>MBC>HAP>对照。吸附解吸试验表明,土壤对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Elovich方程(P<0.01),且HAP和ATP对土壤砷的吸附效果较好,但HAP对土壤砷的解吸量较ATP高25.0%~86.3%,因此,从吸附解吸两方面综合考虑,ATP是土壤砷较好的钝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剂 吸附 解吸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归因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宁萱 张涵奇 +4 位作者 孙善磊 魏丹淇 周艳莲 肖薇 柳艺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20-6036,共17页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碳水耦合过程的关键指标,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黄土高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子仍未明晰。研究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模拟2001—2020年黄土高原总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碳水耦合过程的关键指标,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黄土高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子仍未明晰。研究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模拟2001—2020年黄土高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并结合基于敏感性试验的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方法定量分析气候和植被因子对黄土高原WUE变化(WUE=GPP/ET)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黄土高原GPP和ET分别以12.9 gC m^(-2) a^(-1)和3.7 mm/a速率显著升高,并使得WUE增长显著(0.021 gC mm^(-1) m^(-2) a^(-1))。(2)2001—2020年间黄土高原80.12%的区域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升高(全区增速为0.014 m^(2) m^(-2) a^(-1))而气候因子变化均不显著。(3)植被因子和气候因子对WUE变化分别呈正贡献和负贡献,植被因子作为主要影响因子主导了黄土高原86.74%地区的WUE变化。研究结果有望为干旱区生态水文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BEPS模型 气候变化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反演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诚 张俊清 +3 位作者 刘慧丽 史雪静 孙帆 肖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36-7045,共10页
城市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占全球人为源总排放量的40%~50%,因此对其排放量的准确量化,直接影响着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排放清单方法是当前核算排放量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温室气... 城市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占全球人为源总排放量的40%~50%,因此对其排放量的准确量化,直接影响着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排放清单方法是当前核算排放量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城市尺度上估算的不确定性依旧大于50%,因此亟需开展城市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核算,进而降低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而基于浓度观测和大气传输模型的反演方法,从2010年起逐渐被用于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反演研究,但对浓度观测站点选取和排放量反演方法依旧存在认识的不统一与偏差.在我国制定“双碳”政策的战略背景下,本文系统梳理和综述了当前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反演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该方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指出相较于国外已开展的研究,我国当前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网络依旧欠缺,限制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时空格局和组分的有效拆分.而结合中精度浓度观测网络,并同时发展1km及以下空间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和气象驱动场,是未来准确解析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时空格局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系统总结当前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研究现状、进展及问题,以及未来潜在发展趋势,预计可为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量反演 高塔 大气传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E条件下臭氧浓度升高对不同筋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蓉 徐彦森 +2 位作者 冯兆忠 尚博 马艳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87-1697,共11页
为深入研究不同筋型小麦籽粒品质对地表臭氧(O_(3))浓度升高的响应,本研究依托于开放式O_(3)浓度增加系统(O_(3)-FACE),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别以13个(4个强筋品种、5个中筋品种、4个弱筋品种)和12个(4个强筋品种、6个中筋品种、2个弱筋品... 为深入研究不同筋型小麦籽粒品质对地表臭氧(O_(3))浓度升高的响应,本研究依托于开放式O_(3)浓度增加系统(O_(3)-FACE),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别以13个(4个强筋品种、5个中筋品种、4个弱筋品种)和12个(4个强筋品种、6个中筋品种、2个弱筋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环境O_(3)浓度(AA)和1.5倍环境O_(3)浓度(E-O_(3))处理,研究不同筋型小麦对O_(3)浓度升高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O_(3)浓度升高下2021年Ca元素含量显著升高24.8%,2022年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8.1%。不同筋型小麦籽粒品质对O_(3)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强筋和中筋小麦2022年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8.6%和7.6%,2021年Ca元素含量显著升高24.7%和27.2%,弱筋小麦2021年淀粉含量显著降低6.7%,两年蛋白质含量增幅较强筋和中筋小麦更大。根据不同筋型小麦籽粒品质标准,高浓度O_(3)将会有利于中筋和强筋小麦品质形成,而不利于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高浓度O_(3)对所有供试小麦均有重要影响,其中宁麦13、扬麦33和扬麦22对O_(3)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臭氧 小麦 筋型 蛋白质 淀粉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海高层建筑观测冬季大气CO_(2)/CH_(4)垂直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珑珑 肖薇 +5 位作者 杨帆 单萌 王君 胡凝 李若男 程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55-4166,共12页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浓度白天低夜间高,255和500m高度的浓度则白天高夜间低.各高度处CO_(2)和CH_(4)浓度变化都明显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因此城市内部温室气体浓度垂直观测中观测点高度设置要充分考虑城市大气边界层的变化特征.(2)CO_(2)和CH_(4)浓度的垂直差异受到人为活动以及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指征城市大气CO_(2)和CH_(4)浓度增强的局地和区域贡献.(3)各高度处(25,255,500m)CO_(2)浓度与CH_(4)浓度均显著相关,但观测高度越高所代表的浓度贡献源区越大,多种排放源的干扰使得温室气体之间的同源性变差,导致其相关性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浓度的垂直观测提供了从水平方向上无法获得的独特信息,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开展立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以便更好地捕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从而服务于城市碳减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CH_(4)浓度 垂直差异 上海 大气边界层高度 CH_(4):CO_(2)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利娟 刁一伟 +3 位作者 贾浩博 王红磊 施双双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年际、月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的NO_(2)浓度一致性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面NO_(2)浓度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②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和杭州等核心城市地区;NO_(2)柱浓度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4-2011年为增加阶段,年均变化率为0.68%,2011-2022年为降低阶段,年均变化率为-4.51%.2011年NO_(2)柱浓度达最大值〔(12.63×10^(15)±9.16×10^(15))molec/cm^(2)〕,2022年达到最小值,仅为(7.16×10^(15)±4.80×10^(15))molec/cm^(2).③受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的影响,导致NO_(2)柱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季节性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其中12月〔(20.20×10^(15)±8.89×10^(15))molec/cm^(2)〕最高,7月〔(4.81×10^(15)±1.72×10^(15))molec/cm^(2)〕最低.④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中的燃煤源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对NO_(2)柱浓度的影响较大,机动车排放是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群对流层NO_(2)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2004-2022年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NO_(2)柱浓度持续降低,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NO_(2)柱浓度 时间演变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低对流层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双双 朱彬 +2 位作者 沈利娟 杨思琪 王红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VOCs总含量(体积分数,下同)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73.4±26.1)×10^(-9)~(50.4±20.3)×10^(-9)),各高度上烷烃占比最大(64.3%~71.6%),烯烃占比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3.4%~9.9%),芳香烃、卤代烃和乙炔占比无显著变化;交通排放和低边界层致使早、晚VOCs廓线垂直梯度大,低层VOCs积累且烷烃占比增大,而午后VOCs各组分垂直分布较均匀。②受大气层结影响,白天混合层内以烷烃和烯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OH自由基损失率(L_(OH))分别为3.3和2.7 s^(-1),占比分别为42.8%和35.1%;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均以烷烃和芳香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③午后混合层内VOCs的OH自由基损失率、臭氧生成潜势(OFP)与O_(3)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代表局地VOCs和O_(3)关系特征;早晨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无显著相关性;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VOCs组分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集中在低层,以乙烯和丙烯为主;低对流层上部对O_(3)光化学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以低活性的烷烃为主,二甲苯/乙苯比值(X/E)分析表明,高层气团老化程度较高,可反映区域大气特征。限制化工厂排放、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质量是改善南京地区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垂直分布 臭氧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活性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臭氧浓度升高对不同水稻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涵 田彤彤 +1 位作者 尚博 冯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83-5595,共13页
近地层臭氧(O_(3))已严重威胁到作物生产,而施肥可以调节土壤的养分平衡,进而促进作物生长。以两个水稻品种(徽两优898和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气室,设置2个O_(3)浓度处理(NF:环境大气为对照;NF40:环境大气+40 nmol/mol O_(3))... 近地层臭氧(O_(3))已严重威胁到作物生产,而施肥可以调节土壤的养分平衡,进而促进作物生长。以两个水稻品种(徽两优898和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气室,设置2个O_(3)浓度处理(NF:环境大气为对照;NF40:环境大气+40 nmol/mol O_(3)),每个O_(3)处理下嵌套设置3个肥料处理(Ino:施无机肥处理,270 kg N hm^(-2) a^(-1);Red:减施无机肥30%处理,189 kg N hm^(-2) a^(-1);Com: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Red+有机肥鸡粪5000 kg hm^(-2) a^(-1)),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水稻光合参数,探究不同肥料处理下O_(3)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NF40对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饱和光合速率(A_(sat))没有显著影响,而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灌浆期的A_(sat)。基于两个水稻品种的A_(sat)和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相对减少量与O_(3)累积剂量关系的斜率,发现杂交稻徽两优898(A_(sat)和SPAD的斜率:-1.55和-0.98)比常规稻南粳9108(A_(sat)和SPAD的斜率:-0.92和0.06)对O_(3)更敏感。此外,基于不同O_(3)处理下水稻的气孔导度(g_(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可以看出O_(3)造成南粳9108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而徽两优898光合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限制。与Ino处理相比,Red处理主要通过降低叶片SPAD进而显著地抑制两种水稻品种的A_(sat),但Ino处理和Com处理间A_(sat)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部分缓解减施无机肥造成水稻光合的降低。O_(3)和肥料处理对两个水稻的所有光合参数都没有显著的交互影响,表明短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并不能有效缓解O_(3)对作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在O_(3)污染背景下,研究结果可以为通过合理的农田氮肥管理措施减缓O_(3)造成的作物减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水稻 光合生理 剂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