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茶叶不同气象产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鞠英芹 陈正洪 +6 位作者 马德栗 黄治勇 陈笑笑 姚瑶 汪应琼 罗蒋梅 孟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55-61,共7页
基于2010—2021年湖北省夷陵区、英山县、咸安区3个茶叶主产区的茶叶产量数据,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HP滤波法、三年滑动平均法提取趋势产量,探究气象产量最佳提取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对茶叶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夷陵区、英山县、咸安... 基于2010—2021年湖北省夷陵区、英山县、咸安区3个茶叶主产区的茶叶产量数据,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HP滤波法、三年滑动平均法提取趋势产量,探究气象产量最佳提取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对茶叶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夷陵区、英山县、咸安区3个茶叶主产区的种植面积、产量、单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多项式变化趋势,2013年之前英山县最高,2015年之后夷陵区最高;采用3种方法拟合的产量变化趋势相同,夷陵区的茶叶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而英山县和咸安区则呈减少趋势;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和HP滤波法测算出的趋势产量均与实际产量达到显著及以上相关性,对产量剧烈波动部分有较好的捕获能力,均优于三年滑动平均法;HP滤波法得到的气象产量能较好地反映气象条件的变化,适用于湖北省3个茶叶主产区气象产量的分离,可为后续气象产量分离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气象产量 HP滤波法 二次指数平滑法 三年滑动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霾日数气候特征及夏季典型霾过程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马德栗 李兰 鞠英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8-153,共6页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点近30年的霾日统计资料分析霾日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3年期间湖北省霾日数显著上升,20世纪90年代最低,21世纪以来最高,2013年达到历史新高;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霾日数较多的地区集中在鄂西北、三峡...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点近30年的霾日统计资料分析霾日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3年期间湖北省霾日数显著上升,20世纪90年代最低,21世纪以来最高,2013年达到历史新高;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霾日数较多的地区集中在鄂西北、三峡河谷、鄂东北北部、鄂东南黄石地区一带,这与地形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选取2012年夏季2次典型霾天气过程,分析霾发生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北方污染源,在低层东北气流的引导下,加之本地良好的湿度条件和稳定的逆温层结,共同造成了突发大范围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气候特征 夏季典型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和地面降水数据的大别山区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响应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姚瑶 黄治勇 +3 位作者 陈笑笑 朱国良 汤兴芝 鞠英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2-272,共11页
利用2000—2020年大别山区气象观测资料和MODIS16A2资料,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和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滞后相关分析探究二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降水存在显著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利用2000—2020年大别山区气象观测资料和MODIS16A2资料,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和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滞后相关分析探究二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降水存在显著时空分布不均匀性,西北少、东南多,且旱涝年的降水量差异大(最高达875 mm)。(2)大别山区东南部发生气象干旱事件的频率偏高(最高为66.67%),但干旱程度较轻;北部发生干旱频率较低(最低为38.1%),但易发生严重干旱。(3)大别山区农业干旱具有秋冬春季容易发生、北部更容易发生、海拔低处更容易发生的特征。(4)大别山区南部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在次月和第3个月响应程度最高,农业干旱比气象干旱更容易发生,持续时间更久,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气象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游程理论 滞后相关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研究
4
作者 李国樑 李俊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1期152-156,共5页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气象灾害和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挑战,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气象保障,研究提出了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立体观测系统,提...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气象灾害和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挑战,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气象保障,研究提出了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立体观测系统,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能力,加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不断优化生态气象服务发展环境,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体系,发挥湖北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从生态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使气象保障体系为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恢复、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加快建设美丽湖北和长江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气象保障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市大气污染物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德栗 鞠英芹 +2 位作者 史瑞琴 黄忠 曾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6,共6页
文章利用2017年1月1日-2020年6月9日天门市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O3、SO2、NO2、CO)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天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月间、日内变化特征及影响。月间PM2.5、PM10、NO2、SO2、CO浓度均为单峰特征,夏季浓度... 文章利用2017年1月1日-2020年6月9日天门市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O3、SO2、NO2、CO)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天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月间、日内变化特征及影响。月间PM2.5、PM10、NO2、SO2、CO浓度均为单峰特征,夏季浓度最低,冬季浓度最高;而O3的浓度月变化呈现出双峰型特征。PM2.5、PM10、NO2、SO2、CO日内呈现双峰型,2个峰值都分别出现在上午及晚上;O3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特点,峰值出现在下午。降水对PM2.5、PM10等颗粒物清除效果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日降水量级在小雨以下,PM2.5、PM10污染物日浓度有所上升;研究发现最高气温≥38℃,日相对湿度≥80%和总云量≥8成,O3浓度超标出现概率降至3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浓度特征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华中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变化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笑笑 黄治勇 +4 位作者 姚瑶 鞠英芹 段彭 李留毅 杨倩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49-154,共6页
基于1980—2019年华中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数据,通过计算灾害变异系数、灾害强度指数、灾损率,并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表明:(1)华中地区农业气象致灾... 基于1980—2019年华中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数据,通过计算灾害变异系数、灾害强度指数、灾损率,并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表明:(1)华中地区农业气象致灾率呈下降趋势,受灾率整体高于成灾率10~20个百分点。各年代际水灾和旱灾的致灾率远高于风雹和冷冻,水灾和旱灾是湖北、湖南2省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而河南省则以旱灾为主;(2)华中地区近4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率突变点基本一致,旱灾较分散,水灾和冷冻突变时间早于旱灾和风雹。水灾、旱灾、风雹等致灾率的波动性自南向北递增,冷冻灾害则相反,波动性最大。河南省的旱灾和湖北省的水灾致灾率均较为稳定;(3)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敏感度影响排序为河南>湖南>湖北,其中冷冻灾害对作物的影响最小,旱灾对河南省粮食单产量的影响最大,湖北、湖南2省粮食灾损率是河南省的6倍,就灾害种类造成的灾损量而言,由大到小表现为水灾>旱灾>冷冻>风雹,防汛抗旱是华中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粮食灾损量 防灾减灾措施 华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姚瑶 黄治勇 +1 位作者 陈笑笑 刘晓晨 《中南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50-156,共7页
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美国气象学会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中外气象领域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关键词、研究机构进行了共现与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外相关文献量逐年增加,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美国发... 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美国气象学会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中外气象领域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关键词、研究机构进行了共现与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外相关文献量逐年增加,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美国发表论文量最高,中国次之;相关研究机构中NCAR的平均引用频次最高,达62.96次。主要研究趋势仍以基于神经网络、贝叶斯模型、支持向量机等对气象因子进行预测为主,利用图像识别方法观测天气、推演雷达回波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等方向也是研究的热门;深度学习方法成为全世界气象领域前沿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人工智能 气象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2年8月4~6日
8
作者 徐丽娅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9期199-199,共1页
本文利用常规及探空资料,对2012年8月4~6日湖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 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复杂地形影响下降水精细化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朋杰 王必强 +2 位作者 陈正洪 张荣 简仕略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74-80,共7页
利用湖北省200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和82个国家气象站近3年降水数据,结合数字高程资料(DEM)的经度、纬度、高度、坡度、坡向5类地形因子,分8个区域分别建立降水与地形因子的模型。与实际降水的空间插值分布进行对比,趋势较为一致,建立... 利用湖北省200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和82个国家气象站近3年降水数据,结合数字高程资料(DEM)的经度、纬度、高度、坡度、坡向5类地形因子,分8个区域分别建立降水与地形因子的模型。与实际降水的空间插值分布进行对比,趋势较为一致,建立的模型模拟降水准确率为89.5%,所建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降水情况。从模拟的结果来看,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介于600~2100 mm,其分布趋势由北向南递增,鄂西南、鄂东南、鄂东北3个区域为降水量最多区域。考虑山地、经纬度等影响要素后,模拟的年降水量在山区数值明显较之前仅通过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建立的降水量分布数值偏多,其中,在鄂东南区域数值偏多200~300 mm,在鄂西南区域偏多300~400 mm,在鄂东北区域偏多300 mm左右。特别是所建立的湖北省降水分布模型能反映出高海拔地区降水量明显高于周边低海拔区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地理信息 山区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五峰县两次暴雨特征及对地质灾害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朋杰 陈正洪 +1 位作者 万黎明 张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35-39,共5页
通过对湖北省五峰县2016、2017年连续两年出现的暴雨洪涝灾害情况进行对比,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7月15日暴雨过程范围较为集中,暴雨强度大,五峰国家气象站过程降雨量为126.6mm;2016年7月19日降... 通过对湖北省五峰县2016、2017年连续两年出现的暴雨洪涝灾害情况进行对比,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7月15日暴雨过程范围较为集中,暴雨强度大,五峰国家气象站过程降雨量为126.6mm;2016年7月19日降水分布广,强度大,五峰国家气象站过程降雨量为189.3mm。从日降水量分析,2016年7月19日降水量排在历史第五位,而2017年7月15日降水量在历史上排位仅为第19位,但2017年7月15日连续2h最大降水量的重现期达到130年一遇,在历史排位中位于第一位,即此次暴雨属于“坨子雨”,分布极为不均,局地短时降水强度大。分析2次灾害发生前10d的降水发现存在持续有效降雨,2016、2017年累积雨量分别达到97.4、116.4mm,连日的阴雨会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或近饱和状态,在后期强降水的作用下,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重现期 地质灾害 湖北省五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冬末一次罕见的强冰雹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汤兴芝 俞小鼎 +2 位作者 熊秋芬 王秀明 王文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8-632,共1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一次罕见的鄂西南冬季强冰雹(直径1~3 cm)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冰雹产生在上干冷、下暖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背景下,地面中尺度辐合和“喇叭口”的有利地形,给冷...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一次罕见的鄂西南冬季强冰雹(直径1~3 cm)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冰雹产生在上干冷、下暖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背景下,地面中尺度辐合和“喇叭口”的有利地形,给冷锋前暖区对流性天气提供了触发机制;地面冷锋南下伴随的垂直风切变增强有利于已经生成的对流风暴的维持和加强。强冰雹分别由孤立的超级单体和超级单体复合体(多单体结构中含有占支配地位的超级单体)产生。比较而言,孤立的超级单体发展更为高大,持续时间更长。风暴具有中气旋、高悬的强回波、低层入流、弱回波区与回波悬垂、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强辐散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及其密度分别较长时间维持在35 kg·m^(-2)和4 g·m^(-3)以上的冬季高值;新一代天气雷达冰雹探测算法输出的冰雹指数产品预测到高概率的强冰雹。此次过程出现在冬末,虽然对流出现之后呈现出典型的风暴结构,可以提前10~30 min做出强冰雹的临近预警,但对于对流出现之前的提前数小时的强冰雹短时潜势预报而言,常用做判断强降雹潜势的探空特征(包括对流有效位能、0~6 km垂直风切变以及融化层高度)关键参数值非常不典型,会误导预报员忽视冰雹潜势的判断,预报员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进行强对流天气潜势分析时,需要格外慎重和深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中尺度辐合 强逆温 超级单体 垂直风切变 冬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油菜渍害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鞠英芹 杨霏云 +3 位作者 马德栗 朱晓炜 罗蒋梅 李文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利用江淮地区43个气象台站1960—2010年10月—翌年5月的降水量和日照资料,构建了江淮地区全生育期油菜涝渍综合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涝渍在播种期至冬前苗期、越冬期至抽薹期、开花期至灌浆期的... 利用江淮地区43个气象台站1960—2010年10月—翌年5月的降水量和日照资料,构建了江淮地区全生育期油菜涝渍综合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涝渍在播种期至冬前苗期、越冬期至抽薹期、开花期至灌浆期的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显示前两个发育期阶段呈现"东西分布型"而开花期至灌浆期呈现"南北分布型",第三模态都呈现"南北分布型"。越冬期至抽薹期在第一模态时间系数有略微上升趋势,其余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对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小波分析发现,江淮地区油菜涝渍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而且播种期至冬前苗期最显著的周期是准3年,越冬期至抽薹期和开花期至灌浆期最显著的周期均为准4年,从而为油菜涝渍的监测、评估、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油菜 涝渍指数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稳定能量角度对条件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1
13
作者 章丽娜 周小刚 徐丽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7-526,共10页
大多数深厚的局地对流是在条件不稳定的层结中发生的,这就有必要考虑较厚气层对由底部上升气块所可能产生的总影响。从能量角度讨论了条件不稳定问题中的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并利用观测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了单站地面湿静力能与条... 大多数深厚的局地对流是在条件不稳定的层结中发生的,这就有必要考虑较厚气层对由底部上升气块所可能产生的总影响。从能量角度讨论了条件不稳定问题中的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并利用观测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了单站地面湿静力能与条件不稳定中不稳定能量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从能量观点,对对流有效位能的两种定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对流有效位能定义为正、负不稳定能量之差时,其与动能相联系的表达式中包含了低层抬升速度,可以更全面地用于强对流天气预报,尤其是中国南方暖季的强对流预报。(2)气块从底层上升时,无论经历的是干绝热还是湿绝热过程,湿静力能守恒,所以总能量的变化就是动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合力对气块做功的大小,不存在湿静力能向动能的转换。(3)从本质上来说,单站低层湿静力能的时序变化用于对流预报的意义在于预示着正、负不稳定能量的改变,从而影响不稳定能量的值。这可以弥补由于高空探测时间分辨率较粗,不能计算逐时正、负不稳定能量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不稳定 不稳定能量 对流有效位能 湿静力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一次极端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汤兴芝 俞小鼎 +1 位作者 姚瑶 王金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8-1092,共15页
2005年6月14日到15日凌晨,受东北冷涡影响,华东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最大冰雹直径达15~18 cm,并伴有雷暴大风和龙卷。本文利用2005年6月14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15日08:00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这次过程... 2005年6月14日到15日凌晨,受东北冷涡影响,华东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最大冰雹直径达15~18 cm,并伴有雷暴大风和龙卷。本文利用2005年6月14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15日08:00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这次过程中江苏沭阳、江苏泗阳、安徽固镇三地极端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结果如下:(1)极端冰雹过程是由不同超级单体造成,由于环境CAPE、深层垂直风切变和低层相对风暴螺旋度都很强,导致三个超级单体都具有强中气旋,而强中气旋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向上的扰动气压梯度力,使得超级单体上升气流大大增强并强烈发展。(2)三地超级单体雹暴回波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70 dBZ,60 dBZ以上强回波持续时间超过3 h,60 dBZ最大高度超过11 km。比较而言,沭阳超级单体持续时间最长,泗阳超级单体回波强度最大,固镇超级单体雹暴60 dBZ以上的反射率因子垂直扩展高度最高。从上述雹暴例子初步得到线索:当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68 dBZ、60 dBZ回波扩展高度在10 km以上预示有极端冰雹出现。(3)有界弱回波区(BWER)或弱回波区(WER)以及位于其上的回波悬垂是超级单体雹暴的典型结构。泗阳雹暴显示有WER和宽广的回波悬垂,沭阳和固镇雹暴则显示出BWER和宽广的回波悬垂,固镇雹暴中气旋切变值的持续上升伴随着雹暴的强盛发展。(4)三个超级单体雹暴的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异常高,分别为88 kg·m^(-2)、102 kg·m^(-2)、89 kg·m^(-2),远超过6月大冰雹的VIL阈值65 kg·m^(-2)。固镇雹暴显示出强烈的风暴顶辐散特征,辐散速度差值最高达80 m·s^(-1)。(5)固镇雹暴出现近1 h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沭阳、固镇雹暴出现旁瓣回波,都表明雹暴中存在大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冰雹 超级单体 高悬强回波 垂直液态水含量 三体散射 风暴顶辐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北亚热带优质烤烟烟区气候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鞠英芹 陈正洪 +4 位作者 马德栗 袁芳 刘军 曾琦 方怡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6-747,共12页
利用1991—2020年我国中北亚热带不同烤烟烟区180个国家级气象站气候因子数据,根据影响优质烟叶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差异性,探究烟叶生长发育的气象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气候因子的权重,依据气候相似原理,对湖北省两大烟... 利用1991—2020年我国中北亚热带不同烤烟烟区180个国家级气象站气候因子数据,根据影响优质烟叶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差异性,探究烟叶生长发育的气象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气候因子的权重,依据气候相似原理,对湖北省两大烟区与周边烟区采用改进的欧氏距离作为相似度量指标,并与系统聚类结果进行相似性对比。结果表明:鄂西南、鄂西北、豫西、豫南、豫中、湘西、湘中烟区基本具备了生产优质烟叶的气候条件,除降水量外,其余各气候因子在不同发育期的差值伸根期最大,旺长期次之,成熟期最小。鄂西北和陕南烟区的气候因子最为接近,鄂西南和湘西、川东南烟区的气候因子具有高度相似性,从而为不同区域间借鉴生产经验、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和开发特色优质烟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中北亚热带 优质烟叶 相似性分析 烤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市PM_(2.5)和PM_(10)颗粒污染物特征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鞠英芹 马德栗 +1 位作者 杜良敏 黄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74-79,共6页
利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PM_(2.5)、PM_(10)大气颗粒污染物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颗粒污染物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日平均气温呈先上升后... 利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PM_(2.5)、PM_(10)大气颗粒污染物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颗粒污染物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日平均气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10℃以下颗粒物浓度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升高,而10℃以上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浓度则下降;降水对PM_(2.5)、PM_(10)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降水每增加1 mm,浓度分别减少0.72μg/m^(3)和1.22μg/m^(3);相对湿度在30%~70%,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增加;相对湿度在70%~100%,浓度则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减少;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显著下降。比较分析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能力,PM_(2.5)、PM_(10)逐日质量浓度与当日气温、降水、风速所建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适合天门市颗粒污染物质量浓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气象条件 多元非线性回归 天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气候梯度观测塔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1372-1375,1512,共5页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均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变化趋势相一致,7月最大,11月最小;各层全年及各个季节ESE为主导风向,全年及各个季节无正南风;各层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各层气温逐月变化呈单峰值,1月气温最低,7月最高,就季节而言,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层年平均相对湿度8.5~50.0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0~100m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8.5m高度气压曲线逐月变化呈“u”型变化,1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变化特征 气候梯度观测塔 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5月底武汉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丽娅 《南方农业》 2018年第26期159-159,161,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5月底出现在武汉市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强降雨天气出现时的水汽、动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以提升地方气象部门对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 强降雨 短波槽 低层切变线 西南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差逐步逼近法在太阳辐射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正洪 孙朋杰 张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77-2383,共7页
基于武汉市2011年~2012年4个典型月逐时总辐射观测值和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模拟值。通过以误差逐步逼近方法实现预报效果的提高,即以逐时清晰度指数为因变量,以14个模式输出因子浓缩的4个主分量为自变量,建立清晰度指数MO... 基于武汉市2011年~2012年4个典型月逐时总辐射观测值和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模拟值。通过以误差逐步逼近方法实现预报效果的提高,即以逐时清晰度指数为因变量,以14个模式输出因子浓缩的4个主分量为自变量,建立清晰度指数MOS预报方程;以预报误差为因变量,分析并遴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重复第二步过程,进一步减少预报误差。结果表明:1)常规MOS方法预报辐射值的年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2.1%、27.8%,对常规MOS预报的误差进行2次再预报后,年预报结果的两项误差进一步降至17.4%、22.4%,与常规MOS法相比,预报误差分别下降4.7%、5.4%;2)第一次误差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清晰度指数,第二次误差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时角(一天中不同时刻);3)经过两次误差逐步逼近后,两项误差分别下降3.8%(5月份)~5.4%(8月份)、4.5%(10月份)~6.9%(8月份)。可见,误差逐步逼近法有逐步改善辐射预报效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逐步逼近 太阳辐射 模式输出统计订正(MOS) 清晰度指数 时角 模型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5—2019年天门市气候特征和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望平 鞠英芹 +1 位作者 马德栗 黄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0期30-34,共5页
利用天门市1955—2019年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风速等气象数据,分析天门市气候和人体舒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门市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表现为最低气温>平... 利用天门市1955—2019年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风速等气象数据,分析天门市气候和人体舒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门市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表现为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趋于一致,20世纪50—90年代气温偏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气温偏高,但2010年后气温变化趋缓。相对湿度和最大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但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天门市80%以上的年份适宜温度日数、降水适宜等级、降水季节均匀度、相对湿度适宜和日照适宜等级均达到优良等级;近65年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舒适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均处于舒适等级,反映了天门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舒适度指数 天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