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沙清泉 黄麟 +3 位作者 樊江文 张良侠 朱彤 沈梦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26-8736,共11页
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选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道路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了1990—2020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 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选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道路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了1990—2020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地区整体景观生态风险较低,并呈现明显的东北部最高、中部较高而西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距铁路中心线越近,景观生态风险越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后,景观生态风险呈微弱上升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建设前的0.29上升到建设后的0.30;同时,在青藏铁路格-拉段修建和运营期,沿线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上升速率约为0.40%/a,且有沿铁路呈点和轴状扩散的趋势;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降水和海拔(q>0.44),其次为气温、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q>0.13),且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和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解释力最高(q>0.61),但在铁路运营期,经济发展和夜间灯光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呈现增加趋势。这表明,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和运营带来的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加剧了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地区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以深化对陆路交通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为国家制定合理的道路修建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变化 生态影响 地理探测器 青藏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岳笑 张良侠 +2 位作者 周德成 岳节 刘璐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 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区处于中度及以上脆弱性水平,其中中南部脆弱性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较大,未利用地的生态脆弱性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主要由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中植被指数与水蚀模数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而单一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本文强调了基于IPCC脆弱性定义的单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净初级生产力 青藏高原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郭婧 宋玉芝 任天一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研究太湖不同湖区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太湖湖泊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2022年7月及10月采集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 研究太湖不同湖区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太湖湖泊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2022年7月及10月采集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具有一定时空差异,空间变化表现为夏季的苦草和秋季的苦草、马来眼子菜、狐尾藻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贡湖湾显著高于胥口湾;时间变化表现为秋季>夏季。同一湖区不同种类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存在差异:在夏季胥口湾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表现为苦草>马来眼子菜;秋季两湖区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均表现为金鱼藻最大,其次是苦草,马来眼子菜和狐尾藻较低。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与水体温度、pH、透明度、各形态的氮、磷酸根(PO^(4)^(3-))、总悬浮颗粒物(SS)、无灰干重(AFDW)、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呈显著相关(P<0.05),也与附着生物膜中的可溶性总氮(TDN)、铵态氮(NH_(4)^(+))、硝态氮(NO_(3)^(-))、PO^(4)^(3-)、SS、AFDW、TOC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附着生物膜 反硝化 时空异质性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常见3种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 被引量:6
4
作者 任天一 徐向华 +1 位作者 宋玉芝 郭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部湖湾作为采样区域,研究了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并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其潜在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生物量(AFDM)在0.037~0.789 mg/m^(2)之间,均值为(0.389±0.261)mg/m^(2),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0.794±0.007)mg/m^(2)),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0.041±0.005)mg/m^(2))。太湖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在3.09~58.80μmol/(m^(2)·h)之间,均值为(24.75±5.96)μmol/(m^(2)·h)。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存在空间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58.80±20.20)μmol/(m^(2)·h)),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3.09±1.79)μmol/(m^(2)·h))。相同条件下,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上的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与水体氮磷浓度相关。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水体溶解有机碳及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3种因子可以解释81.2%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浅水湖泊脱氮过程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生物 潜在反硝化速率 太湖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塔涡度相关观测长三角农业区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包恒鑫 张弥 +7 位作者 谢燕红 贾磊 葛培 邱吉丽 何洋 张圳 肖薇 刘寿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52-7568,共17页
人类活动对景观尺度农业下垫面的CO_(2)收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明确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尺度农业区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增汇减排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高塔涡度相关法对长三角地区一处农业区CO_(2)通量开展连... 人类活动对景观尺度农业下垫面的CO_(2)收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明确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尺度农业区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增汇减排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高塔涡度相关法对长三角地区一处农业区CO_(2)通量开展连续观测以明确其源汇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农业区CO_(2)通量在春夏秋季表现为白天吸收CO_(2),夜间排放CO_(2)的日变化动态,三个季节CO_(2)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5—0.14、-0.60—0.28、-0.21—0.19 mg m^(-2)s^(-1),冬季则表现为全天排放CO_(2),日变化范围为0—0.14 mg m^(-2)s^(-1)。每年的6—11月CO_(2)吸收明显,其余时间段以排放为主,吸收峰值和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每年的8月和11月,多年均值分别为-0.14、0.08 mg m^(-2)s^(-1)。研究区2019—2021年表现为一个逐年上升的大气碳源,CO_(2)通量年总量均值为(142.73±99.01)gC m^(-2)a^(-1)。在半小时尺度上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10 cm处土壤温度(Ts)以及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_(2)收支的关键环境要素,日尺度上PPFD、Ts是主要控制因子,月尺度上,Ts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降雨量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也影响着CO_(2)通量。经人为CO_(2)开源数据清单得到的通量塔15 km范围内人为CO_(2)排放量为(429.7±30.01)gC m^(-2)a^(-1),抵消了该农业区稻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区 CO_(2)通量 高塔涡度相关法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秸秆添加对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机制
6
作者 马锦峰 赵梦颖 +4 位作者 李雨欣 谢婉玉 纪洋 冯兆忠 冯彦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696-6707,共12页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量(W秸秆:W_土=0.5%、0.8%)下水稻各生长期NH_(3)挥发通量、土壤理化因子及水稻产量;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环境因子与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微生物丰度进行耦合,揭示NH_(3)挥发对不同种类秸秆和不同添加量的响应机制并解析关键因子,从而筛选出稻田生态系统氨减排效果最佳的秸秆还田种类及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种类及秸秆种类与其施用量交互作用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均产生显著影响,总体来看,与CK相比,施加秸秆处理NH_(3)挥发变化幅度为-33.2%—27.3%。不同秸秆种类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影响不同,低添加量下,与CK相比,RS与WS施用对NH_(3)挥发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S施用显著增加NH_(3)挥发量21.1%;高添加量下,RS施用显著降低NH_(3)挥发量33.2%。不同秸秆施加量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影响亦不同,RS和MS处理下稻田NH_(3)挥发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分别降低31.2%和32.8%,而WS处理则呈现相反规律;不同秸秆种类及不同施加量交互作用下RS-0.8处理显著降低稻田土壤NH_(3)挥发33.2%。田面水pH、总氮(TN)浓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丰度是导致不同秸秆种类和用量下稻田土壤NH_(3)挥发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RS-0.8处理相较于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土壤AOA、AOB群落丰度并显著降低田面水TN含量,综合效应下显著减少稻田NH_(3)挥发量33.2%,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22.9%。因此,综合稻田NH_(3)挥发总量和水稻产量,秸秆施用水稻种植体系中水稻(RS)秸秆以0.8%施用量模式下减排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NH_(3)挥发 秸秆种类 秸秆用量 水稻产量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安徽省全椒养殖塘碳水通量数据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弥 肖薇 +13 位作者 赵佳玉 贾磊 葛培 包恒鑫 邱吉丽 张圳 赵若男 王娇 张秀芳 张昊 杨剑 刘寿东 曹畅 胡凝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105-121,共17页
养殖塘是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内陆小型水体,是大气的碳源,也是区域水分蒸发的重要贡献源。准确观测其碳水通量是准确量化内陆水体碳排放以及蒸发贡献的重要基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安徽省全椒县官渡村一处淡水养殖基地建立了进行小型水体... 养殖塘是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内陆小型水体,是大气的碳源,也是区域水分蒸发的重要贡献源。准确观测其碳水通量是准确量化内陆水体碳排放以及蒸发贡献的重要基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安徽省全椒县官渡村一处淡水养殖基地建立了进行小型水体碳水通量综合观测的大气环境试验基地。本数据集包含了在该站点观测的2016–2020年的CO_(2)通量数据(多通道密闭式动态箱观测)、CH_(4)通量数据(涡度相关法观测、多通道密闭式动态箱观测、倒置漏斗法观测)和潜热、显热通量数据(涡度相关法观测),也包含了气温、水温、辐射等关键环境要素数据。所有数据都进行了规范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本数据集可为区域及全球内陆小型水体碳排放及蒸发贡献的准确估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体 CO_(2)通量 CH_(4)通量 潜热通量 涡度相关法 箱式法 倒置漏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色林错湖面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宋玉芝 德吉玉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湖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的影响,基于1988—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用最大似然法提取色林错水体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及M-K检验法分析色林错湖面面积及其流域内温度、降水和积雪深度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并用皮...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湖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的影响,基于1988—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用最大似然法提取色林错水体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及M-K检验法分析色林错湖面面积及其流域内温度、降水和积雪深度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并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湖面面积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0年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加了650.70 km^(2),增长速率为203.34 km^(2)/(10 a).色林错湖面扩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湖面向南、向北扩展比较明显;色林错流域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积雪深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其中增温速率为0.50℃/(10 a),降水量增加速率为17.32 mm/(10 a),积雪深度递减率为0.65 cm/(10 a);色林错湖面面积的变化与该流域气温的升高以及冷季积雪深度的降低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1),气温升高使得色林错上游的冰雪融水增加是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面变化 遥感 色林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