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国复 李集明 +1 位作者 邓莉 何小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0-16,共7页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是由国家级和区域省级共享系统有机组成的覆盖全国、分布式、网络化业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元数据统一发布、数据分级管理、全局用户的集中认证和授权管理。用户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取分布在不同节点的、基于We...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是由国家级和区域省级共享系统有机组成的覆盖全国、分布式、网络化业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元数据统一发布、数据分级管理、全局用户的集中认证和授权管理。用户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取分布在不同节点的、基于Web的数据访问服务。该文综述了该网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共享 数据访问 基于WEB 分布式 用户 总体设计 元数据 建设 技术实现 网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小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45-49,共5页
介绍了一个安全、实用的分布式网络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着重阐述了在IBM Websphere构架下,应用Web Service技术,设计和实现网络用户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以及认证系统的架构与接口设计、安全性设计、主节点全局用户统一认... 介绍了一个安全、实用的分布式网络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着重阐述了在IBM Websphere构架下,应用Web Service技术,设计和实现网络用户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以及认证系统的架构与接口设计、安全性设计、主节点全局用户统一认证模块设计、分节点用户认证集成接口模块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证系统 单点登录 ICE技术 用户身份认证 数据共享 分布式网络 接口模块 接口设计 用户认证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东辉 高峰 +2 位作者 刘娜 韩瑞 罗岚心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9-124,共6页
针对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文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查询检索效率低下、统计分析不便等问题,设计开发了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首先,根据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文件特点,运用多线程分布式文件批处理技术对文件内容进行快速解析;... 针对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文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查询检索效率低下、统计分析不便等问题,设计开发了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首先,根据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文件特点,运用多线程分布式文件批处理技术对文件内容进行快速解析;然后,基于快捷开放的MySQL数据库对解析的关键信息创建多分表,通过冗余站号和台站类型信息建立表之间关联;接着,构建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将数据库表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实现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全文检索;最后,为直观了解气象台站分布及沿革信息,创建轻量级WebGIS框架实现可视化信息交互功能。2019年10月该系统基于国家气象业务内网上线运行以来,系统查询检索突破10万次,数据下载5463次,为气候资料数据集研制、数据均一性检验与订正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台站 历史沿革文件 数据解析 查询检索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55
4
作者 沈文海 赵芳 +2 位作者 高华云 高峰 马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736,共10页
对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进而对系统进行了功能设计 ,并在技术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功能实现的技术路线 :在数据管理方面采用数据库和文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在存储管理方面采用分级存储管理模式 ,并解决了... 对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进而对系统进行了功能设计 ,并在技术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功能实现的技术路线 :在数据管理方面采用数据库和文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在存储管理方面采用分级存储管理模式 ,并解决了数据库的分级存储管理技术 ;在检索应用方面提供了程序调用式检索方式 ,并通过采用中间件技术实现了基于B/S结构的程序调用式检索 ;通过选用HPSS技术解决了由异种机型构成的高性能计算机群存储池问题 ;通过分别建立实时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解决了气象资料的规范化存储和实时业务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调用 存储 实时数据库 文件系统 机群 高性能计算机 应用软件开发 检索系统 检索方式 严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 被引量:32
5
作者 邓莉 王国复 +2 位作者 孙超 王新华 赵慧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33-38,共6页
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简要介绍了系统架构和基本功能,着重阐述了元数据、数据表结构和数据文件存储结构的设计思想,并概述了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在数据管理及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 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简要介绍了系统架构和基本功能,着重阐述了元数据、数据表结构和数据文件存储结构的设计思想,并概述了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在数据管理及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资料 气象科学 数据共享 表结构 数据管理 元数据 存储结构 数据表 数据文件 系统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研究综述 被引量:47
6
作者 李集明 熊安元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9,共9页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旨在构筑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对基本 气象资料、卫星气象资料和科学考察与试验资料的整合集成、质量控制方法、数据集制作技 术、数据分析技术、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以及数据共享技术...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旨在构筑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对基本 气象资料、卫星气象资料和科学考察与试验资料的整合集成、质量控制方法、数据集制作技 术、数据分析技术、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以及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等方面开展了综合 研究。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研制了一批规范标准的共享数据集产品;初步建立了由国家级和 部分试点省组成的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制定了面向数据管理与共享的一些 技术标准与规范;并在气象资料公益性共享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资料 气象科学 数据共享 气象信息 科学考察 系统研究 数据集 分布式 共享平台 项目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伯民 李集明 +5 位作者 吴增祥 邓莉 臧海佳 刘黎平 刘瑞霞 吴贤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52-160,共9页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的影响因子、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模式和发布策略概念模型、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分类分级、共享用户分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技术方式和途径等诸方面简明地介绍了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布方式 影响因子 数据共享 气象科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计算网格模式预报系统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彬 周斌 魏敏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182-4184,共3页
为了在气象部门内跨地域共享使用MM5模式系统,基于建成的气象计算网格平台,成功地接入了MM5模式系统。根据用户预报需求,设计了参数化和业务运行方案,建立了华中区域MM5数值预报应用系统。完成模式系统部署运行后,通过使用网格平台的资... 为了在气象部门内跨地域共享使用MM5模式系统,基于建成的气象计算网格平台,成功地接入了MM5模式系统。根据用户预报需求,设计了参数化和业务运行方案,建立了华中区域MM5数值预报应用系统。完成模式系统部署运行后,通过使用网格平台的资源调度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手段,优化了后处理运行流程。运行分析表明网格平台上MM5模式系统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计算网格平台 MM5 气象数值模式 性能优化 部署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的研究 被引量:72
9
作者 王伯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50-59,共10页
对于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中单项检验为可疑的数据,如何进一步判别它的错误与正确,是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丽新研制的一种方法。该文概述了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的... 对于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中单项检验为可疑的数据,如何进一步判别它的错误与正确,是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丽新研制的一种方法。该文概述了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和步骤;就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在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并进一步阐述了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的加权判别技术。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综合判别法已在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的地面资料质量控制中得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资料 气象信息 中国气象局 地面资料 综合 数据 加权 判别法 正确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分辨率对气象要素月平均值统计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化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34-141,共8页
通过我国1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至2000年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每日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的差值、差值平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的资料序列的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对全国所有基准站建站至200... 通过我国1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至2000年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每日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的差值、差值平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的资料序列的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对全国所有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历年月平均值进行统计,绘制了全国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4次与24次定时累年月平均值差值的平均值分布图,并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象要素月平均值会出现统计误差,气压、相对湿度、风速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偏差在观测精度之内,气温的差值超过了观测精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4次定时观测资料要比24次观测资料统计的月平均值偏小0.1~0.3℃。在气候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必须考虑因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温月平均值引起的统计误差,排除非气候原因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差值 气象要素 基准站 观测资料 观测精度 风速 不同时间 影响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的西北地区干旱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分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学君 王国复 +1 位作者 陶建红 吴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61-163,共3页
网络环境和网站解决方案 目前,甘肃省气象局省级Internet网为10M光纤宽带接入,网站系统软件为微软产品(包括Windows 2000、Exchange Server 2000、SQL Server 2000、ISA Server 2000等)。现有4台IBM X235服务器分别实现EMAIL、WWW、FT... 网络环境和网站解决方案 目前,甘肃省气象局省级Internet网为10M光纤宽带接入,网站系统软件为微软产品(包括Windows 2000、Exchange Server 2000、SQL Server 2000、ISA Server 2000等)。现有4台IBM X235服务器分别实现EMAIL、WWW、FTP、DATABASE、代理服务功能,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服务的可靠性,WWW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互为备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WEB 网站 EMAIL WWW服务器 FTP 代理服务 系统服务 气象资料 气象局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177
12
作者 沈艳 潘旸 +2 位作者 宇婧婧 赵平 周自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6,共10页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降水量级和不同累积时间下的产品质量、三种站网密度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在降水量值和空间分布上均更为合理;融合产品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区域性分布特征减弱;融合产品与融合前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相比在中雨(1.0~2.5mm/h)、中到大雨(1.0~8.0mm/h)、暴雨及以上(≥8.0mm/h)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75%、小于15.0%、30.0%左右,且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产品能准确抓住强降水过程,在定量监测强降水中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融合降水产品 自动气象站 卫星反演降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1213
13
作者 任国玉 郭军 +5 位作者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2-956,共15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水面蒸发 风速 积雪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Ⅱ.现代变化趋势 被引量:98
14
作者 任国玉 任玉玉 +4 位作者 战云健 孙秀宝 柳艳菊 陈峪 王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65,共15页
为改进、完善对中国现代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理解,利用2 300个国家级气象站网观测资料,更新分析了全国1956—2013年基本降水指标的趋势变化特征。主要结果:1全国平均年和季节降水量、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现出显著趋势变化,但秋、冬季降... 为改进、完善对中国现代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理解,利用2 300个国家级气象站网观测资料,更新分析了全国1956—2013年基本降水指标的趋势变化特征。主要结果:1全国平均年和季节降水量、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现出显著趋势变化,但秋、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别表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和上升;2年和夏季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东北中南部、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而东南沿海、长江下游、青藏高原和西北等地区年降水增加较明显;3降水趋势变化的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北方降水减少范围有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向东北和西南扩散趋向,东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加范围变小,总体看东部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区域均在萎缩,"南涝北旱"现象趋向缓解;4全国年平均暴雨量、日数呈现出较显著的增加,但暴雨强度没有明显变化,暴雨量和日数增加主要发生在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而海河和西南诸河流域暴雨量、日数和强度呈较明显减少趋势;5东部季风区1日、连续3日和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1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明显,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弱,极端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呈现出短历时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强降水 暴雨 时空变异 气候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65
15
作者 任国玉 战云健 +4 位作者 任玉玉 陈峪 王涛 柳艳菊 孙秀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2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3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4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5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6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雨季 丰雨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被引量:450
16
作者 任国玉 徐铭志 +4 位作者 初子莹 郭军 李庆祥 刘小宁 王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区域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7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吴方华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汪方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9,共18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面相对湿度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 被引量:21
18
作者 朱亚妮 曹丽娟 +1 位作者 唐国利 周自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9-386,共8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PMTred和PMFT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站为参考站,使用相关系数权重平均构建参考序列,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51—2014年中国2400多个国家级地面站月平均相对湿度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并分析了造成相...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PMTred和PMFT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站为参考站,使用相关系数权重平均构建参考序列,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51—2014年中国2400多个国家级地面站月平均相对湿度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并分析了造成相对湿度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地面相对湿度资料存在较严重的非均一问题,68%的台站存在断点,人工观测转自动观测、迁站和时次变化是造成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整套资料负订正量所占比例较高,订正范围主要集中在-5%~0之间,这种负订正量与人工转自动观测后相对湿度观测值偏低有密切关系。这也使得订正后中国平均相对湿度趋势与订正前存在明显差异,订正前中国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订正后相对湿度没有趋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非均-性检验与订正 人工转自动 PMTred和PMFT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611
19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15 位作者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一化格点资料的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许艳 唐国利 张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9-577,共9页
利用1961—2014年水平分辨率为0.5°×0.5°的均一化气温网格数据,分析全球变暖趋缓期(1998—2014年)中国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8—2014年中国气温上升趋缓明显,与增暖期(1985—1997年)相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 利用1961—2014年水平分辨率为0.5°×0.5°的均一化气温网格数据,分析全球变暖趋缓期(1998—2014年)中国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8—2014年中国气温上升趋缓明显,与增暖期(1985—1997年)相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由升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分别为-0.05℃/10a和-0.11℃/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仍保持弱的上升趋势(0.06℃/10a)。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的增暖型发生了显著变化:北方地区由增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则呈现出相对强的增温趋势;从季节来看,冬季降温最强、夏季增温较其他季节偏强,而冬季(强降温)正是中国增暖趋缓的主要贡献季节。增温最强的要素仍然是最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暖趋缓 气温 变化特征 均一化 格点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