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船舶观测的全球海洋气象数据可用性分析
1
作者 南雪景 汪冬冬 +5 位作者 李肖霞 雷勇 张恩泽 杜珣 张雨潇 刘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8,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al climate variables,ECVs)的VOS定义为ECVs船舶,ECVs船舶的观测数据连续且规律变化。选取一条航程长且航线分布于不同海域的船舶与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发现气温的数据可用性最佳,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ent,CC)月均值达0.9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deviation,RD)都较小;其次是气压数据,其CC月均值达0.85且RD仅为-0.12%;相对湿度和风速的观测数据表现较差,其CC月均值较低,相对湿度的RMSE较大,为9.16%,而风速的RD过大,达到27.32%。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观测船 基本气候变量 可用性分析 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高空气象探测气球空间漂移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伟 李书严 +2 位作者 王建凯 谢庄 刘风琴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1-427,共7页
利用中国120个探空站2004年08时所有探空气球漂移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场,分析规定等压面上的时空漂移规律,重点选择100、500与925 hPa等压面,采用1、4、7、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4个季节。初步分析表明;气球的漂移方向主... 利用中国120个探空站2004年08时所有探空气球漂移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场,分析规定等压面上的时空漂移规律,重点选择100、500与925 hPa等压面,采用1、4、7、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4个季节。初步分析表明;气球的漂移方向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不同季节中国受不同的系统影响,导致漂移的方向差异明显,夏季以西南漂移为主,冬季、春季与秋季以西北漂移为主,但是在100 hPa以上4个季节均以西南漂移为主,以冬季的漂移距离最大,漂移距离超过120km,夏季最小,约为40 km,春、秋季次之,接近70 km。漂移距离的差异东部比西部显著;沿经圈漂移以向南为主,冬、春与秋季沿经圈漂移以向南为主,春季漂移最大,超过5 km;冬、秋季节漂移距离分别超过3与2 km,夏季沿经圈漂移受大尺度环流影响,200 hPa以下向北漂移,最远漂移超过1 km,200 hPa以上转向南漂移,最远漂移达3 km;沿纬圈以向东为主,以冬季最大,达77 km,夏季最小,接近13 km,春、秋季次之,分别达49和46 km;沿纬圈漂移量要大于沿经圈漂移量,沿纬圈漂移全年平均接近60 km,沿经圈漂移量全年平均接近3.5 km,有量级上的差别;从低层到高层漂移量呈增大趋势,漂移大的范围随高度往西扩张;探空漂移的整体分布范围较大,并且比较均匀。同时还选取了个例分析低空急流条件下探空漂移,结果显示对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高空气象 气球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象气球平漂成功率关键影响因素
3
作者 徐黄飞 郭启云 +8 位作者 刘艳中 林恬旎 马佩强 董福镇 申定雁 杨钰虹 李欣 夏元彩 谌志鹏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基于2022年8月-2023年10月广东平漂探空观测数据,研究双模气象气球内球和外球相关因素对平漂成功率的影响,建立合理充气量方案以实现平漂成功率提升。研究表明:内球在预期高度平漂的理论充气量为55.6 mol,受昼夜条件影响,日间充气量应... 基于2022年8月-2023年10月广东平漂探空观测数据,研究双模气象气球内球和外球相关因素对平漂成功率的影响,建立合理充气量方案以实现平漂成功率提升。研究表明:内球在预期高度平漂的理论充气量为55.6 mol,受昼夜条件影响,日间充气量应控制在52.6±2 mol,夜间充气量应控制在57.6±2 mol。外球破裂高度对平漂成功率影响显著,当外球破裂高度在预期高度内时,平漂成功率可达82%。日间平漂成功率大于夜间,晴空条件下平漂成功率大于多云和阴雨条件,阴雨条件下平漂成功率仅为50.2%。经验证,采用合理充气量方案后的平漂成功率可达到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气象气球 平漂观测 外球破裂高度 充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探测台风海鸥的气象要素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杨 马舒庆 +4 位作者 王国荣 孙兆滨 李肖霞 官福顺 林巨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9-585,共7页
2008年7月18日对0807号台风海鸥进行了无人机探测工作。该次探测为中国大陆首次利用无人机直接向台风中心方向飞行,进行台风基本气象要素的探测。无人机对台风海鸥进行了近4 h的飞行探测,飞行高度为500 m,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108.4 km... 2008年7月18日对0807号台风海鸥进行了无人机探测工作。该次探测为中国大陆首次利用无人机直接向台风中心方向飞行,进行台风基本气象要素的探测。无人机对台风海鸥进行了近4 h的飞行探测,飞行高度为500 m,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108.4 km,成功获得了探测时段内的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海拔高度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结果表明:气压和海拔高度呈显著性相关(r=-0.98);距离台风中心越近,气压越低,风速越大,温度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地面至3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1.02℃/100 m,300-5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0.46℃/100 m,近地面的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大;探测时段内,风速最大值为22.3 m/s,平均值为15.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探测 台风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波段气象探测网运行监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伟 张春晖 +2 位作者 孟昭林 刘凤琴 梁海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L波段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用来监视包括L波段探空设备与探空数据在内的全国高空气象探测网总体运行情况。基于L波段探空系统提供的监控信息与探空资料,结合业务运行经验与用户需求建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利用L... L波段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用来监视包括L波段探空设备与探空数据在内的全国高空气象探测网总体运行情况。基于L波段探空系统提供的监控信息与探空资料,结合业务运行经验与用户需求建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利用L波段高空监视系统,结合探空资料质量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探空系统存在的问题;高空监视系统有助于全面掌握全国探测网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保障高空探测网稳定运行,提高气象探空数据质量,业务效果显著。但是在探空质量评估中也发现位势高度、温度以及风向与风速变化阈值存在控制过严的现象,需要加以改进,以避免虚警次数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 高空气象 探测网 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生长季叶绿素荧光的特征及其对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张静 吴东丽 +6 位作者 刘达新 刘聪 朱永超 张全军 杨大生 张世豪 金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在2022年生长季内,基于轨道植被观测仪(型号NZD-G1)对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的原位观测。相较于归一化植被指数,SIF的低频变化分量同样可以表征植物在生长季内的长势变化,... 在2022年生长季内,基于轨道植被观测仪(型号NZD-G1)对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的原位观测。相较于归一化植被指数,SIF的低频变化分量同样可以表征植物在生长季内的长势变化,而高频变化可以更清楚地监测植物内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且其高频变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土壤水含量和SIF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降水持续偏多导致土壤偏涝时,牧草的生理代谢减弱,光合作用减缓(SIF值偏低);当前期降水适量导致土壤湿润,且太阳辐射较强时,SIF值可以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植物光合作用旺盛,长势良好。而在生长季后期,偏凉的秋雨会显著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且后期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降雨 土壤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GNSS遥感探测气象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梁宏 曹云昌 +5 位作者 梁静舒 万晓敏 赵盼盼 涂满红 王海深 胡姮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4-755,共12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于探测平台,GNSS遥感可分为地基GNSS遥感、空基GNSS遥感和天基GNSS遥感三大类。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GNSS遥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近20年地基GNSS遥感探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气象领域下一步可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NSS 遥感 气象应用 折射信号遥感 反射信号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欣 金莲姬 郭建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7105-17108,17113,共5页
气象探测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事业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现象日趋严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很大威胁,甚至有些台站的探测环境已受到城市扩张影响。在此,主要从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2个方面... 气象探测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事业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现象日趋严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很大威胁,甚至有些台站的探测环境已受到城市扩张影响。在此,主要从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2个方面,论述了目前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影响的研究进展,并说明了保护探测环境的意义及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环境 城市化 气象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全军 吴东丽 +2 位作者 宏观 张波 段后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0-1572,共13页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解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长季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P<0.001),其中3月份日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明显,升幅达0.82℃·10 a^(-1),1和3月份相对湿度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分别达1.62和1.65个百分点·10 a^(-1)。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日期均显著提前,平均每10 a约提前3.18~12.69 d。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缩短8.11 d,营养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延长7.67 d。冬小麦生育期变化和气象因子极显著相关。其中生育期与温度相关性最强。冬小麦10个生育时期日序数与气温、地温呈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日序数与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P<0.001)。各生育时期日序数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P<0.001)。影响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的主导气象因子主要是气温、地温和气温日较差(P<0.01),相对湿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日期提前、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缩短和营养生殖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气侯变化 气象因子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气象站探测环境对风观测影响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筝筝 郭建侠 +2 位作者 薛禄宇 陈一枝 高英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利用密云、上甸子气象站逐时风资料,分析了两站20年风速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CFD模式研究了密云站周边障碍物对观测场风速的定量影响。(1)2004年后密云站探测环境对观测场风速造成了严重影响,2004—2013年年平均风速较1994—2003... 利用密云、上甸子气象站逐时风资料,分析了两站20年风速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CFD模式研究了密云站周边障碍物对观测场风速的定量影响。(1)2004年后密云站探测环境对观测场风速造成了严重影响,2004—2013年年平均风速较1994—2003年的平均风速减小了27.2%,主导风级下降。(2)8个方位4种风速条件的64组算例CFD模拟显示,模拟结果能较好地体现密云站风速衰减的现象,其中,在SW、W、NW方向模拟衰减量较观测资料分析的衰减量大,说明该方向探测环境在前后阶段是逐渐变化的。S、SE、N方向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分析较一致,说明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确实是由周围建筑物变化引起的。E和NE方向虽建筑物影响不明显,但树木的存在是导致密云站风速降低的主要原因,风速衰减率可达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站 风速 CFD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测环境变化对密云气象站地面风观测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筝筝 高英育 +2 位作者 郭建侠 薛禄宇 左湘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文章利用密云站、上甸子站1994-2013年的地面风观测资料,以上甸子站作为参考站,对比分析了密云站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风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第二阶段风速平均值较第一阶段减小了0.5 m·s^(-1);2013年年平均风速受台站周围环境影... 文章利用密云站、上甸子站1994-2013年的地面风观测资料,以上甸子站作为参考站,对比分析了密云站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风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第二阶段风速平均值较第一阶段减小了0.5 m·s^(-1);2013年年平均风速受台站周围环境影响最大;观测场周围障碍物对不同季节、月平均风速影响程度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3月最大,8月最小;观测场周围环境对西南偏西风风速影响最大,对1~2 m·s^(-1)风速频率影响最大。第二阶段静风频率增加了5.5%;各季静风频率均有增加,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秋季大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环境 地面风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基于PPP与双差网解法的GNSS水汽反演精度分析
12
作者 罗晋 曹云昌 +4 位作者 徐八林 梁宏 周凌昊 王乙竹 梁静舒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4-1045,共12页
利用中国区域2023年夏季945个地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双差网解法与精密单点定位法(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对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进行了反演,以同址探空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 利用中国区域2023年夏季945个地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双差网解法与精密单点定位法(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对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进行了反演,以同址探空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的PWV为参考值,研究分析了两种方法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反演PWV的精度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与PPP解相比,双差解与探空和ERA5资料的PWV的相关性更强,偏差(Bias)频率分布更集中,峰值区概率更高,偏差范围更小。以探空资料获取的RS-PWV为参考值时,双差解与PPP解的平均Bias分别为-0.1 mm和1.1 mm,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4 mm和3.1 mm,以ERA5-PWV为参考值时,双差解与PPP解的平均Bias分别为-0.2 mm和0.1 mm,平均RMSE分别为2.7 mm和3.2 mm,双差解的平均RMSE均小于3 mm,这表明双差网解法反演的PWV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GNSS探测水汽的精度总体表现为西部非季风区优于东部季风区,双差解在各气候区域的RMSE都更集中于中位数附近,而PPP解在不同测站多表现出不同的精度水平,在水汽充足且探测精度偏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精度离散程度较大,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双差网解 精密单点定位 大气可降水量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评估
13
作者 王蒙 高丽娜 +4 位作者 颜鹏 荆俊山 叶金印 李学行 韦晶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3-417,共15页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将数据分为3组(2010—2013年、2014—2017年、2018—2021年),采用浓度相似度函数方法,对金沙、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PM_(2.5)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统计了代表性面积平均值、代表性相同的区域面积(即共同面积)和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指数。主要结论如下:(1)质量浓度相对差异阈值标准取20%时,龙凤山站PM_(2.5)日均值的代表性面积平均值最大(22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4490 km^(2)),临安站(9841 km^(2))和上甸子站(7998 km^(2))较小。共同面积中龙凤山站最大(18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1915 km^(2)),上甸子站(5687 km^(2))和临安站(5476 km^(2))较小。持续性结果显示金沙和龙凤山站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高,临安和上甸子站持续性一般,4个站2018—2021年的代表性面积比2014—2017年有增大趋势。(2)质量浓度日均值相对差异阈值标准为40%及以上时,4个区域本底站的平均(共同)代表性面积可达到生态环境部规定的空气质量区域本底观测站的代表性面积。(3)采用PM_(2.5)年均值评估的代表性面积、共同面积和持续性均好于采用日均值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空间代表性 区域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83
14
作者 裴翀 宋连春 +3 位作者 吴可军 李雁 李巍 邵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保障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是我国气象探测事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阐述了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ASOM)的结构、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系统功能...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保障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是我国气象探测事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阐述了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ASOM)的结构、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系统功能和特点,并结合我国气象探测设备监控与保障业务实际,探讨了系统未来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运行监控 设计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运行效能统计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李雁 梁海河 +2 位作者 孟昭林 裴翀 石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4-509,共6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中对自动气象站的监控情况,将监控平台上2100余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的运行效能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从数据到报率、可用性和可靠性3方面进行统计,并从数...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中对自动气象站的监控情况,将监控平台上2100余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的运行效能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从数据到报率、可用性和可靠性3方面进行统计,并从数据报文格式错误和数据要素错误两方面对影响自动站效能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9—10月全国国家级自动站的数据到报率、可用性和可靠性保持在80%以上,且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东北区域自动站的运行效能最高,而西南区域的运行效能最低;数据到报率是数据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在数据到报率一定的情况下,数据报文格式错误较数据要素质量错误更多地影响数据可用性和可靠性;第1行格式错误较第2行格式错误对自动站效能的影响程度更大,相对于其他观测要素,地温要素是影响自动站效能高低的主要因子;在地温要素中,不同层次地温对自动站效能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320 cm地温影响程度最大,而5 cm地温影响程度最小,基本呈现出越往地下深处地温要素对效能影响程度越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 自动气象站 运行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功能与设计 被引量:54
16
作者 张雪芬 薛红喜 +4 位作者 孙涵 曹治国 李翠娜 金红伟 余正泓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求,提出了可视化、实时性、远程控制的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技术思路、设计原则,并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及自动化观测的实现方法。该系统具有作物生长、农田气象要素观测及环境监控功能,可实现作物发育期... 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求,提出了可视化、实时性、远程控制的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技术思路、设计原则,并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及自动化观测的实现方法。该系统具有作物生长、农田气象要素观测及环境监控功能,可实现作物发育期、株高、盖度等的自动观测,还可实现农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该文利用三维空间模拟技术初步确定了CCD(charge-coupled device)传感器的技术指标;提出利用图像判别技术,结合作物生长特征及农业气象指标,实现作物发育期自动判别;利用摄影测量学技术,采用动态跟踪法实现作物株高自动化观测;提出了作物盖度的计算方法和通过研究作物盖度与密度、叶面积指数的关系,解决作物种植密度和叶面积指数自动观测的技术思路。该系统模仿人工观测原理,将图像处理和摄影测量学等技术引入农业气象自动观测中,基本上可以满足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任务的实时性、可视化和自动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自动观测 图像处理 摄影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 被引量:76
17
作者 梁海河 孟昭林 +1 位作者 张春晖 李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92-1300,共9页
为了提高我国气象装备运行保障能力和观测数据质量,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从2006年起创建了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并依此逐步建立了监控业务。文中围绕气象装备保障业务关于台站、省级和国家级的三级用户需求,明确了以探测设备运... 为了提高我国气象装备运行保障能力和观测数据质量,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从2006年起创建了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并依此逐步建立了监控业务。文中围绕气象装备保障业务关于台站、省级和国家级的三级用户需求,明确了以探测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技术保障信息管理、观测数据质量监视为主线的监控业务设计思想,并奠定了监控业务系统的技术框架,提出了"两级布设、三级应用"的分布结构,基于互联网和WebGIS技术,建立了一套实时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和分析系统,具备实时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装备保障信息管理、观测数据质量监视、基础信息管理、运行统计评估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文中介绍了气象观测运行监控业务概况,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网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掌握,开展监控产品分析服务,定期评估装备运行效能和数据质量状况,使重要气象装备如天气雷达的可用性大幅提升,为提高气象装备运行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观测 运行监控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中绿地布局对气象环境的影响——以成都城市绿地规划方案为例 被引量:31
18
作者 苗世光 王晓云 +2 位作者 蒋维楣 王咏薇 陈鲜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6,共6页
城市规划气象环境多尺度数值模式系统为城市规划气象环境影响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工具。本文利用该模式模拟了绿地布局为集中型和分散型、绿地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16%、32%、48%和60%条件下,城市大气温度、湿度、风速、城市大气... 城市规划气象环境多尺度数值模式系统为城市规划气象环境影响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工具。本文利用该模式模拟了绿地布局为集中型和分散型、绿地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16%、32%、48%和60%条件下,城市大气温度、湿度、风速、城市大气扩散条件的变化,并以成都城市绿地规划为例,模拟分析了绿地规划前后城市气象环境的差异,揭示了城市绿地对气象环境影响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气象环境 多尺度数值模式 绿地规划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综合评估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19
作者 孟昭林 李雁 +1 位作者 陈挺 石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25,共7页
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系统是我国气象探测设备运行保障的实时业务系统。文章以装备技术保障工程理论为基础,按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业务性、经济性等多个范畴,从装备运行状态、装备性能参数、探测数据质量、通信传输、供应保障、... 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系统是我国气象探测设备运行保障的实时业务系统。文章以装备技术保障工程理论为基础,按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业务性、经济性等多个范畴,从装备运行状态、装备性能参数、探测数据质量、通信传输、供应保障、维护维修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网中各类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保障等工作进行综合评估的技术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保障,为决策人员决策和设备生产厂家设备选型、改进等提供信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运行评估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要素对太阳能电池板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潘进军 申彦波 +1 位作者 边泽强 王香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 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析了电池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斜面辐照度的综合相关或与地表温度的线性相关最好,但实测数据不易获得;电池板温度与气温的线性相关较好,数据较易获得且质量有保证,从现实可行性考虑,是推算电池板温度最实用的相关方程;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水平辐照度的综合相关可以作为辅助方程,用于推算气温较高情况下的电池板温度。基于2010年电池板温度实测数据和加权计算的方法,得到北京地区年平均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约为2%,最高可达到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板温度 气温 地表温度 辐照度 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