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1979-2023年降水-风速复合极端事件气候特征研究
1
作者 褚利玲 刘丽珺 +3 位作者 梁友嘉 何超 张天宇 金继明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5-348,共14页
基于1979-202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的中国逐小时降水和10 m风速,利用复合极端事件判定、趋势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以及合成分析法,研究了中国降水-风速复合极端事件(PWEs)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应聚类特征,并对划... 基于1979-202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的中国逐小时降水和10 m风速,利用复合极端事件判定、趋势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以及合成分析法,研究了中国降水-风速复合极端事件(PWEs)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应聚类特征,并对划分时间段后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PWEs总体呈东多西少,分区PWEs中,华东地区发生最多,其发生频次与日数平均值在4~8次和4~8 d范围内最多,相应面积占比分别达到78.9%和71.5%。1979-2023年PWEs整体呈下降趋势,2011-2023年发生频次与日数的变化速率是1979-2010年的2.3倍和3.4倍。1979-2010年PWEs变化趋势在华东地区中东部、西南地区中部和西北地区北部为增加趋势,华中地区下降最快;2011-2023年,正趋势值主要集中在中国中部,华东地区增加最快,每10年分别增加0.96次和1.12 d;华南地区则以-0.81次·(10a)^(-1)和-0.77 d·(10a)^(-1)的速度下降。1979-2010年热点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西侧以及沿海地区,2011-2023年热点区域的分布与变化趋势正值分布一致。PWEs是大气高、中、低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气高层的辐散增强以及急流带的减弱有助于北抬,促进大气的上升运动,同时也促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向西伸展。大气中层东风异常有利于西太副高外围水汽进入中国内陆地区,低层的东南风异常也进一步促进水汽向中国内陆输送。2010年之后的大气环流特征也表现为PWEs向中国中部地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事件 时间复合 时空特征 空间聚类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月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2
作者 王文鹏 张馨月 +3 位作者 崔俊豪 吴光东 张天宇 刘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我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资料CRA月降水产品为流域水文分析提供了新的边值信息源。为了探究该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以长江流域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从时程演变、空间分布、干旱识别能力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A能较好地表... 我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资料CRA月降水产品为流域水文分析提供了新的边值信息源。为了探究该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以长江流域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从时程演变、空间分布、干旱识别能力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A能较好地表征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年际变化和月度分配,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偏少1.2%,各月相关系数均>0.9,但主汛期7、8月份效率系数<0.9,略低于其他月份;CRA适用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特点,长江干流自宜宾至湖口段适用性最优,区域内适用性空间差异小;岷沱江适用性最低,区内适用性空间差异明显;CRA存在降水高值区低估与降水低值区高估的现象;对年内尺度的各级干旱事件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和控制CRA产品精度、服务流域水文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 再分析资料 适用性评估 降水 干旱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需求、现状与对策
3
作者 朱永昶 陈超 +6 位作者 黄磊 王斌 张佳莹 钱拴 李贵才 张小锋 秦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4,共10页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政策工具。碳市场运行涉及的能源、建筑、林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碳交易活动需要气象服务支撑。我国碳市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单一、市场活...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政策工具。碳市场运行涉及的能源、建筑、林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碳交易活动需要气象服务支撑。我国碳市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单一、市场活力不足、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碳市场建设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均迫切需要完善气象服务保障。文中在阐述国内外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碳市场建设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以及气象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范围、推进碳金融服务、开展国际合作及强化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碳市场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气象行业拓展“气象×金融”应用场景,高质量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双碳”目标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蜡梅开花期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及潜在种植区研究
4
作者 吉莉 李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蜡梅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等资源产生了变化,开展蜡梅关键生育期的气候适应性研究有助于为蜡梅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北碚区蜡梅开花时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条件为基础,基于气候适宜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蜡梅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等资源产生了变化,开展蜡梅关键生育期的气候适应性研究有助于为蜡梅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北碚区蜡梅开花时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条件为基础,基于气候适宜性理论和模糊数学构建了蜡梅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重庆市蜡梅开花期的气候适宜性特征,查找重庆市蜡梅潜在种植区,为蜡梅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碚温度适宜度最高,主要在0.83~0.99,有利于蜡梅开花;降水适宜度在0.45~1.00,较能充分满足蜡梅开花期对水分的需求;日照适宜度最低,平均只有0.28,光照条件对蜡梅开花有一定的影响。对比分析2019—2022年蜡梅开花期的综合气候适宜度与实际蜡梅开花量,其趋势基本一致,都呈上升趋势,说明蜡梅气候适宜度模型较合理,能较好地反映蜡梅气候适宜性。重庆市12月—翌年1月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平均气温分布在3~9℃,降水分布不均,日照时长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渝东南和渝东北2个区域的低温日数相对较多,且日较差大,对蜡梅自然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重庆地区蜡梅生长的气候条件中,气温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气温整体有利于蜡梅开花,而日照对重庆地区蜡梅开花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重庆市蜡梅开花期综合气候适宜度比较高,渝西具有适合蜡梅开花的最优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梅 开花期 气候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康养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例
5
作者 杨明兴 叶勤玉 +2 位作者 张继 杨世琦 何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6,共14页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研究区域,将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确立,建立两大类13个小类的指标体系,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自然资源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使用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项指标...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研究区域,将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确立,建立两大类13个小类的指标体系,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自然资源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使用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气候条件较好,大气环境舒适,生态质量优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康养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垫江县、忠县和梁平区以外,其余区(县)均有非常适宜的康养旅游资源可供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北两端高,中间少,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的康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垫江县、忠县和梁平区的康养旅游资源较少。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由西至东逐渐增加,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最好,垫江县、忠县和梁平区相对较差。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差异大,以万州区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向四周扩散减弱,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城口县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口县康养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康养旅游 指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的影响与建议——以富顺县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罗伟 梅岫峰 +3 位作者 李强 李钰春 张凯 李昱锐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4,共5页
2022—2023年以田间调查、电话访谈、文献查阅和专家座谈等方式对川渝地区再生稻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川渝再生稻种植区生产格局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富顺县为例,剖析了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的潜力和面临的挑战,并就... 2022—2023年以田间调查、电话访谈、文献查阅和专家座谈等方式对川渝地区再生稻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川渝再生稻种植区生产格局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富顺县为例,剖析了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的潜力和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提升再生稻气候韧性提出5条建议。调研显示,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川渝地区秋季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再生稻种植呈现适生区、优生区面积不断增加、产量稳步提高等有利变化;但气象灾害呈重发趋势,再生稻生产气候风险增高。富顺县为再生稻种植优生区,具有自然条件、技术、品种、历史、品牌、需求和政策等优势。随着再生稻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极端天气频发重发,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再生稻气候韧性建设,对加快推进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气候变化 气候韧性 川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土地综合影响的我国油茶农业气候区划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光辉 段居琦 +1 位作者 李俊儒 廖要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4-455,共12页
从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出发,考虑坡度、土壤厚度等土地因素影响,利用全国油茶种植点地理信息、土地数据以及1986—2023年24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技术,重点开展油茶种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省级区域扩种潜... 从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出发,考虑坡度、土壤厚度等土地因素影响,利用全国油茶种植点地理信息、土地数据以及1986—2023年24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技术,重点开展油茶种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省级区域扩种潜力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油茶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1月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0℃连续日数和年降水量;考虑气候-土地共同作用较未考虑土地影响的气候适宜区划缩减了2/3,其适宜种植地区为长江及以南地带,尤其是四川盆地—秦岭—淮河以南及云贵高原以东至沿海地区,面积达7.319×10^(7)hm^(2),远高于当前种植面积(4.723×10^(6)hm^(2)),具有较大的扩种潜力。基于此,在规划油茶种植布局时,除考虑湖南、江西、广西、湖北等主要种植区外,应考虑云南、四川、广东、重庆等扩种潜力较大的省份,适当提高其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农业气候区划 扩种潜力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的过程事件研究
8
作者 张驰 何慧根 +2 位作者 谢清霞 唐红玉 廖代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9-1343,共15页
为掌握重庆气象干旱长时间序列演变规律,利用重庆1960-2022年34个国家站的本地化改进型气象干旱综合指数(RMCI)结合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评估地方标准做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1981-2020年同期对比,进而解析RMCI历史63 a数据结构及其时空... 为掌握重庆气象干旱长时间序列演变规律,利用重庆1960-2022年34个国家站的本地化改进型气象干旱综合指数(RMCI)结合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评估地方标准做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1981-2020年同期对比,进而解析RMCI历史63 a数据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40 a RMCI单站过程累计频次较MCI偏多4.2%,二者频次-强度拟合都呈显著的指数型分布,两者所有单站过程开始时间的差异率仅为8.1%;重庆东北部为RMCI和MCI单站过程各级旱情的一致高发区,而中心城区、西南部及中部地区发生频率相对较低。(2)重庆63 a RMCI日数据总体呈正态分布,全市及各分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日数据分布差异较小(较大),中心城区重旱、特旱日数据较其他分区分别一致性偏大、偏小;RMCI单站、区域过程的频次与强弱都呈显著反相关,其中重庆西部发生轻旱、中旱、特旱单站过程的站均频次最多,而区域过程中特旱的极差绝对值最大、中旱次之。(3)63 a间重庆RMCI单站和区域气象干旱过程强度趋势都不显著,但1962-2013年却均为显著减小趋势,2013年后重庆过程强度的总体减弱与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减少有所关联,气象干旱过程事件具有复杂的年际和年代际信号。RMCI单站过程事件主要存在2~6 a和准20 a的周期振荡,发生在重庆东北部偏东和东南部偏北地区的单站过程事件“变干”尤为显著;RMCI区域过程事件则存在2~3 a、4~6 a和8~12 a的周期振荡,开始于伏旱期及7月的区域过程事件频次最多、强度最强,而秋旱期和12月的频次相对最少、强度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RMCI 单站过程 区域过程 频次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蔡仲举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204-206,共3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精准的气象服务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预防自然灾害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剖析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揭示了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探讨了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精准的气象服务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预防自然灾害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剖析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揭示了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探讨了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 灾害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
10
作者 罗孳孳 方立魁 +6 位作者 武强 韩旭 李月臣 朱玉涵 陈欢 张悦 阳园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74,共14页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气象适宜度 腋芽 结构方程模型 高温伏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重庆市地面气象测报质量提高策略的研究
11
作者 蔡仲举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215-217,共3页
地面气象测报是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测报质量直接影响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当前,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已经实现自动化,气象测报集约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但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仍存在不足。基于此,以重庆市地面气象测报质量为研... 地面气象测报是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测报质量直接影响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当前,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已经实现自动化,气象测报集约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但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仍存在不足。基于此,以重庆市地面气象测报质量为研究对象,结合新时期气象测报的具体要求进行探讨,以期为气象观测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测报 气象观测质量 气象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秋雨期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12
作者 唐红玉 吴遥 +2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23,共13页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来,华西秋雨期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和频次增加、强度增强和对秋季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加的变化趋势;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减少,强度、频次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变化不明显的特征。两类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且槽脊的位置基本一致,但强度有较大差异:持续(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黑海和里海以北槽、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以北脊及鄂霍次克海以东以北槽偏强(弱),低纬度地区印缅槽偏强(相对稍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北偏西(相对偏南偏东)。华西秋雨期内发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过程中,除对流层中低层大尺度环流背景对其极为有利外,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北界会提前南退东缩,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发展,故提前关注和监测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和形态变化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可以为提前预测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提供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极端降水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重庆市“一带三屏”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继 杨世琦 +2 位作者 赵磊 冯介玲 陈艳英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0,共14页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一带三屏”为研究区,使用众数滤波处理土...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一带三屏”为研究区,使用众数滤波处理土地利用数据以提高其可靠性,基于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在像元尺度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行政和自然单元视角探究了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期间耕地大幅减少,大部分转换为林地。2)多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73,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和东南高、西部低的格局,近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3)大巴山区生态屏障多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最高(0.635);武陵山区(0.557)和大娄山区生态屏障(0.477)次之,其趋势有所下降;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最低(0.406),但总体趋势向好。4)生境质量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生态屏障,冷点区位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和大娄山区生态屏障北部;生境质量变化量的显著性热点和冷点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反映了生态保护与环境破坏的两极分化。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三屏 生境质量 重庆市 InVEST模型 生态屏障 生态保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显著目标检测算法的强降水落区临近预报技术
14
作者 张亚萍 刘伯骏 +3 位作者 庞玥 张焱 张勇 黎中菊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9,共16页
降水持续时间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诱发城市积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亚小时降水极端事件比小时以上时间尺度的极端事件增加得更快,有必要研究亚小时尺度上的强降水监测预警技术。选取 ... 降水持续时间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诱发城市积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亚小时降水极端事件比小时以上时间尺度的极端事件增加得更快,有必要研究亚小时尺度上的强降水监测预警技术。选取 2013-2021 年重庆地区 30 次暴雨天气过程,以显著目标检测深度网络 U2-Net 为基础,将 30 min 短时强降水落区作为显 著目标,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拼图作为输入,通过数据驱动方式自动学习某一时次的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空间分布与其后 30 min 的强降水落区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强降水落区预报。强降水落区标签按照 10、20 和 30 mm 阈值分为 3 种,由雷达融合地面分钟 级雨量的定量降水估计得到。模型输入为 3、4.5 和 7 km 高度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拼图。经过训练和验证,得到针对 3 种强降水阈 值的 3 个强降水落区预报模型。对测试集的检验结果表明,当邻域半径为 5 km 时,10、20 和 30 mm 阈值模型输出的命中率分别 为 0.66、 0.73 和 0.72,虚警率分别为 0.06、 0.32 和 0.57,临界成功指数分别为 0.64、 0.54 和 0.37;强降水落区预报图中的概率越大, 对强降水落区的预报越可靠。综上所述,强降水落区预报模型通过提取单个时次的三维反射率因子多尺度特征,预报未来 30 min 强降水落区,可以有效补充雨量计布设稀疏地区的强降水监测和预报信息,也为需要提取多源探测资料多尺度特征的临近预报 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著目标检测 深度网络 天气雷达 短时强降水 临近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和XGBoost的O_(3)浓度短期预报研究
15
作者 赵生昊 李家启 +3 位作者 刘俊 任艳 刘玉杰 余晓红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开展O_(3)浓度预报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O_(3)浓度监测资料及地面气象资料,在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础上融合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一种O_(3)浓度短期逐小时预报方法,并就数据处理、预测策略、预... 开展O_(3)浓度预报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O_(3)浓度监测资料及地面气象资料,在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础上融合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一种O_(3)浓度短期逐小时预报方法,并就数据处理、预测策略、预报模型构建及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使用能够利用地面气象资料的直接多步预测策略构建的预报模型性能更优;在输入特征中加入周期化的时间特征能够有效提升预报模型性能;最后对该方法2020年8月—2021年4月O_(3)浓度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其1 h、24 h、48 h及72 h预报的RMSE分别为7.94、16.00、17.49、17.72μg·m^(-3),对应的R^(2)为0.94、0.74、0.69、0.68,预报效果良好。该方法可以为O_(3)预警预报、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区域精细化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 短期预报 时间序列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子的重庆市林火风险评价
16
作者 陈艳英 游扬声 +1 位作者 杨茜 汪艳波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为了客观评价森林火灾对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响应,为重庆森林防火及风险区划提供技术指导,该文以2000—2022年重庆市1206个历史林火点数据作为因变量,以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地表覆盖分类及路网距离等9种数据... 为了客观评价森林火灾对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响应,为重庆森林防火及风险区划提供技术指导,该文以2000—2022年重庆市1206个历史林火点数据作为因变量,以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地表覆盖分类及路网距离等9种数据作为林火风险因子,首先建立分段函数,得到单因子林火风险概率;其次,基于CRITIC权重法计算各单因子林火风险概率的权重,经加权计算得到重庆市林火风险概率空间分布;最后,依据风险概率将重庆林火风险分为低、较低、较高、高和极高5个等级。结果表明:(1)在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地表覆盖及路网距离分类等9个因子中,林地、旱地及植被覆盖度对林火风险的贡献居前3位,坡度、高程及地形起伏度对林火风险的贡献偏低;(2)基于单因子林火风险概率加权后得到的重庆林火风险分级效果较好,检验结果表明,落在较高风险区及以上等级区域的林火占比为83%,落在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的林火分别占8.33%和8.67%;(3)重庆市林火风险与地形走势、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林火的高风险区与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中低山林区附近,耕地、乡土路、住宅及墓地较近的林地周边区域,生产生活用火较多,易诱发林火,这些区域也属于高风险区域,低林火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非林区及山势陡峭的林区,另外建筑用地、水体及距离林地较远的水田、旱地等区域也属于林火低风险区。该研究成果可用来评估森林火灾风险的空间状态,为森林防火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风险 影响因子 风险概率 风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与作物模型结合的重庆市水稻估产方法
17
作者 毕淼 詹培 +2 位作者 何永坤 范莉 张建平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3-904,共12页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准确预测其产量对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ORYZA(V3)作物模型和MODIS遥感数据,建立了遥感数据与作物模型结合的重庆市水稻估产模型。主要结论如下:使用水稻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对模型中的...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准确预测其产量对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ORYZA(V3)作物模型和MODIS遥感数据,建立了遥感数据与作物模型结合的重庆市水稻估产模型。主要结论如下:使用水稻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对模型中的作物参数进行校正,校正结果显示,模型对生育期的模拟误差低于5%,地上总生物量(WAGT)和穗生物量(WSO)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均超过0.97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低于22.0%,提高了模型在重庆地区的适用性;通过多参数组合下的叶面积指数(LAI)与水稻单产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在最优结合日期(日序182,7月1日)下的LAI与水稻单产的回归模型,据此完成对全市2023年水稻单产估算,平均准确率达到87%,总体效果较好,尤其是对重庆市西部、中部、东南部等水稻主产区的预测精度更高。研究结果证实,将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农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在作物的产量预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作物模型 遥感估产 数据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案例教学:历史回溯、特点探析与方法借鉴 被引量:17
18
作者 屈芳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4,共12页
哈佛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更深层、更高阶的思考,并主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哈佛案例教学法150多年求新求变的发展历程与优势特色,探究哈佛案例教学... 哈佛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更深层、更高阶的思考,并主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哈佛案例教学法150多年求新求变的发展历程与优势特色,探究哈佛案例教学法“Plan—Do—Check—Act”的实施流程和关键环节,深入解析哈佛案例教学过程中自由发言的平等性、课堂研讨的竞争性、授课过程的务实性和教学成果的实用性等特点,并结合国内案例教学现状,提出了借鉴哈佛案例教学经验的关键点,旨在提升我国案例教学水平和师生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主动学习 领导力 比较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雷暴大风活动特征及潜势预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丹 聂灿齐 +2 位作者 黄武斌 李文瑶 谢丽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83-2092,共10页
利用甘肃省2017—2021年2115个气象观测站逐小时极大风速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集合预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雷暴大风时空特征与对流参数统计特征,运用多指标叠套法开展了雷暴大风潜势预报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雷... 利用甘肃省2017—2021年2115个气象观测站逐小时极大风速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集合预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雷暴大风时空特征与对流参数统计特征,运用多指标叠套法开展了雷暴大风潜势预报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5—7月发生次数占全年的65.3%。一天中雷暴大风集中出现在15:00—21:00,17:00达到峰值,凌晨至上午发生次数极少。(2)雷暴大风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具有中西部多、东部少,高原多、谷地少的分布特征;雷暴大风高值区出现在甘南高原,低值区出现在陇东和陇南。雷暴大风主要以8、9级大风为主,10级以上主要出现在河西地区和甘南高原。(3)基于对流参数和指标阈值得到了甘肃省雷暴大风的潜势预报概率产品,通过个例检验,预报落区与实际发生区域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甘肃省雷暴大风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活动特征 潜势预报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密观测的重庆暴雨预警等级标准确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颖 翟丹华 +2 位作者 廖要明 康俊 杨宝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8-876,共9页
基于重庆市2011—2021年2066个加密观测自动气象站小时雨量和暴雨灾情数据,利用暴雨过程滑动抽样和百分位法确定区县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及全市暴雨灾害风险预警等级标准,为重庆地方部门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重庆设气... 基于重庆市2011—2021年2066个加密观测自动气象站小时雨量和暴雨灾情数据,利用暴雨过程滑动抽样和百分位法确定区县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及全市暴雨灾害风险预警等级标准,为重庆地方部门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重庆设气象主管机构的34个区县累计发生5363次暴雨过程,平均每个区县每年出现14.3次,选取1、3、12 h作为暴雨过程预警信号发布参考历时;各历时雨量升序排列后按照30%~50%、70%~80%、90%~95%、99%~99.9%百分位区间取整,得到暴雨蓝、黄、橙、红预警等级阈值分别是:1 h-30-50-70-100 mm,3 h-50-70-100-150 mm,12 h-70-100-150-250 mm;区县不同预警信号的致灾概率随信号增强、历时增加而增大,综合各历时最高预警等级和最大致灾概率,各区县平均每年发布暴雨蓝、黄、橙、红预警5.4、4.0、1.3、0.18次,致灾概率分别是30%、60%、85%、95%;全市累计出现114次区域暴雨过程,根据暴雨过程可能受灾区县个数发布暴雨灾害风险预警等级,平均每年发布Ⅳ级5.3次、Ⅲ级3.1次、Ⅱ级1.6次、Ⅰ级0.1次,与区县预警信号发布频次基本一致,符合预警发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过程滑动抽样法 百分位法 致灾概率 暴雨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